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尽归胡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73 次 更新时间:2007-12-02 23:28

进入专题: 蒋介石  

南方周末  

相关人士认为,档案移民意味着中国近代史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美国。蒋家则声明,蒋氏父子日记回归祖国的前提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一个专业客观的“总统图书馆”。

“简直是一个奇迹。”郭岱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她极力斡旋,最终促使蒋氏父子日记远渡重洋入驻胡佛档案馆,并向公众开放。

郭氏与两蒋日记的关系,缘起于被称为“1949年以来中国研究之最大突破”的胡佛研究院的国民党党史档案计划。

国民党档案移民美国

1980年代初,郭岱君在美国俄勒冈大学攻读政治学政治心理专业博士学位,其毕业论文极具挑战性——《政治人物的青少年时代对其日后政治行为的影响》,研究个案为毛泽东。由于美国国内史料甚少,郭就回到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查找资料。

而时任国研中心主任的张京育(后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政大校长、“行政院”大陆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正在为胡佛研究院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马若孟(Ramon H. Myers)教授寻找一位合作者。郭岱君正是张京育属意的人选。

1984年郭马二人合著的《中国问题研究方法的检讨》在美国出版,至今仍是海外研究中国问题的必读书之一,此时张京育被任命为“总统府”新闻局局长,便将郭岱君调入任机要秘书,后又派其担任新闻局美国波士顿办公室主任。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李登辉继任“总统”,郭又被调回台湾,接替马英九,任“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英文秘书。

1997年,在“总统府”工作8年后,郭岱君请辞,在台湾淡江大学短暂工作几年后,于2000年全家搬到美国,她本人也正式进入胡佛研究院任研究员,并于2003年受邀参与档案工作。

胡佛档案馆不仅存有宋子文、张家璈、陈立夫、黄郛、彭述之等私人文件,还有中共早期建党的资料;1990年代初还以微缩方式保存了苏共档案资料,苏共失去政权后,胡佛成为世界上保存该档案最权威的机构之一。

马若孟与国民党保持着长期良好关系,而中国问题研究在1980年代后成为美国研究的重心之一。2000年国民党在台湾失去执政权之后,马若孟与另一位研究员蔡玲(其父蔡孟坚曾任国民党政府驻日大使)向胡佛提出保存国民党党史的计划。鉴于郭岱君的学术背景以及国民党政府的任职经历,她很快成为这一计划的工作人选。

“真正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刻不容缓。”郭岱君说,自1894年成立兴中会开始国民党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其档案长期在台湾潮湿环境下保存,稍有不慎就会损毁,而胡佛的档案保存技术则是世界先进的。

2004年8月23日,在国民党主席连战及马英九支持下,胡佛研究院与国民党签约达成永久保存微缩档案的协议。“我们希望每年做到25万到35万片微缩胶片,但不一定做得到。”郭岱君表示,胡佛档案馆希望用8年时间做完,她根据目前的进展情况推测可能拖到10年,而国民党整个党史资料预计达400万片之巨,而且还有一些档案(比如罗家伦的资料等)还放在仓库里未及整理和编目。

郭岱君说,目前国民党档案已经制作到1962年,九十余万件,但已经动用了二十几位技术专家,所耗资金已超过百万美元。胡佛作为私立研究机构进行这些工作,全部需要社会捐款,自2004年以来,胡佛档案馆还专门为国民党档案做过多场募款说明会,目前仍在不断努力募款。

国民党档案计划成功展开,胡佛方面深受鼓舞,决定将所有中国有关馆藏资料合并,推出了“近代中国档案收藏及研究计划”,囊括了清末以来所有国民党、中共、北洋、“满铁”等中国近代史料及档案。

胡佛馆藏的20世纪中国史料非常丰富,上半叶多半为国民党资料,几乎涵盖了当时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而美国方面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人物的档案也相当全面,比如国父孙中山的军事顾问荷马·李(Homer Lea)将军,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帮助孙训练革命军。郭岱君说,当她看到一群中国人在美国的Santa Barbara海滩上绑着绑腿训练的照片时,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孙中山在旧金山与李将军过从甚密,有一份资料叫作《红龙计划》,就是当年一群中美年轻人,一起商议推翻满清政府,后来变成历史事实。荷马·李是斯坦福毕业生,他过世以后,档案通过后人转交给胡佛,其中有与孙中山的很多通信。

