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力:“北大三角地”历史片段以及回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92 次 更新时间:2025-02-25 08:52

进入专题: 北大三角地  

江力 (进入专栏)  

DeepSeek横空出世,我在想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认真想想,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人可以思想,独立思考,才是人类智慧最根本的特质。

如上不是本篇重点讨论的话题,我们还是要说“三角地”。

“北大三角地”海报栏,曾经是“思想者”和“在北大听讲座”的天堂。自近代维新变法的历史节点1898年以及京师大学堂创办以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讲演”曾经是海内外政要人物和学者和听众最看重的思想、知识、智慧的传播形式载体。

——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所谓见解、记忆、回忆,并不代表别人,包括我到燕园1996年之前各位师长、学长熟知经历的此前历史。

北大三角地,就像未名湖一样,此名称什么时候叫起来的,北京文化研究专家、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北大文化研究、出版研究专家肖东发老师,两位对北大校史颇有研究的大家,也没有明确的讨论并给予结论。

据我的印象并向当年在读后留校的师兄请教,北大三角地,是由北侧的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此前大饭厅)、东侧的17、16楼夹角,西侧的书店商店平房区(北大书屋等),呈现三角形状(包含著名的柿子林),名之为“三角地”。最重要的是,中间有一组铁架装置的三角地广告栏(海报栏)。平常各种学术讲座、活动海报消息在此发布,后来渐渐增加了购买二手自行车,以及复习资料,以及后面海量出现的考研、考博、出国英语培训,律师考试、公务员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信息等。据说再早(1996年前后也偶然出现过),也有三角地书市曾经在此自由交易(具在读师兄回忆:九十年代,大饭厅没有拆检之前都有柿子林跳蚤市场)。大家把书铺在地上,卖过“走向未来”丛书、北大学生诗刊诗集、“神州文化集成”(一块钱左右一本,近百本),外研社小说,《金瓶梅》(供研究用内部本,副高级职称凭证购买)、《血红雪白》《天怒》等。

想起北大三角地,我就想起北京大学百周年讲堂广场前首次发布“北大在线·新青年”频道海报上那个骑在三角屋脊上的青年形象——这个虎头虎脑的短发青年,对于我理解的“北大青年”几乎是一种历史的定格。

这也让我想起我的老师、也是吴飞教授的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王守常老师——央视一度热映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常常出现的“守常先生”(相同的是都是北京大学教授,只不过那一位是河北乐亭的李守常,大钊先生;这位则是辽宁海城籍的王守常,满族人,原北平警备司令部作战处长、参议王化南少将的公子)。他对我的教育、培养或者批评咱们就不说了,就说他对于我最大的激励,就是和朋友们常常笑谈,说我是“五四新青年”。

首先声明,守常老师是我老师,这也并非他夸赞,可以说是他的笑谈。但是我还是认真的说——我不配,同时声明和回应的是,社会上的一些朋友把我标签化,说我是什么“北大才子”,那我就更不配,也不接受这样的过誉。我经常和朋友们开玩笑,全北大都是北大才子,都抡不到我。另外可以说的是,北大纵然有很多不足,但以我为例,也能说明北大的厉害。我经常说,连我这样学术训练能力不足,和天性天资低弱的孩子,活在北大都能培养成才(假定我还可以叫“才”的话),可见母校北大的利害。

说到北大,就不能不说北大三角地。

我自二十多岁的年纪自家乡来京工作,如今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于我而言,此间经历经太多。青春岁月,见过,也走过很多地方,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北大三角地。梦境也常常停留在这里,不曾换过地方。

盘点我的所谓燕园生存发展史,本人自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内容性质维度上看,一个是工作阶段,一个是学习阶段;从地理维度上看,一个是“三角地”阶段(任职北大东奥文化服务公司北大书屋期间),一个是“治贝子园”阶段(任职北大跨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书院期间),这一次只说“三角地”阶段。

三角地,曾经是北大的地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此读书的人,或者关注北大暨中国历史的人,很少不知道三角地的。

1996年11月,我自山东家乡孔子故里来京——这个曾经的五四运动大本营——北京大学,来北大校企性质的北京北大东奥文化服务公司工作。在其旗下,陆陆续续、零零散散分布有三角地北大书屋、二体地下八折书屋,以及书库(当年的二体地下,如今的燕京学堂),燕东园31楼地下书库(很多考研、要留学的学子住过的地下室,书库则是我心目中的宝库,常常有我意想不到的宝书出现),老光华地下,镜春园小书库(基金会小院后面)等等,各个地方都很小、很分散,后来落脚聚集的地址,就是二体地下八折书屋以及书库,最重要的就是三角地北大书屋。

自1996年,到2006年,我在北京大学东方学系编审、原《东方世界》编辑部主任谷向阳先生,以及上级主管单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时任党委书记、副院长吴新英老师指导、支持下,担任北京北大东奥文化服务公司(北大书屋)主要业务和管理负责人。可以负责任的说,我用了十年青春,守护了我心中的三角地。2007年,作为改制后新公司法人,我从新调整了北大东奥文化服务公司(北大书屋)的经营方向,把自己调整出来,另谋生路,以及读书进修。

巧合的是,2007年10月31日,三角地信息栏被校方拆除。

还记得拆除那天傍晚,在铲车没有动起来之前,我请保卫部巡逻队的胡山老师帮我拍了应该是三角地的最后一张照片。同时,我也揭除了三角地最后一张海报以兹留念。让人想不到的是,竟然是清华大学张贴的一张学术海报(可见隔壁清华师生的努力)。

