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道学 道教)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道家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赖以生存的依据,主张大道无为、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家思想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经典作品有 《老子》、《列子》、《庄子》、《尹文子》等。
最新文章
- 陈赟:人禽之辨与秩序根基——以道家哲学为视域2023-03-07
- 吴天墀:试论宋代道学家的思想特点2023-02-24
- 强昱:道教哲学的思想主题与逻辑建构2023-01-24
- 唐明邦: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2023-01-24
- 牟钟鉴:以道为教 多元通和2023-01-15
- 干春松:“感而遂通”:交感、感动与教化——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切2022-12-29
- 干春松:交感、感动与教化——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切入点2022-12-19
-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2022-11-26
- 汤用彤:佛道之禅法之流行2022-11-25
- 汤用彤:佛道之仁慈好施2022-11-25
- 葛荣晋:道家哲学对现代医学的启示2022-11-24
- 胡诚林:执古之道 御今之有——道教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2022-11-21
- 钱穆:老子2022-11-20
- 孙明君:《庄子》中的道与德2022-10-14
- 李利安: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中国道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对话2022-10-09
- 陈兵:佛教对道教教义的影响2022-09-20
- 余秉颐:从老子走向黄老道家2022-08-26
- 冯国超:“道可道,非常道”新解2022-07-31
- 盛邦和:胡适的道家论2022-07-27
- 王岳川:老子的人生论与政治论2022-07-20
- 丁四新:老子思想研究的文本依据: 观念及其原则2022-07-19
- 牟宗三:道家玄理之性格2022-07-14
- 王岳川:老子的本体论与宇宙论2022-06-15
- 王岳川:老子的认识论与辩证论2022-06-15
- 陈兵:三教一贯心性法门2022-06-13
- 刘清平:论老子哲学的人生境界观2022-05-19
- 蒙培元:老庄哲学思维特征2022-05-12
- 颜世安:老子的自然之道2022-05-12
- 方尔加:儒道之争2022-05-10
-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绪言2022-05-07
- 李刚:道教人生哲学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2022-05-07
- 方立天:略论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2022-05-07
- 陈建华:试论道家思想对禅宗心性论的影响2022-05-07
- 陈鼓应: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活2022-05-06
- 白奚:黄老道家与阴阳家——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引发的思考2022-04-29
- 蒙培元:新儒家是怎样接受道家学说的2022-04-20
- 蒙培元:论自然——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2022-04-19
- 蒙培元:佛教道生的“自性说”、《起信论》的“心体用说”与天台宗的“2022-04-12
- 李诗锦:中国禅学与儒道合流的文化契机2022-02-17
- 牟钟鉴:道教精神略论2021-12-17
- 王永:《老子》“味无味”思想的当下启示2021-11-27
- 杨儒宾:道家的起源与神话的类型2021-11-26
- 陈来:乾道后期道学理论的建构:以朱子及张南轩的太极解义为中心2021-11-21
- 汪涌豪 俞灏敏:道教徒的沉迷2021-11-18
- 何哲:道与无为: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2021-11-16
- 龚鹏程:道教研究索引2021-11-12
- 李延仓:《老子》与《易》道关系检讨2021-10-06
- 王博:思想史视野中的《老子》文本变迁2021-09-09
- 王博:无的发现与确立——附论道家的形上学与政治哲学2021-09-09
- 王博:“道”的文化精神2021-09-09
- 王博:《道德经》的精神2021-09-09
- 袁保新:秩序与创新——从文化治疗学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学的现代义涵2021-08-31
- 刘笑敢:“自然”的蜕变:从《老子》到郭象2021-08-26
