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从“生辰纲”说送礼现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0 次 更新时间:2013-04-08 15:05

进入专题: 送礼  

陈良  

每个人,地球上所有人都有一个出生日期,这个日期就是生日。古今中外,人们都很看重这个日子,并有祝贺生日的习俗。对此,一般人叫过生日,上了年岁的叫做寿,地位高的叫庆贺寿诞。祝贺生日,也有简易和隆重之别。穷苦人家很简单,煎一个鸡蛋,加一道好菜,就算是过生日。寻常人家略微讲究一点,会在家张罗一二桌美味佳肴和蛋糕,搞一个生日聚餐,唱着“Happy Birthday to you you”祝福寿星,并赠送一些小礼物。富豪之家就会很隆重,往往会在高档饭馆举办宴会,车水马龙,宾客如云,胡吃海喝。

《水浒传》虽然没写庆贺生日的场景,但是记述了与生日相关的“生辰纲”。书中所说“生辰纲”,乃是梁中书送给岳父蔡京的生日礼物。梁中书是北京大名府最高军政长官,蔡京是位极人臣的当朝宰相,这份生日礼物非常厚重,是由十万贯钱收买的金珠宝贝所构成,必须组织人马专门押送,所以被称作为“纲”。实际上,在蔡京当权之际,每逢他的寿诞,全国各地官员都纷纷进献“生辰纲”。

在中国古代,宋朝对官员相当优厚,俸禄待遇比较高。不过,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即三百贯),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梁中书虽为地方大员,但是他的每月俸钱肯定少于三百贯,每年合法收入绝对不足十万贯。很明显,他之所以能筹办价值十万贯的“生辰纲”,不是凭借合法收入,而是依靠灰色或黑色收入(归根到底是搜刮民脂民膏)。毫无疑义,梁中令及全国各地官员每年向蔡京进献“生辰纲”,其实都有借机行贿的嫌疑。

耐人寻味的是,梁中书所筹办的“生辰纲”被晁盖、吴用等人抢劫之后,官府随即派何观察办案,捉拿抢劫者。但是,并没有人出来指控梁中书行贿或蔡京受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蔡京位高权重,没有谁敢于对他“反腐”,另一方面是“生辰纲”虽有贿赂的嫌疑,而它是以礼物形式出现的,披上了一层合“礼”的外衣,所以得到广泛的认同或默许。因为中国是礼仪之邦,只要合“礼”,也就合理。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风俗差别很大;尽管各地风俗和方言有多么不同,但是在“礼”这个层面上都是认同的。礼,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准则。礼文化起源于西周,周公认为殷商的灭亡原因在于失德,为了吸取殷商的教训,周公提出了“明德”的政治纲领,并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制度,后人称之为“礼制”。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周公所制的礼,主要体现在典制上,孔子在此基础上,加进了一套修养性的原则和教化方法,形成了完整的礼学体系,其精髓体现在儒家经典《礼记》里面。

礼是什么?《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也者”。在这里,礼的精神所体现的,是一种不能改变的真理和道德法则;《礼记》的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毋不敬”,朱熹认为毋不敬是一部《礼记》的纲领,东汉经常大师郑玄在为毋不敬三字作注时指出:礼主于敬。所谓敬,就是一种敬畏,敬畏什么?敬礼(理)也!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地思索,就越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东方圣人和西方哲人都想到一块了,儒家所谓的礼,其实就是康德所敬畏的道德法则。怎样才能成其为礼,《礼记》说:只有“德辉动于内”,才能“理发于外”;你内心里树起了道德,行动上才有合乎理的礼。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国人似乎深谙礼仪之道。如果深入考察,就不难发现,古代圣贤所倡导的礼,在世俗生活中,尤其是官场上产生了变异,最终违背了礼的初衷。就拿“生辰纲”来说,梁中书向蔡京进献如此厚重的寿礼,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孝敬老丈人蔡京,而是基于功利考量孝敬当朝宰相蔡京,实质上是孝敬权力;因为蔡京权势熏天,可以决定自己的荣辱和升迁,只要送礼讨好他老人家,今后就有自己的好处。不消说,那些与蔡京并不沾亲带故的地方官员之所以向蔡京进献“生辰纲”,更是出于对权力的敬畏和功利的考量。蔡京作为玩弄权术的高手,善于招权纳贿,唯“财”是举。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只要能送给蔡京足够的钱财,不学无术之徒或穿开档裤小孩也能获得官职。蔡京的姻亲胡师文,先是无功被授予发运使,随后因送钱数百万缗,被提升为户部侍郎。山东富商西门庆,送给蔡京四对祝寿银人,两个金寿字壶,两副玉桃环及一件蟒衣,便得到山东提刑所副千户(五品)官职。

