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7年来从省委宣传部理论处调来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后改为经济研究所)任副所长、所长。1990年,省政府确定5个单位即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后改为云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政府研究室、云南省经济研究所(后改为云南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综合经济研究所(后改为南亚研究所)和农村经济研究所为决策咨询单位,社科院两个所分工是侧重于带有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因而与云南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后改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经研中心)联系非常紧密。我及我们所学者们在承担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研究,从经研中心的学者中学到了许多知识,至今仍觉得收益匪浅。
一、云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是名符其实的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后,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云南省政府于1980年代末开始立项对重大问题进行咨询,指定课题组进行调查研究,先是由省政府一位副秘书长(当时是毕道霖副秘书长牵头,黄建国、欧阳国斌等为成员)的管理小组管理,几年后交由省政府经研中心具体负责管理,从申报题目、到中期检查、完成后的专家评审验收,都由经研中心组织,直到2002年因体制改变,经研中心只管自己单位决策咨询课题,经研中心外的单位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决策咨询课题研究。
刚开始做决策咨询课题时,我和我的同事并不太明白理论研究、调查报告和决策咨询课题的共同点和区别,时间已长,知道差别很大,逐步明白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需求者有明确的目标、写作格式和时间等要求。所谓省政府的课题第一要求很高,就是要明白省政府的要求,而省政府有哪些要求,一般来说省政府经研中心相比社科院要知道的多得多,因为他们多数接触省政府领导的机会要多得多。
在和省政府经研中心学做决策咨询课题的过程中,我和我们研究所的学者虚心请教,逐步熟练掌握了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的要求与技巧。回忆刚开始做课题时,是早在省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管理小组成立前的1986年8月,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郭正秉调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同时带来省政府两大咨询研究课题:云南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云南省41个贫困县脱贫致富战略研究,这是云南省政府第一批立项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省社科院成立后第一次承担省政府下达的重大研究课题。为弥补多学科研究力量之不足,两个课题组诚恳邀请省级党政机关、高校有关专家学者加盟,共同攻关。如我为常务副组长的云南省41个贫困县脱贫致富战略研究,就邀请省扶贫办、省政府办公厅与经研中心、原省计委、省民委、原省科委、云南农业大学等有关人员,共用组成课题组。那时由于没有经验,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和课题组成员一期商量着做。后来,由于得到省政府经研中心相关学者的指导指教,也就逐渐掌握了省政府需要的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的要求。现在回想起来,经验中心的学者是我们名符其实的第一任老师!
至于说到当时社会上对省政府经验中心的看法,则是一致的意见是名符其实全省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经常邀请北京地区著名专家来昆讲学指导。改革开放初期,省内经济研究气氛很浓,省政府研究中心经常邀请首都著名经济专家来讲学。记得1992年邀请国务院研究中心主任马洪来指导,省政府经研中心负责人组织省级经济学者们与马洪先生座谈,我利用每人可以两三分钟发言机会,向马洪先生请教股份制和改善对经济领导两个问题,那时马洪先生很平易近人,也很健谈,当场回答到,股份制可以试验,改善对经济的领导也需要探索,总的是党政企分开,但不能走到社会民主党的道路,对我启发很大。
时间转到2005年11月,我应邀参加时任经研中心主任车志敏以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名义邀请中央有关部门专家组来云南调研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发现出席的有中央政策研究室副秘书长陈帆、农村局局长朱泽及牛若锋工作室两个助理等。我很早就认识牛若峰,他是我国第一代农村经济研究大家,著述颇丰,曾对我主编的《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攻坚成功之路》(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昆明第4版)写过书评(参见牛若峰: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研究小额信贷的专著——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攻坚成功之路评介,载《云南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所以对牛若峰工作室学者倍感亲切。所谓牛若峰工作室,是由我国著名农经学家、中国农科院农经研究所所长牛若峰先生统领其14位博士毕业生组成,挂靠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的非营利民间学术研究机构,其宗旨是充分利用工作室成员的学术联系,加强对我国农村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探讨改进我国农政的办法,为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贡献力量。邀请牛若峰工作室学者参会指导,充分说明车志敏与省政府经研中心的对外学术联系非常广。
二、车志敏推动一系列云南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与项目研究
车志敏(1952.11-),男,汉族,云南石屏人。1989年6月调入云南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先后任信息情报室主任、党组成员、副主任,1999年9月至2008年1月任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兼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博士生导师。1994年荣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我虽然没有和车志敏合作研究项目,但多次接触给我感觉最深的是他善于学习,知识渊博,又平易近人。作为云南省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车志敏积极参与并推动了一系列关键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如“香格里拉”品牌打造、澜沧江湄公河开发、滇缅石油管道项目以及两强一堡建设,对珠宝玉石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举措无疑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学术界,车志敏的杰出成果得到了高度认可。他的《云南培育支柱产业研究》和《2010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荣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中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云南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等作品荣获二等奖,《改善云南财政支出研究报告》和《云南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发展研究》获得三等奖,以及“云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显示出他在政策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和显著贡献。
2003年,车志敏组织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生产力学会联合完成《21世纪初中国生产力南向互利合作战略——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生产力发展研究》,项目成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力促将南向互利合作战略尽速提升到国家层面加以实施。2004年2月20日,时任总理温家宝看完研究成果后,做出重要批示:“这是一篇重要的研究成果,请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牵头,外交部、云南省政府参加,认真论证并提出意见。请黄菊、吴仪、培炎、家璇、建敏同志阅示。” 这些同志已都圈阅,云南省政府也及时向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提供了课题材料,这些部门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论证,并给予充分肯定,一些重大事项和项目实施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3年9月,车志敏发起成立云南省特色产业促进会,任法定代表人、首席专家。省特促会始终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服务企业,促进产业,推动云南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宗旨,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为省内外企业项目落地、产业投资提供咨询服务。直到最近,他仍然参与投标、接受并组织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像他这样的的老骥伏枥在学术界实属少见!
