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16 次 更新时间:2024-10-26 15:45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经济思想  

郑新立 (进入专栏)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握好以下战略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抓紧进行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积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环节,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通过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推动发展农村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强国。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认真学习、全面领会新质生产力理论,提高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自觉性,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不断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形态、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作用既可以是促进作用,也可以是阻碍作用。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了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同时,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P9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头等重要任务,聚精会神抓好经济建设。应当看到,经过46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改革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改革了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释放出经济增长的强大活力,我国经济已经有了巨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跨过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把全党的注意力继续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年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我认为科学技术还是第一生产力。把科学技术上升到第一生产力的位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成果

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不断增强了发展生产力的自觉性,加快了生产力进步的速度。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要素。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和内涵来考察,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所有的生产工具、科学技术、生产成果等,都是由作为劳动者的人创造出来的。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就是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发展教育和医疗事业,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劳动技能和健康水平,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大批能够熟练使用先进技术装备的技能型人才。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例如芬兰只有500多万人,人均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列,有100多种产品技术在全球领先,曾经是我国引进技术的重要来源国,人均GDP达到5万多美元。从幼儿园到研究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总结芬兰的经验,“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还是教育。”

生产工具是人类改造世界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手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不同的生产工具决定着劳动效率的高低,也成为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石器伴随着远古原始社会,青铜器带来了奴隶社会,铁器萌生了封建社会,近代机器的出现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大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如果说此前的生产工具是靠人力、畜力驱动,机器大工业则以化石能源驱动。迄今为止,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有其标志性能源和机器装备。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发明,人类才有了火车、轮船,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内燃机的出现,才有了汽车、飞机,主要能源是石油;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催生了整个现代工业文明。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将以数字化、绿色化为标志,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中心的应用,各个传统产业将成为智能化产业。化石能源将被绿色低碳、零碳能源所取代。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已经落后了,直到现在仍在一些领域补课,那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同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稍微领先的位置。

劳动对象主要指土地、矿产、原材料等,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产品。随着科技进步,劳动对象不断变化,范围不断扩大,具有各种特殊性能的新材料不断出现。例如,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各种复合化工材料逐步替代金属材料,由于每生产可替代一吨金属材料的化工材料所消耗的能源仅为金属材料的二分之一左右,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可带来单位GDP能源消耗的大幅下降。随着碳纤维、石墨烯、人造金刚石、碳芯片等碳基新材料的问世,有人把20世纪称为“硅世纪”,把21世纪称为“碳世纪”,材料工业革命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求我们以科技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力求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由前三次的跟随转变为同步和引领。1956年,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充分激发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有可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扩大内需与调整结构有机结合的重大战略

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当前经济运行的客观实际出发做出的正确判断和重大决策。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投资,将为扩大内需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把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避免盲目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又可以提高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水平,补上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增强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这就能把扩大内需的过程转变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战略重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战略重点,集中力量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同时期总会有不同的新兴产业出现,带动生产力的发展。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中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机会。

根据国家发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体包括:(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如数字经济,包含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网络经济等;(2)生物产业,如生物医药、脑机接口、中医药现代化、农畜产品育种等;(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如航天工程、飞机制造、发动机、精密加工中心、海洋工程等;(4)新材料产业,如碳纤维、石墨烯、各类特殊性能材料等;(5)新能源产业,如,低碳零碳能源、清洁可再生能源等;(6)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7)节能环保产业,包含能源高效利用、循环经济、碳扑集等;(8)数字创意产业,如电商、带货短视频、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我们就有可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领全球制高点。特别是集中力量,尽快在芯片技术、量子技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技术、航空航天、绿色能源等方面取得突破,把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培育为新经济增长点,就能打破国外的封锁,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各个产业相互融合,在相互渗透、借力、赋能中得到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突出表现在信息技术赋能各个产业,可谓无孔不入。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基础科学研究,力求用基础科学的突破为应用技术研究发展提供新赛道。如在硅芯片技术上我们落后了,但在量子芯片、光子芯片、碳芯片技术上,可通过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取得突破,实现超越。要加大力量补齐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竞争力。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面广的特点,要以行业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众多中小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或产业集群,实施集群式发展。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发挥创业投资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牵引作用,按市场化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发行上市制度,加大创业板、科创板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二)抓紧进行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

运用数字化、绿色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优化投资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南亚转移。只有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智能化改造,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用数字孪生技术把传统生产线改造为无人化的智慧生产线,才能把劳动密集型产业留在国内。同时,也只有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传统产业中能源资源密集型占较大比重。应当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降耗技术加以改造,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冶金、建材、化工、物流等行业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要积极推广利用绿色能源和低碳能源,采用新型特殊性能材料和复合低碳材料,实验推广氢气炼钢,推行以塑代钢。积极推广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智能和新能源汽车。我国在绿色能源技术和绿色产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要积极扩大绿色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产品。

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既需要精密的传感、控制等设备,又要有针对不同生产线的软件系统,是一项技术和知识密集度很高的工程,必须由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来完成。像华为、中兴、腾讯、阿里等公司现在都有这样的能力,并正在扩大相关服务。苏州市提出2023年底以前全部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任务。各地政府都应当把本地企业的数字化绿色化改造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做出规划,并给予鼓励和政策支持。全国完成这项改造任务后,我国工业将跨上一个新台阶,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全球竞争。

