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磊: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现代解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96 次 更新时间:2010-10-23 22:45

进入专题: 老子   道家  

朱光磊  

老子将整个世界的存在之本与生化之源称之为道,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展示出独具特色的天人关系。现代,人们通过对老子思想的解读,不难发现,老子思想在体悟天道、协调人我、调整心态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一、体悟天道,天人一体——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盲目开采、过度索取已经严重地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最终的后果必然是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老子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是自我、本然的意思。整个世界依照自然规律存在与活动就是自然,也就是道。在这个运动变化中,人与自然都遵循“道”的发展、变化规律而行。

(一)“道生万物”的演化模式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与天地拥有共同的行为规则和价值源头。这种同源共生的思想弥补了许多人观念中物我两分的观点,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平衡,遵守自然法则,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都是因为人把自然看作是自己的对立面而导致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显得十分重要。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赋予同源共生的价值内涵,无疑更能突显对生命的关怀。

(二)“反者道之动”的辨证规则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人们事业心重,好胜心强,无时不在权衡利益关系,唯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老子揭示出“道”的规则,说“反者道之动”,认为“道”本身在不断变化,万物依“道”而行,发展到尽头必然进行自我否定。但是这种自我否定并不是坏事,而是新一轮发展的开端。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告诉人们应该顺应世界万物都在变化的自然规律,美好的事物不会永恒美好,失败也不会伴随人的一生。所以,人应该在面对挫折时抱有希望,在成功之后保持谦虚、谨慎。

(三)“浑然一体”的本根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万物生成之后又有“道”作为其存在的依据。他认为,自然与人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二者甚至可以被看作是浑然一体的,因而,任何将人与自然割裂的做法都是对“道”的损害,最终的结果是危害人类自身比如,随意在自然景区添加人造景观,或过度开发景区的旅游资源。这种做法容易产生:1.随意增加的人造景观缺乏人文气质,或与周围景致极不和谐,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致;2.在建材选择方面不注重环保;3.大量开发原生态旅游资源而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致使原有的生态平衡难以得到恢复等问题。因此,老子将人与自然看做是浑然一体并提倡对待自然界要“无为”的思想,这对保护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人们应该深刻了解大自然与人共存于一个时空中,是相互关联的,尊重自然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与保护。

二、协调人我,维持和谐——调和人与他人的矛盾

老子哲学是从天道推及人道。其对“道”的建立,是为了替人的理想境界竖立形上依据。老子的人生观是其宇宙论的衍化,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提倡也应该遵循“道”的原则。在此前提下,老子开创了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

(一)“去奢去泰”的处世观念

时下,各种调动消费者需求的宣传铺天盖地,有人为追求物质生活而迷失自我,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加之,一些商业炒作误导某些人在追逐流行与时尚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忽略对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净化。而老子认为,人们的欲望是导致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人们都陷入争名夺利,整个社会就难以平稳发展。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因此提出要“去甚,去奢,去泰”,使社会形成淳朴、敦厚的风气。所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义不容辞的任务。

(二)“不争之争”的长远目光

老子教导人们待人接物要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从做人的角度来看,人们争取眼前的利益,只是表面上的胜利,也许已经为今后的失利埋下了伏笔;而暂时的失利,更有可能促进人的努力,成为最后获取成功的动力。在这方面,老子强调的是一种持续的发展。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老子提倡和平反对争斗,认为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都不应该相互争斗,“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继而,他又提出“柔”的观念,认为“柔弱胜刚强”。环看周围国际环境,种族冲突问题严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时时发生,局部战争不断。纵观历史,战争从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是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蒙受了损失。保持世界和谐才能有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诉求自然,提倡无为,同情弱者,谴责征战等,表达了老子对人的关怀以及对强权政治的厌恶。这种不争的态度,对处于紧张关系中的宗教社会群体无疑是一枚缓解剂。

三、调整心态,提升境界——化解人与自我的矛盾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就业压力大,人们在浮躁的环境中较难得到内心的平静。老子提倡的心灵境界对日益烦躁的现代人大有裨益。

(一)“致虚守静”的道德境界

老子认为一个人的心机会闭塞心灵的清澈,诈巧会妨害一个人对事实真相的认识。真正的认知事物,应该在作为终极价值之源的“道”的关照下,与“道”契合。“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致虚守静”,即是对心智作用的消解,直到没有任何心机和诈巧。这样,人的心灵才是对生命本然的复归,才能够以玄妙的智慧来看待世间万物。同时,在对于世界的看法上,才能有一番崭新的面貌。“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一个人如果做到“涤除玄览”,就能够化解紧张情绪,调节心理压力,甚至达到对生命意义的超越,精神境界的提升。那时,一切都知而不知,不知而知,无心做事,而事自成。这样的境界是老子自身追求的最高点,但对平常人而言,这种精神追求与当下流行的物欲思潮截然相反,虽然未必能够达到,却足以在物欲混颟的世界中燃起一盏指路的明灯。

(二)“和光同尘”的玄同理想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是要人处世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自己。“玄同”的理想不是要人虚假的乔饰,而是在“致虚守静”的道德境界中自然的反映。老子说:“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这种“玄同”,也就是“燕处超然”,是要以超然的心态来处理俗事。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就是,做人既要认真努力地工作,又不能过于计较利益得失;既不能沉浸物欲不能自拔,又不能自视清高远离俗世。这样无论得失与否都不能破坏一个人的内心平静,任何的毁誉也无法动摇一个人内心中的自在、恬淡。这是使人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能够保持良好心态的一剂良药。

老子的思想体系庞大,内涵丰富。“道法自然”,一切由“道”而生,依“道”而转,所有的个体与事件都综合在统一的整体中。启用综合的整体的观点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引入了人文关怀与价值诉求,使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进入专题: 老子   道家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684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宗教》2007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