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治洲:杜甫很忙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64 次 更新时间:2014-03-07 16:23

进入专题: 小说  

梁治洲  

杜甫怎么都不会想到,仅仅因为一句诗,就被唐王贬到清浦县当县令。一个月前,他到京师之外的城乡结合部体察民情,看到大片流离失所之众,靠临时搭起的茅屋遮风避雨,秋风劲起,茅屋破败。他触景生情,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怎奈唐王喜歌舞升平之辞,杜甫此作传入唐王耳中,遂遭贬谪。

真正的儒家所虑个人名利极浅,他心灵深处关切的,乃是普天下的黎民苍生。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现虽身处贬途,但是脑中萦绕的还是那些民生问题,诸如失业问题、国民幸福指数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贪腐问题等等。如今,又加上了住房问题。他这个人是水瓶座的,总是忧国忧民。他跟李白不一样,李白生性豪迈,不论前景多么悲观,一顿大酒便万古愁销。他素有“致君尧舜上,再现民风淳”的宏伟抱负,念念不忘,永不放弃。他想,到了清浦,还要好好为官,撑起一方青天。

就这么一路走着想着,想着走着,渐渐地离别了中原的高山大川,迎来了江南的旖旎风光。这天,杜甫和他的小毛驴终于来到了清浦城外。清浦地处长江之尾,系长江入海途中冲积的滩涂积累而成,其时有内陆喜冒险谋机会以及避险逃难人士迁徙而来,已形成颇具规模之新兴小城镇。杜甫进城的时候已是黄昏时分,人们做完了一天的工作,正在急急地往家里赶,个个面显疲色。杜甫一边顺着大街往县衙方向走,一边看那城里的布局和建筑。这是一座新城,不大,但透发出勃勃的生机。这生气显然是因新兴而起,人们在这里能寻觅到各色各样的机会。但是,看街上行人的面色,杜甫似乎能感觉到人们也在承受着生活的压力。

杜甫下驴找人聊聊天,问问城里的情况。多数人说,他们喜欢这座城市,就是物价太高,房子太贵。杜甫看看城里的民居,成片的低矮茅屋中间簇拥着零星砖瓦高房,这些砖瓦高房大概是富人住的,越发衬托出低矮茅屋的简陋和寒酸。杜甫进入一片街区看看,他和他的小毛驴都惊呆了:本来就狭小的茅屋里竟然还分割成若干单间,不同的人家住在不同的单间里,不用说日常起居是多么的局促;灶火和茅房是几家人家共用的,不用说平时生活是多么的窘迫。杜甫想,见过简陋的,没见过这么简陋的。

此时大家都在做饭,米饭的香味在空气里弥漫。杜甫感到饥肠辘辘,但是他还想找几户人家问问,应该说新辟之地,土地充裕,大家居住宽敞舒适才对,何以比中原还简陋狭小,杜甫疑惑不解。他正想叩开一家人家详细询问,忽听耳边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回头一看,只见一匹枣红大马向他飞奔而来,快若箭矢,杜甫几乎躲闪不及,眼看就要撞到他的身上了,但就在电光石火之间前蹄上扬,竟像钉子一样钉在地面上了。

杜甫暗赞马上之人骑术精湛。只见马上一名少年,年纪约二十五六岁左右,眉清目秀,英姿勃发。这少年在马上向杜甫一抱拳,问道:“敢问阁下是杜甫杜县令吗?”杜甫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在下正是杜甫杜子美”。听得此言,少年慌忙下马,疾步走到杜甫身前,作一长揖,道:“杜县你好,我是本县的县丞,唤作小四。估摸着您今天到达,县里特派我来迎接”。杜甫还礼,道:“小四来得正好,我正想找一两家人家问问咱们县的情况,你跟我一起进去吧?”小四道:“杜县爱民之情令我钦佩,但是官吏们正在县衙等着为您接风呢。体察民情之事,等您休养几日再做也不迟,不知您意下如何?”杜甫想想也对,天色已晚,不能让大家久等,再说他也确实饿了,于是跟小四一同奔向县衙。

县城不大,转过两条大街,便到了县衙门口。此时一轮明月挂了上来,转阁依户,整个县城像披上了一层银色。借着月光,只见县衙门口竖着一条大红横幅,上面写着一排大字:“热烈欢迎杜县令”。两边柱子各写着一列大字,不像是新写的,大概以前就挂上去了。左边一列字是“撒万亿围山填海促经济腾飞”,右边一列字是“上九天吞云吐雾换政绩亮丽”。杜甫看罢苦笑。

