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文化软实力已跃升为我国构建国际传播格局中的核心议题。据《2024全球授权市场报告》,中国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授权市场,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忠诚于自己所喜爱的品牌、角色和IP。面对当下万物皆可IP的时代,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现象级IP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的亮眼表现
游戏产业创新出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幻的生动结合。随着中国厂商纷纷布局海外,游戏作为新兴文化传播媒介,正迅速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一些国产游戏完美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幻元素,成为海外玩家“引人入胜的中华文化之旅”。2024年8月20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以传统文化典籍《西游记》为背景,快速席卷全球游戏市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的一个亮点。游戏中的建筑风格、服饰设计、神话传说呈现了多种艺术形式的中国传统元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走向世界。
舞蹈艺术全球巡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独特艺术的融合并举。舞蹈艺术全球巡演活动以舞蹈语言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美学体验,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2024年9月20日,中国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上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该剧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澳门的首次“展卷”拉开了全球巡演的序幕,每次谢幕都被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包围。
文学影视扬帆出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的魅力打造。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拓宽和创新了影视作品国际传播的落地场景。《哪吒》系列电影通过动态捕捉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优化角色动作及表情细节,深化“逆天改命”等文化母题,将三星堆文物等传统元素融入视觉设计,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推动系列票房破百亿,在北美、澳洲等地引发观影热潮,打破华语动画电影海外传播壁垒,推动中国神话IP国际化。跨媒介聚焦《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多维度、多层次为海外受众提供虚实结合的沉浸式观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最大化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文化差异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接受度。一方面,在价值观念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礼义”“中庸”等核心价值观念,与西方价值体系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国外受众以“他者”的视角来看待中华文化,存在误读等现象,以致无法传递其精神内涵和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在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上,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习俗和节日庆典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紧密相连,因与海外当地文化习俗不兼容,可能难以被接受和融入。
语言障碍降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认可度。一方面,字形独特性增加了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难度。海外受众因无法了解中文深层次含义和文化背景导致表面认知,甚至产生误解。另一方面,字义复杂性限制了内容的广泛传播。中文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多义词和成语典故等,翻译中可能出现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难以完全保留原作的韵味和文化内涵,导致信息失真和文化精髓流失。
平台偏好限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推广。一方面,受众偏好导致“信息壁垒”效应。平台更倾向于推广符合当地受众审美和兴趣的内容,带有独特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初期难以迅速吸引海外受众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平台偏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平台大都采用基于用户行为和兴趣的算法推荐机制,不符合用户既有兴趣的文化内容可能被排除在推荐列表之外。
现象级IP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船出海”的特征及策略
从“跨境运营”向“本土运营”转型。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打造IP最好的文化基础。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观众喜好,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市场环境,进行本土运营。通过当地的文化机构、艺术家、媒体平台等实现文化内容的共创共享,探寻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现象级IP的构建,挖掘其所蕴含的世界性意义。
从“单边自译”向“双边共译”推进。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但传统“单边自译”模式易导致海外受众在理解接受上产生障碍。双边共译注重语言的自然度和流畅性,能够确保翻译结果既准确传达原文意义,又符合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可通过引入目标受众国家的翻译团队或专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文化传播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发展。“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之间的深刻转变具有战略意义。积极搭建社交媒体、短视频等自主文化传播平台,从平台建设、品牌塑造、内容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以及受众反馈互动等多方面运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手段,推出具有跨媒介叙事能力的多业态融合IP,以更具代入感、参与感的场景化表达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同构”,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赵瀛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