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陈映真和“鲁迅左翼”传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85 次 更新时间:2010-09-29 13:21

进入专题: 陈映真   鲁迅   左翼  

钱理群 (进入专栏)  

摘要:本文对“鲁迅左翼”及其和陈映真的关系作了一个勾勒,笔者首先讨论了陈映真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即把鲁迅看作是现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的左翼传统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指出30 年代 的中国实际上存在两个左翼传统,一个是“鲁迅左翼”,另一个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可 以称为“党的左翼”。从二者的比较入手,笔者讨论了“鲁迅左翼”四点精神特征。这样的“鲁迅 左翼”不仅属于鲁迅,它是所有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陈映真作为其中 的一个重要成员,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和独特的贡献。陈映真正是这样的坚持鲁迅式的彻底批判立场的后来者之一。

一、鲁迅对陈映真的意义

陈映真自己有两个说明:"鲁迅给了我一个祖国"1,"鲁迅给我的影响是命运性的"2,两句话都很值得琢磨。

据陈映真的自述,他是在"快升(小学)六 年级的那一年"(那就应该是 1949-1950 年间), 偶然得到了一本鲁迅的《呐喊》。

陈映真回忆说:

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本破旧的小说集,终于成了我最亲切、最深刻的教师。我于是才知道中国的贫穷,的愚昧,的落后,而这中国就是我的;我于是也知道:应该全心地去爱这样的中国--苦难的母亲,而当每一个中国的儿女都能 起而为中国的自由和新生献上自己,中国就充满 了无限的希望和光明的前途。3

陈映真如此去解读鲁迅的作品--把鲁迅看作是现代中国的一个象征,特别是现代中国的左翼传统的载体,所感受到的,所认同的是鲁迅背后的"中国",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其中有特殊的台湾问题在。如陈映真一再强调的,1950 年在当代台湾思想文化文学史上是一个转捩点:在此之前,特别是在1945-1950年间, 中国三四十年代的作品被大量介绍到台湾,"日政下被抑压的台湾文学激进的、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传统,在这五年间迅速地复活,并 且热烈的发展";但从 1950 年开始,随着世界冷战结构的确立,"左翼的、激进的,经中国30年至40年发展下来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思潮,在这个时代里,受到全面压制",以鲁迅为代表 的左翼文学遭到全面封杀,从此,台湾的思想、文化、文学与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特别是其中的左翼传统发生了断裂。4 未来台湾最重要的作家陈映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和鲁迅相遇,这实在是历史性的。它象征着、预示着在地表的断裂 下的地层深处的相承相续。而陈映真本人正是在这样的相承相续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因此确立了他在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其实,未来的陈映真也就是在这相遇中确立了。首先,是一种我们可以称为"陈映真的视野"的确立。如日本研究者松永正义所说:"这样的鲁迅体验所给予陈映真的,是使他能够尽管他目前身处在'台湾民族主义'的气氛中,他还能具备从全中国的范围中来看台湾的视野,和对于60年代台湾文坛为主流的'现代主义',采取批判的观点"。5 我要补充的是,陈映真还通过鲁迅, 获得了从第三世界看台湾的视野;记得鲁迅说过,他是从俄国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6,在我看来,陈映真也是从鲁迅的文学里,明白了这样一件大事,从而在这全球化的时代,确立了自己的第三世界立场,并且把台湾文学置于第三世界文学的大视野里。陈映真一直铭刻在心的是他父亲给他 定下的三重自我定位:"首先,你是上帝的孩子。 其次,你是中国的孩子。最后,你才是我的孩子"7。我们也可以说,陈映真也是赋予台湾与文学以三重定位:"第三世界的台湾与文学,中国的台湾与文学,台湾的台湾与文学"。这样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视野和立场,在台湾的思想、文化、文学界可能是相当独特的。

这也就决定了陈映真的命运。他这样写道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之间的深刻分歧和他的情感反应:

