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刘小明省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日报社、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联合举办的第90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首先我要祝中改院生日快乐!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成立33年来,在迟福林院长领导下,一直伴随着中国和海南的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发展壮大,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见证者、贡献者,是亚洲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也是博鳌亚洲论坛的重要伙伴。相信本届论坛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为推动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本届论坛主题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与世界”,可谓恰逢其时。放眼全球,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带来新机遇、新希望,同时逆全球化思潮、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地区冲突持续带来冲击,国际对话合作的政治意愿下降,发展不平衡、社会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气候变化、数字鸿沟、自然资源短缺等挑战进一步加剧了紧张态势。国际社会正面临方向危机、信任危机、治理危机,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不久前说,“当今世界正脱离正轨。”
当此历史关头,我们要透过纷乱的世界,展现战略眼光,深入思考如何推动世界尽早重回正轨。我们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很多,结合今天的讨论及当前的一些热门课题,我认为首先要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加剧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推手吗?我的回答:不是。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国际发展不平衡问题、一些国家内部社会不平等问题更加严峻。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将其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型世界经济,认为是国际贸易投资的流动让其陷入困境,转而宣扬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思想,搞“脱钩断链”,把这些当成解决问题之道。
但根据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组织的研究,结论却恰恰相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一直是减少发展不平衡、提升人民普遍福祉、增强经济体系韧性的关键力量,在过去25年帮助超过10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全球贫困人口因此减少了70%,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也极大改善。世界贸易组织(WTO)今年9月发布报告显示,1995年以来,中低收入经济体贸易占GDP比例由16%上升至32%,极端贫困人口由40%降至11%,贸易成本缩减推动其人均收入趋同速度加快了20-35%左右。期间,全球人均收入增长了65%,而中低收入经济体这一数字是200%。可见,对外开放缩小了发展不平衡。
而且研究显示,一国贸易开放度与其国内收入不平等之间的相关性很弱。正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福尔曼所指出的,“是地缘政治、移民等政策导致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情绪上升,而非开放经济本身。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继续全球化,而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不继续全球化。” 所有这些,都说明扩大开放而不是闭关自守,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第二个问题,国际社会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投入过剩了吗?我的回答:没有。
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关乎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命运,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联合国不久前召开了未来峰会,达成了《未来契约》等成果,令人鼓舞。但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进展严重滞后的现实不容忽视,全球经济转型的紧迫性进一步上升,国际社会提升绿色、可持续发展投入水平、提高发展质量的客观需要更加突出。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认为,尽管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已就气候变化做出承诺并采取了行动,但距离《巴黎协定》提出的温升控制目标仍有巨大缺口,每年仅能源转型融资缺口就超过3万亿美元。随着经济增长、电气化水平提升,发展中国家在2050年或2060年电力能源需求至少是现在的2-3倍。再考虑到新能源设备的使用寿命,未来仅更换设备的需求就是当前产能的2倍。
面对供求不平衡的现实,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际社会更应该携手,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谋求共赢发展,而非大兴歧视性、保护性政策,动辄以“产能过剩”等借口阻挠科技创新、能源转型等领域国际合作。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就此呼吁,“我们必须扩大在任何地方生产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可再生能源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必须比过去十年更快。”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也说,“绿色能源产品不可能有所谓的‘产能过剩’,这完全是将经济概念变成了政治攻击的武器。”显然,不能让“产能过剩”这个政治命题误导了我们的方向。
第三个问题,经济一体化进程走到尽头了吗?我的回答:没有。
