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历史意识与比较视野——读李金铨教授的《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6 次 更新时间:2021-07-28 11:00:20

进入专题: 新闻传播研究   人文性   想象力   历史意识   比较视野  

吴飞(浙江大学) (进入专栏)   李佳敏  

   摘要:李金铨教授的《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一经出版,便引发学界广泛称赞。他对国际传播理论脉络、传播研究内眷化以及半殖民主义与新闻势力范围关系等问题的理论阐释具有深沉的历史意识,他对国际传播知识论与方法论重构问题的探讨具有宽阔的比较视野。这皆源于他对米尔斯、萨义德、韦伯等思想家理论资源的深入理解。李金铨教授的治学理路对当下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的新闻传播应进一步强化问题研究的历史意识与比较视野,深刻理解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时空片断性,对个体与生命本身的关切更是任何科学研究必然承载的价值选择;唯有充满人文情怀、以小见大、富于个性的学术研究才是兼具人性光辉与科学价值的研究方式。

   关键词:历史意识; 比较视野; 人文情怀; 新闻传播研究

  

   李金铨教授的新书《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是一本厚达622页的大部头著作,由台湾经联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9年7月出版发行。该书的简体版本,于前不久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数据表明,此书简体版市场表现不俗,销量一度位居当当网社会科学新书榜第一位。一本纯粹的传播理论方面的著作,何以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呢?我想在读这本书时,我们结合李金铨钦佩的另外几位学者的观点(主要是米尔斯、萨义德和韦伯等)来串读,这对于理解李金铨的学术旨趣应该是有帮助的。

  

   一、历史意识

  

   好的研究,要有历史的纵深感,毕竟任何事实、任何人物都是在一定历史时空中的片断存在。李金铨教授的这本文集,就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历史意识,事实上,这也是他的学术追求。他认为:“任何事情把它放在一个语境中看,没有绝对的是非。社会科学尤其‘是非无实相’,昔日之‘是’可能是今日之‘非’,或者一地之‘是’可能是另地之‘非’。这些都要放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看。”(李金铨、黄煜,2004:38)因此,他乐意接受他是“脉络学派”(contextualist)的说法。在这一点上,李金铨教授是C.赖特·米尔斯的忠实粉丝。米尔斯曾写道,“任何社会研究,如果没有回到有关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的问题,都不算完成了智识探索的历程。”(米尔斯,2017:6)在他看来,一般人几乎意识不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世界历史进程这两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联,也不具有一种基本的心智素质以掌握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掌握事件和历史的相互作用以及自我和世界的相互作用。相反,人们通常只能以他们在家庭、邻里、朋友及同事这些小圈子里所取得的有限的经历和经验来认识外部世界。这种小圈子的局限性遮住了他们的目光,使他们难以看到更广阔的社会,难以看到造成他们这种小天地的社会力量。米尔斯认为优秀的社会研究是需要有想象力的,这种想象力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心智品质有助于社会科学者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也有助于人们在理解更大的历史景观时,思考他对于形形色色的个体的内在生命与外在生涯的意义。同样,李金铨教授也指出:“社会科学不应该脱离历史。但现在的社会科学是社会科学,历史是历史,我觉得这样的趋势不太好。”(李金铨,2019:543-544)他进而批评道:“现在整个社会科学受实证论的影响很大,一味向自然科学的方法靠拢,远离人文的核心关怀。社会科学本应是处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受到两者影响,并由此形成不同流派,开拓不同的学术兴趣。我们当然应该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但社会科学有哪些方法,是否只能跟随实证主义的路径亦步亦趋,这在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都大有商榷的余地。社会科学毕竟是研究人与社会的学问,一旦抽空了人文的意义,很可能本末倒置,变成技术挂帅,问题干枯,结论自然索然无味。”(李金铨,2019:543-544)所以他赞同余英时的观点和做研究的路数。余英时在谈到严耕望治学之道时说,严耕望没有在社会科学上求之过深过细,否则“不仅本末倒置,而且必然流入牵强附会”(余英时,2010:179)。

   李金铨在提出国际传播理论脉络、传播研究的内眷化问题以及分析半殖民主义与新闻势力范围时,就有着厚重的历史意识。在这些分析中,他充分利用多种不同的历史文献(包括著作、传记、纪念文字、报纸的版面、私人通信、笔记甚至是一些历史的断简残篇)进行严谨的历史分析,他强调“时代风云,雷霆万钧,变化多端,个人何其渺小,然而纵使再渺小,再身不由己,个人在历史关头上仍需做出某些抉择,并为之付出代价”(李金铨,2019:432),因为“媒介和权力结构像跳一支探戈舞,领舞的总是权力结构,跟舞的总是媒介,领者和跟者配合才跳得起舞”(李金铨,2019:377)。美国批评家赫什认为,文本“阐释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在自己身上重现作者的逻辑、态度和文化传承,简言之,就是重现作者的世界”(周宪,2018:167)。而萨义德也指出:“一个文本具有具体的情境,它之所以对释义者及其释义施行限制,并不是因为情境像一种神秘事物那样隐藏在文本之中,倒不是说是因为,这一情境是文本性客体自身的那样,存在于同一个表层特殊性之中。……因此这样的文本就可以被认为它所需要的充其量是同补充性解读相对的互补性解读。”(萨义德,2009:63)李金铨同样强调:“文本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下理解,才能透过层层叠叠的意义系统。而文本又必须联系到更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脉络’,否则一旦孤立起来可能会有误读、解读不够或过分解读的危险。”(李金铨,2019:519-520)在谈到国际传播理论的发展时,他就指出了美国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他写道:“美国宣称注定要领导世界新秩序,把象征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延伸到全世界,全球化的口号高唱入云,但非但没有促进国际或跨文化的对话,反而变成美国外交利益的潜台词,为其‘天命论’(manifest destiny)披上一层浪漫的理论外衣。”(李金铨,2019:132)