几十年来,每当我遇见丧失了对自己民族认 同的机能的中国人;遇见对中国的苦难和落后抱着无知的轻蔑感和羞耻感的中国人;甚至遇见幻想着宁为他国的臣民,以求"民主的,富足的生活"的中国人,在痛苦和怜悯之余,有深切的感谢--感谢少年时代的那本小说集,使我成为一个充满信心的、理解的、并不激越的爱国者。8

我在这自述里,读出了陈映真的孤独和陈映真的坚定,这都深扎在他与鲁迅的精神相遇相通里。

对于陈映真所说的"充满信心的、理解的、并不激越的爱国者",我们还需要作更具体、深入的讨论。

于是注意到陈映真的"人民为主体的爱国论"9:"在中国的民众、历史和文化之中,找寻民族主体的认同","找思想的出路,找心灵的故 乡"10。他反复强调一点:"爱国的中国知识分子最高诰命,来自人民--而不是那一个党,那一个政权"11,"一个独立的批评的作家,应该认同于自己的人民、文化与历史,而不是认同那一个个别的政党与政权"12,"中国的作家,在 两个不同的地方受到批评和抑压的时刻开始,彰显了他们的一体性:他们属于中国的人民,而不属于任何权力"13。

这是一个"在权力之外,另求出路"的思路, 是一个自觉地"重建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力之前,坚持良知、真理,为民请命,褒贬时政的传统精神"的努力 14。这也是"当永远的在野派",做"抵 抗体制的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自我定位。15陈映真作出这样的选择与定位,鲁迅无疑是他的重要精神资源和榜样。鲁迅一直在告诫我们:要论中国和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那里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 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16

而鲁迅更是把"对 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永远的批判者的知识分子称为"真的知识阶级"。17 这样的独立于党派外、体制外的批判知识分子的传统,是鲁迅所开创的 ;而陈映真正是这样的批判知识分子传统在 台湾的最重要的传人和代表,陈映真也因此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史上获得了自己的特殊地位。

二、陈映真与"鲁迅左翼"传统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鲁迅所开创的"党派外、体制外的批判知识分子"的传统,及其与陈映真 的关系,把讨论深入一步,我想提出与强调一个 "鲁迅左翼"的概念。

最早提出问题的,是大陆鲁迅研究者王得后先生,他在《鲁迅研究月刊》2006 年第 2 期上发表了《鲁迅文学与左翼文学异同论》一文,指 出 30 年代的鲁迅文学和左翼文学既有许多重要的共同点,又存在着重大差异和原则分歧。在王得后先生文章的启示下,我想到30年代的中国, 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左翼传统,一个是"鲁迅左翼", 另一个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可以称为"党的左翼"。这两个左翼在 30 年代显然存在 着基本的一致和深刻联系,以至很容易看作是一 个群体:他们都反抗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以至形成了一个 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左翼阵营,鲁迅曾经作过这样的概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革命的劳苦大众是在受一样的压迫,一样的残杀,作 一样的战斗,有一样的运命,是革命的劳苦大众的文学"。18 鲁迅对这样的大左翼传统是认同的, 并将同样从事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左翼文学家视 为"战友";但他也从不掩饰自己和这些战友的原则分歧,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最后"两个口号"的论争,就从未停止过。

