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晖:教育实践与教育科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0 次 更新时间:2016-05-08 14:51

进入专题: 教育实践;教育科学  

陈元晖  

教育育实践中, 总能积累一些经验, 依靠这些经验, 不断摸索前进, 日积月累, 锲而不舍, 总能做出成绩来。但这样做, 往往是攀倍功半。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 是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 成为一种指导教育活动的理论,为什么不掌握这一理论去指导实践, 为什么还要去摸索前进T 摸素前进,事倍功半, 而在理论指导下的前进, 则可以事半功倍, 何乐而不为T 能与不能, 区别在于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教育工作者要力争事半功倍, 再不要去热衷于做那事倍功半的旷日持久的摸索工作。

教育活动有没有规律可遵循? 当然有。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的依据。教育科学是总结教育活动的经验而产生的, 但它又是指导教育活动的指南。栽培水稻, 有稻作学; 养牛喂马, 有畜牧学。而培养年轻一代是延续和发展社会的头等大事, 难道可以没有教育学吗?

有些人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 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 教了几十年课。还有人说, 孔子当时并没有教育学, 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说这些话的人的共同思想认识是以为没有教育理论, 一样有教育行动。他们并不考虑这样一个道理: 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要求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索, 走冤枉路。回顾教育工作中确有这样的情况, 在一些向题上, 屡改不迭, 又往往改得不好。这充分说明轻视理论是不行的。

至于以孔子为例子, 证明不学习教育科学也一样可以成为好教师, 这个例证也是错误的: 孔子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 他不仅有丰富的经验. 而且还有丰富的理论。《论语》一书是他从事教学的理论总结。教学上我们现在还常提到“ 启发式” 教学, 启发的理论就是由孔子总结他的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他说: “ 不愤不启, 不排不发” 。( 《论语·述而篇第七》) 对学生进行教学, 如果学生还没有心理上的准备, 就不要进行。不到学生自己想求明白的时候和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 就不必去启发他们, 开导他们。他接着又说: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这就是说学生如果自己不动脑筋, 就不要继续进行教学, 勉强叫学生接受。这些话说得多么深刻有理啊! 孔子不仅懂得教育学, 还懂得心理学。不愤, 不徘, 说的都是心理状态, 投有具备应有的心理状态, 就不要勉强进行教学,这说得多好。不用启发式, 就是注入式。我们常常说要用启发式, 但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不闻不间, 盲目无知, 所以也就不知不觉地滑到注入式的道路上去了。根据孔子教育思想而写出来的我国第一部教学论专著《学记》一书, 把启发式教学, 总结为三句话: “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 意思是说. 对学生要引导他们, 但不要牵着走; 要严格要求, 但不要施加压力; 要启发学生思考, 但不要代做结论。这些话已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记录, 而是把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归纳, 提升为理论。这种理论又回过来指导实践。所以, 真正重视实践的人, 是不会轻视理论的, 而轻视理论的人, 往往是狭隘的经验主又者。在教育工作者的队伍中, 存在着轻视教育理论的现象, 有些同志甚至否定教育学可以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而存在, 说实教育践和科学陈元晖没有教育学也一样可以办教育, 教学生。这种思想对发展教育, 提高教育质最, 起了阻碍作用, 要注意纠正。

教育科学除包括教育学外, 还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学科, 这些学科各从某一特定方面, 对教育实践提出指导性的理论, 对实际的教育工作者都有重要的价值。掌握这些学科的知识, 对提高教育质里有很大的关系。例如,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心理和学科的教学心理, 以及个性差异等等内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不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盲目无知的。不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教学就寸步难行。又如, 我们常要求学生要“ 触类旁通” , 使他们学得的一类知识可以扩充应用到旁的领域中, 这就要我们知道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有了学习迁移的教育心理知识, 我们在教学上就会考虑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使学生闻一而知十。

