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晖:中国教育学七十年(第五节)

——50年代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85 次 更新时间:2016-11-14 13:42

陈元晖  


五、50年代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列宁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社会主义现实,在他领导下建立了全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寻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用来指导苏联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出现的伟大胜利,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空前的,破纪录的。列宁用革命成功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并用这一事实,具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列宁主义阶段。

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列宁,特别是通过列宁的革命事业,才知道有马克思主义,并知道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与列宁主义同时传进中国的。在70年前,在先进的中国人中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考虑中国的革命问题。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苏联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的历史阶段的理论,由于苏联革命成功前的国家是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中和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有些相似,所以对一个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震古铄今的大事,就更引人注意。所以从70年前起我们就开始以俄国人为师,以列宁为师,在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中并愿与俄国人并列于马克思的门墙,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怎样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中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革命成功后,他怎样领导工农群众和革命干部进行各项艰巨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许多成功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文化方面的建设,特别是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和提高,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科学的发展,把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先进的国家,以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迅速改变了他的国家面貌。在教育方面,我们在建国之前,即以列宁主义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各项教育实践。在本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期我们建立苏区时,我们在各农村普遍设立“列宁小学”,就是以列宁的名字命名的,这就可以说明我们是如何尊敬列宁,并以列宁主义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办学。

革命在全国范围胜利后,50年代即陆续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和《列宁论教育》等著作,作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导性读物。十月革命胜利不久,1918年6月,即在莫斯科举行全俄国际主义教师代表大会,列宁在大会上的演说即指出新教育学的任务是要把教师的活动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联系起来。我们一直遵照列宁的号召,新中国的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都是把他们的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面向社会主义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方向。接着,他于1920年2月,号召改变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性质,以求适应当时苏俄正在发生着的变化,要大家看到当时要进行和平建设,要实行从工业上和经济上改造国家的远大计划。同一年,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即提出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里要特别提到的也是在这一年写的《青年团的任务》一书,在发展教育理论和教育事业上的重大作用。《青年团的任务》虽然是对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而说的,但适用于一切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适用于团的教育,也同样适用于一般国民学校教育。这是从事新中国教育工作的人所必备的宝贵的读物。无论是教师或教育理论工作者,都会从这一本书中获得伟大的启示和永不会忘记的训诲。在《青年团的任务》这一演说中,列宁首先说到的是关于青年的学习,指出:学习共产主义不是只限于了解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和小册子里的东西,如果学习只限于这些,就会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和吹牛家。如果学习只限于把书本和小册子上的东西读得烂熟,却不善于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按共产主义的真正要求去行动,这就只会使共产主义事业受到损害,所以列宁说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是资本主义旧社会留给我们最大的祸害之一,要求青年在学习问题上要理论结合实践,离开工作,离开斗争,从小册子和书本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是一文不值的。他还指出,我们不是只学共产主义的结论,只背共产主义口号,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都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才可成为共产主义者。他认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青年不仅应当领会自己学到的知识,还要用批判的态度来领会这些,使自己的头脑不被一堆的垃圾塞满,而能具备现代有学识的人所必备的一切实际知识。列宁向新一代人提出新任务,即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要青年掌握一切现代知识,善于把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来完成这个任务。列宁还着重谈到了共产主义的道德问题,这里引述他在论道德问题时的一段话,他说:“青年们只有把自己学习、教育和训练中的每一步骤同无产者和劳动者不断进行的反对旧的剥削者社会的斗争联系起来,才能学习共产主义。当人们向我们讲到道德的时候,我们回答:共产主义者的全部道德就在于这种团结一致的纪律和反对剥削者的自觉的群众斗争。我们不相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并且要揭穿一切关于道德的骗人的鬼话。道德是为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服务的”。(《列宁选集》,1972年人民出版社版,第4卷,第355页)