- 赵建永:汤用彤对《太平经》与早期道教关系的研究2021-08-19
- 王博:“然”与“自然”:道家“自然”观念的再研究2021-08-16
- 李健:赤子美学:老子的生命智慧2021-07-14
- 楼宇烈: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2021-07-05
- 杨富学 杨琛:研究述评:波斯摩尼教在中土的道化2021-05-17
- 贺晏然:赐潭之争:明清时期南京灵应观公产的变迁2021-05-16
- 王元林 孟昭锋:论碧霞元君信仰扩展与道教、国家祭祀的关系2021-05-14
- 彭小兰:孝道教育创新的三个维度2021-04-07
- 戴建业:悖论:弃智则智,大巧无巧2021-04-02
- 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2021-03-25
- 盛邦和:梁启超道家论的转折与演化2021-03-24
- 龚鹏程谈道教:最后,你下决心让自己人性化了吗?2021-03-13
- 施舟人:从中国文化的多元性理解道教2021-02-20
- 施舟人:道教在近代中国的变迁2021-02-20
- 苏国勋:从理论和方法上反思韦伯2021-02-07
- 苏国勋:韦伯思想在中国2021-02-07
- 吴震:张载道学论纲2021-02-07
- 王锺陵:对立与融合:论《庄子》与儒家思想2021-01-30
- 赵建永:黄老易学与道教关系研究的肇基——以汤用彤陈寅恪论历数为中心2021-01-28
- 孙明君:当代视角下对庄子思想的再认识2021-01-23
- 季羡林: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2021-01-14
- 白钢:以道释道:道体、道体学与中国哲学自觉2021-01-06
- 盖菲:道教外丹长生理论的内核探讨2020-12-01
- 盛邦和:日本文化对中国道家的吸纳与融会2020-11-19
- 陶杏华:道教与精神分析语言观的比较研究2020-11-19
- 盛邦和:日本学者如何看道家、道教2020-11-08
- 许抗生:当代“新道家”之我见 ——从老子道家思想到当代“新道家”2020-10-27
- 刘固盛:论北宋的黄老思想2020-10-20
- 盛邦和:为什么说,心理学大师荣格是“中国思想的学生”?2020-09-05
- 熊铁基:西汉时期的道教——黄老道再考2020-08-20
- 曹岁辛 龙飞俊:绛衣禹步,鹤发丹心——上海川沙曹岁辛道长访谈录2020-08-03
- 李大华:全真道教的现代宗教仪式及其科本分析——以香港为例2020-07-28
- 曹峰:道家与名家之间2020-07-25
- 高新华:黄帝、黄老与道家正统2020-07-19
- 谢一峰:从私议到公评:南宋士人对于道教的态度与思考2020-05-24
- 詹石窗 褚国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道学研究2020-05-24
- 蒋立峰: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道文化东传问题2019-12-12
- 陈斯怀:道、佛与中古诗歌的“尘”意2019-07-09
- 贝淡宁 吴万伟:论中国垂直模式的民主尚贤制2019-07-05
- 林安梧:以儒释道三家思想安顿精神2019-06-23
- 黄朴民:兵儒互补论2019-04-25
- 王东杰:近代道教之污名及其净化2019-04-04
- 边家珍:《逍遥游》中的“无用”观2019-02-03
- 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的理论特质2019-01-03
- 邓晓芒: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2018-12-19
- 程乐松:道体与体道2018-11-30
- 曹峰:先秦道家关于“贤能”的思考2018-09-05
- 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2018-07-24
- 盖建民: 道教医学养生文化精华可以古为今用2018-05-30
- 石梁:道家哲学中的精神修炼传统2018-05-15
- 张清民:存在哲学与中国古代道家精神的遇合2018-03-28
- 安希孟:我国农村村名中的道教因素2018-03-23
- 周勋初:造神运动与中国道教2016-12-29
- 唐士其:老子哲学中“无”的三重含义 一个比较哲学的考察2016-12-19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2016-08-31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2016-08-31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2016-08-31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2016-08-31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2016-08-31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2016-08-31
- 谭德贵:道教易学命运观的现代性反思2016-06-06
- 苏国勋等:走出韦伯神话(四)2016-06-03
- 苏国勋等:走出韦伯神话(三)2016-06-03
- 苏国勋等:走出韦伯神话(二)2016-06-02
- 苏国勋等:走出韦伯神话(一)2016-06-02