小四早已打发人先报了消息,官吏们已在县衙门口等候多时了。见了杜甫,大家不免一阵寒暄,小四一一向杜甫作了引见,然后众人簇拥着杜甫进了县衙大堂。大家坐定,杜甫道:“今日与大家相见,吾心甚悦。大家日后要团结一心,共同把清浦县的事情做好。”众人齐声应承。

顿了一下,杜甫道:“今晚这顿饭虽曰接风之宴,但招待规格切不可突破朝廷的规定——四菜一汤。”

小四笑道:“杜县,我们这里哪里有什么四菜一汤,本县凡公务接待,每人一碗盖浇饭而已。这是本县多年的规矩,杜县您新来,建议不要违反。”

杜甫此时已饿得眼冒金星,暗想,不论什么饭,先填饱肚子再说。同时亦震撼于此间贯彻朝廷公务接待规定之坚决彻底,不由得起身向众人一揖,道:“OK,OK。”

众人一怔,问道:“敢问杜县,OK是什么意思?”

杜甫道:“此乃一西域高僧传与我的,是好的意思。”

众人大笑,齐声说道:“OK,OK。”

正说笑间,盖浇饭送了上来,每人一碗。杜甫狼吞虎咽,小四笑道:“杜县莫急,吃饭要细嚼慢咽,吃得大快,对身体不好。”

杜甫道:“谢谢小四提醒。另外请问小四,今天我们喝什么汤下饭呢?”

小四道:“听闻现在各类汤茶饮料无良作坊,在产品中添加有毒药剂,以图色泽鲜艳,容易保藏,有不少婴童饮后不幸丧命,故本县已完全断绝采购此类饮品矣。我们现在统一喝柠檬片泡白开水,由本县杨神医特供。杨神医说,柠檬片泡白开水有除病健身之神奇功效。”

杜甫甚悦,与众人一齐喝柠檬片泡白开水。

饭足水饱之后,杜甫道:“诸位,杜某初来乍到,对县里的情况尚不熟悉,但我为民众做事的心情甚迫。请问本县近来可有什么紧急之事需要处理?民生之事万万耽搁不得。”

只见座间闪出一人,向杜甫拱手行礼,道:“杜县为民清廉务实,本人甚为感动。您连日舟车劳顿,今天本应让您早点休息才是,无奈本县确有一件要紧之事,需要您尽早定夺。”

杜甫一看,刚才小四已经介绍过,此人姓帖,现任清浦县判官一职。年纪约五十岁上下,面如白纸,三缕长髯。长髯极黑,面色又极白,再佩上一身青衫,脚登一双白靴。杜甫心道,由这人做判官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拱手还礼后,杜甫问道:“请问帖判官所说紧迫之事为何事?”

帖判官道:“本县开埠以来,各行各业机会纷呈,内地人士鱼贯而入,日久天长,已有江南商业重镇之雏形矣。怎奈人多地少,住房成了大问题。祖孙三代蜗居弹丸之地的情形比比皆是。”杜甫插话道:“吾才进城已有所观察,百姓居住条件如此糟糕,叫我们这些做父母官的情何以堪?县里财政没有盈余吗?为何不建公屋低价租给百姓?”

帖判官道:“杜县有所不知,早先本县经多年经营略有盈余,但近年来大兴土木,筑路修桥,围山填海,圈地跑马,已形成赤字经营之恶性循环。朝廷现在重投资,各级地方官员也喜投资,这样容易出政绩嘛。”

杜甫道:“此诚朝廷之弊也,百姓日夜辛苦劳作,省吃俭用,所得积蓄却被重税抽去。然朝廷不思统筹财政改善民生,却倾民之积余与天地较劲,美其名曰拉动经济增长,实无德无良之行为也。”

众人称是。杜甫又问帖判官:“方才帖公说到民众住房紧迫,那么,这境况是否与本县这件急需解决之事有关呢?”

帖判官道:“杜县所言不差,且听帖某慢慢道来。由于穷苦百姓手里无钱,县里又不肯用钱为老百姓建房,百姓居住条件糟糕透顶。有些人实在熬不过,就背地里秘密商议办法。还真让他们想出来一个法子来。”

杜甫问道:“是什么好办法?”

