翟杰全: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需要平民化转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42 次 更新时间:2011-04-27 13:51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翟杰全  

一、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面临的新问题与新形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也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

首先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高度开放的文化环境给西方思想文化、政治学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渗透提供了方便条件,导致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次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化,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社会出现了复杂的结构分层,产生了复杂的利益关系,也导致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发展局面。

面对这样一种复杂的形势,需要给予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以高度的重视,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体系,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的创新,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际效果,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思想文化建设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需要平民化转向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稳固掌握国家政权、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国家政权的有力保护之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任务目标就应该随之做出历史性的调整,转向通过思想上的动员和理论上的指导,引导和激励社会成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上来。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传播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下,利用更平民化的意识形态传播手段,使马克思主义得到社会成员最广泛的认同,从而建立“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战线”,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领社会思潮,增进思想共识。

在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社会运行机制的不断调整,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已发生巨大转变,在社会稳定基础上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往往更关注涉及自身的实际利益,更关注自我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会表现出更多的务实风格。社会发展的这样一种特征要求马克思主义传播能有更强的平民化风格,反对单向强制的生硬灌输,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际效果。

列宁曾经从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以及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一般规律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灌输原则。灌输原则无疑是正确的和必须坚持的,但如果对灌输原则进行简单化和片面化的理解,将灌输原则简单化为普遍的方法,则会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将灌输原则简单化为普遍方法的做法实践上有害、理论上错误,其理论基础实际上就是传播学在20世纪50年代后即已抛弃的“枪弹论”。枪弹论夸大传播效果,认为传播中的受众会像被子弹击中一样,不可抗拒地接受媒体灌输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传播需要平民化转向,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开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宣传普及活动,用广大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启发和提高他们的思想和认识水平。当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平民化转向并不是仅仅出于传播策略上的考虑和传播效果上的需要,同时也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要面向实际、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也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群众实践。

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的平民化转向要求传播活动的平民化导向和平民化风格,根据受众群体的思想状况、传播内容的具体特点、传播效果的实际需要,对传播的方式方法进行灵活多样的策略设计,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将思想理论的传播与解决思想问题、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只有利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手段和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才能更好地让人民群众信服、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的平民化转向同时还要求传播者要有平民化的姿态、平民化的作风,用平民化的语言,讲平民化的道理。要注意传播策略,注重传播实效,务实平等地与人民群众交流对话,针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结合人民群众熟悉的生动案例,利用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方法,通俗易懂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33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