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其中文化落后,包括了教育方面的落后,列宁寻求到的建设经验和理论,包括了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发展的终验和理论。列宁在这方面的经验很丰富,理论很深刻。列宁关于教育方面的指导性的意见说的很多,书面留下来的著作也很多,上面只是举《青年团的任务》一书为例子,就足以见到他对青年的教育是如何关心,及其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是如何深中肯綮。他结合教育实际,提出的学习问题、文化继承问题、道德问题,都是教育学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都是必须通过理论进行说明和发挥的问题。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教育取得改革和发展的成功及教育理论提高的重要保证。

列宁主义的教育思想,通过克鲁普斯卡雅、加里宁和马卡连柯等人的教育著作的翻译出版,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并使人更具体地了解它。先谈《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以下简称《文选》)。费鲁普斯卡雅是列宁的夫人、战友和助手,是政治家,同时又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她有实际的教育经验,又钻研教育理论。1959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这部《文选》。内容包括6个部分:

1.自传作品,2.列宁和国民教育,3.共产主义教育的一般问题,4.学前教育,5.学龄儿童的教育和教学,6.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在第5部分中,又分为6节,即1.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2.德育,3.体育,4.美育,5.教师,6.普通学校的教育法。克鲁普斯卡雅所论述的教育问题很广阔,几乎包括教育学教科书中所包含的问题,这说明她直接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看得多了,也就想得多了,提出的教育问题是从实践中来,经过她的思考和总结,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再实践,增进效果,提高理论水平。她最了解列宁的教育思想,在《列宁和国民教育》这一部分中,她首先引述了列宁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一文中的话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2卷,第413页)接着,她就谈到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这一篇演说对国民教育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她在论述学龄儿童的教育和教学的问题时,首先着重谈综合技术教育问题,她指出,把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只局限于获得一定的技巧,只限于会从事许多种手工业,或只研究某种技术形式,都是不对的。她认为综合技术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础是在各种技术形式中通过技术的发展及其全部中介来研究技术,还包括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工艺学”的具体的自然界的研究,对材料工艺学的研究,生产工具及其构造的研究,对“能”的研究。还应包括对经济地理的研究,开采和加工方式对社会劳动形式的影响以及社会劳动形式对整个社会制度的影响等等问题的研究。应该使综合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联系起来,并培养学生通过验试、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观察的结果。通过综合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理解一定现象的相互关系的能力。她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学校,应研究学校的综合技术教育化问题,综合技术教育化的学校是授予新一代掌握现代化技术的最好处所。她还着重指出,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学校,不应该把它变成一个狭隘的劳动学校,只是传授一些劳动技巧而降低了知识水平,并提到列宁在苏维埃政权一建立,就提到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掌握知识,掌握技术,掌握文化,在列宁为苏维埃政权的整个时期,每年都谈到必须提高群众的知识水平。

宗教是旧俄罗斯沙皇统治和压迫的工具,俄罗斯人民从沙皇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反宗教是驱除精神枷锁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在教育中去完成这一任务。克鲁普斯卡雅在论述德育的问题时,重视反宗教的教育,主张在学校里传播无神化,进行反宗教宣传。宗教的世界观在幼小的心灵上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是由于对现代的科学知识了解少,所以文化水平越低,宗教的世界观所起的作用越大。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在自然科学获得的成就,是反宗教教育的重要内容,她认为,这些内容的讲授是重要的,但具体的演示要重于抽象的讨论,如参观自然博物馆,可以使学生知道人类的起源等知识。她还指出艺术在反宗教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认为艺术在教育儿童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起着摆脱宗教影响的作用,对消除有神论思想和树立无神论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对自觉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民族团结和友谊的教育等,都是德育的内容,对这些问题她都一一进行论述,对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都是重要的启示,对了解苏联的教育经验及其理论渊源都有帮助。

苏联老布尔塞维克对教育理论的阐述与克鲁普斯卡雅同时的还有加里宁。他与克鲁普斯卡雅同一年(1898)参加苏共,同为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会员,同在彼得堡参加1905—1907年革命和1917年的十月革命。1938年起,他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他对教育与教学问题发表多篇论文和多次讲演,1948年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了他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一书,1957年在我国出版了这一书的中文译本。这一册论文集不仅对干部教育有重要意义,对一般国民教育也是一样重要的。对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师,也同样可以从其中得到启示。

