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耀桐:《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33 次 更新时间:2018-09-11 23:20

进入专题: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   民主  

许耀桐 (进入专栏)  


[内容摘要] 《共产党宣言》关于“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的命题,蕴含着深邃的民主思想,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了无产阶级为什么要争得民主,无产阶级争得的是什么样的民主,无产阶级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争得民主。无产阶级要争得民主,是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彻底否定,所有的人民群众能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无产阶级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暴力革命和合法斗争的策略手段争得民主、发展民主。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民主理论;

[作者简介] 许耀桐,男,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和方法、中国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等研究。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撰写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在论述民主时,形成了一个经典的命题:“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①]这一命题蕴含着深邃的民主思想。要理解这样深邃的的民主思想,就要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求无产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争得的是什么样的民主,无产阶级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争得民主。这些关涉《共产党宣言》系统地阐发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问题,对此必须作出深入的研究。今年恰逢《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谨以此文略表纪念。

一、无产阶级为什么要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为什么要争得民主?这需要认识无产阶级是怎样的一个阶级。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作出了深入、透彻的研究。

《宣言》开篇第一章是“资产者和无产者”,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的研究是放置在和资产阶级的联系中来考察的。无产阶级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宣言》指出:“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②]看吧,大工业中的千千万万的“产业大军”无产阶级和日进斗金的“百万富翁”资产阶级,他们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③]

资产阶级在造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过程中,不可否认在历史上曾经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关于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宣言》指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④]这源于资产阶级总是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的结果。资产阶级呼唤出来的从未有过的生产力,彻底铲除了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二是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⑤]这说明资产阶级扫除了自然经济关系,扫除了封建专制关系,用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易的自由、平等关系取而代之。资产阶级还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这样的联系,借以冲破国家间的壁垒、民族间的封闭和城市与乡村间的隔阂,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三是资产阶级为了挣脱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所有制关系,通过发动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阶级,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把以上的三大作用归结起来就是,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社会,摧毁了封建国家,“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⑥]这个世界就是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国家。封建社会和封建国家是专制社会、专制国家,而资产阶级社会和资产阶级国家“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⑦],建立的是“现代的代议制国家”[⑧]。“代议制国家”本身就是民主制度,它以自由、平等为基础,公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代表着民意行使国家权力,“代议制”也被称之为“间接民主”。

《宣言》的上述论述表明,作为和资产阶级同时诞生的无产阶级,如果没有大工业的发展,不破除封建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就不能得到自身的发展和政治解放。《宣言》所揭示的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儿,恰好说明了摆脱封建小生产和封建专制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民主、解放,是无产阶级打上深深烙印的阶级属性。取代封建社会和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社会和资产阶级国家,是民主社会和民主国家。正因为这样,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在反对和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面对着共同的敌人,争得民主、实现民主,构成他们共同的目标。为此,《宣言》要求无产阶级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是拒绝排斥。“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要率领无产阶级“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资产阶级。”[⑨]无产阶级要去帮助资产阶级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这也是无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利益所在。

然而,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获得胜利之后,虽然资产阶级标榜已经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的民主,但实际上这只是资产阶级争得了民主,实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虽然具有普遍的价值,但它却不准备适用于无产阶级,因而无产阶级没能够得到民主。例如,资产阶级号称民主是“天赋人权”,选举权是公民的权利,但它规定了选举权有财产资格、教育程度等限制,通过这样的选举资格规定就把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排除在民主之外。例如,1830年至1848年的法国七月王朝时期,规定只有年龄在25岁以上,且年纳税在200法郎以上的人,或有功绩的、年纳税在100法郎以上的人才有选举资格;在1848法国革命前夕,法国只有少的可怜的241000选民。因此,在资产阶级获得民主而不让无产阶级获得民主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必然要奋起斗争,争得属于自己阶级的民主。

《宣言》还宣告了无产阶级是代表着未来生产力和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无产阶级所开展的运动,包含争得民主的运动,都和过去的一切运动不同。《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⑩]无产阶级争得民主,当然不光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它已不再像以往的任何统治阶级那样,以一个阶级的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是要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11]即共产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为此,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民主”的概念,他说:“民主已经成了无产阶级的原则,群众的原则。”民主“就是共产主义”[12]由此很难想象,如果无产阶级不争得民主、运用民主的话,它又怎么能够去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

概言之,无产阶级为什么要争得民主呢?《宣言》阐释了这是由民主是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二、无产阶级要争得什么样的民主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共有三个稿本,《宣言》是正式的稿本,在《宣言》之前还有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两个稿本。《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纲,除了党纲之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起草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章。以上这些著述,以《宣言》为中心,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因此,理解《宣言》中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还应该包含和《宣言》有着最密切关系的著述中的相关论述。

