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与重点任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334 次 更新时间:2024-01-05 22:18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王延中  

 

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为作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八讲的演讲全文,转自中国人大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3年又将其确定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与重点任务,对于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民族政策与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历史发展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很早就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开启了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艰辛探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民族解放、民族自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民族融合,建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的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成立之初就确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面对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的复杂局面,我们党一方面站在各族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维护工农大众的阶级利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少数民族基本权利;另一方面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坚决反对外国列强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在长征途中我们党深刻体会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国情,在革命战争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民族自决权只能适用于中华民族而不是境内的各民族,逐步把“民族自决”转为“民族自治”。从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始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的初步结合,为团结带领各民族建立独立的、统一的新中国和开展新中国的民族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美西方阵营的封锁围堵,我们党采取了与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政策。与苏联结盟固然要学习苏联,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已经植根于中国大地的中国共产党要把国家制度全盘苏联化。围绕建立联邦制还是单一制的国家政体,我们党对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我国各民族的人口结构、分布特点和发展历史与苏联不同,联邦制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只能建立集中统一的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通过开展民族识别、确认民族成分,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建立了一批民族自治地方。到1959年底,全国共建立了4个自治区、1个自治区筹备委员会、29个自治州、54个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民族地区开展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为建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的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基本形成,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这为新中国提供了抵御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对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把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至关重要。我们党先后于1992年、1999年、2005年召开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不断丰富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上个世纪80年代制定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为了加快少数民族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扶持政策。为了解决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陆续制定实施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重大战略决策,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显著提升,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广大少数民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各族人民共同发展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但是,受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这一时期也出现了1987年西藏骚乱、2008年拉萨“3.14”和2009年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党和国家始终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1】、强调“三个离不开”【2】、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工作的主题,推动民族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工作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面对深层次矛盾隐患和外部风险挑战,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谋划部署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根据对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科学研判,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一些新形势新任务,在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随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迁,新兴阶层不断涌现,思想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外部干预渗透破坏日益加剧,一些长期累积的深层次问题开始显现,一些新的苗头性问题也开始出现,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带来重大冲击,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伟大复兴面临严峻挑战。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率先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在当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3】的时代特征,指出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并反复强调加强精神力量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要把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好,要把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抓好,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不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将其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和发展,成为引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旗帜和灵魂。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引领下,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实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产业扶持、资金投入、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等扶持政策,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阻碍当地脱贫致富的“穷根”被逐渐斩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全面小康。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迎来历史性变迁。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脱贫攻坚奔小康,各族群众有了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新时代10年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0.2%。民族地区的人均寿命大幅度提高,西藏人均寿命10年间提高了整整4岁。一些新中国“一步跨千年”的“直过民族”【4】又经历了一次从贫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大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更加丰富。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先后召开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4年、2021年)、两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2015年、2022年)、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2014年、2020年)、两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2015年、2020年)、两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2016年、2021年)及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等一系列会议,形成了党中央关于做好民族、宗教、西藏、新疆等方面工作的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铸魂等工程,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五观”【5】,使“三个意识”【6】“四个共同”【7】“四个与共”【8】“五个认同”【9】等观念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极大地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对中华文化可以实现现代化并且继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的自信心明显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持续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在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丝路精神、探月精神等,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生动写照,为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丰富和凸显,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度和深度空前。从2010年到2020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1505万增长到3371万,流动率从13.5%增长到26.9%。少数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集聚趋势加强,人口数量从1102万人增加至1631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比重从9.8%提升至13%。各民族流动人口的大幅度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大融居的格局更加稳固,为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保、就业等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日益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我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医保体系、社保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十八大以来,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断完善民族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民族工作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推动新时代涉民族工作制度和政策法规稳步调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后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全国人大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等重要法律法规,中央相关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对涉民族宗教工作的政策法规进行梳理研判,及时推动立改废释等工作,不少地方对原有强化民族差异性、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规文件予以修改或废止。教育法增加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容,全国各地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为了更好体现民族政策的公平性,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进行调整,缩小加分幅度,在区域内更加精准合理。

认真总结民族工作领域的经验教训,有效防范处置重大风险隐患,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针对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整体环境及局部地区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的现实,防范化解民族领域的重大问题隐患、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与长治久安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新疆、西藏,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治藏方略,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活动得到有效遏制,西藏实现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新疆呈现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网络舆情得到有效管控。