帖判官继续说道:“有十八个人秘密签署了一份称为包房到户的协议,大致意思是说,每人每月出一份钱,汇缴在一起,形成一个集体基金。他们中间有一个叫佟掌柜的,懂些财务,大伙就委托他来保管。他们约定,只要连续不断地缴存两年,就可向佟掌柜申请借贷几万贯钱,用于置地建房。那基金随着众人日积月累,规模逐渐增大,竟然可以满足众缴金者之借贷需求。”

听到这里,杜甫拍案惊绝,道:“妙极!民智之巧,匪夷所思也!”

帖判官脸上忽然闪现出一丝不安之色,低眉垂目,沉默不语。杜甫问道:“帖公为何不再说下去,莫非有难言之隐?” 帖判官道:“启禀杜县,听您刚才之言,似对十八人包房到户之法赞赏有加。但是,此乃草民自创,不符祖宗例法,不合朝廷规章。因此,前任县令以非法敛财谋立地下钱庄之罪将此十八人拘捕起来,现看押在本县大牢里,只等秋后正式定罪。”

杜甫道:“既已悉数捉拿,缘何需我定夺?”帖判官道:“若此案仅限此十八人,倒也罢了。此十八人发起汇缴乃两年前事,如今皆由此法建造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羡煞众人,闻讯加入者数以千计,是故前任县令惊慌,恐生群体事端,将十八人揖拿。不料民怨夙起,有的害怕汇缴之金被官府劫掠,有的眼见改善住房之希望破灭,愤而聚众,赴京上访。我等听得了消息,连夜在官道上堵截,口舌无用,不得已强行押回。然民众皆批我县暴力劫访,官民关系剑拔弩张,是以我县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盼杜县指示我等解决此事。”

杜甫沉吟片刻,道:“包房到户一案,关乎制度废立和民众祸福,当公平公正公开客观对待之,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事实。我意五日后召开全县公审大会,原告被告双方互相辩论,是非曲直,成败对错,全由民意来决定。诸公以为如何?”

众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由民意来决定?”小四以为杜甫一时糊涂了,好心提醒道:“杜县,自古官府断案,有罪无罪全由官长一人说了算,由多数人的意见决定倒是第一次听说,请杜县三思。”

杜甫道:“官府的俸禄全部来自于民众,民众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我们在官府做事的,其实是他们的委托代理人,为他们打理一些必要的事情。所以,由民众的多数意见来决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什么不妥?况且,此案非比一般案件,此案不仅关系到十八人的安危荣辱,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住房福利,由民众自己决定自己的利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听了这席话,众人觉得杜甫的话是有点道理。其实官员们很小的时候就接受到了先贤们同样的教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过一旦他们进入官府的体制后,就会轻而易举地忘记这个最为朴素的道理。

众人想了一阵,表示赞成。杜甫喜道:“谢谢诸位成全。那么,此案的被告不用说就是以佟掌柜为首的十八个缴金者了,公审大会上可由佟掌柜代表他们陈词。原告则需我们县衙出一位代表,因为此案最初是由县衙向缴金者提出公诉的。不知哪位同仁愿意受领此差?”

帖判官上前一步,道:“此案初由帖某负责操办,而且帖某对包房到户之法也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原告之位,帖某愿当。”杜甫同意,又道:“请小四县丞明天即着手公审大会准备事宜,可将本县乡亲们逢年过节集会的广场作为公审大会的举办地,尽早拟定公告,通知百姓没事的都可前来参与讨论。另请制作选票,选定计票员,辩论之后,举行全民公选。”

小四允诺。杜甫道:“公审大会由杜某来主持,各位各司其职。今日天色已晚,诸公接风美意,杜某感谢不已。明天起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大家回去休息吧。”众人散去。第二天起各自准备自己的工作。杜甫则走访民众,收集材料,研究分析,按下不表。

五天过去,公审大会如期举行。天空湛蓝,凉风习习。之前小四已将会址选在了市民广场。这个广场略呈椭圆形,周长约有二百尺,场地平平坦坦。全县性的重大活动诸如过年庆祝、春秋祭祖等等都在这里举行,有时也有年轻人在这里蹴鞠。不过县令在这里审案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公告早就发下去了,大伙早就传开了,说新来的县太爷不在县衙里升堂,要在市民广场举行敞开式的全民大讨论。大伙都感到很新鲜,十里乡亲们能来的全来了,黑压压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主席台放在场地的中央,杜甫正襟危坐。小四以及记录员、计票员等其他县衙公职人员坐在他的两旁。主席台对面原告席和被告席分列两边,帖判官和佟掌柜已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了。民众齐刷刷地瞅着杜甫,期待公审大会的开始。杜甫这时感到特别快意,因为在敞开式的市民广场,民众可以看到审案的全过程。他一直不喜欢在衙门的大堂里升堂,民众只能在门口待着,整个审案过程不透明,所以没有几个人去听。这次,他真心地希望所有在场的人都能够表达意见。