?根据博鳌亚洲论坛研究,受益于数字贸易加速发展、旅游业复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经贸安排的持续推进,亚洲价值链产业链重构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效应正加快显现,贸易投资有望增添新动力。亚洲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三大中心之一。研究显示,近几年全球对亚洲的贸易依存度保持在38.8%左右,而RCEP和CPTPP国家对亚洲的贸易依存度则分别为58.4%和50.4%。区域贸易协定让域内国家贸易更开放、联系更紧密、分工更合理、供应链更畅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球和区域层面对东盟的贸易依存度均显著提高,亚太区域价值链正不断向东南亚地区转移。联合国贸发会议今年10月发布报告指出,受益于更紧密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等因素,东盟国家2021-2023年每年接收外国直接投资(FDI)超过2200亿美元,已连续三年在发展中经济体占据首位,2016年以来的FDI流入额较此前十年更是实现翻倍增长。相信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谈判完成、“RCEP+”不断发展壮大,亚太区域产业链价值链联系将更加紧密,相关制度红利将进一步释放。
各位嘉宾,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我想在此强调,坚持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携手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是选择与否的问题,而是实现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做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决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扩大对外开放。这一重大决定既关乎中国的未来,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中国已经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这对其他国家必将带来积极的联动效应,是难得的共同发展机遇。但馅饼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要想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必须携起手来,砥砺前行,共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力营造有利外部环境。外部环境越来越多地影响一国发展,已经成为制定经济政策、推进经济目标必须要考虑进去的重要变量。当前形势下,营造外部环境的重点,一是坚持多边主义不动摇,全力抑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负面冲击,确保世界不脱离正轨。二是加强主要经济体政策对话协调,充分发挥G20等国际机制的作用,营造有利营商环境,避免各行其是和政策举措的不良溢出效应。三是完善全球治理,目前治理缺失已成为世界突出问题,有规则不遵守,搞双重标准、本国例外,国际秩序就会变成国际无序,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危险。必须指出,这种危险正在向我们逼进,必须认真对待。
第二,着力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开放已经成为今日之世界经济的内在特质。不管喜欢与否,各国都得走开放这条路,在开放中求得更大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亚洲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各国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面向未来的潜能和空间所在。亚洲有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历史上长期处在世界发展领先地位,有理由充满自信,积极操索适合亚洲土壤、符合亚洲人民期待的发展道路和合作模式。亚洲应展现主导作用,排除外部干扰,凝神聚力推动亚洲合作和亚太合作,提升一体化水平。我们要重振APEC,发掘RCEP潜能,尽快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协定 3.0版,加快推进各类双边协议,既为自身开辟更大空间,也为世界作出榜样。
第三,打造强有力支撑。开放型现代经济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和顺畅流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支撑体系。一是基础设施支撑,提高互联互通特别是数字联通的水平,为联动发展提供更好软硬件配置。二是创新支撑,这既包括思维、理念、机制创新,也包括应用并管理好新兴科学技术,用前沿的、发展的而不是过时的、守旧的思想、技术和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三是供应链支撑,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不安全感,我们既要从新冠疫情这样的天灾中总结教训,也要对可能发生的人祸有所防备,维护供应链畅通稳定。
第四,实现普惠包容发展。推动开放式发展,要着力解决好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不平衡问题,这既关系到发展质量,也关系到公平正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解决好发展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经济转型,采取切实措施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平衡推进。要重视并解决好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加强能力建设,全力缩小而不是扩大发展鸿沟。
各位嘉宾,
博鳌亚洲论坛承载了中国等亚太国家领导人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谋求共同发展、打造共同未来的战略视野和殷切期待。新形势下,博鳌亚洲论坛将坚持立足亚洲、胸怀世界、促进合作、引领方向的发展战略,围绕全球战略性趋势性重大课题,结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务实合作、增进相互信任等问题集中发力,不断提升活动层次、丰富活动内容、增加活动吸引力,持续擦亮博鳌品牌、发出博鳌声音、提出博鳌方案、推出博鳌产品。
2025年3月25-28日,论坛将在海南博鳌召开新一届年会。在中国政府、海南省及各方大力支持下,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主题议题等安排将陆续对外公布。期待大家更加关心、支持论坛发展,欢迎大家更多参加论坛活动,共同推动构建合作共赢、普惠包容的开放型经济,共同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共同开创更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