与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重视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相比,与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注重发展经济相比,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处理好“四对关系”【10】为根本方法更加注重精神力量建设工作,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创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促进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健康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局面更加巩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三、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中产生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重要成果。这一论断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底线思维为先导,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发展举旗定向,纠正了民族领域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和实践偏差,有力促进了民族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和民族工作的健康发展。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必然要求”概括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总体保持了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但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在特定区域,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还一度造成过严重影响,“三股势力”【11】仍然是影响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挑战。一些思想认识误区和错误观点仍然根深蒂固,误导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会在遏制与裂解中华民族上大做文章,妄图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外部看,一些国家妄图保持战略优势地位,频频制造民族话题攻击、抹黑中国,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公然践踏国际法秩序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企图使民族问题成为让中国社会冲突动荡的祸根。从内部看,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果忽视思想工作,反而可能会出现越是生活环境变好,越是跟中华民族共同体疏远的消极心理。特别是一些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民族政策和措施,还没有与时俱进完成调整优化,有的偏离了原有意图,固化了民族差异,滋长了一些人的狭隘民族意识。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我国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日益稳固,但也还存在影响民族关系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任务艰巨,尚未完全嵌入“双循环”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数民族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影响民族和谐的现象和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较低,影响各民族间情感亲近和心灵相通甚至国家认同;一些地区不同民族群众因历史记忆、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影响,相互间还有成见或偏见,在社会生活中存在歧视性言行;一些地方借保护文化多样性为名仍固守着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和短板。有的把民族工作看小了,认为民族工作只是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工作,是民族工作部门的工作;有的把职能任务看轻了,认为只要不出事就行;有的把工作重心看偏了,过于强调差异性忽视共同性的问题尚未克服,有出现了把差异性与共同性对立起来的新情况,或则在纠正注重“管肚子”轻视“管脑子”的问题时没有全面把握二者关系,找不到有效的具体路径;有的把工作格局看窄了,没有调动各方面共同做,没有带动全社会共同做;还有的把风险隐患看低了,对苗头性问题麻痹大意,对敏感复杂难度大的问题怕担责绕着走。这些问题说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任务很迫切,余地也很大。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四个“必然要求”,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的高度概括,极大提升了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重要性和进迫切的认识。坚持“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实体属性、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大一统”演进规律,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四对关系”等一系列重要理论判断,不仅对做好民族工作意义重大,而且有助于全面准确完整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就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唯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针对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也是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更好地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业各项工作尤其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高度重视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号角,我们的勇气和信心不断增强。但是,越是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越是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深处,越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前进过程中,越是感到民族工作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从古至今,民族问题一直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或重大问题,仅20世纪就在一战、二战和冷战后发生了三次大的民族主义浪潮,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民族问题热度上升,民族主义呈现新的特点。当前比较典型的现象有:美国福音民族主义崛起,鼓吹“白人至上”“美国优先”,对内撕裂美国、对外霸凌他国,近年因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黑命贵”运动,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矛盾。欧洲极右翼民族主义复燃,趁机重登政治舞台,法国等地不断爆发骚乱,凸显了外来穆斯林移民与本土居民的矛盾。欧洲民族分离主义再度活跃,英国的苏格兰、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独立呼声渐涨。第三世界宗教民族主义滥觞,印度、缅甸、斯里兰卡、苏丹、土耳其等国,政党军方煽动“主体宗教”教众情绪,造成族群冲突不断。民族主义浪潮对前苏东国家的冲击余波难平,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造成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引发的民族分离运动不断蔓延,影响发酵至今。俄罗斯在前苏联国家打造新的“俄罗斯世界”,独立建国的前苏联国家大多采取“主体民族国家化”方略,如乌克兰全方位实施“去俄化”,导致国内民族隔阂加深、与俄罗斯矛盾加剧,直至两国兵戎相见。俄乌冲突旷日持久,深刻影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积怨已久的阿以冲突再次爆发,在全球引发剧烈震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阿以冲突影响的蔓延,导致地区形势和国际格局更趋复杂。新世纪至今20多年,世界因为民族问题导致战乱纷争、国家分裂,教训惨痛。

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相比,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不仅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大踏步推进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持续向前,并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然而,面对中国实力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的百年变局,美国不甘心霸权衰落,到处纠集盟友、挥舞大棒、制造动乱。美国将我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不断升级对我遏制打压力度。我国目前尚未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台独势力活动猖獗。与此同时,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妄图采取各种手段,干扰破坏我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更为直接。在美西为首的敌对势力的种种手段中,“民族牌”成本最低,影响却最广泛。美国会、政府、智库、媒体齐上阵,对我民族政策污名化、妖魔化,同时拉帮结派在民族问题上对我围堵攻击,企图将民族主义浪潮引向我国,挑拨我民族矛盾。新疆、西藏等地的民族分裂余毒还没有完全肃清。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更趋复杂,民族领域的风险挑战不容低估。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短板。一方面,受三年疫情和国际经济下行压力的波及,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不少困难,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推进乡村振兴甚至保住不发生大规模返贫的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受经济、社会、文化基础条件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推进现代化的任务很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使民族地区发挥好自身优势,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难度和挑战不小。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往往也在边疆民族地区。

现代化进程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但在局部地区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制约因素。2020年,我国少数民族整体族际通婚率不断提升,但也有一些民族族际通婚率很低。受历史上发生民族纠纷等历史问题及现实资源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地方民族关系有待进一步修复。显性的民族隔阂有所减少,但隐性的民族情绪、民族意识浓厚复杂。交往交流相对容易,交融交心难度不小。

五、深入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任务

在2023年10月27日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此,他提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等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民族工作的方向和实践路径。

进一步提升全党和全社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和任务要求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思想论断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纲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时代探索,这一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

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纲领。要以主线来统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抓住重点、带动全局,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物质和精神不可偏废,要把“管肚子”与“管脑子”两方面工作同时抓好。精神层面的工作如何抓、如何更有成效,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方面做得怎么样,是不是实现了“三个赋予”,即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着力推进和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建设。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加强理论研究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在理论研究体系建设方面,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在宣传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在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任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精神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和抓手。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要准确把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科学内涵和工作路径,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基础条件。

准确把握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已经凝结为互相离不开的命运共同体。民族之间的交融发展是历史大趋势,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还会进一步加强。要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减少制约交融发展的各方面障碍,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实现心灵相通。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结合起来,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以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新格局,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加快推进新时代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建设,完善民族工作治理体系,提升民族工作治理能力,促进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有机衔接、相互促进的新体制新机制,确保民族地区工作不偏离这条主线,使这条主线成为更好推进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注释:

【1】两种民族主义:指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或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2】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3】五个并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4】直过民族:新中国成立前仍处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

【5】五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6】三个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7】四个共同: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8】四个与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9】五个认同:2015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提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0】四对关系: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11】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指通过使用暴力或其他毁灭性手段,制造恐怖,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团体或组织。民族分裂势力指从事对主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进行分裂或分离活动的团体或组织。宗教极端势力指在宗教名义掩盖下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主张、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组织或政治势力。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43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