再十年后,三角地变成了绿化带。2027年1月19日,三角地房屋全部拆除。我捡了两块青砖包好以作留念,同时保留了美学家、书法家杨辛先生题写的“三角地”木质牌匾。至此,三角地完全进入历史。

一位熟悉的校友学妹曾经这样写到:

2017年1月19日,北大“三角地”旁边的最后一片老房子被拆除,从此再不会有人见到她的模样。2007年9月,懵懂的我第一次踏上北大这片热土;10月,一条有关教育部对全国高校进行教学评估的消息不胫而走;10月30日,位于三角地的海报栏被拆除。

当时作为大一新生的我对此感觉并不深,虽觉惋惜,但也隐隐对能作为最后一届见过三角地原貌的北大人而感到庆幸。况且,三角地的三角形绿化地还在,周围的老建筑还在,只要你愿意,这里仍然是略带残缺的“三角地”。那些充盈在大学记忆中的各种花花绿绿的海报下面还会心照不宣的写着“地点:三角地”。但这一切却都在10年后画上了句点。

毕业后,我曾多次回到校园走走看看,同学聚会时大家也多有谈起母校的巨大变化。大兴土木的背后带走了我们太多的青春记忆,而三角地的彻底拆除带走的却已不再仅仅是记忆。三角地之于我们这些85后校友的意义实则不及从前,我的一位70后学长在三角地彻底被拆除那一天不禁流下了泪水。不知多少校友还能记得(三角地)“北大书屋”旁的那块写有“三角地”的木牌(可能唯一能证明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大人历史记忆里这个文化地标的存在)······

同时,我也看到网上另外一位校友(佚名作者,应该是和我同龄同频的兄弟)在“别了,三角地”一文这样写到:

三角地的两次短暂“复活”就是如此突然而热烈,完全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时,一夜之间,三角地完全被五颜六色的海报覆盖,就连对面的“官方”宣传栏也贴满了学生的海报(据在读师兄回忆:这些海报学生写的不多,主要是外面的民族主义青年所写。那天晚上有北大学生怒撕极端民族主义海报,被大量社会青年围攻,此事当夜上了新浪微博)。

大多数海报用所能想到的一切辞藻尽情发泄着胸中的愤激,然而其中偶尔也能见到冷静的思考。我认识的几个朋友,有感于一些人盲目排外的极端情绪,在深夜写了一张表达反对意见的海报贴到三角地,第二天去看时,竟然没有被覆盖,上面还有不少人留言表示支持。

这件事情所体现的北大曾经自由、宽容和平等争论的精神,使他们深受感动。虽然三天之后,所有海报如蒸发一般集体消失,但毕竟让上世纪90年代末的学生们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三角地的影子。

而当次年初夏,为悼念遇害的大一女生邱庆枫,万点烛光映红三角地的时候,我想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这块地方的伟大意义······

如上学妹、学兄的文章,也最能反应我内心的真实感受。当然,能唤起大家记忆的,当然是更久远的历史。

以我的角度,那些“花花绿绿”的广告栏,以及更广泛范围以上的三角地,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和民间培训教育的历史见证人。

如北大在线“新青年”首次上线,就是在三角地;王志东创业在四通集团段永基支持创办的新浪网首次推广活动装备,就是在三角地完成;搜狐张朝阳第一桶金竟然是其导师尼葛洛庞帝著作《数字化生存》版税支持,以及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微软的秘密》《联想为什么》《蓝血十杰》等互联网时代杰作,也是在北大三角地爆红;俞敏洪的新东方教育(包括李永新的中公教育、李彦宏的百度,都是北大三角地周边孕育),以及风靡国内的各种考研、考博、律考、公务员考试等办班,也都是从三角地出发;GAE词汇、托福考试,以及“红宝书”,“太傻单词”都是从三角地出发······当然,这些也曾经让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一位老师不舒服,觉得三角地“莫名其妙”,和三角地书店的书一样,少有“书卷气”和学术氛围。

北大三角地,曾经是北大人的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源,更多文化、教育以及信息产业的发祥地。某种意义上讲,在其中一个历史时期,它曾经是北大人的精神家园,是北大学子家国情怀的象征地。

在一段又一段的历史里,它被遗忘,或者接受历史的蜕变,因而渐渐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变得越来越商业,越来越平庸,进而在破破烂烂的气氛里,变成了一个包袱,和周边新的气氛完全不同了,看得出来,它已经老了、变了,最后像雷峰塔一样,倒了,拆了。自然,从校园环境建设的角度,校方的规划、拆除,并没有什么不当。公正的说,是合适的,也是必要的。不过是,从北大师生的角度,尤其从情感的角度,有象征,有怀念,有不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北大三角地,它曾经是北大校内外师生心目中自1919年以来,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五四”的象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思想启蒙”以及推动“文化热”“读书热”的发源地。

如今,它终于从心里,到现实,退出了历史舞台。

别了,三角地;别了,我们曾经有梦的地方。

我的青春、心,自然留在了这里;历史也留在这里,我不会忘记,历史自然也如此。

“三角地”不在了,思想、以及思想者依然存在;真正的北大精神,一定因为学术、人格、格局,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进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2025年2月13日

进入 江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北大三角地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981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