- 竺洪波:《西游记》为何被清代道教徒攘夺?2016-03-03
- 钱穆:道家政治思想2016-02-19
- 钱穆:中国道家思想之开山大宗师——庄周2016-02-19
- 许地山:《道教史》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2016-02-17
- 许地山:《道教史》第一章 道底意义2016-02-17
- 许地山:《道教史》序言2016-02-17
- 杜保瑞:论方东美的道家诠释2016-01-26
- 陈国恩: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2015-10-30
- 王利民:陈子昂的玄感和朱熹的理兴2015-09-27
- 李乃龙:道教上清派与晚唐游仙诗2015-09-13
- 王鹏辉:近世哈密的佛寺道观考实(1727—1931)2015-08-31
- 徐小跃:老庄思想是道教的理论基础2015-07-13
- 徐小跃:从现代环境论看道家天人之学的现代价值2015-07-13
- 杜晓勤: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2015-07-03
- 苏国勋:韦伯关于中国文化论述的再思考2015-06-13
- 王鹏辉:清代至民国前期吐鲁番的佛寺道观庙宇考实2015-04-28
- 卿希泰:百年来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15-04-21
- 张岂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2015-04-14
- 南方在野:杨朱与墨翟是先秦的自由派——兼回应白彤东先生2015-03-15
- 丁放 袁行霈:唐玄宗与盛唐诗坛2015-01-19
- 徐希平:杜甫与道家及道教关系再探讨2015-01-08
- 钟来茵:再论杜甫与道教2015-01-08
- 蒋寅:吴筠:道士诗人与道教诗2014-12-28
- 龚鹏程:文学与道家2014-12-16
- 潘知常:道家禅宗海德格尔2014-10-29
- 潘知常:儒家道家海德格尔2014-10-29
- 刘再复:论贾宝玉(上、中、下)2014-10-24
- 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序2014-10-01
-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2014-06-05
- 孔令宏:试论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的道家道教渊源2013-03-17
- 程志华:论国人的基本精神动源2013-02-23
- 谢盛友:当儒道佛遇到基督2012-05-17
- 吴励生:新道统、新道学与人间秩序的终极关怀2012-05-09
- 张秀莉:论郑观应的道教信仰与经世实务之关系 2011-07-17
- 杨晓刚:鲁迅先生对道家思想的评价2011-07-05
- 王中江:“道法自然”实义2011-03-20
- 李养正:从《太平经》看早期道教的信仰与特点2011-03-11
- 邹裕民:老子哲学之关键 (2)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之詮2010-12-06
- 张庭国:“庄周梦蝶”的现象学意义2010-12-06
- 朱光磊: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现代解读2010-10-23
- 宋志明:儒道互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0-10-16
- 王学谦:道家文化:鲁迅生命意识的传统资源2010-08-12
- 董京泉: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之辨析与启示2010-06-17
- 庞朴:道家的玄思和先民的纺轮2010-04-07
- 白奚: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2009-05-28
- 白奚: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2009-05-27
- 白奚:道家自然主义的现代启示2009-05-26
- 季羡林:生命的价值2008-12-29
- 季羡林:谈佛论道2008-12-29
- 段德智:中国的斯宾诺莎——贺麟人格刍议2008-12-14
- 李英华: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2008-12-08
- 汤一介:儒、道、佛的生死观念2008-12-08
- 段德智:“全球化道教”与“道教化全球”2008-11-11
- 肖群忠: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及其影响2008-10-08
- 郑杭生 胡翼鹏:道法自然,静默无为:社会运行的另类思路2008-06-27
- 徐山:《老子》的分析2008-01-24
- 楼宇烈: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2007-04-13
- 张树军:伟大的道学——一种古老的中国科学哲学的再发现2007-01-04
- 王博:《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2006-11-24
- 黄玉顺:关于佛道儒的“宗教超越性”问题200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