对于杜甫来说,这次审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公开辩论,具有极不寻常的意义。一项社会制度能否扎根下来,不仅取决于它是否有深厚的群众土壤,还要看主政之人是否明事达理,是否目光远大。他的心里又隐约有些激动和兴奋。一个官员在他的职业生涯里要处理的事情可能成千上万,但要主持决定一项有可能从群众试验的雏形升华为长期社会制度的机会却是难求一遇。他心里暗暗地感谢老天爷。

正出神间,旁边小四捅了他胳膊一下,道:“杜县,你笑什么呢?” 杜甫回过神来,道:“我笑了吗?”小四很肯定地点头道:“笑了。”杜甫尴尬地一笑,道:“我可能是……可能是……”,小四道:“杜县,会议时间到了,我们是不是该开始了?” 杜甫道:“OK,”然后站起来,扯着嗓子大声说道:“诸位父老乡亲,请安静一下。我宣布,清浦县十八缴金者汇积金财包房到户案公审大会现在开始。按照既定程序,先请原告帖判官作陈述,然后被告佟掌柜代表十八缴金者作辩护陈词,之后双方可进行深度PK,每一轮PK大家都可进行投票,直至决出最后的胜者。”

围观人群中有一位是卖肉的壮汉,他平时吆喝的噪门最大,冲着杜甫大声问道:“杜老爷,听说你刚来我们县就带来一句OK,大家已经知道这是好的意思,今天你又抛出一句PK,这又是什么意思啊?”杜甫连忙道:“抱歉,抱歉,我肚子里西域词比较多,忘跟各位解释了,这个PK是对决的意思。”众人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也明白了这次公审大会的议程。

帖判官起身向刚刚坐下的杜甫作了一揖,转身又向四周的民众作揖之后,面向主席台,道:“本人以清浦县判官的身份状告佟掌柜等十八人,非法敛财,私开钱庄,引诱千余乡民入会,为害乡里,危及朝廷,建议县衙立即定罪,以迅速涤荡不良影响,维护祖宗遗训和朝廷律法。”

杜甫问道:“请问帖判官有何证据?” 帖判官道:“杜县明察,证据确凿。”说完,将桌子上的证据拿起向四周示了一下,有衙役将这些证据递给了杜甫。杜甫一看,原来是一份汇缴清册,在册人数包括发起十八人在内已有一千九百九十一人之多。除汇缴清册之外,还有一份十八人发起时秘密签署的包房到户协议,上面写着:“我们包房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成,每户保证将月收入的一部分按时足额缴纳,连续缴纳两年就可从集体鸡(基)金中借钱建房,不在(再)给县衙老爷添堵;如不成,我们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各户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看过这份手书协议的真迹,杜甫不禁为民之勇气所折服,又为民之窘迫而悲怆。

这边帖判官说完落座等候不题。杜甫道:“现在请被告佟掌柜作辩护陈词。”

佟掌柜看年纪约摸四十岁不到,中等身材,鼻直口方。可能是由于连日生活在牢里的原因,面色黑中泛黄,然而一双眸子却亮若寒星,目光流动之处透着一股精明劲儿。只见他缓缓站起身形,向杜甫和围观的民众作揖后,大声说道:“杜县容禀。我等十八人立此包房到户之法实为生活所迫。想我等生活在这座城市,不敢说要建立什么辉煌的功业,但起码图个安居乐业,一家人能够有一所属于自己的大房子,宽宽敞敞,明明亮亮,干干净净,尽享天伦之乐。然而现实却离此极远。一家老小挤在鸽子笼一样大小的窝里,生活起居甚是困窘。可是官府以卖地为业,造成地价房价畸高,富者房屋连顷,贫者蜗居如巢。佟某做点小买卖尚无力承受建房之巨,耕种之民就更不用说了。七尺男儿,年近不惑,住房问题尚未解决,每每想起,顿感焦虑郁闷。我们认为生活不该是这个样子地。迫不得已,我们十八人聚在一起,苦思数日,忽然悟出,与其坐等无望,不如组团互助,于时想出此缴金机制,合众人之力,成个体之事,取名曰包房到户,意入此基金,保证能够实现建房愿望也。推行至今已有两年,效果颇佳,许多缴金者通过这个机制建起了自己的住房。如今,我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视这座城市为临时歇脚之地,相反,我们已经将这座城市视作共同的家园,精神状态如发轫新试,时刻想着为这个共同的家园贡献己力。古人云,有恒产者有恒心,真不假也。诸位大人,各位乡亲,我等乡野散人,读书不多,包房到户虽属困顿无望之极而想出的抱团自救之法,古来未有先例,但两年来的事实证明它能够给民众带来住房福利,试问何罪之有?”