正如王得后先生所说,"鲁迅步入左翼文学阵营前后的种种内部矛盾和争斗,根源在鲁迅思 想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异同以及鲁迅文学和中国左翼文学的异同",对此王文做了详尽的论析。 我只想强调一点,党的左翼有一个高于一切的原 则,就是所谓"党性原则",也就是把党的利益 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党的最高利益则是:在 野时夺取权力和掌权以后的权力独占,因此,要 求所有的党员、信奉者及其统治下的人民都绝对 服从党的领导意志,而绝不允许发出和党不一致 的声音。在"两个口号"论争中鲁迅主要罪状就 是他在党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之外,另提一个"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这正是"党 的左翼"的大忌。同时也证明了"鲁迅左翼"的独立于"党的左翼"之外的意义。因此,鲁迅是 看得很清楚的:他和这些"政治革命家"的合作是有限度的,并且思考了自己这样的"永远不满 足现状"的永远的批判者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他 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文里,尖锐地指出:"革 命政治家"和"文艺家"开始反对旧的专制体制 时,因为同是不满意现状,可以有某种程度的合 作;但"革命成功"以后,革命政治家掌握了权力,就"把从前所反对那些人用过的老法子重新采用起来,在文艺家仍不免于不满意,又非被排轧出去不可,或是割掉他的头"。19 这是很能说明"党 的左翼"和"鲁迅左翼"的区别、关系和"鲁迅 左翼"的命运的。因此,在30 年代中期,当鲁迅发现"党的左翼"中的某些掌权者已经演变成 "革命工头"、"奴隶总管"时,就毅然与之决裂, 并且作出革命胜利以后"我要逃亡,因为首先要 杀的恐怕是我"的预言。20

陈映真未必熟悉这段历史,但他对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的"左"的倾向,是关注并有警 觉的。他谈到"左翼文学的'党文学'"的问题:"简 单化地,庸俗化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理解为阶级斗争的武器,理解为为了革命、为了政治 服务的单纯的工具,把创作自由的理念,与'资 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视为同一物。服从党、革命和无产阶级政治需要而创作,成为当时'前进的 革命文艺家'最高的诰命。谁要主张文艺创作的个人性、文艺创作的自由,谁就是堕落的资产阶级"。21 他还专门谈到知识分子落入"偏致"和"党派性"的危害,特别是"为了有意无意地保卫一个既有的秩序--一个既有的所有权秩序、社会 秩序,等等--而膨胀起来的时候,它就必然堕 落为各式各样的教条,有时更纠集他们所掌握的一切强制力量--如舆论,如警察,如政府,如 法律和军队,如法庭和监狱--来加强他们的阵容",那是甚至会造成"罪恶"的。22 这其实都是抓住了"党的左翼"的一些要害问题,23 同时也是当年鲁迅所批判过的。陈映真所要继承、坚 持和发扬的左翼传统,实际就是"鲁迅左翼"的传统,这大概是没有问题的。24

那么,陈映真所继承、坚持、发扬的"鲁迅 左翼"传统,又包含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呢?这是一个大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这里只能说说我所理解的几个要点,算是出几个题目吧。

首先自然是前文反复讨论过的"党派外,体制外的独立性",和"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的批判立场"。这里要追问的是,这样的独立的、全面而彻底的批判立场的立足点,其背后的价值 观念及终极性的理想与追求。

陈映真的回答是明确的:"文学与艺术,比什么都要以人作为中心和焦点"。25"放眼世界伟大的文学中,最基本的精神,是使人从物质的、身体的、心灵的奴隶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精神。不论那奴役的力量是罪、是欲望、是黑暗、沉沦的心灵、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力量,还是帝国主 义这个组织性的暴力,对于使人奴隶化的诸力量的抵抗,才是伟大的文学之所以吸引了几千年来 千万人心的光明的火炬。因为抵抗不但使奴隶成为人,也使奴役别人而沦为野兽的成为人"。26

