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丘)
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据传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整理编成《论语》一书。孔子本人及其开创的儒家学说在后世得到历代君主推崇,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极高地位。
最新文章
- 张晚林:孔子:作为造道者2023-03-09
- 娄林:作为开端的《论语》与《论语》的开端2023-03-08
- 黄玉顺:儒法分野:孔子的管仲批判2023-02-06
- 梁世和:“下学而上达”:孔子生命境界的展开2023-01-28
- 黄玉顺:论自由与正义——孔子自由观及其正义论基础2023-01-28
- 孔德成:孔子的政治思想2023-01-25
- 牟钟鉴:从孔子仁学视角谈儒耶对话2023-01-15
- 黄玉顺:孔子经典诠释学思想发微2023-01-08
- 董治安:孔子学《易》与传《易》2022-12-27
- 刘悦笛:美国超验主义与儒家世界观——孔孟与爱默生的深层对话与介入重2022-12-24
- 董治安:孔子与十翼2022-12-21
- 江晓原:为什么孔子诞辰可以推算2022-12-21
- 刘梦溪:孔子为何寄望“狂狷”2022-12-18
- 刘刚:论“正政”——孔子政治哲学思想简析2022-12-16
- 张岱年:孔子哲学解析2022-12-14
- 赵四方:孔门传经弟子的形象重塑与清代经学转型——以子夏为中心2022-12-13
- 楼宇烈:发扬人文精神,重视自我修养——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2022-12-06
- 孔祥安:孔子的孝观念及其内在理路2022-12-04
- 丁四新:从帛书《易传》看孔子解《易》的原则2022-12-01
- 何益鑫:论孔子的人性观及其展开形态2022-11-28
-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2022-11-26
- 顾准:论孔子2022-11-25
- 顾准:老子的“无名”是反对孔子的伦常礼教的有名论的吗?2022-11-25
- 许春华:孔子诗学世界的中国智慧2022-11-18
- 干春松:孔子梦周公和庄周梦蝶2022-10-25
- 王辉 郑崧: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非洲中文传播的实践进路2022-10-17
- 葛兆光: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2022-10-13
- 董璞中:孔子作为“先师”的意义2022-10-09
- 徐复观:孔子在中国文化上历史之地位2022-09-30
- 李书磊:孔子的本心2022-09-14
- 伊涛:孔子故里的纠纷解决与权利的儒学容纳2022-09-01
- 丁鼎:“礼”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2022-08-25
- 焦国成:孔子“仁者寿”发微2022-07-30
- 任强:儒家法哲学的正统和异端——孔子、孟子与荀子之间的传承与背离2022-07-30
- 黄怀信:孔子与周文化2022-07-29
- 李零:怎样读《论语》2022-07-19
- 何益鑫:表象与真实——颜子“好学”新论2022-07-16
- 张晚林:孔子性-天模式的确立与性善论的证成2022-07-16
- 刘文剑:孔子协和万邦的民族观2022-07-14
- 龙涌霖:“一贯”与“力行”——孔子“一以贯之”说新解2022-07-08
- 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2022-07-06
- 龙涌霖:从“杀身成仁”说重探孔子“许人以仁”的智慧2022-06-27
- 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2022-06-24
- 蒙培元:中国高校应以孔子为友2022-05-22
- 蒙培元:孔子教育理念之人文精神2022-05-22
- 蒙培元:仁与天命——孔子2022-05-16
- 蒙培元:从孔子的境界说看儒学的基本精神2022-05-12
- 蒙培元:人文与自然——孔子智慧的再阐释2022-05-11
- 蒙培元:孔子天人之学的生态意义2022-05-11
- 蒙培元:乐的境界说——从孔子到《乐记》2022-05-03
- 蒙培元:仁的境界说——孔子2022-04-30
- 蒙培元:孔子的知、情合一说2022-04-25
- 蒙培元:怎样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孔子德性学说谈起2022-04-25
- 蒙培元:漫谈孔子学说与市场经济2022-04-25
- 陈来: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2022-04-24
- 蒙培元:孔子“仁学”的多角度审视2022-04-23
- 陈来:儒家的政治思想与美德政治观2022-04-18
- 蒙培元:孔子、孟子的“道德主体论”2022-04-12
- 刘东:沿着孔子的思想路线而行2022-03-21
- 孔祥安:孔子的政治哲学2022-03-21
- 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2022-03-11