听了佟掌柜这席话,围观的民众大都为佟掌柜他们叫屈,看情形帖判官似乎胜算不大。杜甫道:“请佟掌柜坐下先休息一下,请问帖判官要与他辩论吗?”帖判官起立道:“且不论包房到户有违古训,不合时法,单说汝等集体基金的运作机制,据帖某分析,便有三处死结,若不取消,日后必酿事端。” 杜甫问道:“有哪三处死结?帖判官但说无妨。”帖判官道:“众多缴金者愿将宝贵的收入委托佟掌柜一人管理,实凭平日来佟掌柜在本地行事之声誉也。然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倘若佟掌柜某天突生变故,或者他架不住某种诱惑,私盗金财远遁他乡,诸位试想,你们辛苦汇缴之金还有回还之想吗?若要缴金,便要时常防此风险。然基金的管理者佟掌柜亦非高枕无忧,何也?诸位缴金皆为借贷建房,然成千上万人之中难免有人图谋不轨,借得款项谋作他用。还有人本不足借贷的资格和条件,掩盖真实财力状况,弄虚作假,骗得借贷款项,日后却难以归还,从而生成坏账。佟掌柜无疑应承担管理不善之罪责,请问诸位,佟掌柜能承担得起吗?即使处罚他,于事又有何补呢?”

围观的民众听得此问,不禁交头接耳,知帖判官所言非虚,原先满腔热情站于佟掌柜一方者,态度也不禁松动起来。帖判官喝了口水,继续说道:“诸位,帖某适才所言,乃包房到户之法的第一个死结也。且听我说这第二个死结。诸位缴金,六十岁前,无断无歇。连续缴存两年方有资格申请借贷。然而,此连续缴存两年的要求仅为实现住房愿望诸条件之一耳,真正决定缴金者要否申请借贷的条件是建房所需资金和他已有的财力。没有足够的财力首付一定的置地价钱,佟掌柜也不会借给他。因而,缴金的过程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排队的过程,家庭财力较好者理所当然地排在了前头,家庭财力较差者则要排在队伍的后头。换句话说,就是富人先使用到此集体基金,穷人在未开启建房计划之前则只缴不贷,月月辛勤不辍地将自己的收入注入集体基金,供富人使用。帖某作过一些调查,十八人发起后即尾随加入者现在仍未借贷建房,且今后仍看不见希望借贷者,不在少数。试问此种机制岂非以穷济富乎?”

听到这席话,围观的民众可就炸了锅了,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同样是缴金,为何有钱人可以使用,没钱人只做贡献呢?看那动态统计的票数,已有半数都倒向帖判官一边了。杜甫一直没有作声,其实他已经作了详实的调研和深入的思考,但这时是帖判官的陈述时间,他不能打断。他希望双方充分陈词,通过这次大辩论,民众能够完全清楚这个集体基金的利弊,从而自己做出判断,自己做决定。他一直认为,官府所作的应该是顺应民意,将民意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不是代替民意,更不能让自己的利益参与其中。

等围观的民众稍微平息下来,帖判官继续说道:“诸位,稍安勿躁,且听帖某说此制度的第三个死结,也是我能想到的最后一个死结。一般来说,诸位每月都会将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以应对将来不时之需。或许你会将这储蓄放在自家的地窑里。现在假设有人来跟你借钱,许诺给你一定的利息,到时利随本清,那么一般情况下你会按照当时市场公认的利息率与他约定,这样的话你的钱不会在价值上有损失。或许跟你借钱的这人是你的亲戚或好友,你不好意思跟他要任何利息,但你并非一无所获,起码你得到了一份人情,将来某时或许他会以其他形式回报你。现在你却把这储蓄交给了佟掌柜,倘若你最后得以顺利借贷建房,那么你不仅没有损失,而且实现了改善居住的夙愿。但是,帖某知道你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会缴存很长时间之后,才有可能开启借贷建房之计划,而也有的人可能此生永无借贷之可能。那么,在如此长的缴存期间内,你的宝贵储蓄岂不是毫无回报地借给了一个形同陌路的佟掌柜,他既不许诺给你公允的利息,也不会记着你的人情。诸位试想,此举岂非扔金银于大海吗?”