以人为中心,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健全发展,"使奴隶成为人",为此,必须抵抗一切"奴役的力量":陈映真的这一基本信念、理想、追求和价值观,是和鲁迅的追求"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立人"思想完全一致的。这可以说是鲁迅与陈映真所共有的"乌托邦"彼岸理想。我们说陈映真与鲁迅之间存在着精神的相通,这正是他们心灵契合之处 :他们都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人的"物质的、身体的、心灵的奴隶状态"(后来陈映真用马克思的理论,将它称为"人的异化"27)有着也许是过分的敏感,这其实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作家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素质。 在他们看来,导致这样的人的奴隶状态的奴役关系,是广泛地存在于现代社会,来源于各个方面, 并且会不断再生产,是永远存在于此岸世界的。 而作为一个批判的知识分子,自己的历史使命, 就是用彼岸乌托邦的终极性的"立人"理想照亮此岸的黑暗,对来自一切方面的,以各种形态,特别是以最新形态出现的奴役力量,进行无情的 揭露与批判,不断向社会发出警示。这样的批判, 就必然是全面而彻底的,而且是永无休止的,这 就是鲁迅所说的"永远不满足现状",要作"永远的革命者"的真实而丰富的含义,也是鲁迅 要提倡"韧性战斗"的最基本的原因。这大概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陈映真独特的"异端·乌托邦"主义吧。28

这其实也是他们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对时代所提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应。因此,鲁迅的批判锋芒主要指向东方专制主义(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吃人

肉的筵宴"),但在30年代的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鲁迅又发现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以及西方现代文明病对中国的渗透与蔓延:在这些方面,他都看到了"吃人肉的筵宴"的再生产; 而如前所说,鲁迅在他的晚年又在反抗运动内部 发现了新的奴役关系,所谓"革命工头"的产生。因此,在他的遗嘱里,鲁迅宣布"一个都不宽恕", 正是表明,他是要把自己的彻底的批判立场坚持 到底的,并以此期待后来者。

陈映真正是这样的坚持鲁迅式的彻底批判立场的后来者之一。但所面对的问题,却是鲁迅未曾经历的。于是就有了陈映真的从台湾问题出发的对殖民社会、"冷战 / 民族分裂"构

造以及大众消费时代下的人的异化(各种形式的奴隶状 态)的批判。但我以为,对陈映真

最具有挑战性的,可能是他如何面对社会主义的中国所发生的异化的问题:"以'人间解放'为起点的社会主 义革命运动,如何逐步走上它自己的对立面,即 '人间残害'的另一端"。29 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在于社会主义的中国曾经是他的理想所在,是他批判台湾社会的重要资源。这可以说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包括陈映真在内的所有的左翼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一个困境。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作专门的详尽讨论。这里只想概 括地指出一点,陈映真很快就走出了这样的困境, 依然坚守了他的彻底的全面的批判立场。第一, 他并不回避中国社会主义实验中所出现的严重异化,并从新的奴役关系的产生的角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坚持"对于(海峡两岸)两个政权和党派,我们保有独立的、批评的态度"。30 其二,他并没有像某些左翼知识分子那样,因为对社会 主义的失望而走向全面认同西方资本主义体制的 另一个极端,他旗帜鲜明地表示:对社会主义的 "反省"绝不能"后退、右旋到了否定反帝民族 主义、否定'世界体系'四百年来对落后国的支 配和榨取这个历史的、经验上的事实,到了肯定 帝国主义压迫有理论,主张穷人必须接受富国支 配才能发展论,和跨国企业无罪论的地步"。31 因 此,他在批判所谓"社会主义病"的同时,也没 有放松对"先进国症候"的批判。32他并且提醒说:"没有对帝国主义采取断然的批判态度--甚至受帝国主义豢养的--'后进国家'民主、自由 甚至人权运动,总是向着它的对立的方向--独裁的、镇压民主自由的方向发展"33:这里所表现出的独立批判知识分子的清醒,是十分难得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映真在如此复杂,甚至 混乱的局势下,依然坚持他的乌托邦理想,他的社会主义信念,并且提出了"在现存共产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之外,寻求一条自己的道路"的新的设想,他认为是"第三世界革新的知识分子"所应该承担的历史任务。34 尽管这还 是一个有待展开的命题,但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以上所讨论的独立知识分子的全面、彻底、 永远的批判、创造精神,在我看来,就是"鲁迅左翼"的核心精神。"鲁迅左翼"的另外三个特点,限于篇幅, 就只能略说几句了。