此外,孙中山早年的财务顾问杨格、法律顾问林百克,抗战时著名的史迪威将军、后来接替他工作的魏德迈将军、飞虎航空队陈纳德将军等档案都在胡佛,有些人的档案甚至有上百箱之多。

蒋日记两路进胡佛

“国民党档案计划成功后,我对保存中国史料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知道蒋介石的日记在海外,还有孔祥熙、宋子文的资料。”为了争取到两蒋日记,从2003年开始,郭岱君和胡佛花了18个月的时间,“我觉得蒋方智怡女士作了一个勇敢而明智的决定。”在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这个过程时,郭说。

很多机构都在想方设法得到两蒋日记,台湾的“国史馆”在努力,根据台湾“退职总统、副总统文物条例”规定,这些都属于政府的,不能私人保有;海内外很多重要的学术机构、图书馆等单位也纷纷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国民党党史馆也希望能够保存领袖的日记。

蒋介石去世后,日记由蒋经国保存,后来就传到蒋孝勇,孝勇临终时将两蒋日记托付给自己的妻子,即蒋方智怡。

后来饱受压力的蒋方智怡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称,“蒋公日记属于全体中国人民”,但需要找到一个既专业又有声望、公正客观的单位,才能够交出去。郭岱君闻讯立即决定去拜访蒋方智怡。

恰巧与蒋家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的原台湾荣民总院院长彭芳谷先生(曾任蒋介石、蒋经国、蒋孝勇等蒋家三代的医生)与郭岱君既是京剧票友、忘年交,又有湖南同乡之谊,经其引见终于见到了蒋方智怡,第一次一谈就是三个小时。

门打开了,但蒋方智怡还有两个顾虑,一是觉得两蒋毕竟当过“总统”,捐给一个外国单位不很适合。其二,对胡佛在开放使用档案时可能牵涉到一些极度隐私的细节表示担心。最终,这些顾虑在双方坦诚的沟通下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2005年2月16日,蒋家与胡佛研究院共同宣布,同意把两蒋日记暂存胡佛研究院50年,并把蒋介石日记逐年公开。

蒋介石日记起于1917年,直到1972年患病时为止,长达55年,全部用毛笔行书工整地在日记本上书写而成;蒋经国日记起于1937年自苏联回国后,止于1980年,近50年,其中后期日记由于患糖尿病日益严重,视力模糊,故字体较大,但仍以毛笔写成。

消息发布后,台湾岛内反应不一。很多台湾学者主张将蒋氏父子的日记留在岛内,“中央研究院”院士陈永发感到“强烈失落”,他认为日记交由胡佛保存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重心已经转移。台湾媒体也对这些日记属于公有还是蒋家私产进行过讨论。

但蒋方智怡则更希望日记存放在一个国际性及公正性强的学术机构,以便为两岸三地及海外更多的学者提供研究应用。正如马若孟所言,胡佛只负责提供档案材料供学者研究使用,至于是哪国学者,所持何种立场,则一概不会过问。

胡佛与蒋家达成的协议还有个前言,特别声明,这批档案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如果将来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一个专业客观的“总统图书馆”,就必须交还中国。“我觉得蒋方智怡女士作了一个很正确、很了不起、很有智慧的决定,胡佛研究院有最安全的保护,有最专业的管理,最好的修复技术,最好的学术环境,”郭岱君说,“胡佛也很了不起,它愿意投入巨额资金与人力来做整理、修复、保存和开放等工作,并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

胡佛档案馆有两种收藏形式,一是捐献,就是文本资料永久存放在档案馆,但版权属于捐赠人及其家属。比如宋子文档案。而蒋家档案的协议是暂存50年,但家属可以在任何时间将其提走,只需提前两个月通知胡佛。

蒋介石日记原件分为两部分,分别存放在加拿大和美国旧金山。2005年冬季,76岁的马若孟教授等二人代表胡佛研究院亲自赴加拿大提取这些珍贵史料。首批日记从银行保险库取出后不久,在美国的郭岱君就接到了马若孟的电话,“我脚边都是日记。我一分钟都不敢离开房间,太珍贵了!”

