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访谈人:袁向东, 1941年生,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数学史的研究和翻译; 郭金海, 1974年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青年研究员, 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和中国科学院院史的研究。
访谈时间:2009年12月19日,2010年1月6日、1月20日、3月17日,2012年3月25日
访谈地点:北京,丁石孙家中
受访人简介:丁石孙,数学家,数学教育家。1927年9月5日生于上海。1947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数学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4年任讲师。1979年晋升为教授。1981至1982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1982年11月至1983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1984至198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88至1991年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93年起在中国民主同盟工作,1996年任民盟中央主席。1998、2003年相继担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从事代数与代数数论的教学与研究,较早在我国提出程序自动化的研究课题。
一、院系调整, 调入北大
访问者 (袁向东, 郭金海。以下简称“访”) :1952年, 清华数学系和燕京大学数学系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并入北大数学力学系。当年清华数学系的大部分教师都调入了北大。请您谈谈当时的情况。
丁石孙 (以下简称“丁”) :1952年上半年后期, 就已提出要在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目标是把综合性大学的工科分出来, 综合性大学只保留文学院、理学院。实际上, 把综合性大学跟工科分开并不是苏联的创造, 这是帝俄的传统, 而帝俄又是从西欧学来的。在西欧老的大学系统里, 工学院被认为不太重要, 认为大学就是文科和理科。当时我们的领导不了解这些背景。在院系调整中, 我们办了很多专科大学, 成立了所谓八大学院, 包括钢铁学院、航空学院、地质学院等。这其实是为了满足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八大学院中的地质学院是从北大地质系分出去的。地质系在北大的历史很久, 出的人才也不少。成立许多专科性的学院, 虽然一时满足了国家的需要, 但从长远来看, 对培养人才不利。因为专科学院带有职业培训的性质。
访:院系调整也让原来一些学校历经多年形成的学术传统被破坏了。这对人才培养实际并不利。而且, 要重新恢复这些学术传统谈何容易!当时教员和学生对院系调整有没有议论?
丁:当时纪律非常严, 要求大家服从分配, 教员没有公开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我在学生中没有听到过议论。
访: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mathematics的译名统一为“数学”后[国立编译馆1945, 页5], 全国高校的数学系或算学系基本都统称数学系了。院系调整时, 北大数学系为什么改称数学力学系?
丁:院系调整时的口号, 是全面学习苏联。综合性大学就以莫斯科大学为榜样。莫斯科大学有力学数学系, 北大仿照该系名称将数学系改称数学力学系。之所以没有完全照搬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的系名, 是因为当时北大、清华、燕京3所大学的力学基本都是空白;除周培源外, 就没其他人搞力学了。
访:那怎么开力学方面的课?
丁:北大数学力学系让教员自愿报要开的课。钱敏和赵忠哲表示要开力学方面的课。钱敏本来是清华物理系的学生, 后来转到了数学系。赵忠哲原来是搞概率的, 院系调整时不想搞数学了。另外, 周培源把他在清华培养的已毕业的研究生陈耀松带到了北大数学力学系。这样系里就能开力学方面的课了。
访:我们知道, 三校数学系合并后, 段学复出任数学力学系主任。当时系主任是怎么确定的?
丁:不太清楚。记得系主任人选和人员调整名单是1952年暑假后宣布的。院系调整前, 北大、清华、燕京3所大学数学系主任分别由江泽涵、段学复、徐献瑜担任。这3位中, 段先生虽然最年轻, 但在政治上最进步。
据我后来了解, 院系调整时, 这3校数学系成立了一个6人领导小组, 由3位系主任和各系一位党员组成, 负责北大数学力学系的组建工作。清华数学系出的是段学复、林建祥, 北大数学系出的是江泽涵、刘世泽, 燕京数学系出的是徐献瑜、吴文达。
院系调整后, 清华虽然变成了工科大学, 但还要开数学课。因而, 数学系还有少数人留下来。全国新成立的许多学院, 也要有人教数学。当时提出要加强东北的大学, 特别是加强东北人民大学, 也就是后来的吉林大学, 北大和清华都有一些人被调到东北去。去的还是些业务强的。如北大的王湘浩就调到东北人民大学任数学系主任。
访:北大数学力学系的教师来自清华、燕京、北大。当时教师间有门户之见吗?