其二,"永远要以弱者,小者的立场去凝视人、生活和劳动",陈映真在一篇介绍日籍国际报道摄影家的文章里,概括了这样一条左翼知识分子的原则。35 这和鲁迅在《关于知识阶级》的 演讲里谈到"真的知识阶级"除了永远不满足现 状外,还必须坚持"平民"立场,"感受平民的 痛苦","为平民说话",36 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 致的。鲁迅在"五四"时期提倡"幼者本位,弱 者本位",30 年代又坚持和"革命的劳苦大众""受 一样压迫","作一样的战斗,有一样的运命"的 左翼方向,他终其一生,都在"为一切被侮辱和 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37 而在许多台湾知识分子的眼里,陈映真最重要的精神品质,就是他"同情一切被损害、被侮辱、被压迫的人们"38,这样的相近相通都不是偶然的。

其三,鲁迅在上一世纪初,就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反抗和实践的知识分子。39 在"五四"运动以后,他又有了这样的反省:"比较新的思想运动起来时,如与社会无关, 作为空谈,那是不要紧的,这也就是专制时代所 以能容知识阶级存在的原故","只是思想运动变成实际的社会运动时,那就危险了。往往反为旧势力所扑灭"。40 这就是说,从从事思想启蒙到参与社会实际运动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最后十年的左翼鲁迅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反抗运动的结合,也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一个自觉的选择。陈映真也有类似的精神发展趋 向和生命体验,他说自己的"思想发酵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种实践和运动的饥饿感,就是觉得老这样读书,什么都不做,很可耻"41,因此,他很早就介入了实际反抗运动,并因此两度遭遇牢狱之灾。人们说陈映真不仅用小说、论文表达 自己的思想,还是一个"使用'肢体语言'的作家",42 这确实是陈映真区别于许多知识分子的 特点,但也确实提供了知识分子的一种范式。

其四,也是我最为看重的,就是"鲁迅左翼" 的自我批判精神。鲁迅说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43 陈映真也说过:"写小说,对于我,是一种思想、 批判和自我检讨的过程",因此,评论者说他是最具"反省力与批判力"的

作家。44 他的写作, 既是为了批判社会,更是为了清理自己,在这方面,陈映真也是和鲁迅相通的。这一点,也将鲁迅和陈映真与许多所谓左翼作家区别开来。鲁迅在和创造社论战时,就说他最看不惯的就是他们 的"创造脸",也可以说是"革命脸"吧:一言一行无不是"创造",无不在"革命",实际就是要垄断创造,垄断革命。陈映真也说:"激进的文学一派,很容易走向'唯我独尊'的宗派 主义和教条主义"。45"唯我独尊"的背后,是自以为真理在手,自己的使命就是向芸芸众生宣示真理,进而垄断真理;而鲁迅这样的真的知识 分子,却永远是真理的探索者,他和读者一起探 索真理,也不断修正错误。因此,批判知识分子 的批判的彻底之处,就在于他同时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自己。我甚至认为,鉴别是不是真的批判知 识分子,就看他是否批判自己。

不难看出,"鲁迅左翼"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所说的"20 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要强调的是,这 样的"鲁迅左翼"不仅属于鲁迅,它是所有的中 国和第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陈映 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作出了自己的独 立和独特的贡献。

三、未完成的话题

文章应该结束了,但似乎意犹未尽。 我们从主要的方面,对"鲁迅左翼"及其陈映真的关系作了一个勾勒;这样的勾勒是明 晰和必要的,但却有可能把问题简单化,遮蔽了 它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我赞同李欧梵先生的观察与分析,陈映真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他既写 实又浪漫,既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又有浓郁的颓废 情操,既乡土又现代,既能展望将来又往往沉湎 于过去,对人生既有希望又感绝望,对于社会既 愿承担但也在承担的过程中感到某种心灵上的无 奈......"。46 鲁迅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陈映真所受到的鲁迅的影响,他和鲁迅的精神共鸣, 是远比我们这里的描述更为复杂和微妙的。

