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浩:钟情于两汉史的社会学家吴景超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7 次 更新时间:2019-12-25 16:33:22

进入专题: 吴景超  

吕文浩 (进入专栏)  


钟情于两汉史的社会学家吴景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吕文浩

  

有影响的两汉史研究学者

  

   吴景超(1901-1968年)是一个活跃在20世纪20至50年代社会学界和公共思想界的著名学者,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对汉代历史情有独钟并作出独特贡献的社会学家。

  

   1908年,吴景超开始在家乡安徽歙县岔口村的私塾读书。1916-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从他在《清华周刊》上所发表的部分文章,如《暑假期内我们对于家乡的贡献》《人生蠡测》《清华学生安身立命之路》等来看,他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学术进取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愿望,迥异于平庸之辈。从《清华周刊》上他发表的为数不多的国学习作,如《孔子作春秋论》《赵瑞侯先生讲经述略》《中国式的文人:曹子建》等来看,他的功底不能算很深厚,但思路清晰,见解敏锐,文笔畅达。在最早的一篇课艺习作《孔子作春秋论》后面,苏少禾先生的评语是:识解高超,议论闳畅。据同级同寝室的同学梁实秋描述,早在清华学校求学时期,吴景超“好读史迁,故大家称呼之为太史公”。[1]1928年夏吴景超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旋即回国,投入刚刚开始蓬勃发展的社会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之中。在历史方面,他有研究中国家庭史的计划。作为初露头角的职业社会学家,他将自己早年熟读的汉代史料以社会学的眼光重新加以审视,发表了一系列有社会学意味的汉代史研究论文。其中主要有:①《两汉多妻的家庭》(《金陵学报》第1卷第1期,1931年5月);②《一个内乱的分析——汉楚之争》(《金陵学报》第1卷第2期,1931年10月);③《两汉的人口移动与文化》(上)(《社会学刊》第2卷第4期,1931年7月);④《两汉的人口移动与文化》(下)(《社会学刊》第3卷第2期,1932年10月);⑤《两汉寡妇再嫁之俗》(《清华周刊》第37卷第9、10期合刊,1932年5月7日);⑥《西汉遗留下来的几条的仕宦之路》(《生活周刊》第6卷第6-8期,1931年1月31日、2月7日、2月14日);⑦《西汉的阶级制度》(《清华学报》第10卷第3期,1935年7月)。此外,抗战时期他为大公报写的星期论文《官僚资本与中国政治》(大公报1942年4月20日)则是一篇以汉代历史为切入点,对中国国情极富洞察力的短文。

  

   这些论文所涉及的主题,婚姻、家庭、内乱、社会流动与人口迁移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人才升降以及社会分层等,都属于社会学研究的主题,而论文也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和思想冲击力。发表之后,在学术界、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1931年1月底2月中旬,发行面很广的《生活周刊》连续三期刊登了吴景超的《西汉遗留下来的几条仕宦之路》,远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院学习社会学的龙冠海就在一位朋友处看到了。他在4月9日写给胡适的信中谈了他的读后感:“在这篇东西里面,他所指出来的,我认为是关于中国社会的黑幕之重要发见。他指出的是:(一)父兄之路,(2)同乡之路,(三)亲戚之路。这三条是中国社会腐化的门径。我希望你和其他的人,在国内言论界有地位的,出来讨论这个重要问题,出来攻击走这三条路的人。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完全封闭了这三条路,因为这是办不到的,我们只能希望改正起一种有危险性的社会心理,使走那三条路的人数减少了。” [2]龙冠海是凭着自己的阅读印象给胡适转述的,除了将吴文指出的四条路,误记为三条路,遗漏了“师友之路”之外,还有个别字句的不准确,但这些都无关宏旨,重要的是他准确地抓住了吴文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1934年社会学者董家遵发表的《从汉到宋寡妇再嫁习俗考》一文的第二节“两汉寡妇的再嫁”大量引用了吴景超《两汉寡妇再嫁之俗》的论述,他说:“汉代寡妇再嫁的情形,既经吴君详尽的检讨,所以本文除加以补充外,仅节作数百言的介绍。”[3]他对吴文的评价也很高:“可是近人谈到汉时此种问题的已不乏其人。其中吴景超先生以社会学家的眼光作有《西【两】汉寡妇再嫁之俗》,堪称很有价值的分析”[4];虽然有点偶然的疏忽,但是“并无玷吴君的全文,他分析汉时寡妇再嫁情形,其细腻周至诚非前人所得及”[5];卓王孙大怒于卓文君的私奔司马相如,并非大怒女儿再嫁,而是不满意于司马相如是个穷措大,“确是精审之谈”。[6]

  

   吴景超的长篇力作《西汉的阶级制度》在《清华学报》刚刚发表,就被《食货》半月刊节选转载了讨论奴隶制度的部分。主编陶希圣为什么要选载这部分呢?大约是由于该杂志此前在第1卷第7期(1935年3月1日出版)刊登过两篇讨论西汉社会性质而观点却截然对立的论文,吴景超的论文则提出第三种观点,而且与武伯伦的一篇有关奴隶数量的观点有所商榷。在节选转载《西汉的阶级制度》这一期的“编辑的话”里,陶希圣没有明确表示他赞成那一种观点,但他对吴文,显然是很欣赏的,他说:“《西汉奴隶制度》一文,否定西汉为奴隶社会,也否定为封建社会。我得到吴先生的同意,把这篇从《清华学报》十卷三期节载下来。读者当注意的是,他用的方法和他用的工夫的精细。”[7]

  