中国古代是高度集权的时代,权利掌控社会资源的配置,“利出于一孔”,因此容易产生权力崇拜。当权者倍受尊崇,时常被相关人士孝敬,能收到种种名目的礼物。“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就是说,即便是一个清廉的知府级官员,三年下来也有十万银两的灰色收入;如果这个知府不敲诈勒索、不贪赃枉法的话,八成是靠别人孝敬送礼而获得如此丰厚的收入。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专制国家里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对哪位上级都不能不送礼,就是对君主也不例外。”的确,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也乐于接受臣下的送礼。晚清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频繁遭受列强凌辱。但是,最高领导人慈禧太后却借寿诞庆典之名,欣然接受寿礼,广泛搜刮钱财。光绪十八年(1892年),老佛爷就下令要隆重庆贺六十寿诞,次年成立庆典处,专门筹备这项活动。即便遇到甲午中日战争,而且惨遭失败,庆典活动照办不误。据资料记载,全国官员共赠送老佛爷银子298万余两,珍宝贡品更是不计其数,整个庆典活动花费银子不下1000万两。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今社会和官场上流行的“红包”现象,其实就是古代“送礼”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当然,现在的官员都是人民的“公仆”,他们不会像蔡京那样公开利用私人的生日收受“生辰纲”,而是在逢年过节这些公共节日收受“红包”。 有趣的是,纪检和监察部门每到年关总会发布禁止收受和赠送红包的文件,结果没有哪个把禁令当一回事,送红包的照送不误,收红包的笑纳不辞。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红包”被披上了“礼”的外衣,人们管送红包被叫“送礼”,收红包叫“收礼”。礼尚往来,合乎情理,因此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的认同,送礼也好,收礼也好,无不心安理得。

其实,在正常人际交往中,送礼没有功利目的,只是借助礼物表达亲情、友情和尊老爱幼等美好情感。但是,当今社会所流行的送红包现象,其实大多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甚至具有行贿的嫌疑。人们热衷于向上级领导送红包,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孝敬,而是有所图谋的。说穿了,他们是在孝敬权力,巴结权力,讨好权力,以便从当权者手中获得个人升迁、经济利益或其他好处。

一个送礼之风盛行的社会,容易使人们不依照规则行事,而偏好“潜规则”,由此滋生诸多的陈规陋习,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送礼,还是不送礼,时刻让人们感到纠结。孩子尚未出世,家长就要考虑给妇科医生送不送红包;到孩子上幼儿园了,为了得到精心照料,家长要考虑给阿姨送不送红包;到孩子上小学中学的时候,为了接受优质教育取得更好成绩,家长要考虑给老师送不送红包;到孩子大学毕业了,为了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家长还得考虑要不要送红包。长大成人了,我们在单位里工作,很多的时候不得不面对“潜规则”,入党提干、升官晋级、调资调动等涉及个人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往往要考虑送不送红包,上司家里办红白喜事,或者他本人或家属有些大病小恙,也得要考虑送不送红包。

异化的送礼之风到处泛滥,而且屡禁不止,关键是权力作怪。因为权力社会不仅直接掌握社会资源配置,而且缺乏制衡和监督。想要消除或摈弃这个陋习,就必须把权力阳光运作,接受广泛监督,同时推进市场化,让“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而不能让有权就有了一切。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使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现代精神真正深入人心,这样才能走向法治社会,人人自觉依规则行事,而不受“潜规则”支配;唯其如此,违背礼义精神的名为送礼而实为贿赂的陋习,才可能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

——原载2013年第2期《群言》杂志(民盟中央机关刊物)

    进入专题: 送礼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277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