而且我们已经讨论的问题,也还未充分展 开。例如同样是同情被压迫者,同样是参加社会实践"鲁迅左翼"和"党的左翼"的相同和差异、 分歧,就有待作更具体更细致的分析。何况还有许多未及论述的方面。例如,陈映 真在《父亲》、《汹涌的孤独--敬悼姚一苇先生》等文章里,提到他对鲁迅和 30 年代左翼的了解 和认识,父亲和姚一苇、胡秋原先生都是重要的 中间环节,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再如, 许多研究者都提到陈映真创作中现实主义和象征 主义的关系,而鲁迅正是"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 主义相调和"的文学倡导者,47 他自己的创作 也有这样的特点,或许这也是讨论陈映真与鲁迅 小说创作的

关系的一个视角。而前文的一个注释里已经提到的陈映真自称自己是"从文学出发的左倾",是"比较柔软,比较丰润"的左派,也颇耐人寻味,是可以进一步展开的。

陈映真与鲁迅,这是一个未完成的话题,我 们的讨论仅是一个开始。

2009年8月26日-9月1日

注释:

1 陈映真在香港浸会大学"鲁迅节座谈会"上的讲 话,据香港《大公报》2004 年 2 月23日报道。

2 韦名:《陈映真的自白--文学思想及政治观》,《陈映真作品集(六)? 思想的贫困》,台北:人 间出版社,1988 年版,第 35 页。

3《鞭子和提灯》,《陈映真散文集(一)· 父亲》, 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2004 年版,第 11-12 页。

4 《四十年来台湾文艺思潮的演变》,《陈映真作品集(八)· 鸢山》,第 211、213 页。

5 松永正义:《透析未来中国文学的一个可能性-- 台湾文学的现在:以陈映真为例》,《陈映真作品集(十四)· 爱情的故事》,第 233 页。

6 鲁迅:《中俄文字之交》《鲁迅全集》第 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73 页。

7 《父亲》,《陈映真散文集(一)· 父亲》,第 146 页。

8 《鞭子和提灯》,同上,第 12 页。

9 《答友人问》,《陈映真作品集(八)? 鸢山》,第37 页。

10 《无尽的哀思--怀念徐复观先生》,同上,第65、66 页。

11 《答友人问》,同上,第 36 页。

12 《陈映真来函》,《陈映真作品集(六)? 思想的 贫困》,第 10 页。

13 《关于中国文艺自由问题的几个随想》,《陈映真作品集(八)· 鸢山》,第 60 页。

14 《无尽的哀思--怀念徐复观先生》,同上,第65 页。

15 韦名:《陈映真的自白--文学思想及、政治观》,《陈映真作品集(六)? 思想的贫困》,第 50 页。《严 守抗议者的伦理操守》《陈映真作品集(十二)· 西 川满与台湾文学》,第 37 页。

16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全集》 第 6 卷,第 122 页。

17 鲁迅:《关于知识阶级》,《鲁迅全集》第 8 卷, 第 226-227 页。

18 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鲁 迅全集》第 4 卷,第 290 页。

19 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 7 卷, 第 120 页。

20 李霁野:《忆鲁迅先生》,写于 1936 年 11 月 11日,收《鲁迅先生纪念集》"悼文"1 辑第 68 页,1979 年上海书店据 1937 年初版本影印。

21 《中国文学的一条广大出路--纪念〈中国人立场之复归〉发表两周年,兼以寿胡秋原先生》,《陈映真作品集(十一)·中国结》,第 98 页;《关于中共文艺自由化的随想》〈陈映真作品集(八)? 鸢 山〉,第 159 页。

22 《知识人的偏执》,《陈映真作品集(八)·鸢山》, 第 16、17 页。

23 陈映真对 30 年代左翼的观察与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胡秋原的影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 话题,还有待专门的研究与讨论。