   陶希圣对吴景超文的肯定,可能与他纠正武伯伦的疏漏也有关系。武伯伦估计西汉奴隶数目有2000万以上至3000万,吴景超认为“这是一个大错误”[8],并对错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武伯伦的推算法是:其一,假定汉代每一个官吏有奴隶百人,而官吏的数目,据《汉书》卷19所载,大约是130 285人,因此仅官吏所有的奴隶便有1300万以上;其二,《食货志》武帝没收民间奴隶“以千万数”的意思是1000万。官私奴隶加起来,也就在2000至3000万之间。吴景超针对第一点推算,分析道:“他不知道十三万余官吏中,大多数是小官,如斗食,佐史等,年俸不过百石,假定他们一家五口,一年便要吃去九十石,余下来的十石,如何能养活一百个奴隶?”[9]关于第二点,吴景超认为武伯伦误会了“以千万数”的意思,他分析道:“假如他细读下文,就可发现自己的错误。因为这些没入的奴隶,都分发在诸苑养狗马禽兽,或各官府。这些地方,如何能容纳一千万呢?还有,在武帝的时候,因为关中的管理,罪人,及奴婢都较文帝时为多,所以在文帝时,从关东运粮食数十万石至京都便足,到武帝时,便加至四百万石。假定每人每年食粟十八石,四百万石,也只能养活二十余万人。假如武帝真的没收了民间奴婢一千万人,而这些人又分在关内做养狗马等事,试问这许多奴婢所需要的二万万石粮食,果从何处得来?”[10]

  

   武伯伦推算的西汉奴隶数量虽然很大,但他认为这些奴隶并未从事生产性劳动,所做的是家务劳动,所以他认定西汉并不是奴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吴景超推算的奴隶数目是20至60万人,不足总人口5900多万的百分之一,因人数很少,又不从事生产活动,所以他也认定西汉不是奴隶社会。吴景超没有从现成的概念里选择一个来简单地给西汉社会定性,而是谨慎地以专制的、农业的、阶级的三个限定词加以必要的描述。武、吴两人的看法大异中有小同,但在研究方法的完善程度和资料解读的准确程度上,确有明显的高下之别。

  

   尽管吴、武两人关于西汉奴隶不从事生产性劳动的观点受到了后来的社会学者的质疑,但在对武帝没收民间奴隶“以千万数”的解释上,吴景超的看法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著名的社会史家瞿同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完成的英文著作《汉代社会》里,将“以千万数”译成“a thousand or more private male and female slaves”[11],显然是站在吴景超一边。

  

从历史中试图发现通则

  

   吴景超试图以中国的历史材料来说明社会科学上一般性的问题。如在1931年发表的《一个内乱的分析——汉楚之争》一文所研究的汉楚之争,历来只有历史学家才去研究,其目的在于描写某时某地某人所发生的事实。而吴景超的目的,则在把这些事实重行安排,看出它们中间的关系来;换句话说,他的目的,不在叙述事实,而是分析这些事实,得到一点关于内乱的知识。从一个个案中想要得到全体的规律性,无疑是有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吴景超对此也有自觉,他说:“不过我们大约不能以为懂得一个内乱的因素及过程,便可知道一切内乱的因素及过程。虽然做不到这最后的一步,我们去分析一个内乱,也许便是达到这最后一步的起点。”[12]从楚汉之争这个内乱中,吴景超发现内乱有起点,有归宿,有中间的过程,它的系统是:苛政→人民不安→革命→现状推翻→群雄争权→统一完成→善政→和平恢复。

  

   1933年底写作《革命与建国》一文[13]时,吴景超将八阶段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期自苛政至现状推翻,可以称为打倒旧政权的时期,又可称为革命第一时期;第二期自群雄争权至统一完成,可以称为创立新政权的时期,又可称为革命第二时期;第三期自善政至和平恢复,可以称为建国时期,又可称为革命第三时期。他运用从中国内乱史研究中得出的法则来观察当时的社会,认为当时中国还处在群雄政权时期,最迫切的任务是统一;而统一的手段只能是武力统一,开放政权和联省自治的方式,皆不可行。他认为这是中国历史的经验所昭示给我们的。

  

   对于吴景超这样运用历史法来寻求通则,以分析当前时势的做法,胡适极不赞同。他说:“关于吴先生的历史方法,我也有点怀疑,历史是‘不再来的’,所以一切公式比例,都不能普遍适用。”[14]他分析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革命,汉代以后,只有明代的革命成功,才与以汉代秦的过程约略相似,其余的,如魏之代汉,晋之代魏,隋唐代周隋,如五代之相继,如宋之代周,如元清之代宋明,皆不遵循秦汉易代的规律。他又指出,以汉比明,也有截然不同之点,楚汉是先推翻秦的政权,而后相争,而明是先削平群雄而后打倒蒙古政权;王莽曹丕赵匡胤的政权转移都由于权臣篡位。他不赞同吴景超“太拘泥于历史例证”的方法,认为“这是迷信历史重演的态度,我认为最不合逻辑,并且含有最大危险性”。他举例说,“善政”列在吴景超所发现的内乱系统的第七阶段,但是“如果中国五十年不能完成统一,难道这五十年之中就不能有‘善政’吗?”[15]

  

分析吴、胡之间关于内乱的分歧,似乎可以这样说,吴景超所发现的,确实是一种内乱的系统,但也仅仅是一种形态,还有其他更多的形态等待着社会科学家去发现。社会过程的复杂性、变化性都远远超过生物性的个体,发现社会过程规律的困难远远大于通过解剖人体发现人体的奥秘,从一次社会过程试图发现普遍适用的规律,确实是不太可能的。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历史的答案,知道吴景超预测的结果是准确的,但不能由此反推他的推论是无懈可击的。也许吴景超敏锐的现实感受力使他看到了当时的群雄割据与秦汉易代之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吕文浩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吴景超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959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