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68 次 更新时间:2022-01-15 23:14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郑新立 (进入专栏)  


日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这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上半年,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下,努力保持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抑制通胀的统一,夏粮又获丰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经济增速保持在7.8%,实现了稳中求进。同时,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最为突出的是,由于出口增长受阻以及前两年为抑制通胀而收紧银根的滞后效应,经济增速连续六个季度下滑,企业实现利润下降。如果第三季度不能实现经济增速的止跌回升,就有可能影响全年7.5%的增长目标的实现,就业、企业债务等矛盾也将凸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稳增长问题。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为了使宏观调控尽快取得预期效果,需要在两个问题上统一认识。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在增量调整中实现。只有对短缺行业和能够带动结构升级的产业保持较大的投资强度,才能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以先进生产力代替落后生产力,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目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的项目上马,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为了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消费和出口短期不可能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增加有效投资是现实的选择。只要投资结构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投资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就不会带来新一轮通货膨胀,并能有效拉动近期和长远经济发展。二是实现经济增速止跌回升,必须克服速度下降的惯性,这就需要比正常情况下更大的拉动力。最近一年半以来经济增速逐季下降,从去年第一季度的9.7%降至今年第二季度的7.6%,并引起了社会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预期,改变了居民和企业正常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在这种情况下增强经济增速止跌回升的动力,不仅应包括正常情况下的拉动力,还应包括克服下降惯性的拉动力,因此启动经济的“油门”应当踩得大一点,否则难以奏效。为了使国民经济增速尽快出现拐点,回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来,当前宏观调控应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计划、财税、金融三大杠杆密切配合,力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计划、财税、金融三大调控杠杆相互协调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重大调控任务时,三大调控杠杆必须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如能形成合力,则事半功倍。当前,三大调控杠杆应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速止跌回升、在结构优化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协调配合,共同发力。

应在充分讨论、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推出符合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的定向扩大需求计划,包括扩大居民消费、加快服务业发展、鼓励自主创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及鼓励增加出口等方面的目标、方针和政策。以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为重点,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集中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方面,既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研究制定如何利用好外汇储备的专项计划,力求通过鼓励海外投资创造出口需求,降低进口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

财税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应围绕扩大居民消费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改革财税体制,对收入水平低的行业实行结构性减税让利,以增加职工收入。降低中高档消费品进口关税,以扩大国内消费。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营业税、增值税的起征点,以放水养鱼、培植财源。加快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和推广。对因改革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应给予相应补偿,以调动地方改革的积极性。加大对自主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税收减免、资本金补助等措施,引导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向国家政策鼓励的行业和重点建设项目。

金融政策既应有总量方面适度放松的政策,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放宽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等,更应有结构性信贷政策,按照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调整信贷结构。应避免“一刀切”的调控政策,因为经验证明,没有差别性政策,也就没有调控政策。改革金融体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满足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需求,建立以用汇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努力提高资金周转率和使用效益。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支持作用。

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同时给力,形成止跌回升的强大拉力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近期来看,应着重活跃住、行两大消费,这是其他方面的消费难以代替的。活跃住房消费,保持房地产投资的合理规模,必须在稳定城镇住房价格的前提下进行。事实证明,地价过高是高房价的主要推手,而推高地价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土地使用的“招拍挂”制度。相对于过去的协议转让,公开、透明的“招拍挂”制度无疑是一个进步,对防止土地转让中的腐败具有重要作用。但把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性质的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建设用地也纳入“招拍挂”范围,必然带来过高的房价。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地价越高,土地出让金收入就越多,形成了地价和房价的互相推动机制。所以,稳定城镇住房价格,关键在于改革土地出让制度,对不同用途的土地实行不同的出让方式。对商业性建筑、商品住宅建设用地,可继续沿用“招拍挂”的方式;对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建设用地,应采取政策性供地方式,以降低地价。汽车是未来20年仅次于住房的第二大消费热点,也是拉动经济的第二大增长点。把汽车消费税由中央税改为地方税,有利于鼓励地方政府同等重视改善城市交通和扩大汽车消费。只有把住房和汽车这两大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理顺了,市场活跃起来,才能使建筑业和汽车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不衰的两大支柱产业。此外,扩大教育、文化、休闲、旅游消费也有很大潜力。前两年实施的鼓励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鼓励节能汽车消费的政策,应继续坚持下去。

在投资方面,应继续保持高速铁路建设的规模。前些年,高铁建设投资每年达7000多亿元,去年下降到4000亿元,许多正在施工的项目停建,这方面投资需求的下降是其他行业难以弥补的。高铁是绿色运输方式,单位运输量消耗的能源、占地仅为公路运输的1/10左右。我国人口密度大,加快形成高铁网络是打破交通瓶颈的根本之策。在建设阶段,出现一些债务是必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路的偿债和盈利能力将越来越强,成为一批优良资产。因此,应在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加快高铁建设。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变挑战为机遇,成功建设了高速公路网络,那么,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能不能变挑战为机遇,一定程度上在于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此外,我国城镇化正处在快速推进过程中,其带动的投资需求足以支撑未来20年投资的快速增长。新农村建设也将对投资产生较大拉动作用。投资的旺盛增长,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强大拉动力。

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造成发达国家市场疲软,导致我国出口困难。但只要积极开拓进取,保持较快的出口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当前,应利用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通过扩大海外投资创造出口需求,走出一条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劳务输出的路子,这也是发达国家近百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应努力扩大一般贸易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落地生根。加快出口产品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转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承接服务外包。

着重鼓励民间投资,增强经济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及时启动4万亿元投资计划,在出口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当前,为尽快扭转经济增速下降局面,应着重鼓励民间投资。这不仅可以避免大量增加政府投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是完全可行的。在今年前5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所占比重已达62%,民间投资增速比整个投资增速快6.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量占整个投资增量的80%,这说明民间投资已成为整个投资的主体。因此,应当把增加投资的着力点放在增加民间投资上,这是与2008年扩大投资的明显不同之处。当前,应以贯彻落实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努力为民间投资增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需要抓紧清理阻碍民间资本进入的规定,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税收政策、贷款支持、建设用地等方面赋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地位,鼓励开展平等竞争。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垄断性行业,包括铁路、航空、水运、电力、电信等,需要改革这些行业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应把一些支线运输设施和辅助性、服务性、增值性、经营性业务剥离出来,建立盈利机制,为民间资本进入创造条件。

改变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供给不足的局面,需要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由政府给予一定政策,使投资能够得到合理回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目前,城市普遍存在进养老院难、入托难、停车难问题,如能制定适当的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应继续鼓励民办医院、民办学校发展,以满足多层次需求。

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只有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和贷款担保制度,才能为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创造条件。在改革进程上,应坚持先试点,然后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进入 郑新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98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日报》2012年08月07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