24 陈映真在《我的文学创作与思想》(载《上海文学》2004 年 1 月号)一文里有一段自白很有助于我们 理解陈映真的选择:"从文学出发的左倾,从艺术出发的左倾,恐怕会是比较柔软,而且比较丰 润,不会动不动就会指着别人说,是工贼、叛徒,是资产阶级走狗,说鲁迅的阿 Q 破坏了中国农民的形象,像那种极'左'的。我想我比较不会走向枯燥的、火柴一划就烧起来的那种左派。"鲁迅大概也是属于"比较柔软,而且比较丰润"的 左派吧。

25 《云》序,转引自李瀛:《写作是一个思想批判和自我检讨的过程》,《陈映真作品集(六)· 思 想的贫困》,第 12 页。

26 《思想的荒芜--读〈苦闷的台湾文学〉敬质于张良泽先生》,《陈映真作品集(十一)· 中国结》, 第 112 页。

27 《大众消费社会和当前台湾文学的诸问题》,《陈映真作品集(八)· 鸢山》,第 124 页。

28 《陈映真作品集编辑体例 》,《陈映真作品集(六)· 思想的贫困》,第 5 页。

29 《思想的索忍尼辛与文学的索忍尼辛--听索忍 尼辛在台北演讲的一些随想》,《陈映真作品集(八)·鸢山》,第 69 页。

30 《严守抗议者的伦理操守--从海内外若干非国 民党刊物联手对〈夏潮〉进行政治诬陷说起》《陈映真作品集(十二)· 西川满与台湾文学》,第 38 页。

31 《"鬼影子知识分子"和"转向征候群"--评渔父的发展论》,《陈映真作品集(十二)· 西川满与台湾文学》,第 119 页。

32《你所爱的美国生病了......》,《陈映真作品集(八)· 鸢山》,第 229 页。

33《台湾长老教会的歧路 》,《陈映真作品集(十一)·中国结》,第 69 页。

34《思想的索忍尼辛与文学的索忍尼辛--听索忍 尼辛在台北演讲的一些随想》,《陈映真作品集(八)· 鸢山》,第 71 页。

35 《相机是令人悲伤的工具--日籍国际报导摄影家三留理男剪影》,《陈映真作品集(七)? 石破 天惊》,第 107 页。

36鲁迅:《关于知识阶级》,《鲁迅全集》第 8 卷, 第 224 页。

37这是鲁迅对德国左翼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评语,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鲁迅的夫子自道。见《〈凯绥· 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鲁迅全集》 第 6 卷,第 487-488 页。

38 王晓波:《重建台湾人灵魂的工程师--论陈映真中国立场的历史背景》《陈映真作品集(十一) 中 国结》,第 20 页。

39 鲁 迅:《摩罗诗力说 》,《鲁迅全集》第 1 卷, 第 68 页。

40鲁迅:《关于知识阶级》,《鲁迅全集》第 8 卷, 第 227 页。

41《我的文学创作与思想》,载《上海文学》2004年1月号。

42 王晓波:《重建台湾人灵魂的工程师--论陈映真 中国立场的历史背景》《陈映真作品集(十一)· 中 国结》,第 19 页。43 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 1 卷, 第 300 页。

44 李瀛:《写作是一个思想批判和自我检讨的过程--访陈映真》,《陈映真作品集(六)·思想 的贫困》,第 17-18 页,第 12 页。

45 《模仿的革命和心灵的革命--访问菲律宾作家阿奎拉》,《陈映真作品集(七)· 石破天惊》,第98 页。

46 李欧梵:《小序〈论陈映真卷〉》,《陈映真作品集(十四)· 爱情的故事》,第 19 页。

47 鲁迅:《〈黯澹的烟蔼里〉译者附记》,《鲁迅全集》 第 10 卷,第 201 页。

进入 钱理群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陈映真   鲁迅   左翼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627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