帖判官抛出的这三个死结论宛如三声惊雷,在围观民众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大伙觉得缴金似乎既不安全,也不合算。现在,帖判官已完全将局势扭转了过来,一大半的人调转旗帜,开始赞成帖判官的意见了。佟掌柜则被说得哑口无言,在他心中明明行之有效的缴金机制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问题呢?但细细回味帖判官的理由,却又想不出什么有力的话语来反驳,不由得怔在那里,黯然神伤。那个卖肉的大嗓门,原先是支持佟掌柜的,现在已站在帖判官这边了,突然大声喊道:“取消缴金,取消缴金!”有他领头,一大堆人也跟着他喊开了:“取消缴金,取消缴金!”那些依然坚定支持佟掌柜的人们,不论是已经从这个缴金机制获益的,还是希望从这个机制中获益的,很想给予回击,但是一时也似乎找不到什么管用的论据。

眼看着帖判官就要赢得这场辩论了,因为按照公审大会的规则,由多数人的意见决定包房到户的命运。假设这时宣布结果的话,佟掌柜等人苦心创建的包房到房之法就要昙花一现了。

围观民众还在叫喊不休,小四站起来,大声道:“请大家安静!不要吵!杜县令还有话说!”大伙逐渐安静了下来,目光全部放在杜甫身上了,都想听听他的想法,毕竟他是一县之主。即使这次公审大会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投票权,但一县之主的意见无疑具有更重的份量。甚至可以说,十八人的命运、这项制度的命运都系在杜甫这一票上了。

杜甫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诸位父老乡亲,帖判官、佟掌柜,这次全县公审大会开得很好,大家充分地交换了意见,不同的观点在阳光下得以表达。通过这次大讨论,制度的利弊得失,大家基本上都清楚了。一会,我们举行全民公投,多数人的意见决定这项制度的去留。这个形式是个很好的开始,将来涉及全县人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这种形式来决定,我们县衙决不关起门开个会,就决定父老乡亲们的利益。”

围观民众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杜甫摆摆手,示意掌声停下来,会场立刻鸦雀无声。杜甫继续说道:“就今天这个事情,我想谈点个人的想法。人生而有欲,有多种多样的需求。人类在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中形成了广泛而复杂的经济联系。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自给自足仅能在小范围内存在,交换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交换要想顺利达成,各方就必须从交换中获得相等的好处,因而交换必须服从互利合作的法则。没有互利合作,交换无法达成,经济活动就会陷于停滞。所以,互利合作是经济活动的逻辑。杜某此说,不同于某些经世济民学说的观点,他们认为自私自利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把自私自利神化为他们学说的基本假设,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杜某认为这是把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等同于经济活动的动机了。实际上,人们进行交换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场规则、道德规则的约束。把经济活动纯粹说成是由自私自利而来,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会在观念上导致人们唯利是图,埋下经济社会分崩离析的祸因。杜某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经济才会有效率,社会才会和谐,个人才能得到幸福。

“佟掌柜等十八人创立的包房到户之法,可谓非常完美地诠释了互利合作这个经济的逻辑思想。每个人来到世上都享有完整的居住权,这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但是现在地皮和住房已成了官府的支柱产业,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上要养活许多人,所以造成多数民众无力承担房价之巨。父老乡亲们都看到了,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砖瓦房成了奢侈品,茅草屋都得让你脱层皮。这个局面短期内看不到彻底解决的希望,这是每个人改善居住条件的硬约束。那么,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在有生之年住进像样点的房子?一种办法是全家老小省吃俭用日夜积攒,到垂暮之年大概可以实现。一种办法是向地主老财们借高利贷,但是基本上大家都借不起。因而,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走互利合作的道路,就是佟掌柜等十八人创造的这个包房到户之法,积公众资金,圆住房之梦。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机制:每个缴金者按时汇缴一份钱,形成一个大的资金池,缴过一段时间后,缴金者就获得了从这个大资金池借出一大笔钱的权利。通过这种方式,他就提前实现了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之后他遵守借贷时签下的约定,逐月将收入的一部分偿还回大资金池,为其他缴金者借贷时供应资金。借贷的代价要远远低于高利贷,因为创立此机制的目的完全出于互助建房,而不是出于盈利,所以大家会商量一个偿付得起的资金价格。如此这般,就保证了这个机制能够持续不断地运转下去。我们看到,这是人类互利合作的一个十分精彩的例子。

