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楯:地震、海啸、核危机

——关于人类未来的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53 次 更新时间:2011-04-18 11:31

进入专题: 日本地震  

李楯 (进入专栏)  

日本发生9级地震,然后,是海啸,房屋、汽车等一切因现代人生存而有的设施、器物皆被海浪席卷,海水过处,山川田地旧貌无存,然后,是核危机,核电站的多重保护性设施尽皆被破坏或失灵,爆炸屡生,辐射超标,险情不断。在这一系列连续发生的灾难中,近万人死亡,过万人失踪。

同为人类,面对这一切,正常的、善良的人们,必先伤心、惦念,在可能的情况下,伸出援手,而不是相反。其后,则应反思自己,防患于未然,增强自己应对灾害的能力,同时,又应思考人类的未来,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人类少为天灾所伤,不为人祸所害。

人们相互之间,难免芥蒂,有利益之争,有历史旧账,但面对同类的不幸,为人应有同情之心,或者是如我们老祖宗所说的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于是,前不久还为领土而与日本相争的俄罗斯、中国,在日本地震后,都积极投入了救援。

日本是一个忧患意识较强的国家,应对灾难、危机,每有细致周密的准备,日本的学校、医院等建筑物中都大字明示“逃生”二字,箭头指示逃生自救之路,日本国民常有不间断地应对各种灾害的实际训练,使人们知道一旦灾害发生,怎样避险、自救、互救。核设施设有多重保险应急装置——防止泄漏的外壳,在灾害发生时自动停机,在外部供电中断时自己发电以注水降温,等等。但在多重灾害重叠发生时,仍给日本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死亡,更多的人流离失所,平静的生活被打乱,精神、物质遭受巨大损失。

由此,我们在关注日本,尽力相帮的情况下,也须想到如果灾害发生在我们这里,我们能不能比日本有更充足的准备,能不能比日本有更好的日常训练,能不能比日本有更透明的信息公开,能不能呈现出像日本人那样淡定而积极应对灾难惨剧的国民品性和心态,以及,如核电站50死士那样的负责任、忠于职守的精神。

13亿人一下子把商店、超市中的盐抢购一空,说明人心绝不是官员“日本的辐射对我们绝不可能有影响”,“我们的核电站绝对安全”两句话所能安抚的,更不是靠警察抓一两个“造谣”、“传谣”者所能消解的。

我们的每一个公民——年幼者、学生、成年人、为人父母者,以至是老年人,知道我们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都有哪些种吗?知道由人的行为而可能引发的灾害又有哪些吗?知道一旦这些灾害来临,我们怎样避险、逃生,自救、互救吗?有过在训练中自己亲身实际操作演练的经历吗?政府建立了足够的应对灾害的设施吗?有足够的经常检查保证质量的物资储备吗?特别是,政府的应急“预案”,老百姓知道吗?一旦事发,政府各部门能够协同行动,老百姓和政府能够能相互信任,并在行动上配合吗?

应对灾害,减少损害,不只在灾害来临时一个个个体行动的总成,还反映在日常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诸多方面。以类似此次日本的这种多重灾害重叠发生为例,核电站、易燃易爆剧毒化工企业、石油储罐、高坝等,在区域规划时,是否就应考虑到不能设于地质活动断层之上或附近,是否就应考虑和居民生活区保有必要的距离。从近年传媒披露的信息看,我们自己这里有些问题还是需要立即着手解决的——坐在火药桶上,指望不爆炸(尽管有时爆炸的概率确实不太大),总是与“以人为本”相悖的。

日本此次地震、海啸与以往我们所知的地震、海啸(如汶川地震、海地地震、东南亚海啸)不同,就是它发生在发达国家、有核电站这样的人造高危设施,于是,在自然灾害上叠加了核危机。这,使我们必须做更深远的思考。

两个问题。一是:怎样防备由自然现象和人造物叠加而成的灾害。除了设立和实施更严格的核安全框架、高危险物和设施(易燃易爆剧毒化工企业、石油储罐、高坝等)管理制度、保险机制外,还须从根本上认识联系现代“技术”本质的,或说是与生俱来的巨大危险。中国人习惯了“科技”并提,其实,科学和技术是相关联而又必须区别的两种事物。科学,是系统化的、按照一定规范的、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认识;认识是一个过程,在具体的时段,只有相对正确而无绝对正确。而技术,则是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它实践化,能够对自然界带来改变、变化和改造。现代技术从来就是双刃剑。以核为例,用于战争,可以灭绝人类,和平利用,能保证一定无害吗?有核电站,就存在泄露、爆炸的可能——哪怕是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有核电站,就存在恐怖分子、犯罪分子渗入的可能——同样,哪怕是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

二是:是否要造出那么多人造物。仍以核为例,一般的答案是:需要更多的电。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改变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增长应为了人,消费应适度;人的幸福,不在奢靡;一切成功人士——政治家、企业家、行政官员,及其他——最大的功业应是使一个个,尽可能多的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使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其他。

人类需要的不是“更多”,而是“调整”。核辐射,故会造成污染,但愿也能警醒人类,对人的心态,对国际格局,对经济发展的走向,对今后的能源发展和应用,以及,对人的生存和消费模式,做进一步的调整。

(2011-3-24)

进入 李楯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日本地震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08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