   研究的历史意识,不只是对文本,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的价值,对当下正发生事件的分析也同样有价值。研究者的历史意识有利于研究者将事实置于纵横坐标上,如此可以更好地看出其走向。

  

   二、比较视野

  

   萨义德指出:“19世纪出现的专门化学科,则是一些探讨细节的学科。借此,人类主体第一次萎陷于蜂拥而至的细节之中,然后,又被用来使这些细节发挥功能,而且又使之驯顺的各学科所积累、所吸收。从这里又演化出了一种扩散式维护秩序的管理机构以及进行研究的各种机会。”(萨义德,2009:391)萨义德在这里所批评的,是现代学术体制的专业化对文本生产的控制。李金铨教授是非常欣赏萨义德的,他在多篇文章中多次引用萨义德的观点。在我看来,萨义德是处于两个世界的边际人,但与大多数边际人往往成为边缘人不同,萨义德处于两个世界的核心位置,在美国和中东都发挥重要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只是学术的,还有其社会参与的能力。从学术的维度看,无论是在于观察的深度还是看问题的透彻性,萨义德的水平在是享廷顿之上的。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成名作中,享廷顿聪明地,但同样是很草率地把世界主要划分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儒教等多种不同的文明,强调文明之间的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呼吁欧美尤其是美国要维持各方面既有优势和既得利益,这种高看自己文化和文明的典型西方欧美精英的心态,以一种另类的眼光来看待西方之外的他者,以对抗的心态来面对其他的地区和文明。这种心态,在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显然是要不得的。问题是享廷顿在学界和政界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同盟者。萨义德则强调文化是混杂的、异质的,强调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是彼此相关的、相互依存的。他批评了美国大学里西方保守势力的反扑以及阿拉伯大学里的政治化倾向,认为是以单一的国家/民族认同的落伍观念宰制了人生的复杂多样。他发现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再现力量,是西方世界偏见的根源。因此,在其中东三部曲《东方主义》《巴勒斯坦问题》和《报道伊斯兰》等著作中,萨义德集中分析了强势的主流的欧美世界是如何想象、观看、区隔、围堵、宰制、再现他者的。萨义德的成功,正是李金铨教授强调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比较视野。

   李金铨同样也是一位典型的边际人。“因缘际会,我1978年就来香港,1982年回美国任教,期间常常两边跑,1990年代中后期又回港三四年,直到2002年决定从明大退休,长留香港。这些特殊渊源不是人人都有的。”(李金铨,2019:570)他在台湾长大,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数十年,然后又到香港工作十数年,这样的经历确实不是人人都有的。对于有准备的灵魂来说,边际人的身份,就多了一种远看山、近看水的从容与透彻。他分析说:“对研究内地的传播的人来说,香港是局外,又是局内;一方面在香港可以冷眼旁观,甚至隔岸观火;一方面从香港又很容易进出大陆,感受到它的脉搏在跳动。我在美国只能凭材料,知性的理解多于感性的理解。”(李金铨,2019:570)无论是他在分析现代中国的公共领域,还是论述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在现代中国的移植,这种比较的分析,都给读者很开阔的视野,对理解相当的议题有很大的帮助。如他在《在地经验、全球视野——国际传播研究的文化性》《国际传播的国际化——反思以后的新起点》《传播科学的反思的艺术》《传播研究的方法论》等研究中,注重国际比较,强调在地经验。如在谈到国际传播需要被“国际化”时,他指出,一方面,我们在对国际传播进行研究和思考的时候,应该拒斥“普适性的帝国主义”,另一方面,也应排除“特殊性的偏狭主义”。李教授呼吁重建国际传播的知识论和方法论,应该从梳理“在地经验”的内在里路开始,再不断上升抽象阶梯。在与相关文献互动中,或参考之,或诘难之,最后既要充分诠释层层“在地经验”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更要辩证地建立既具有文化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视野”。李金铨教授认为,社会科学的本质就是建立联系,而建立这样联系的一个方法是不断比较,彰显同与异、常与变。既比较时间,也比较空间。比较最不同的极端,再看极端与极端之间的分布。

  

   三、人文情怀

  

        虽然价值中立似乎是科学研究的一套修辞策略,但对于中立,往往只能落脚于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人、对生命的关怀是任何科学研究不能摆脱的价值选择。米尔斯认为,研究者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时,就能够很好地区分“源于周遭的个人困扰”与“关乎社会结构的公共议题”,而这种区分是“社会科学中所有经典研究的共有特征”(米尔斯,2017:8)。米尔斯进而批评说:“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童工,而是漫画;不再是贫困,而是大众休闲。不仅有许多私人困扰,而且许多重大公共议题,都被从‘精神病学’的角度来描述。这样的努力往往显得可悲,因为这是在回避现代社会的大议题、大问题。这样的表述似乎往往只依赖于一种狭隘的地方意识,只对西方社会感兴趣,甚至只对美国感兴趣,从而忽略全人类其他三分之二的人口,还常常武断地将个人生活与更大范围的制度相脱离:而人们的生活就是在那些制度中展开的,后者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有时会比孩童时节的亲密环境更为严重。”(米尔斯,2017:15)米尔斯非常明确地指出:“被称为经典社会分析的是一系列可以界定、可以利用的传统,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关注历史中的社会结构,而其问题也直接关涉着紧迫的公共议题和挥之不去的人的困扰。”(米尔斯,2017:26)同样,(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吴飞(浙江大学)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闻传播研究   人文性   想象力   历史意识   比较视野  

本文责编:hanzhiru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传播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7756.html
文章来源:《新闻大学》2020年第4期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