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苏河:机构人员不断膨胀仍是改革的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38 次 更新时间:2012-12-08 11:13

进入专题: 机构改革  

戴苏河  

八十年代时全中国喊的最响的口号是改革,而在改革当中人们最为关注也引起争议最多的是机构改革,从1982年起直到本世纪初,大的机构改革共有六次,也曾有过轰轰烈烈、壮士断腕的改革锐气,但更多的是改革目标久攻未克,阵地得而复失引起人们的忧虑和灰心,时至今日机构改革的任务任然十分艰巨。

邓小平说精减机构是一场革命,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的机构改革大张旗鼓,声势尉为壮观,以后的历次改革大都以雄心壮志轰轰烈烈开始,当时的改革主要着眼于减少机构和人员编制,以改革力度最为显著的1998年为例,在1998年开始的改革中,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1个减少到29个,内设机构减少200个,国务院减少47.5%,党委口减少20%,与此同时地方也开始了相应的改革,省级机构由45个减少到35个,人员减少48.2%,县级机构由28个减少到18个,市县乡人员减少19.4%。这次机构改革在2002年宣告结束,全国党政群机构共精减行政编制115万人,市县乡清理超编人员43万人。以后的两次改革减人减编动作不大,主要着重于功能转变,完善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实行大部制改革,一些部门进行了合并调整。

应该说,经过六次机构改革,改革的成效还是明显的,首先计划经济时期对经济的全面管理职能发生了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既细又严,政府是企业的婆婆,生产销售用人及经营管理都由政府管控,企业没有自主性和积极性,严重束缚了企业的手脚。邓小平说管了许多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事,从下放权利开始的改革,经过历次机构改革,除少数几年宏观管理部门外,原来划分过细的行业管理部门都已撤消,仅剩为数不多的几个宏观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其次行政职能发生了转变,从原来具体管理企业转变到监管市场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上来,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也促进了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第三是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公务员法》的出台,对公务员的录入提升晋级奖惩等都有了制度化规定;第四行政编制的约束得到一定程度加强,行政编制一般都由上级规定,下级无法突破,一定程度上制止了随意突破编制进人的现象。

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机构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无法脱离权力运行的自身属性,在不改变权力结构以及权力运作方式和监管体制条件下,机构改革难以逃脱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宿命,权力始终就有维护和扩展自己范围和权限的本性,在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下,政府权力不断扩大,把本属于社会的权力又转而为政府所垄断或控制。经过六次机构改革,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机构和人员反而越来越膨胀,这种情况既反映了改革的难度,也说明了机构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机构改革功败垂成,暴露出的问题是:

一、机构规模大,财政负担重。目前,除公务员队伍外,还有视同公务员队伍的党委机关、社会团体,大量的事业单位,靠国家政策取得收入的自收自支单位,超过5000多万,官民比例达到1:26,在历史相比,达到最高,有人做过统计,现在的官民比例比西汉时高出306倍,比清未时高出3.5倍,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期的1:67和10年前的1:40相比,吃皇粮者所占人口的比重攀升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与机构人员庞大相对应的是,财政供养人员不断增多,财政负担沉重,尤其以县级财政不堪重负,运行都难以维持,财政收入主要是维持人员开支,单位公用支出严重缺乏,许多单位靠挤占项目支出维持运行。庞大的机构和人员占用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市场的再生产能力由于政府的过度征用而日益削弱,有资料表明中国的税负是全球第一,而财政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的和间接的人员支出。

二、事业单位放水,一样工作两种待遇。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吃皇粮的人员比1998年机构改革时又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渠道就是事业单位的人员不断增加,据统计,1994年时中全国有2600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而目前全国事业单位有126万个机构,人员达到4000多万。这就是说在行政机构和人员减少的情况下,事业人员犹如决堤之水一样,成为补充行政机构和安排各类人员的蓄水池。一些地方想出了许多土办法来解决人员的问题,在公务员机关内部,以各种名目增人增编,比如有机关有办公室,事业单位有事务中心,机关有人事科,事业有培训中心,机关有资产科,事业有资产中心,机关有相应科,事业有相应中心,变相地补充人员,实际上一些中心和机关的科室一起办公,做一样的工作,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在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方面有差异,造成一样的工作不一样的待遇。事业单位改革本身不到位,一些本应是社会服务组织,转而成了政府机关,另一些本身能够走向市场的,却仍躺在政府怀里享受补贴。