- 陈峰:《孟子》《荀子》引《论语》考论2022-02-19
- 杨朝明:经典与人之“文德”养成2022-01-09
- 杨朝明:《孔子家语》的价值究竟几何?2021-12-27
- 丁四新:三纲说的来源、形成与异化2021-12-22
- 巩宝平:孔子君子教育思想内涵影响略论2021-11-25
- 杨立华:儒家是一种刚毅到骨子里的思想2021-11-21
- 干春松:“仁”和“礼”:孔子和儒家精神的确立2021-11-14
- 牟钟鉴:从孔子到孟子2021-11-11
- 陆建华:孔孟之间的儒家人性世界2021-11-03
- 陈来:略论《论语》的传承与训解2021-10-28
- 王钰: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浅谈2021-10-21
- 杨朝明:《孔子家语》打开了中华文明研究的新视野2021-10-21
- 彭林:释奠说略2021-10-10
- 钱穆:孔子传2021-09-29
- 唐代兴:发掘孔子学说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2021-09-28
- 干春松 : 孔子梦周公和庄周梦蝶2021-09-14
- 黄玉顺:人是什么?——孔子面对“攸关技术”的回答2021-08-30
- 蒙培元:孔子“仁学”的多角度审视2021-08-28
- 林存光 陈林:政由谁出政治何为——孔子政治哲学新论2021-08-24
- 白化文:孔子及其弟子2021-08-18
- 孔庆林:孔子民本思想刍议2021-08-04
- 王昌乐:从《论语》看孔子与《易》之关系2021-08-04
- 吴天明:《论语》孔学关系考论2021-08-04
- 张世英:旧友重逢话孔孟之别2021-08-03
- 李学勤:孔子是易学的真正开创者2021-06-10
- 丁四新: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性”概念的生成及其早期论域的开展2021-06-02
- 魏衍华:孔子儒学与“明王之道”2021-05-31
- 林忠军:孔子儒学视域中的筮占观2021-05-20
- 何中华:从《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柔性智慧2021-05-12
- 韩星:论儒家超越性——以孔子为典范的讨论2021-05-08
- 杨朝明: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2021-05-04
- 钱穆:孔子以下儒家之鬼神论2021-04-11
- 丁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大意义2021-04-02
- 杨立华:从语录体的《论语》勾勒完整的孔子哲学2021-03-09
- 刘梦溪:原忠恕2021-02-04
- 代玉民:论胡适对孔子易学的逻辑建构——从正名方法的角度看2021-01-28
- 王中江:儒家的精神2020-12-16
- 伍国:中国的文化对外传播需要更多反思2020-10-30
- 阮炜:“外国使团”与孔子学院2020-08-29
- 姚小鸥:孔子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观2020-06-20
- 赵法生:论孔子的中道超越2020-05-09
- 韩星:董仲舒以经学为基础构建儒学思想体系2020-03-27
- 韩星: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2020-01-14
- 金圣基:孔子文明观的开放和融合性2019-11-27
- 黄朴民:知人论世的样本:《论语·先进篇》品藻2019-10-05
- 葛兆光:“戴盆安能见天?”——感叹孔子的当代好运2019-09-01
- 朱维铮:武圣怎会压倒文圣?2019-07-27
- 王玉彬:圣凡之间:孔子的生命境界问题及其展开2019-07-03
- 刘伟:孔子弟子与先秦时期《论语》编纂探微2019-06-23
- 朱维铮:我只是用历史来说历史2019-04-30
- 黄朴民:儒之大者:《论语·阳货》要旨揭橥2019-04-06
- 王传龙:孔子“民可使由之”句的二十二种训释2019-03-05
- 陈晨捷:“德命”与“时命”:孔子天命观新论2019-03-04
- 张灏:古典儒学与轴心时代的突破2019-02-17
- 赖贤宗: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与义命合一2019-02-12
- 刘增光:孔子的心学与史学2019-02-07
- 干春松:八十年代的孔子2018-11-17
- 尹吉男:从孔子不看电视说起2018-10-19
- 韩星:尊师重道与师道重建2018-10-08
- 石佳音:《论语》我读 2018-10-04
- 韩星 杨永亮: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2018-10-02
- 韩星 徐治道:“孔子热”潮流下人们是否真正了解孔子?2018-10-01
- 韩星:孔子儒学答疑(一)仁爱——普遍之爱2018-09-29
- 韩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2018-09-29
- 陈文新:孔子何以把“仁者之功”看得比“仁者之德”更加重要?2018-08-17
- 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2018-08-09
