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吕文浩
所有专栏
吕文浩,1971年生,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人。199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中国思想史专业);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社会学专业)。从1996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二十余年来从事过清华大学史、西南联大史、中国近代社会学史、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史及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潘光旦图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潘光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选编、校订有吴景超著《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潘光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费孝通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潘光旦著《逆流而上的鱼》(商务印书馆,2014年)。另有学术论文十余篇发表。
24
推荐
严景耀的犯罪社会学调查与研究(1927-1936)
社会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早期典范
本土崛起与借镜域外 ——社会文化史在中国的若干发展
机构、制度与运作:1931—1945的全国户口普查述论
以社会学的方式回应社会思潮 ——以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为中心
被遮蔽的光彩 ——李景汉与中国近代人口调查研究
从形成过程分析潘光旦妇女观的两重性
多角度理解李景汉的社会调查观
论潘光旦民国时期的中国民族观
重审民国社会学史上的社会调查派
吴景超、潘光旦关于“民族自信力”先天根据的论争
潘光旦对霭理士性心理学的接受、传播与修正
中国近代婚龄话语的分析:从清末至1930年代
国情意识与科学意识的结合 ——陈达关于全国人口普查方案的探索及其论争
日军空袭威胁下的西南联大日常生活
钟情于两汉史的社会学家吴景超
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
个性解放与种族职责之间的张力
知识分子与民国废历运动三题
潘光旦、霭理士与中西性文化的融会
“贞节”的现代诠释——以潘光旦的研究为例
友谊重于业务
顾毓琇——文理兼长的奇才
日军轰炸西南联大的后果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和山大社会史中心学人切磋论文的一些片段
一个清华学生对何兆武先生的追忆
观婚姻家庭之变的社会学家吴景超
民国年间竺可桢论历法改革
略说老清华
在“日文研”参加“东亚概念史”学术会议
抗战时期一场关于妇女角色定位的论争
追索作为思想家的潘光旦
费孝通与潘光旦:两代社会学家间的学术交往
吴景超:愈来愈激进的家务社会化设想
吴景超与费孝通的学术情谊
体验台湾文化生态(4):台湾社会风气散记
体验台湾文化生态(3):台湾研究生培养一瞥
体验台湾文化生态(2):在台湾的图书馆里查资料如此轻松
体验台湾文化生态(1):台湾的学术会议怎么开
为清华传统精神招魂——追怀黄延复先生
西南联大25位教授为何辞谢“特别办公费”?
我的书评编辑生涯
三十年前的高考记忆
“不合时宜”的另类现代化思考
玩味“ 位育”
一场被遗忘的“妇女回家”论争
不该被遗忘的一位前瞻性的社会学家 ——《都市意识与国家前途》编后
关于中国社会学史与学术社会史关系的思考
吕文浩 周飞舟:潘光旦的生平与学术
潘光旦研究的一块铺路石
“新革命史”曙光初现——由《中共政权治理烟毒问题研究》想到的
洋溢着中国情怀并超越于中国情怀 ——论费孝通的社会思想
为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破题开路
193种文献里的民国风景
沉重的母职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书后
思想史视野中的民国社会学家
历史是不能割裂的
在历史转折点上重新确立家庭的地位 ——《中国之家庭问题》再探讨
哲人往矣,风范长存 ——读《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书后
读《传记文学》琐记
作为社会思想家的潘光旦
笔答《新京报》的三个问题
社会学家吴景超,他的主张是少数人在旷野中的呼声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786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