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以市场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44 次 更新时间:2020-08-04 16:08

进入专题: 市场化  

常修泽 (进入专栏)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提出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著名制度经济学者常修泽教授长期研究产权、人本、转型等与企业活力相关的深层理论问题,日前在深圳作相关学术报告期间,就如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一话题接受了浙江日报的采访。


人物名片:

常修泽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惠民县人,1949-2009《中国百名经济学家理论贡献精要》入选者。

长期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和国家宏观经济研究机构从事经济理论与经济决策研究。历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人本体制论》《广义产权论》《包容性改革论》《人本型结构论》等学术理论著作。


提出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三点考虑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经过努力,我国经济已呈现稳定转好态势,二季度增幅由负转正。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要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此您怎么看?

常修泽:好,谈谈我的认识。所谓“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中从事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我国传统企业开始向“市场主体”转型,同时产生大量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据统计,到2019年底,全国已有各类市场主体1.23亿户,其中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浙江省尤其引人瞩目,虽然土地面积不大,但市场主体不少,特别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在册各类市场主体773万户,其中个体户就有498万户。所以我说,纵观历史,横看全球,当前我国的市场主体数量是无可比的。

为何在2020年这个历史当口提出“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由市场主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如今已担负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角色: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浙江的调研过程中我看到,我国社会内部蕴藏着相当大的潜力和活力,只要进行有效激发,就能迸发出可贵的发展动能。因此我说,市场主体的活力保护得如何、发挥得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是从需求方面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从供给方面保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的必然要求。从需求方面看,被马克思喻为“个人需要的对象和奴役”的产品,都是靠市场主体来提供的;从供给方面来分析,在开放条件下,国内外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是一个有机整体,尤其在浙江,许多企业的订单在海外,只有保护好市场主体,激发起市场主体的活力,才能从供给端保证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

第三,是针对我国市场主体面临的特定态势作出的明智选择。6月份以来,我先后到浙江、广东等4个省实地调研,看到经济形势在好转,而且总体趋势比预料的要好,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多地遭遇的汛情对诸多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其困难程度不可低估。因此,这种形势下,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因应之策。

中国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务之急是“保住”,国家前段时间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地方政府也派出众多“驻企业服务员”,旨在保护市场主体。下一步,在“保护”的基础上,须进一步“激发”,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闯过难关,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


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须“四线”推进

记者:在当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确非常重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贯彻落实?

常修泽:我看可以“四线”推进,或者说“四个靠”:

第一条线,靠政策扶持。当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首先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包括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国家应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应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确保把资金“活水”注入急需的市场主体,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二条线,靠市场决定。今年6月我在浙江的一个讲座上,曾提请高度重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因为它再次强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浙江调研时我听到一句话,“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感触很深——“不叫不到”就是不干预微观活动,“随叫随到”就是全力做好服务。这就摆正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三条线,靠科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市场主体的活力蕴藏在科技创新之中。从阿里到乌镇,浙江企业的创新令我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浙江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作出的《决定》强调,要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我认为这是富有新意的理性构思。

第四条线,靠开放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要经验和启示。“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就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增强活力。


市场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突破点之一:要素配置市场化

记者:刚才您讲的“四线”推进,很深刻,发人深思。我们想请您重点谈谈市场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问题。您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产权市场论”,在2009年的专著《广义产权论》和2017年主笔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新论》两本著作里都提及企业活力问题。作为一位对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素有研究的经济学家,您认为该怎样通过市场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常修泽:您问到了要害处、症结处。从目前我国实际出发,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个突破点是要素配置市场化。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产权制度要“完善”,要素配置要“市场化”,是两个“要”,但在深层理论结构上,我认为完善产权制度和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在很大范围内应看成是“形神兼备”的有机整体。产权是要素的内在属性,是生产要素的生命,要素市场化配置实则是产权配置。基于此,我认为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本质上都是市场化取向,因此在实践中二者应紧密结合、“一体推进”。

记者: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颁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对此再次作了强调。5月底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具体地部署“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相关文件和部署密集出台,对此您怎么看?