(三)积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前提条件。现代化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类。信息基础设施又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泛在高效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等。创新基础设施包括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有了现代化基础设施,就能放手发展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如云办公、云课堂、云视频、云商贸、云签约、云医疗、云游戏等,从而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且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这一特点正好适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近20多年来,我们迅速地建设起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和信息网,极大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条件,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人担忧基础设施建设欠债较多,这是不必要的。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着眼于国家安全,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欠债就会逐步偿还。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落后于我国,必将制约其数字经济发展。当然,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也要统筹规划、精打细算,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些能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虽耗资巨大,也应在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的基础上果断决策、及时开工。三、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心环节新质生产力必须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所有这些技术都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这就需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美国近两届政府推行遏制中国的政策,用“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友岸外包”、拉帮结伙等手段,竭尽全力对我国经济进行打压、封锁、围堵,妄图剥夺14亿中国人民的发展权。如何打赢中美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而打赢中美科技战是最为关键的一仗。

以科技创新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打赢中美科技战的有效手段。要尽快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抓紧抓好。必须针对卡脖子技术,由政府组织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科技攻关计划,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分秒必争逐个攻克。芯片是现代产业的粮食,过去我们长期依赖国际市场供给,发展起了庞大的应用数字经济。美国拉拢盟友,组建芯片联盟,在芯片产品和芯片制造设备上对我国企业断供,妄图永远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我们一定要丢掉幻想,下决心攻克芯片自主生产的难关。要把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技力量整合起来,充分满足研发和生产的资金需求,采取多种技术路径和一切必要措施,在芯片自主供给上打一场新的“上甘岭战役”。我们坚定的相信,芯片生产的难关一定能够被攻破,进而乘胜前进,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新质生产力。

对于产业发展的共用技术和卡脖子技术,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尽快予以攻克。政府有关部门应围绕重大技术攻关课题,组织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研发队伍,实施协同攻关。要发挥“两弹一星”的优良传统,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务必在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上取得突破。

重视培育一批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企业,使之成为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军者。华为公司用30多年时间,从零起步,迅速成长为全球通讯技术领先企业,美国政府集全国之力打压。但是华为公司用四年时间,埋头苦干,潜心研发,每年科研投入超过1000亿元,用新技术新产品打破了美国的封锁。他们不甘失败、勇于反击的精神值得弘扬。各地政府和企业应当学习研究华为成功的经验,努力培育锻造一批像华为一样的创新型企业,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国有企业集中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现代化产业技术进步中处于前沿。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在现代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和引领作用,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打头阵、当主力。要围绕增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有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技术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把国有企业潜藏的巨大创新能力释放出来,为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出历史贡献。

要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全球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要实施开放性技术创新。美国之所以长期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居于领先地位,关键在于吸纳了全球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借鉴美国的经验。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评价生产力水平和成效的最终标准,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综合作用的结果。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着社会产品在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之外剩余产品的数量。这种剩余产品的数量又决定着社会有多少人可以从事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工作。从事非物质产品生产的人数越多,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就会越繁荣,反过来又会更加有力地促进物质产品的生产,形成生产力发展的良性循环。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后一百年左右,由于战乱结束、社会安定、生产发展,都会出现一个文化繁荣时期,推动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70多年的和平发展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大繁荣、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已经和即将到来。生逢盛世,我们每个华夏儿女不仅要分享成果,更应有所作为,为中华复兴和经济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靠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也能带来新的生产力,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重要作用。如电商的发展,虽然对传统商业会带来冲击,但是由于借助互联网平台,人们节省了逛商场的时间,创造了“快递小哥”这一新的庞大就业群体,带来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列宁曾经指出,归根到底,劳动生产率是决定新的社会制度战胜旧的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资本主义能够被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求我们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出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我们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巨大。特别是用人均GDP来衡量,美国是我国的六倍多。在劳动生产率上超越发达国家,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伏下身来,埋头苦干,假以时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劳动生产率的超越。

在劳动生产率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同国外相比,农业毫无疑问是差距最大的部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及全社会平均水平的32%。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9。由于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2023年进口农产品和食品4423亿美元,贸易逆差2669亿美元。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如何改变农业弱势地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依靠农业自身的积累能力是不可能的。2015年4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要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只有建立城乡统一、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大量引入社会资金,加快用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绿色化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高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中国农业的先天不足是人多地少,全国现有1.77亿农业劳动力,劳均耕地10亩略多一点。美国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8000亩。所以,只有继续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才能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供前提条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之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明确了耕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农村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宣告农村改革进入新阶段,必将吸引大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建设。农民依靠对耕地的承包权和宅基地的资格权,可以享有对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即法人财产权,农民以土地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可以大幅度增加财产性收入,从而迅速缩小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推动发展农村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强国,惠及农村近5亿人口,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仅对解决当前需求收缩突出问题、消除经济下行压力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为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郑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

进入 郑新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经济思想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00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