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书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27 次 更新时间:2024-04-21 00:29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严书翰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不断探索和推进现代化,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基础上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可大致从八方面出发加以论述和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本特征、重大原则、本质要求、发展路径特殊性、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以及要摒弃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上现代化道路并最终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理论体系;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在总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魂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创新理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回顾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探索和推进现代化的历史,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轨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工业化的认识和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我们党对现代化的最初认识,主要体现在对自身历史使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工业化的理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肩负两大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即救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即发展)。这就是我们党的初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客观形势,我们党只能长期在几乎完全没有现代工业的落后偏僻农村开展革命斗争。然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始终抱有强烈愿望并充满信心。在延安革命根据地站稳脚跟后,我们党就开始关注和思考工业化问题了。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在给博古的信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与合作社,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当时,我们党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化”,把工业化等同于工业社会等,虽然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些认识还不够到位,但却非常宝贵,也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此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认识仍然清醒而正确。1956年,毛泽东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简称“四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由于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规划没有完全展开。尽管如此,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实践。由于这一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还不够不深入,加上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遭遇了挫折,许多关于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不过,这也为后来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深化拓展提供了重要思想镜鉴和理论启示。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由此我们党开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和实践。

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他还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的党的政治路线概括为“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一开始提出“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这一时期,我们党制定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顺利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我们党肩负的现代化建设使命形成了进一步认识和论述。江泽民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路线。对此,一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二要“全面执行,一以贯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总结和把握我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论述了正确处理我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即十二个重大关系)。这一时期我们党制定了“新三步走”战略,即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中又划出“两小步”。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里讲的发展当然包括现代化发展。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21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本特征、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等的全面论述,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全面展开。笔者从以下八方面出发,论述和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鲜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方面的中国特色:一是人口规模巨大。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这五方面特色对应的是团结奋斗、共同富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和平发展。

当然,我们还要从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维度出发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规律。用唯物辩证法观点认识和研究现代化(包括中国式现代化),要防止离开共性讲个性的倾向。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就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这是由现代化的共性决定的。因此,只要称之为现代化的,就必须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特质。当然,对于现代化的这些共性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公认的重要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发展指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恩格尔系数等。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

中国特色同根本特征虽有联系,但又有明显区别。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主要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来认识和论述,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则是从质的规定性即是从方向、道路、制度和文化等方面来认识和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是管总和管根本的。对此需从以下四个维度加以认识。

一是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这就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正确航向和光明前景。

二是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都是循序渐进、一以贯之、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的一代代成员接力推进,确保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三是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并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啃硬骨头、涉险滩、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四是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确保人民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现代化建设。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从而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这个最高政治原则体现为要充分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开创起来的。沿着这条道路我们筚路蓝缕、奋勇向前,取得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建设奇迹。从现代化发展历史上看,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百余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新发展理念,这是重大理论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一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一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仍然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征程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继续用足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从党的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蕴含着伟大斗争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锚定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义无反顾进行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沉着应对各个领域的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要继续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依靠顽强的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九方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阐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本特征和重大原则后,就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可以这么说,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本特征和重大原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落脚点。党的领导之所以能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是因为我们党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各种事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根本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根本区别于一些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所在。一些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正因为我们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的特殊性

西方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几百年走上工业化道路,形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这个模式包含着符合西方情况的现代化经验和规律。对此,我们需要加以研究,其中有可以吸收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但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搞现代化并实现民族复兴,这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只能靠我们自己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和不断创新。

从现代化发展历史上看,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串联式”发展路径,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后来居上,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路径必然是一个“并联式”过程,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条特殊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沿着这条路径不断推进,将彻底改变当今世界现代化版图,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

(六)现代化绝非西方国家独有

前已论及,西方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近200多年,而且有符合它们国情的发展模式、经验和做法。然而,西方一些人(包括学者)把西方现代化模式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现代化发展是共性(现代化一般)和个性(现代化个别)的统一,正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西方的这种迷思,从方法论上看,就是犯了只讲共性不讲个性,或以共性取代个性的错误。

从现代化实践上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这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颠覆”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思维定式,现代化绝不只有西方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七)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六个重大关系。

一是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个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个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二是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是我们党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这一成功秘诀传承好、运用好、发展好。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稳定性,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世界眼光,胸怀“国之大者”,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把中国和世界连接起来,增强战略思维能力,使我们制定的战略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策略为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方法。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三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等,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同时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要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四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要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促进及统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实践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破除阶层固化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社会上升通道。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五是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要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的正确导向。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做好化解和教育引导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六是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维护好经济安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在总结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历史性成就、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清晰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这就是“两步走”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八方面论述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在第一步走的战略安排中有三方面亮点。一是对人民生活的论述更为具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二是在政治建设方面增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这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三是增加了全面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的论述,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证。这些亮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以及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拓展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

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我们要有充分估计,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这是饱满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境界。对此,需要从三个维度出发加以认识。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是公认的现代化理论创始人,他们创立的现代化理论博大精深。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是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从不认为自己创立的现代化理论就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马克思曾经说过,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仅限于西欧,如果有人一定要把它“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即扩展到一切国家,“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现代化一般”即现代化有其共同规定,论述了“现代化个别”即现代化有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怎么走上现代化道路、怎么实现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条主线,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回答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怎么走上现代化道路和怎么实现现代化,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对此,怎么评价也不为过。

(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潮流。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200多年之久,还由于制度和价值观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总认为它们的现代化模式是最成功的,世界各国都应当效法现代化的“西方模式”“美国模式”,这样的主张体现于价值观,就形成了“普世价值”。我们是不赞成并且坚决反对“普世价值”的。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所讲的“普世价值”,是把他们价值观加以包装后说成是最优越的价值观,要求对世界各国都要仿效、实施。如果哪些国家对此说“不”,他们就对这些国家进行攻击、污蔑,甚至寻找借口颠覆这些国家政权。我们坚决反对这样的“普世价值”。然而,我们不否认人类社会有其共同价值,而且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面对不可阻挡的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广大发展中国家既希望加入现代化进程,又想保持自身独立性。要实现这样的愿望并非易事。我们看到现实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如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结果不少陷入政治动荡、社会动乱,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我们从不笼统反对西方现代化——实际上,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就包括吸收借鉴西方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但是,历史、现实和理论都告诉人们:现代化绝不是只有西方模式。

如何对待经济全球化,困扰着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经验,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这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是否要参与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在解放思想和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发展、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正面影响之外也有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顺应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现代化发展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抉择是:既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要努力消解其负面影响。这是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的态度和对策,是中国在总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而它无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中国在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方面的部分贡献可以用数字表达。比如,从“1950年至2016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000个,举办1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这些数字,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有些贡献虽然不能用数字表达,但是极为重要,那就是中国鲜明提出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推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上现代化道路并最终实现现代化作出了原创性、时代性贡献。这使社会主义中国站在了人类社会的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无疑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与文明联系紧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就把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放在一起加以论述,比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那么,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可以从两个维度出发认识这个问题。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巨大优越性。对内,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对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这种文明新形态的优越性源于其内在逻辑: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二是融通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五个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样的文明新形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这样的文明新形态是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样的文明新形态是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样态上看,它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从理论上看,它极大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

我们阐析了新时代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上现代化道路和最终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从这些意义上可以说,“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严书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年第11期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86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