- 胡荣明:心灵秩序与治道价值:孔子“兴灭继绝”思想新诠2018-06-30
- 高放:孔子和马克思2018-06-05
- 王齐洲:孔子办学的组织管理(关于孔子办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之三)2018-05-21
- 王齐洲:孔子办学的经费来源(关于孔子办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之四)2018-05-21
- 王齐洲:孔子办学的层次规模(关于孔子办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之二)2018-04-13
- 王齐洲:孔子办学的时间地点(关于孔子办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之一)2018-04-12
- 陈文新:孔子说的“女子与小人”特指“人主”所宠幸的身边人2018-03-20
- 张岱年:孔子与中国文化2017-11-15
- 王齐洲:论墨子的文学观念 ——兼论孔墨文学观念之异同2017-11-08
- 王齐洲:孔子文学的学术路径与社会功能2017-10-14
- 王齐洲:孔子文学观念的当下意义2017-10-12
- 龚鹏程:新媒体时代的孔子符号学2017-10-10
- 夏勇:夜读杨老2017-09-13
- 刘再复:孔夫子的三条精神出路2017-08-15
- 郭齐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7-06-29
- 孔子诞辰:公元前552年10月9日2017-06-19
- 黄朴民:教育的境界:《论语·述而》阐释2017-05-21
- 陈壁生:“孔子”形象的现代转折——章太炎的孔子观2017-04-01
- 黄朴民:孔门造神运动2017-03-16
- 黄朴民:孔门的“另类”2017-03-02
- 李零:两种怀疑——从孔子之死想起的2017-02-27
- 李零:孔子的遗产: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2017-02-23
- 冯天乐:毛泽东对孔子评价的转变及其原因2016-11-14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2016-08-31
- 张崑:大是大非面前,知识人该怎么做?2016-07-10
- 黄裕生:普遍之爱与人类的解放——论耶稣与孔子的共同事业2016-05-29
- 赵法生:政治儒学的歧途2016-04-27
- 永远的孔子2016-03-29
- 钱穆:孔子传·后记2016-03-13
- 钱穆:孔子传·附录2016-03-13
- 钱穆:第八章 孔子之卒2016-03-13
- 钱穆:第七章 孔子晚年居鲁2016-03-13
- 钱穆:第六章 孔子去鲁周游2016-03-13
- 钱穆:第五章 孔子五十岁后仕鲁之期2016-03-13
- 钱穆:第四章 孔子之中年期2016-03-13
- 钱穆:第三章 孔子之早年期2016-03-13
- 钱穆:第二章 孔子之生及其父母之卒2016-03-13
- 钱穆:第一章 孔子的先世2016-03-13
- 钱穆:孔子传·序言2016-03-13
- 杜保瑞:孔子的境界哲学2016-01-22
- 黄玉顺:孔子怎样解构道德2016-01-08
- 王楚宁: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2016-01-05
- 李文杰:被重新发现的康有为2015-11-30
- 万昌华: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2015-11-12
- 张博:中华孔子学会进行换届:新任会长王中江、常务副会长干春松2015-10-25
- 武建敏:孔子思想的法哲学意蕴2015-09-10
- 孔子论同性婚姻2015-08-16
- 林存光:与命与仁:试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2015-07-22
- 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2015-07-22
- 刘清平:也谈孔夫子的“直”以及“作证豁免权”2015-07-21
- 赵毅衡:争夺孔子2015-06-28
- 武树臣:孔子的贵族精神2015-06-28
- 刘骏:仲秋时节忆孔丘2015-06-03
- 陈道贵:孔子之现代意义的三个层面2015-06-03
- 顾如:当今时代我们如何安顿孔子2015-05-28
- 左玉河:重新认识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反孔批儒2015-05-25
- 梁漱溟:孔子学说之重光2015-05-15
- 王学泰:探源溯流说《论语》2015-04-10
- 李学勤:中国学术的源起——兼谈孔子之“集大成”2015-03-28
- 任重:为什么说天坛祭天表演“非礼”2015-03-23
- 夏传才:诗经学四大公案的现代进展2015-03-05
- 杨立华:获麟绝笔以后2015-02-20
- 周勋初:“兴、观、群、怨”古解2015-01-22
- 蔡尚思:孔子的法学思想2015-01-08
- 阮炜:孔子像立而后废,儒家“花果飘零”了吗?2014-12-09
- 黄玉顺:制度文明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孔子的“诸夏无君”论2014-11-28
