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郑新立 所有专栏
郑新立
 
郑新立
 
郑新立,1945年2月生,河南省唐河县人。著名经济学家。1964年8月-1970年8月在北京钢铁学院采矿系学习。1978年9月-1981年9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70年8月-1978年9月在邯郸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工作,先后任技术员、理论教育科副科长、党委办公室副主任。1981年9月-1988年1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工作,任处级调研员、经济组副组长。1988年1月-1989年12月,在国家信息中心,任副总经济师。1989年12月-2000年6月,在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任副主任、主任,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2000年6月-2009年3月,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3月起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参加了中央一系列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包括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还有十七大报告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决定》等五个重要文件。主要论著有:《论抑制通胀和扩大内需》、《论新经济增长点》、《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经济体制六大改革》等。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波澜壮阔、彪炳史册的70年
以深化改革不断推动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
全面把握好经济工作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抓住重大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流砥柱

将系统观念贯穿改革发展各领域
以系统思维统筹各个领域的改革发展
以全面小康为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国有巨大潜力跃升高收入国家
服务业发展的三个重点
创新发展哪里来
切实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走出认识误区 深化国企改革
把特色小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突破口
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
稳增长亟待货币政策的支持
扩大需求-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选择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公有制实现方式
创名牌是建设制造强国核心工程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行动指南
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
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
从三中全会决定看未来中国
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稳增长
以扩内需调结构实现稳增长
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论金融体制改革的路线图
中国经济面临“升级版”考验
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抓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实现稳增长的六条建议措施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五大机遇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
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深化改革
加快农业现代化是我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必由之路
中国“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
加强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物价稳定的统一协调
化通胀压力为产业升级动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十二五”的主线
增长与发展之辩: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规划
金融海啸的成因与防范
人民币升值将给美国带来什么?
建立亚洲内生型增长机制
"双提高"是扩大消费的根本途径
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深挖内需潜力 打造新增长点
郑新立 刘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内需潜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用品牌提升交换价值
把握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深化改革释放四大增长潜能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实施“千企千镇工程”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滕文生 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两条新经验
稳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
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圳国际专利申请量为何遥遥领先
农村土地公有制三权分离
以改革新突破释放发展新动力
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转型最需要做五件大事
选准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改革最大阻力现在看是传统思维模式
农地改革的城镇化视角
农村土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三大突破
从三中全会看未来中国
全面认识与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走势
中国经济升级版待过四道坎
县域经济发展的四个经验——提高县域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
国民经济运行正处于关键时刻
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
“改革不能吃老本” 调整收入分配是方向
金融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经济发展方式重在实现“五大转变”
努力实现抑制通胀和稳定增长双重目标
化危为机、破浪前进的“十一五”
2009年经济分析与2010年展望
全面深化改革的三个着力点

中国的快速增长期还能持续多久?
以低碳生态为目标,走中国特色的新兴城市化道路
要扩大企业按劳分配的比例,让劳动者多拿工资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以结构转换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要下好六步棋
亚洲国家引领全球走出危机的三点建议

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
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三个相关问题
郑新立 陈鹏:新型智库知行合一的力作
民族复兴的求索
坚持推进改革是中国道路的关键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先行者
再保持20年平稳较快增长,中国经济靠什么?
把握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趋势性变化
政府应强调控、少审批
我国经济增长的五大潜力
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在哪里?
解读中美贸易战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我在国家计委的13年(1987—2000年)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京ICP备12007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