2004年圣诞节前两天,郭岱君突然接到允许接收第二批日记的电话,就立即赶到蒋方智怡在旧金山的家中根据目录查收,数十个装着日记的箱子在大理石地面上一字排开,郭干脆就跪在地上每箱点收。

“核对清单时一想到那一年的重要事件,我就会心跳加速,百感交集。我特别有兴趣的就是他到台湾以后的资料,比如国民党改造、‘二二八事件’等等。”郭岱君说,蒋介石日记已经成为胡佛研究院历史上最受关注的档案之一,从2006年3月第一次开放至今,几乎每一个看的学者都深受感动。“学者一致认为蒋日记的开放,势必带动整个近代史的修订。”

开放宋子文加入孔祥熙

成功地与蒋家签订协议,郭岱君“野心”倍增,下一个目标是宋子文与孔祥熙。

早在1970年代,宋子文的档案就捐给了胡佛研究院,其中的19箱需宋美龄过世后才开放。2004年,宋美龄去世一年之后,胡佛准备打开这19个箱子,宋家又将最后一批档案(约6箱)捐出来,包括宋子文的西安事变日记、抗战时与蒋介石的通信、电报,宋本人的遗书、私人财务报表等,都是第一次曝光。

胡佛研究院方面于2004年4月16日将这批档案(包括此前处于保密状态的那19箱)全部开放。

海内外一直对宋氏家族涉嫌贪污、发战争横财存在着广泛的质疑与批评,该档案的解密则提供了当事人的自证。

“宋子文是一个被极度误解的人。他才华横溢,对中国财政制度的建立及中美关系的增进有很大的贡献。学术界对宋子文的评价已经改变了。”郭岱君指出。

接下来,民国史上另一大家族的代表孔祥熙,顺理成章地成为郭岱君的下一个目标。

胡佛研究院早在30年前就表示希望保存孔祥熙资料,但一直没有进展,另外由于孔祥熙毕业于耶鲁大学,所以耶鲁甚至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也在努力争取孔家。郭岱君的加入,使此事终于获得突破。

2005年秋开始,郭岱君得到宋仲虎(宋美龄幼弟宋子安之子)夫人宋曹王利璇(Shirley Soong)女士帮助,三次到纽约拜访孔令仪女士及其夫婿黄雄盛先生,终于获得孔家同意,把孔祥熙资料捐赠胡佛档案馆。

“我有一点打动了他们,”郭岱君说,“国民党档案在胡佛,蒋公日记在胡佛,宋先生档案在胡佛,为什么让孔院长(孔曾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孤零零地躺在纽约呢?”

胡佛档案馆于2006年8月得到孔祥熙的全部档案资料,共133箱,本来计划于2007年春公布蒋介石第二批日记时向社会开放,不料开箱时发现孔氏档案霉变较为严重(所有档案绑在一起存放了50年),需要进行细致的修复,因此就暂停了该项工作。

在所谓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陈氏家族(陈立夫、陈果夫)其实在国民党历史上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尤其抗战之后,他们影响力逐渐式微。陈果夫离世甚早,而陈立夫1953年国民党成立改造委员会时已离台赴美。

郭岱君表示,马若孟先生曾经与张绪心教授联袂,对陈果夫做过一个口述历史的访问,而且陈也有一部分资料留在胡佛档案馆,算是弥补了这部分资料的缺憾。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档案几乎尽入胡佛研究院,2005年3月,胡佛档案馆宣布成立近代中国档案和特殊收藏馆,其中包括中华民国从1911年到1949年的资料,台湾从1949年至今的资料以及大陆从1949年至今的变迁记录。

    进入专题: 蒋介石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829.html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