- 老田:回顾1973-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2014-10-22
- 李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14-10-10
- 陈明:习近平纪念孔子,当然要高度肯定2014-10-04
- 郭齐勇 肖时钧:也谈《论语》“父子互隐”章——兼与廖名春先生商榷2014-09-24
- 王路:当孔子显露其血性的时候2014-09-14
- 袁伟时:像孔子那样自由自在办学、教学2014-09-09
- 张志强:线性思维、化约主义与高台“说教”——评梁涛等学者对“亲亲相2014-03-11
- 张曙光:中国需要三个相互关联的符号2013-12-07
- 陈强:贠论孔子与《春秋》2013-11-02
- 余世存:孔子为什么反而不倒2013-09-01
- 刘云枫:孔子和儒家十宗罪2013-08-17
- 李竞恒:“式负版者”与孔子的民本思想2013-07-21
- 刘清平:血亲情理与道德理性的鲜明反差2013-06-30
- 覃宣伟:论孔子思想的渊源、特点及当代作用2013-04-14
- 袁益:文化复兴:现代世界观条件下的道统回归2013-02-23
- 黄蕉风:开不起玩笑的当代儒生2013-01-18
- 陈良:想当然的指控2012-12-22
- 边家珍:孔子“和而不同”考释2012-12-02
- 陈卫平:孔子为政以德的前提、手段和目标2012-10-24
- 杨晓刚:“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释义2012-09-26
- 胡一帆:请孔子亲自谈谈“刑不上大夫”2012-08-15
- 刘云枫 :我对万世师表的疑惑2012-06-22
- 老湾:父君同构,中华早熟的基因2012-06-22
- 老湾:家+家长:中华文明模式2012-06-22
- 老湾:“孔子悖论”成中国魔咒2012-06-22
- 彭晓芸:中国软实力的内忧外患2012-06-14
- 张曙光:“马克思”加“孔子”:进步及其局限(下)2012-04-14
- 张曙光:“马克思”加“孔子”:进步及其局限(上)2012-04-11
- 刘亚明:孔子德治思想解析2012-04-03
- 钟以劝:评“张绪山:论孔子的复活”2012-03-06
- 鲍鹏山: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2012-03-01
- 姜启舟:监禁孔子——国子监中的孔庙2012-02-22
- 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3):耶稣与孔子在此相遇2012-02-15
- 杨照:致豁达、开朗、叛逆的仲尼2012-01-23
- 阿克曼:中国要翻过一堵大墙2012-01-07
- 蒙文通:孔子和今文经学2012-01-05
- 黄健:阅读《论语》札记二则2011-12-11
- 任复兴:特立独行的孔子故乡沦为奴才小人国探析2011-11-10
- 李景林 王觅泉:简帛文献与孔子后学思想之内转趋势2011-11-03
- 秋风:你可能不认识的董仲舒 2011-10-28
- 秋风:儒家一直都想限制绝对权力——敬答袁伟时老师2011-10-28
- 袁伟时:不能这样糟蹋中国传统文化——再评秋风的孔子观2011-10-28
- 齐义虎:孔子“来到”现代,重振社会斯文 2011-10-06
- 刘自立:保罗与孔子的现代性缺失2011-09-17
- 张绪山:论孔子的复活2011-09-13
- 秋风:反传统情绪与双重的无知2011-08-01
- 易中天:这样的“孔子”不离奇吗——与秋风先生商榷2011-07-18
- 何新:略论孔子及古代儒学的演变 2011-06-05
- 秋风:自由的孔子2011-04-28
- 李竞恒:孔子离婚的故事2011-04-26
- 袁伟时:孔子像亮相天安门广场东侧的深度解读2011-04-23
- 杨福泉:天安门广场塑孔子像之我见2011-03-18
- 陶东风:国家博物馆门口不应该安放孔子像2011-03-07
- 秋风:尊重孔子,现代化才有意义2011-02-25
- 鄢烈山:对孔子要行中庸之道2011-02-17
- 刘放:第三只眼睛看孔子2011-02-10
- 吴稼祥:并没有成为过去,孔子等待入场2011-01-27
- 武际可:我观孔子2011-01-24
- 王晓渔:需要区别对待的三种儒家复兴 2011-01-19
- 秋风:孔子回来了2011-01-15
- 赵法生:论孔子的信仰2011-01-15
- 彭国翔: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2010-12-10
- 乌利希道姆:欧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苏格拉底2010-12-01
- 曾海军:“正名”:一种高贵的意蕴2010-11-28
- 庞朴:孔子何曾愚民2010-10-30
- 姜志勇:前孔子时代之“德”观2010-10-20
- 袁伟时:漫说百年孔子——答《南方都市报》记者王晶2010-06-14
- 魏冬 益西群培: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形象2010-05-16
- 刘军宁:孔子思想中的自由与专制2010-04-20
- 邵建:现代文明并非排斥传统2010-02-24
- 叶隽:孔子学院的启示:文化外交要有“柔力强势”的理念2010-02-03