三、叶才权牵头组织的云南烟草产业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集全省之力,培育了烤烟和卷烟这一支柱产业,至今仍稳坐全省优势产业之首,同时以云南烟草为代表的烟草也是全省全国财政收入排第一位的产业。这样的业绩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学界的研究论证功不可没。云南省有许多学者参与烟草发展研究,其中第一个大规模全面系统组织课题组进行烤烟栽培、卷烟发展研究的,当属1980年代初期时任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的叶才权。
叶才权(1931.11—2009.3),男,汉族,四川省泸县人,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 1969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本科毕业后分配来云南,长期在财政、外贸、财经领导部门,从会计到主任、科长、副处长、副厅长,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后调入任副总于事,利用积累的有关财贸业务和领导工作的实践经验,在研究工作中紧紧围绕“生财、聚财、 用财”之道,成效显著。
1985年冬和1986年春,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叶才权牵头组织对“两烟”发展进行调研,主持并主笔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发挥我省“两烟”优势的研究报告》中,首先系统总结了全省两烟成为支柱产业的经验,主要是狠抓烤烟种植规范化质量化,引进德国现代化设备,实施卷烟大规模技术改造,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创建驰名品牌,再加上国家烟草专卖和名烟提价等,“六五”期间“两烟”产值已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0.6%,提供的财政收入已占全省财政收入的一半,提供的外汇占全省出口的42%,商品创汇的17.25%,农民仅种烟收入一项就达20亿元之多。针对当时存在的薄弱环节,课题组提出把云烟的发展推上第二个新台阶的战略,即云南“两烟”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上下一心,摄紧拳头,面向“两个市场”,以质取胜,以系统优化取胜,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烟农、企业和国家增收。基于这个思想,提出“八五”时期云南“两烟”发展规划和保证其实现的25条重大政策建议。包括以名烟翻番带动起来的第二轮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质量,优化品种结构,使种植、加工、管理的各个环节走上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新水平。这一研究成果,绝大部分被省委省政府和企业在决策中采用。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些观点和建议反映了云南的实际,体现了研究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
在此前后,省内不少学者也关注云南烟草发展,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熊清华和刘珲合著《云南烟草经济与跨国经营》(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详细探讨了云南烟草的经济状况以及其跨国经营的策略和挑战。
1998年10月,受委托,云南省城调队组织在全省进行了“云南省吸烟者对玉溪卷烟厂名牌香烟消费意向的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借鉴日本国七星烟草公司于1998年上半年委托中国城调队在中国三十个省、市、区进行的“中国吸烟者消费意向调查”的经验,在云南省十七个地、州、市随机抽样1700个样本吸烟者,对设置的25个调查项目、38个子项目、237个问题,进行了符合国际抽样调查惯例的调查。由城调队、省政府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组成的研究组进行深入广泛讨论,最后由赵俊臣研究员、高玉亭高级统计师执笔完成的综合分析报告,分析了玉溪卷烟厂名牌烟销售下滑的原因,在于吸烟者对质量的评价降低,深层次原因在于分散农户烤烟种植有待规范、复烤质量有待提升、加工配料有待改进等。这是全省第一次大规模符合国际惯例的入户调查,体现了云南经济理论学者吸收国际先进的调查与研究方法,其结论对实践的帮助作用。
四、钱德三是全省最早研究股份制的专家之一
钱德三(1935.5—2025.2),研究员,云南老一代经济学家,生前任省政府发展中心副主任多年,致力于云南发展研究,一生成果颇丰!贡献很大!且大力提携后人!德高望重!我曾与他有多项合作研究,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一是他是云南最早研究股份制的学者之一。改革开放后,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1981年在天津一次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建议采用股份制;由于提出与坚持股份制改革,厉以宁教授被人们尊称为改革派的“厉股份”。之后,云南学者支持厉教授的提议,曾有几位学者论证股份制,钱德三是其中一位重量级学者。我那时由于也研究股份制,所以对钱德三的股份制研究认真阅读,受教匪浅!我记得他在一次研讨会上针对当时主流理论认为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观点,反驳股份制仅是一种集资的手段,资本主义有效地利用它,社会主义也要使用它集资。他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使用修铁路这类需要巨额资金的建设项目来论述,指出马克思认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直到今天世界上还会没有铁路”;而采用股份集资的“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即使像修建铁路这样需要巨额资本的工程,“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88页)。现在股份制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他作为理论“报春鸟”,彰显理论的前瞻性、超前指导性,应该在股份制的鲜花“丛中笑”!