无产阶级要争得什么样的民主呢?《宣言》在提出了无产阶级要争得民主的任务后并没有展开,予以直接的、明确的阐述。但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中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探索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内的民主问题,阐明了民主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马克思恩格斯拟定的《章程》第一条就规定:“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13]表面上看,这一条关于同盟目的的规定似乎与民主无关,实则说明共产党要求实现的消灭了剥削阶级、没有了阶级存在的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当然是一个完全民主的社会。为这样的完全民主的社会而奋斗的政党,必然是民主的政党。这正如后来恩格斯在回顾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时指出:“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制度进行”[14]。《章程》第三条规定:“所有盟员都一律平等”[15]。民主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全体党员平等,意味着每个党员享有同样的民主权利和义务。《章程》第七条、第十三条、第二十二条分别规定,党的各级组织由选举产生:“每个支部选举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人。”“区部委员会从委员中选出领导人。”中央委员会成员“为中央委员会所在地区的区部委员会选出。”[16]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区部选举产生。这些规定,都要求同盟的各级领导必须经过民主选举产生。对此,恩格斯作出高度评价:“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17]。《章程》第二十五条规定:“区部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任期为一年,连选得连任,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之。”[18]还规定了每年9月进行选举。这实行的是民主任期制,有效地防止任何人在担任了党的职务后形成终身制。尽管《章程》也规定了委员可以连选连任,但是在民主选举能够实现优胜劣汰的情况下,也就不可能出现始终连任的现象。而且,可以对不称职的委员随时进行撤换。《章程》第二十四条规定,同盟的各级组织都应该定期召开会议,民主讨论党内事务,“支部、区部委员会以及中央委员会至少每两周开会一次。”[19]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实行年会制;遇到情况紧急时,还要召开非常代表大会。《章程》第二十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八条分别规定:“总区部向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在代表大会闭幕期间则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中央委员会同各总区部保持联系,每三个月作一次关于全盟状况的报告。”“每个区部至少每两个月向总区部报告一次本地区的工作进展情况,每个总区部至少每三个月向中央委员会报告一次本地区的工作进展情况。”[20]这些规定表明,党的活动都是公开的、透明的,要把党内的情况告诉给每一个党员,这体现了全体党员拥有民主的知情权。《章程》第十四条、第十八条、第二十一条、第三十条分别规定:“区部委员会是区内各支部的权力执行机关。”“总区部是本省各区部的权力执行机关。”“中央委员会是全盟的权力执行机关”,“代表大会是全盟的立法机关。”[21]也是同盟的最高权力机关。不管是同盟的立法权力机关还是执行权力机关,都拥有监督权,例如,同盟的执行权力机关可以对凡不遵守盟员条件者进行监督,可以视其情节轻重或者暂令离开同盟或者开除出盟,但最终开除盟籍则须由代表大会作决定。这些规定表明,同盟形成了立法、执行、监督三种权力的协调运行,并有力地加强了相互间的民主监督。

以上表明,究竟什么样的民主是《宣言》中提出的“争得民主”的具体内涵呢?马克思恩格斯在《章程》中实际上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章程》中关于民主的种种规定,包含着民主权利的平等制,各级组织领导人的选举制,代表大会年会制,实行公开制、定期工作报告、进行情况通报、开展民主讨论,实行职务任期制、撤换制,实行民主监督以及规定申诉民主等等丰富的民主制度,已经建构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制度体系。这样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彻底否定,因为它是所有的人民群众能够享有的充分的民主权利。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党组织的建立和建设,在《章程》里论述的显然是党内的民主。虽然党内民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一部分,但毕竟还不能直接等同于人民民主、社会民主。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建立,没能为社会主义国家写下一部宪法,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民主或社会民主。但是,应该看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相通的、紧密联系着的,党内民主实际上是人民民主在党内的表现。从民主发展的历史看,人民民主产生在前,党内民主产生在后。人民民主首先产生于古希腊,到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了反映着人民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的资产阶级民主。党内民主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民主环境下得以产生的、成长的,它也要秉持民主的共同理念、共同原则,遵守和通行社会民主的一般规则和程序,因此,党内民主其实是人民民主的党内形式。而且,因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最先进的部队,它的党内民主形态完全是代表着人民民主或社会民主的最高形态和水平。从这个意义说,共产党的党内民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

三、无产阶级怎样才能争得民主

对于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怎样才能争得民主,《宣言》以及包括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性文件的第一个稿本《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第二个稿本《共产主义原理》,有着非常清晰明确的思路和具体的战略步骤安排。

第一,无产阶级争得民主要有共产党的领导。《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和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详尽分析了共产党和无产阶级以及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2]这说明,在所有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共产党是最优秀的,无论是就它的目的性、坚定性,还是实践性、理论性而言,都要优于其他工人政党。毫无疑义,无产阶级争得民主的斗争,理所当然地必须由共产党领导。

无产阶级争得民主的斗争必须由共产党领导,不等于说共产党人可以单枪匹马、独自一家奋斗,而无需甚至排斥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相反的,共产党要联合其他的工人政党进行共同的斗争。《宣言》要求,在法国,共产党人要同社会主义民主党联合起来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在瑞士、波兰、德国,也要联合这些国家的工人政党一起斗争。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23]恩格斯豪迈地指出:“当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政党彼此联合起来的时候,它们完全有权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样能使“各国的无产者就开始不声不响地在共产主义民主的旗帜下真正地结成兄弟。”[24]