三、政府权力的蔓延和扩大。机构人员膨胀,不仅仅是庙大僧多,供给困难,而是众多的政府人员,它们会想办法增加自己的管理范围和权力使用范围。政府越权滥权以及乱收费吃拿卡要等现象就屡禁不止。一些部门将一些边缘地带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甚至将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事情通过变通手段堂而皇之的绕道而行,政府部门参与市场行为或者官商勾结以权谋私。曾经一度禁止的政府办企业,现在以各种下设机构的名义又兴旺起来,政府权力的扩大,意味着市场和社会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市场化进程受阻,社会化发育迟缓,对社会的危害日益显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机制是政府监管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市场运行规则,监督市场运行,避免政府过多介入市场交易行为,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而现在的状况是政府仍然可以不受约束地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就拿土地开发来说,土地开发除政府征用公益项目外,大多由企业开发来完成,但由于土地的增值性及巨大收益,政府及政府人员主动参与了土地开发行为,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了官民矛盾,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人浮于事,官二代进入,素质降低。虽然国家出台了公务员法,事业单位进人也要求考试录用,但是各个地方执行情况并不一样,就笔者所知,许多事业单位用人根本不用考试,大量人员通过幕后操作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当然能通过关系进入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队伍的大都是官二代或者有特特殊关系背景的人,普通人只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经过非常残酷的竟争才能进入。党政机关旱涝保收,以及其它各种有形无形的诱惑,使得腐败的手也伸向了党政干部录用这个巨大的市场,非正常进入党政机关的人员其素质本身可疑,与此同时在党政机关里又存在着人浮于事,无所事事,喝茶看报,敷衍塞责,不负责任的现象,既浪费了国家资财,又浪费了社会资源。

五、缺位和越位同时存在。虽然存在着机构人员膨胀,但是另一方面,补充市场缺陷的公务服务职能却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社会公益和服务性组织相对薄弱,如环境生态保护、垃圾处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一些公益工作岗位,却又不能在国家政府队伍里占据一席之位,在行政单位内部,也存在着功能缺位,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

六、官本位思想日益加剧。官本位思想在中国的文化和传统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政府官员的权力属性又强化了官本位思想。官员地位显赫,官员利益的富集,官员身上笼罩的光环,都使的党政机构成为人们最有吸引力也是人们争相趋附的行业,这几年的公务员热可看出官本位在社会上又重新反潮,人们争相进入国家机关,而进入国家机关又争相谋取一官半职,有了官位就有了一切,官员数量猛增,一些地方领导副职达到十几位,低效而层层设卡的政府机关成为利益集团并进而成为改革的障碍,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得不到遏止是机构不断膨胀的一个客观原因。

党政机构的膨胀和党政权力的不受限制互为因果,因人设职,因人设事,许多应由社会承担的事务,政府都一揽而为本身职责,本身是社会服务功能,政府一插手就变成了强制和垄断属性,许多是临时性的权宜之计变成了固定性的体制常态,政府的触角伸向社会各个领域,由于不受限制,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需求,必然要不断扩大自身机构和人员,而扩大的机构和人员要寻求掌握更多的权力,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形式。

政府机构膨胀也跟中国的特殊国情紧密相关,政府选择了一条经济上的市场化以及政治权力的计划性相结合的体制,在经济逐步放开的情况下,政府的管制却从没有完全放开。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因而既没有达到西方的法治社会,也没有形成计划经济时期的高效和强有力约束的政府严控管理格局。该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职能没有完全到位,相反对经济利益的渗透和攫取却从来没有消失,政府行为的随意性,权力不受约束,缺乏监督制衡机制,最后导致了政府的滥权和政府自身的不断膨胀,政府很少能够主动削减自己的权力,也没有能够向人民交待自己职责范围和权限的法律、舆论和民情约束,面对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力网的张力挤压,精减机构的困难可想而知。

市场经济需要小政府大社会,既减少人民群众的沉重负担,同时也限制政府的无限滥用,机构改革要想成功,必须要对权力的组成结构、功能体制、运行机制科学筹谋,统一规划。要首先确定政府能作什么,不能作什么,要确定公共服务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的区别界线,同时对机构编制要加强法律约束,不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对一些特权阶层可以随意突破法律和制度的规定要坚决制止,要大量培植社会组织,要把许多政府行为交给社会组织去管理,政府主要作为市场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对于现有事业单位行政化趋势必须有效加以解决,以便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产品和服务领域,改变现有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设置的审批权,加强纳税人监管政府人员及公务支出的意识,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进人纳入到有效的制衡和监督的范围之内。来源:中国政府创新网

    进入专题: 机构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70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