二是钱德三还研究云南筹建核电站,但他的建议至今尚待实现!我以为,从国家确定的云南建设国家能源战略基地的大局出发,作为战略大后方,云南应该建立水电、火电、油电、风电、光电(太阳能电)、地热电、生物质电和核电的综合体系,才能实现国家确定能源基地的目标。至现在,除了核电,云南已建成除核电外的多种能源体系,如果补上核电,钱老的研究建议将全部实现!
五、温宝臣是云南决策咨询“评审专家的专家”
温宝臣(1940.6——),男,汉族,辽宁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稀有金属专业。1983年参加云南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历任办公室主任、处长、助理巡视员等行政职务,研究员,省政府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目前,温宝臣是云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创建时唯一健在的创始人,在咨询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主持完成了"企业集团发展研究"、"企业兼并研究"、"云南城市化研究"、"云南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996——2010年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20多项省级重点课题,其成果为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2项获省部级奖。他主持完成的"世界银行亚洲山区人力资源开发云南案例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由于成果的高质量和工作的高效率,得到世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该成果出版后,获中国科技出版委员会优秀科技图书奖。近些年来,主编出版著作7部约200万字,主要有《企业集团研究与实践》、《云南山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云南跨世纪发展研究》、《云南城市化研究》、《经济技术发展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十年》等。
温宝臣由于自己曾承担多个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课题,而且对决策咨询报告的写作有深入研究,省级及昆明市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成果的组织评审者和承担者都喜欢邀请他当评审专家,并多次被推举为评审专家组组长,有朋友曾戏称他是“评审专业户”,我则称他为评审专家的专家。我曾经多次当面聆听他不厌其烦的为年轻学者讲解决策咨询课题的要求、调研方法和写作规范,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策咨询报告的重要性,一般人都认为是党委政府及有关机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形式,温宝臣还通过学者的角度,认为是学者们写作和提交决策咨询报告是他们行使民主权利的体现,所以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学者们要认真对待;二是决策咨询报告的要求,他直截了当地指出一定要写出阅读的领导所不知道、或知道的不完全的现实中的新经验、新问题和作者的新建议,而对领导已经知道的现实中的经验、问题和作者的建议,一定要少写,最好一句也不写,而这恰恰是一般学者容易犯的通病,因为这些学者要么调查不深入,没有发现新问题、没有概括出新经验、也提不出新建议;三是他谆谆告诫决策咨询学者一定要多学习,特别是认真阅读中央有关文件、党委政府的工作报告,重要条文要反复学习,最好能背下来,这样一来在执笔咨询报告时就自然能够很容易地分清自己要写的是不是文件和报告中已有的。四是用语要规范、精炼、易懂,避免生僻、生造词汇,当然如果研究的问题非常重要,新发现、新问题何新建议非常多,篇幅也可不限制,不过一般来说学者们不大可能有非常多新发现、新建议。
我清楚地记得,许多听过温宝臣的这些决策咨询心得,都很佩服认可,我自己更是如获至宝,运用到自己的决策咨询研究中很有成效,执笔的调研报告先后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著作作序、题字93幅。现在回忆起来,对温宝臣研究员充满由衷地感激!
由于年事已高,记忆衰退,上述回忆仅是片断性,错漏在所难免,还望知者指正。
参考文献
1,丁祖明:着力于云南优势资源开发研究的叶才权,载赵俊臣编《云南当代经济学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车志敏,百度百科。
3,温宝臣,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