丁:北大数学力学系最初共28个教员, 原清华和北大的较多, 燕京的较少。我的印象是, 3所大学数学系合并后, 教师之间的界限就不存在了。大家都很团结, 有共同的愿望把数学力学系办好。当时我作为年轻教员, 对院系调整和三个系的教员合在一起的复杂性, 完全没有概念。现在回过头来看, 江泽涵的为人和作风对新成立的北大数学力学系教师之间的团结起了很好的作用。按资历来说, 自1934年就出任北大数学系主任的江先生, 是3所大学数学系中资格最老的系主任。但在院系调整时, 他既不争当系主任, 也不当教研室主任, 只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员教解析几何, 而且毫无怨言, 始终尊重段学复的领导。这就为北大数学力学系教师的团结带了个好头。同时, 江先生的为人始终是谦虚谨慎的, 对年纪比他轻很多的人都很尊重, 为系里营造了很好的风气。
访:您从清华调到北大后, 系里对您的工作是怎么安排的?
丁:数学力学系开始想把我调到新疆, 去将要成立的新疆大学工作。有一天, 林建祥找我谈话, 跟我讲了很多新疆的情况。他虽然没有明说, 但暗示我, 要把我调到新疆。
访:您愿意到新疆这个不发达的地方吗?
丁:当时我的思想很简单, 虽然对新疆完全不了解, 但觉得大草原很浪漫, 认为去新疆就去吧!后来系里的想法忽然变了, 又决定把我留在北大。据说是因为要段学复当新的系主任, 段学复就提出来需要我帮他教代数课。这样, 我就留了下来。代替我去新疆的是清华的另一个教员, 叫陈德璜。
访:每个人的人生路上都有些关键的分叉点, 段学复的需要把你绑到了北大这艘大船上;如果去了新疆, 您以后的命运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陈德璜到新疆后的情况怎么样?
丁:他到新疆后工作还可以, 当了新疆师范大学的教授。后来在新疆结了婚, 成了家。1973年我去新疆招生, 见到陈德璜, 还在他家里吃了顿饭。
二、学习苏联:教研室、教学与习题课
访:您说院系调整时的口号, 是全面学习苏联。北大数学力学系 (简称数力系) 在机构设置方面是否学习了苏联?
丁:1953年数力系成立教研室, 就是学习苏联的结果。现在看来, 成立教研室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当时我们是第一次听到教研室这个名字, 谁也不知道教研室是干什么的。因为系中教员对教研室都不熟悉, 数力系就先成立了一个数学分析教研室作为试点。大概这个教研室也是北大最早成立的一个教研室。它的规模相当大, 有教授程民德、许宝、庄圻泰、江泽培, 讲师陈杰, 助教董怀允、吴文达等, 主任由业务和领导能力都很强的程民德担任。系中的主要教学工作集中在这个教研室。因为一些年轻教师是在大学三年级时提前毕业的, 所以教研室不仅负责教学工作, 还负责培养这些年轻教师。
1954年, 系里又成立了几何代数教研室, 由江泽涵、段学复、王萼芳、聂灵沼、吴光磊、裘光明、吴祖基和我组成, 主任由段学复兼任。我在这个教研室负责教代数方面的课。(6)
访:这个教研室成立前, 您主要做什么工作?
丁:主要是教课, 也改习题。1952年, 数力系一下子招了一百多学生。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因此教员就不够了, 系里让我去讲大课。这一百多学生分三个班:甲班、乙班, 还有一个专修班。甲班成绩好一点, 乙班差一点;专修班念两年, 人少一点, 目标是培养大学教师。段学复教甲班, 我教乙班, 聂灵沼教专修班。我教乙班的高等代数, 用的是莫斯科大学的教材。我们自己把它翻译成中文, 印成讲义。同时, 我还给闵嗣鹤当助教。他给三年级学生开数论基础, 我给他改习题。当时我的工作量非常大, 教一门课, 改一门习题, 还翻译教材, 俄文还是刚学的。第一个学期上课不久, 系里另给我加了一门课, 就是为化学系一部分基础太差的学生补中学数学;这部分学生中有我爱人桂琳琳的妹妹桂璐璐。后来段学复病了, 我又替段学复代课。那时课很多, 但是只要工作需要就干。
访:当时提倡全面学习苏联, 特别鼓励学俄文吧?在教学上, 是否也要学习苏联?
丁:对。1953年北大为了鼓励教师学俄文, 暑假前在全校教师中搞了一次俄文测验, 主要测阅读能力, 可以带字典。测验结果, 数力系有两个人得了一等奖, 一个是我, 另一个是孙小礼。(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8559.html 文章来源:《科学文化评论》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