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坚定“四个自信” 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12 次 更新时间:2022-07-29 22:49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张占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更好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方向。不久前,全国政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团赴云南视察。在整个视察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云南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重要成就,切实认识到坚定“四个自信”是更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信念之源。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这条路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顺应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满足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始终坚持民生导向,加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1000万低收入群体摆脱绝对贫困,实现了从生活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跨越。通过云南省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与先进性得到了深刻体现和充分彰显。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度拓展。

在新的历史阶段,理论自信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能够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与时俱进地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特别是立足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实现了对民族工作的加强和完善,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深化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高了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基于对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论内涵的认知和把握,云南民族工作的推进才能有条不紊、稳中有进,才能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历史大背景下,取得一项又一项重要突破。观察云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落实,能够在实践中更直观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更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中国化新的飞跃,更清楚地把握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勃勃生机与活力。这也正是使我们形成理论自觉、确立理论自信的关键。

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呈现出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代优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保护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个性,又坚持中华民族的民族共性,既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也积极促进56个民族形成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建成了守望相助的多民族大家庭。云南省民族成分复杂,不同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新中国成立后,云南依托党的民族政策,使一些少数民族从原始社会阶段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党的领导,没有人民当家作主,无论是多元一体的融洽民族关系,还是个别少数民族的“直接过渡”,都是无法实现也是不可想象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制度自信得以树立的重要原因。

文化自信的形成,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云南省不仅是一个文化资源丰源、文化类型多样的思想文化高地,同时也是积极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的思想文化阵地。从民族工作的视角出发观察云南省的文化建设,将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悠久发展历程、复杂脉络体系,提供崭新的视角和维度,潜移默化地激发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随着时代的演变,形成更加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

坚定“四个自信”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历史主动、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抓住“关键少数”打造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依托特色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认同,强化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夯实制度之基,坚持发展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法治水平,健全提升治理民族事务的法治保障,努力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张占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61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