加里宁在1940年10月2日(列宁发表《青年团的任务》演说是1920年10月2日)发表了《论共产主义教育》的讲演,这是一篇列宁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对理解列宁主义教育思想是有帮助的。在这篇报告上,他给“教育”这一个词下了这样的定义,他说:“在我看来,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他认为这样的定义,大体包括了教育这一概念的一切内容,如培养一定的世界观,及道德与人类公共生活规范,养成一定的性格和意志、习惯和兴趣,提高一定体力上的素质等等。教育不只限于学校教育,还有更广阔的群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千百万在生活经验和政治经验各不相同的成年人。他的讲演是就这方面的教育提出意见,即对成年人教育提出要求,但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青年人。对成年人教育,首先要为高度劳动生产率而斗争,其次要重视公有财产的保护,公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爱护公有财产的社会,爱护公有财产,就是公产主义的特征。第三,要发扬爱护祖国的精神。为了爱护祖国要对侵犯祖国的敌人毫不留情;为了祖国,不怕做任何牺牲。第四,必须提高人们一般的文化程度,要在最广义方面来提高人们的文化性,要文明地对待与自己最常接触的事和物。他在《论我国人民的道德面貌》(1945)一文中,指出热爱劳动是共产主义道德主要要素之一。上述的这些要求,对青年人也同样适用,学校教育的德育要求,也一样必须把加里宁的对成年人的要求作为我们对青年人的要求。教育学上对道德教育的论述,必须以加里宁对成年人的这些要求,作为我们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现在,还必须谈到《马卡连柯全集》在中国的出版,对传播列宁主义教育思想的作用。

马卡连柯是苏联教育家,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劳动公社担任领导和教学工作。高尔基工学团是劳动教养院性质的机构,招收违法儿童进行教育。在捷尔任斯基劳动公社,前4年招收一般流浪儿童,后4年招收从家庭来的儿童。在这两个教育机构,他各工作了8年,两处合计工作了16年。他对违法儿童和流浪儿童进行了集体性的改造教育,收到了人们所未曾预料到的好效果,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经验,制定了在集体中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实行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法的实验,发展了苏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理论,对教育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资料和启发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去考虑新的研究课题。有人认为马卡连柯教导的是曾经违法和流浪过的儿童,他的经验是否可以适用于正常的儿童的教导工作,他作了有理和有力的回答。他说:“因为在我的工作逻辑上,我从来不是从违法和流浪性这一方面出发的。我认为,如果我确定白己的逻辑方法,是以违法或更进一步以犯罪性质为主要前提的话,那么,我因此就会脱离我们苏维埃的思想体系,而要接近龙波洛梭的思想体系了。因此,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儿童既然犯了罪过,性格就会向犯罪这一方面发展,从这一点出发,就应当采取适当的办法。我所以没有这样想,是因为我对人的信任——更确切地说是因为我对人热爱——的缘故。”(《马卡连柯全集》中文版笫5卷,第222—223页)马卡连柯认为,违法和流浪性不是不可教育的不正常的人,只有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有了损伤的那些人,我们才认为是不正常的人。不是不正常的人,都应该受到合理的教育。他说他非常尊重教育理论,认为离开教育理论,他就不能工作下去,他喜爱教育理论,但他声明说:“我喜爱的只是教育理论,而不是教育空谈,而有时候,往往有人把种种的空谈叫做教声理论。我希望教育理论能成为真正的一种教育理论。”(同上书,第304页)从列宁、克鲁普斯卡雅到加里宁、马卡连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教育思想的传统,对中国的教育学界居于主导的地位,在这思想的指导之下,教育学的攀登高峰是有光辉的前程的。吸收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主要的是这一方面。至于一些“简易教育指南”或“教师工作手册”式的著作,可以由有经验的教师自己编写。可惜这几年一些教育学教师的精力过多用于这一类著作的编写,而精研马列主义教育思想的精力却用得过少,这是必须亟待改变的学风。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03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