“但是,包房到户之法并不是完美的,正如帖判官刚才的精辟陈述,它起码有三方面的死结。杜某不才,在帖判官所说的基础上,将这三个死结再概括一下:第一个不妨叫作信息不对称,第二个可以叫作机会不平等,第三个则要称为积余不保值。且听杜某一一道之。第一条,信息不对称。兵书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说双方交战或交易要尽量多地知道对方的情况,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形凤毛麟角,己知彼不知,或彼知己不知的情形才比比皆是。一方掌握着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而这一信息对双方的利益有着重大影响,这时交易的代价就很大。解决不好,非但不能实现利益互享和风险共摊,反而会加剧风险,或导致交易失败。信息不对称严格地说不应视为包房到户之法特有的缺陷,生活中、市场里、战场上等等信息不对称的情形随处可见。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就是不确定的嘛。我们所能作的只能是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尽量消除它的影响。回到包房到户之法,缴金者汇缴之后形成一个集体基金,佟掌柜被大伙推举为管理人,全体缴金者是这个基金的所有人,那么佟掌柜就是全体缴金者的委托代理人,替主人们打理一下这个基金的事务。主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何解决?激励。站在缴金者的角度,一方面,要促使佟掌柜经常公布基金的管理运作情况。不是假眉三道地公布两个数字就完事儿了,而是要把基金的成本、费用、支出、盈利、风险等等所有的信息一古脑地公布出来,做到彻彻底底的信息透明。缴金者以及外界关心人士会进行分析,判断有没有管好,有没有做假账,有没有乱花钱。另一方面,缴金者也要设计出适当的考核方案,促使代理人佟掌柜真心实意地为全体缴金者的利益奋力工作。站在佟掌柜的角度,有些缴金者苦心孤诣骗贷多贷,至于还得了还不了,他就不管那么多了。还有的缴金者借出钱后,不是用于建房,而是用到了其他用途上了。对于这些人,佟掌柜就要设计诚信档案、限定贷款额度,抵押实物住房,阻断风险根源。杜某想,倘若双方都能依照此等激励措施行事,所谓的第一死结问题倒是不大。

“第二条,机会不平等倒真的是这个体制的死结。此集体基金貌似共用品,实是私用品。私用品有两个特征,一曰争夺,一曰排斥。当一人在消费某商品或某服务时,其他人便无法同时消费此商品或此服务。比如,路人甲从这个基金中借去十万贯钱,路人乙就只能从剩下的资金中借贷。此为争夺。排斥是说出于某种原因某人可能会被拒绝消费私用品。比如,我杜甫没有缴金,便不能从这个基金中借贷。私用品的性质意味着这个基金内部有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同时存在。一个是基金的资源是稀缺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个是缴金者使用基金的权利是平等的,不能说路人甲能贷,路人乙不能贷。现在假设所有符合借贷条件的缴金者同时向佟掌柜提出借贷,必然产生供不应求,资金池倾尽而仍有人不能借到,这个机制就瘫痪了。因此,此集体基金正常运转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各个缴金者之间在借贷这个事件上相互独立,不能你也贷,他也贷,大家一齐来贷。我们当然不能人为地划一条不公平的红线来调节资金余缺,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人来缴金了。那么,这个集体基金如何才能持续地运转下去呢?诸位父老乡亲,是一个外部条件的存在支持着这个机制能够持续地运转下去,大家也许没有想到,这个外部条件不是别的,竟然就是居高不下的建房代价。父老乡亲们,这一关系是多么的具有讽刺意味。大伙包房到户建立集体基金的目的是让大家住上新房,但这个集体基金的生存却要由住房价格保持高位来决定。所以,我们看到,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尽管每个缴金者在基金内部的使用机会纸面上是平等的,但家庭财力状况好的人缴存不久就会从基金中借到钱,而家庭财力状况一般的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才能借贷。因此,以穷济富确实是这个基金的死结,如果不这样,它就无法运转了。诸位,杜某思考良久也未想到根治之法,唯有等待资金积累规模大幅扩大,资金有了更为宽裕的调节余地后,适当提高借贷额度,才能使缴金者中之穷人团体有机会申请借贷。