重视实践是对的, 但重视实践并不是说可以忽视理论。真正重视实践的人, 他一定要求理论的指导, 有了理论的指导, 才真正是科学的实践。而且重视实践的人, 也不能忽视前人的实践, 忽视前人的经验总结。《论语》、` 学记》都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著作, 都是从长期的教学卖践中总结出来的中国古代教育理论著作,教育工作者怎么能忽视它们呢? 其他中外教育科学名著, 也都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原理、原则。没有实践根据的“ 理论” 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至今尚表现其活跃的生命力的教育著作, 是从实践中来而又可以指导实践的。所以读书,包括读教育科学著作, 是向前人求教, 是向前人的实践求教, 教育工作者怎么能不读书呢里不读书的结果是闭目塞听, 坐井观天, 夜郎自大。这些人埋头苦干, 往往是事倍功半, 有的则会遭到失败, 后悔莫及。

教育科学还应该包括教育哲学。目前教育哲学的著作出版的还不多, 特别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写出来的教育哲学著作太少了。恩格斯说: “ 的确,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 可是没有理论思维, 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 或者连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 第48 2 页)。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 只注意传授知识, 认为灌输得愈多愈好, 很少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孔子早就说要学与思结合, 他说: “ 学而不思则周, 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篇第二》) 平庸的教师,只能使学生闻一知一, 而良师则可以使学生闻一知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应使学生有所知, 还应使学生有所不知。在学生的脑子中留下他有所不知的问题, 他就可以积极思考, 学而又思, 然后就会思而又学。学而又思, 思而又学,生生不已, 不断前进。只学不思, 只思不学, 都不是好的教学。因为学而不思, 则使学生愈学愈糊涂; 思而不学, 则使学生徒劳无益。孔子的学与思结合的教学沦是符合辩证法的, 说得很深刻。

蔑视辩证法, 就为形而上学开辟市场。例如我们有一种“ 绝对” 概念, 好的学生就是绝对的好, 坏的学生就是绝对的坏, 他们不知坏的可以变好, 而好的有时也可以变坏, 教育就是要巩固好的, 并把坏的变为好。知和不知也是辩证的关系, 教学就是使不知变为知, 但在已知的墓础上, 还要提示学生不知的东西, 让他们自己思维, 自学参考材料, 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所知, 这一般的教师都能做到的, 退怎样使学生有所不知, 则需要能够掌握辩证法的教师才能做到。《学记》上的“ 开而弗达” ,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开而弗达” 的思想是辩证法的思想。愉得教育科学, 就是要懂得教育辩证法。恩格斯说经验主义轻视辩证法, 而轻视辩证法则要陷人最荒唐的迷信中。我们一些口里夭夭喊“ 实践” 而轻视理论、轻视辩证法的人, 就不免坠人迷信的陷阱中去。迷信一鳞半爪的经验, 沽沽自喜一孔之见, 把自己的经验看成不能变动的教条, 这不是最荒唐的迷信么? 教育科学是破除教育上的迷信的武器, 教育者需要掌握这种武器。

学习外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与学习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都是需要的, 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 以古为鉴, 可知得失, 现在所说的“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就是这个意思。但我们可以看到: 对某一位外国教育学家的介绍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就是无所不好, 不去分析这一位教育学家, 他的经验用在何时, 用在何地,在什么条件下使用这一经验, 无条件地接受他的经脸, 无条件地崇拜他, 这也是违反辩证法的。对中国古代某一位教育家的介绍, 也有与此相似的情况。

现在还看到有些人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辩护, 说不能完全否定它。这种思想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

实用主义是近代西方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哲学, 这能不否定吗?建立在这种经验论哲学基础上的教育理论是主观的, 片面的. 值得为它辩护吗了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违反辩证法的, 也是违反辩证唯物论的。教师要热爱儿童, 要重视儿童, 但提出儿童中心主义却是另一回事。儿童中心主义是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 把它作为学校中的太阳, 一切行星都必须围绕这个太阳转, 这完全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教育理论, 抛弃它不会对教育有害. 只会对教育有利。

由此看来, 我们不仅要学习教育科学, 还要加强研究教育科学, 要把教育科学的基础奠定在辩证唯物论和辩证法之上。教育有了科学的教育理论做指导.就会如虎添翼, 一往无前, 奔腾前进。


    进入专题: 教育实践;教育科学  

本文责编:dengjiax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41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教育》,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