常修泽:这一方面说明中央对此事的重视,另一方面说明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紧迫性。为什么说紧迫?要看“三个逻辑”:

第一,经济改革的逻辑。当今世界,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包括发达的“商品市场”和健全的“要素市场”两大系统。目前,中国的商品市场化已经超过97%,但相比之下,要素市场配置体系则很不完善,尤其像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要素”配置的格局及其规则还存在薄弱环节,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短板”。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头戏”。

第二,经济发展(特别是创新发展)的逻辑。如何破解当前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从深层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格局切入。尤其是“新要素”内部蕴藏着巨大的活力和潜能。聚焦于此,可以挖掘和激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促进经济的创新发展。浙江的技术要素、数据要素、资本要素、管理要素(企业家)比较发达,可以在这4个市场上多做文章,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

第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治理改革的逻辑。这也是前不久我提出《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五点建议》的第一条。我高兴地看到,浙江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通过《决定》,把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对此我颇有同感。健全并完善要素市场——尤其是直接涉及到“人”的劳动力要素市场,还有像农村宅基地等土地要素市场,都有利于破解二元结构矛盾,激发人的积极性,实现社会更加公平。

记者: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确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您认为应如何稳步推进这项改革?

常修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当前中央部署的一项新任务、新举措,要在实践中取得成效,应做好如下几点:

其一,要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系统把握、协调推进。重点应把握五个字:人、地、资、技、数。“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管理要素市场(即企业家市场);“地”指土地市场;“资”指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债券以及各地“非标的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技”指技术市场,实施中可把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放在一起运作;“数”指数据市场,作为一种新生要素,这是最亮丽、也最值得探讨的市场。

其二,要重视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要素市场的内在机理是市场供求和竞争形成价格,价格变动引导资源配置。深化要素市场价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土地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推进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和人民币汇率弹性形成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让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数据“数价”和信息使用费形成机制等。

其三,要把握各类要素产权的内在属性,注重挖掘其内在活力。按照拙著《广义产权论》,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有自己的产权,要采取承认、尊重、保护的态度,“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其四,把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政策和策略。这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改革。比如,与劳动力流动相关的户籍改革,哪些城市将保留“积分入户”,哪些城市将取消农民工落户限制,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体制(特别是宅基地)如何改革等等,政策性都很强。还有的改革,如技术市场中的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还需要进行试点,然后制订新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


市场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突破点之二: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记者:常教授,您确实对产权和要素研究很深。我注意到,您这次在深圳所作的《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报告,最后部分还提出了“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化”的建议。

常修泽:是的,公共资源市场化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第二个突破点。在实践中,可把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结合起来。

记者:请您谈谈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化的主要方向。

常修泽:这里所说的公共资源是指政府代表国家和全民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事业资源等公共资源。未来的市场拓展方向,我看主要是三个:

一是自然资源方面。不仅仅是土地(这个已经实施),建议还要将市场化配置的范围扩展到矿产资源(如矿业权等),以及山岭、荒地、海域、滩涂等。

二是社会资源方面。建议推进各类公共工程承包经营权配置的市场化,在公用设施维护管理权以及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的特许经营权的获得上,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尽快推出医疗耗材阳光交易平台,老百姓这方面负担太重了。近几天,我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了解到,该区的垃圾处理特许经营权配置已经实行市场化。

三是行政资源方面。建议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包括行政系统闲置房屋等服务资源配置市场化。深圳近年就设立了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负责全市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服务。我建议浙江借鉴深圳的经验,着力推进公共资源及各类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和法治化建设,这必将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


市场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突破点之三:民间资本投资顺畅化

记者:要素配置市场化、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确可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那您认为第三个突破点是什么?

常修泽:第三个突破点是垄断领域民间资本投资顺畅化。

在我们国家的几个重要的垄断性领域,我看现在民间资本进入得还不顺畅。我在主笔的《所有制改革与创新——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40年》一书里,列了一张基础建设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表(2015年数据),民间资本的投资占比,铁路2.2%、航空4.5%、电信4%、城市公交2.3%。可见,这些领域的开放空间还很广阔,发展潜力也很大。

记者:企业家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知道投资空间在哪儿。

常修泽:但问题是一些领域有隐形的市场壁垒,对于民间资本投资有“玻璃门”“旋转门”现象。建议对于竞争性的业务,应该全部放开,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一视同仁;对于垄断性业务,也可搞“特许经营权”经营。在这方面,我很高兴地看到浙江有些尝试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比如杭绍台高铁,就是国内首条民营企业控股的铁路,不仅让民间资本进入,而且还让其“控股”,这很不简单。浙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主要是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行上,因此,一定要想法放宽市场准入,大力推进民间资本投资顺畅化。

记者:您认为应该怎样放宽市场准入,使民间资本投资顺畅化?

常修泽:放宽市场准入,要坚持“两个凡是”: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凡是我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要营造确实属于“自己人”的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切实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的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来源:浙江日报

记者 潘如龙 编辑 庞承 周宇晗 吴晔


进入 常修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市场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236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