“最后一条,积余不保值。我们不妨把缴金这一行为视作一种投资行为,缴金者源源不断地往这个集体基金中投入现金流,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借贷进而实现住房愿望。缴金者中的富人群体短时期缴存后即可达到投资目的,他们获得了住房。但是剩下的大部分穷人群体经年累月只缴不贷,只有投资不见收益,只有贡献没有回报,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个我们刚才也说过很多遍了。对于这部分缴金者,基金的管理者应该给他们一定的回报。这引申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应该给他们多少回报?第二个问题,如何给予他们回报。请允许杜某先说第一个问题。当缴金者决定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缴存集体基金时,他就放弃了诸如消费、开店、耕种、收租等其他活动了。缴金者在这些活动中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可以用来衡量将这些钱用于缴金的成本。这一成本称作机会成本。因此我们就能比较有道理地说,对于那部分穷人缴金者,我们给他们的回报起码应该抚平他们的机会成本。第二个问题,如何创造这回报呢?杜某想了一些办法,尚不成熟,愿与父老乡亲们共同探讨。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基金中的一部分结余资金盖一些商铺,出租给愿意经营的人们,换一些租金,每年年终按缴存贡献大小回馈给缴金者。如此,大家的潜在损失可能会小一点。如果管理者在这个问题上不作为,不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将来这个包房到户之法遭受到的诟病必然会伤及骨里。杜某认为,正视缴金者的机会成本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包房到户之法应该会获得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说到这里,杜甫喝了几口水,略微提高声音,最后总结道:“诸位,杜某就说到这里,算是为包房到户之法游说了。它是人类团结起来解决共同问题的一个典范,它使人们改善居住的梦想重新燃起了希望,它虽不完美但若修补会重发光芒。因此,要保留缴金,改良缴金,而不是取消缴金。最后,我想强调一下,上述言论,仅代表杜某个人观点,一会全民公投时,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判断投票。谢谢大家!”

这番长篇大论说完,围观民众不禁频频点头称赞,原来的疑惑甚至怨气也烟消云散了。帖判官站起身来向杜甫作一长揖,道:“杜县观察详实,分析精辟,一心为民,全无官僚习气,真我县之福也!”少时,全民公投结果出来,杜甫的话起了作用,赞成保留包房到户之法的一边以多数票获胜。佟掌柜道:“杜县,您不偏听误信,不刚愎自用,不仅让我等十八人重见天日,而且促成了包房到户之法的稳固建立,功不可没啊!”杜甫连忙摆手道:“包房到户一词,似不能准确反映此机制之特征。我看此机制是积公众资金,圆住房之梦,不如叫作‘积公金’如何?”小四忙道:“杜县,不妥。‘积公’一词容易引人联想起鸡公鸡婆,恐有伤我恢弘事业之大雅。” 杜甫问道:“何谓鸡公鸡婆?”小四附耳低言,杜甫幡然醒悟:“原来如此,实有伤大雅。如此,作何计?”小四道:“不如将两字顺序颠倒一下,唤作‘公积金’,杜县您看妥否?” 杜甫及其余众人点头称是,齐夸小四聪明伶俐。

就这样,公积金大名确定。众人欢欣鼓舞,杜甫心头升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脸上也露出了宽慰的笑容。经过了两个时辰的公审大会,杜甫感到有些疲惫。但是他意识到现在还不是休息的时候,因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公开商定。杜甫道:“诸位,如今我们建制立业,民众住房福利有了一个稳妥的制度保障,但是这件事还须得到朝廷的批准。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立即起草一份保管、打理公积金的细则,报朝廷审定。”众人称是。此时围观民众觉得不干己事者大多已去,剩下一些热心义力又识得两字的人继续参与讨论,杜甫与帖判官、佟掌柜、小四以及其他文职人员聚头写作,一直写到东方泛白,这本关于保管、打理公积金的细则才算大功告成。小四道:“杜县,此本叫作何名呢?”杜甫大笔一挥,题曰:“公积金管理条例”。

几天后,清浦城外,日头初上,云淡风轻。去往京师的官道上,两匹骏马并排站立。马上端坐的分别是杜甫和小四。小四道:“杜县,这次我们赴京报告《公积金管理条例》,您觉得朝廷会批准吗?”杜甫没有立刻回答,他从身上的锦帛包裹里拿出凝聚了大众心血的《公积金管理条例》,意味深长地吐出四个字:“民意难违。” 两人会意地一笑,挥鞭催马,向北而去。

2013年8月7日,上海

    进入专题: 小说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小说 > 短篇小说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281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