第二,无产阶级争得民主要进行革命斗争。在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性文件的第一个稿本《草案》和第二个稿本《原理》中,恩格斯非常简洁地回答了无产阶级如何才能争得民主的策略问题。

在《草案》中是这样指出的:“实行财产公有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通过民主的国家制度达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在“实现了民主制”后的“第一个措施”,就是要“保障无产阶级的生活”[25]。在《原理》中更明确指出:“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利用民主作为手段实行进一步的、直接向私有制发起进攻和保障无产阶级生存的各种措施”[26]。这里《草案》和《原理》所说的“民主的国家制度”,就是指无产阶级的民主国家制度。所不同的是,较之《草案》,《原理》进一步指出,这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草案》和《原理》所说的“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都是指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掌握了国家政权,获得了自身的解放。这说明了,如同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手段获得民主那样,无产阶级也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手段,才能争得民主。

《草案》和《原理》的上述回答,更重要的还在于,表达了无产阶级建立民主制度就是建立政治统治的思想,这也就是说,民主就是统治,统治就是民主。民主和统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其实,民主的原意就是“人民的统治”。无产阶级实行民主,就是为了实行统治,这个统治的目的是为了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无产阶级民主必须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的,而且要保障和改善无产阶级的生活。如果无产阶级民主做不到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保障和改善无产阶级生活,它就是毫无作用的。

恩格斯还说明了无产阶级“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政治统治的问题。恩格斯认为,在英国可以直接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因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比较成熟,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会快一些、容易一些,可以直接实现无产阶级的统治即无产阶级民主制;而在法国、德国等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大多数人民不仅是无产者,而且还有小农和小资产者,小农和小资产者正处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过渡阶段,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和改造小私有者会困难一些、迟缓一些,花上更长的时间,这意味着只能间接地实现无产阶级的统治即无产阶级民主制。这也就是《原理》中所说的“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27]的道理。

《草案》和《原理》关于无产阶级需要运用革命手段争得民主的策略,在《宣言》里得到了完美的阐释。《宣言》充分肯定了《草案》和《原理》提出来的策略,指出必须通过工人革命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从而争得民主,紧接着《宣言》更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28]。《宣言》清晰地规划了争得民主的实际步骤,这就是无产阶级从革命开始,经过建立政治统治和民主制度,达到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目的,由此尽快地发展生产力,以便于民主的发展。

综上所述,《宣言》认为,革命是无产阶级争得民主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手段,无产阶级争得民主后还要建立民主的经济基础,并更好地推动民主的发展,无产阶级才能真正争得了民主、拥有了民主。

第三,无产阶级和平争得民主的可能性。这是《原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和观点,就是“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同样的,这也包括了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争得民主的问题。对此,《原理》的观点是:“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共产主义者很清楚,任何密谋都不但无益,甚至有害。他们很清楚,革命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29]无产阶级之所以要通过革命争得民主,并不因为无产阶级好勇斗狠,而是因为在资产阶级国家里无产阶级的发展到处都受到暴力压制。因而,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是资产阶级逼出来的,是资产阶级的压迫引起的反抗。按照《原理》的思路,无产阶级并不固执于暴力革命是争得民主的唯一手段,而希望通过和平的办法也能得到。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对《宣言》中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0]。因此,不能把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争得民主的策略手段绝对化,而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斗争手段。马克思就曾说过,对于资产阶级,“在我们有可能用和平方式的地方,我们将用和平方式反对你们,在必须用武器的时候,则用武器。”[31]恩格斯也这样说过:“依我看,对每一个国家说来,能最快、最有把握地实现目标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32]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对无产阶级以和平方式争得民主有了一定的认识。19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出欧洲大陆的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同时,也明确谈到取得政权的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是不同的,如在英国、美国这样的国家,无产阶级有可能采取和平的、民主的方式取得政权。1895年,恩格斯写了《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认为“斗争的条件也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过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33]他充满信心地肯定了,德国社会民主党运用合法的民主方式所取得的明显进展,指出应该很好地利用普选权和开展议会斗争这样崭新的形式。恩格斯说道,这样做是符合《宣言》的基本精神的,“‘共产党宣言’早已宣布,争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是战斗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之一”[34]。虽然无产阶级决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革命权,但是,无产阶级也决不会拒绝“采用合法手段却比采用不合法手段或采用变革办法要获得多得多的成就。”[35]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真知灼见,是对《宣言》原理的运用必须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生动诠释,为无产阶级争得民主、发展民主又开辟了新的道路。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40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4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64-66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3-57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4-575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3-575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64-665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9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4-305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6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4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700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00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03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01-602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09-610页。


原载《党政研究》2018年第5期


进入 许耀桐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   民主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226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