- 华炳啸:新礼治秩序与新宪政秩序——从《孔子》看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社2010-01-25
- 秋风:通体透着自由精神的孔子2010-01-23
- 秋风:孔子诛少正卯是专制理念杜撰的故事2009-10-11
- 张祥龙: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2009-09-20
- 梁效:孔丘其人2009-07-14
- 白奚: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2009-05-28
- 白奚: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2009-05-27
- 白奚:从《左传》、《国语》的“仁”观念看孔子对“仁”的价值提升2009-05-26
- 白奚:“全德之名”和仁圣关系2009-05-26
- 王岳川:我看孔子学院与韩国世宗学院 2009-04-11
- 王岳川: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2009-04-09
- 郭齐勇、陈乔见: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2009-02-10
- 杨儒宾:儒门内的庄子2009-02-08
- 唐代兴:在历史与时势的匡正中还原孔子儒学的本原形象2009-01-21
- 单少杰:老子送孔子言:原教旨儒家论2009-01-14
- 孔寒冰:孔子祭祀大典另论2008-12-22
- 谢选骏:孔子的现代性:文明的源泉变成文明的陷阱2008-11-06
- 段德智:“不出而出”与“出而不出”——试论孔子死亡哲学的理论特征2008-10-21
- 梁涛:论孔门后学的分化2008-10-17
- 梁涛:郭店竹简“[身心]”字与孔子仁学2008-10-15
- 陈少明:被描绘的孔子——解读2008-09-25
- 陈少明:“孔子厄于陈蔡”之后2008-09-24
- 赵法生:孔子与奥运2008-09-18
- 钱理群: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2008-09-11
- 吴飞:中国的现代处境与古代资源2008-08-26
- 中国揭开软实力争夺的序幕:尊孔子为圣人,不提毛2008-08-20
- 贝淡宁:孔子与奥运2008-08-19
- 郭沂:孔子学《易》考论 I 2008-07-14
- 唐代兴:历史与时势的匡正:还原孔子儒学的本原形象2008-06-13
- 秋风:反经典的经典解读标本2008-06-03
- 秋风:孔子价值的再发现——评薛涌著《学而时习之》2008-06-03
- 秋风:去圣便无真孔子2008-06-03
- 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2008-04-24
- 吴稼祥:孔子走向了世界,为何不能走进北大校园?2008-04-17
- 喻中:七旬圣贤的境遇: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2008-03-26
- 成中英:孔子的当代意义:儒家伦理是全球伦理的基础2008-01-24
- 冯象:孔夫子享有名誉权否2007-12-25
- 陈来:孔子与当代中国2007-11-28
- 蒋庆:政治的孔子与孔子的政治2007-11-28
- 黄玉顺:“刑”与“直”:礼法与情感——孔子究竟如何看待“证父攘羊”2007-11-27
- 赵衡毅:挑战孔子2007-10-31
- 晓波:透视当下中国的“孔子热”2007-09-18
- 陈壁生:孔子的双重符号化——评《丧家狗》及其争论2007-06-16
- 李零:有话好好说,别一提孔子就急——跟立华谈心2007-06-16
- 顾红亮:孔子儒学的他者哲学维度2007-06-15
- 余钟夫:孔子、丧家狗以及知识分子的使命2007-06-07
- 罗义俊:中国道统:孔子的传统——儒家道统观发微2007-05-30
- 钱理群: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2007-05-20
- 贝淡宁:从马克思到孔子:中国政治未来的文本变化2007-04-28
-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自序2007-04-15
- 吴稼祥:谁动了我们的孔子2007-04-04
- 李零:“孔子的遗产”2007-03-19
- 郑永年:谁最需要孔子学院?2007-02-24
- 方强:既非龙的传人,也非孔子传人2007-01-12
- 史华慈:孔子的宗教层面和“命”的概念2006-12-16
- 章友德:于丹是谁,因为孔子2006-12-13
- 陈强: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的冥想2006-07-30
- 胡星斗:建议将孔子的生日确定为中国的教育节2005-09-28
- 黄玉顺:孔子之精神境界论2005-08-01
- 王岳川: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2005-07-01
- 刘烈:还原孔子:孔子论女人-导论2004-12-22
- 邓晓芒: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2004-07-17
- 泽熙:西方人的孔子之尊与孔子之争200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