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基于中国场景的“积极政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51 次 更新时间:2019-01-15 17:18:01

进入专题: 积极政府   国家治理   政府角色   中国话语   比较政治  

徐勇(华中师大) (进入专栏)  

  

   〔摘要〕“积极政府”指政府作为积极的行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中国自大禹治水传说开始,就表现出积极政府的特色。这是中国发展的优势。只是这一优势曾经为近代西方主流价值,也为历史上伴随积极政府产生的负效应所遮蔽,甚至被扭曲,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理解。基于中国事实场景,可以充分理解“积极政府”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和相伴随的消极效应。从中国历史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看,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是必要的。只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对积极政府以合理的角色定位,建设一个有合理边界、高效廉洁、能激发和调动全体民众积极性的“积极政府”。

   〔关键词〕积极政府;国家治理;政府角色;中国话语;比较政治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9)01-0005-06

  

   中国文化特别注重正名。名既是对事实的概括,也是一种价值导向。中南海在古代便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其中的勤政殿是政府最高首脑的办公场所。办公殿堂以“勤政”冠名,可能在世界为数不多,它既是对中国政府运行原则的概括,也是政府的一种自我期许。积极政府可以说是中国自有公共治理以来的角色定位,并有着自身的逻辑。从整体上看,有一个有作为的积极政府是中国的政治优势。只是这一优势曾经为近代西方主流价值,也为历史上伴随积极政府产生的负效应所遮蔽,甚至被扭曲,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理解。只有将积极政府这一角色置于中国政治与社会的事实场景之下,才能还原历史事实,深刻认识中国政府的存在和运行依据。

  

   一、被价值扭曲变形的“积极政府”

   “积极政府”是相对于“消极政府”而言的,通常指政府作为积极的行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政府与政治密切相关。在孙中山先生看来,“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1〕。政府作为国家产生以后的公共管理机构,有其自身的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这种作用和角色反映了政府行为类型,如积极有为,抑或消极无为。政府的职能不是同一的。不同国家的政府履行的职能有所不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一直履行着与西方国家政府所不同的重要职能,这就是兴办公共工程的职能。由此引起西方学者的不同认识和解读。

   斯密被认为是“守夜人政府”的创立者。事实上,斯密不是价值规范论者,他强化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基于西方近代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此同时,他并不一般反对经济活动中的政府作用,只是更重视界定政府的职能。在他看来,政府应该为经济活动创造条件。这是因为,市场并不可能满足经济发展的所有需要,特别是那些非营利性的公共基础领域。而公共基础工程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条件。“一国商业的发达,全赖有良好的道路、桥梁、运河、港湾等等公共工程。”〔2〕由此他特别推崇古代中国政府兴办公共工程的积极作为。他指出:“在中国,在亚洲其他若干国家,修建公路及维持通航水道这两大任务,都是由行政当局担当。据说,朝廷颁给各省疆吏的训示,总不断勉以努力治河修路;官吏奉行这一部分训示的勤惰如何,就是决定朝廷黜陟进退的一大标准。所以,在这一切国家中,对于这些工程都非常注意,特别在中国是如此。中国的公路,尤其是通航水道,有人说比欧洲著名的水道公路要好得多。”〔3〕

   马克思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政府职能也有论述。他特别关注政府兴办治水工程的职能。他指出:“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在西方,例如在佛兰德和意大利,曾促使私人企业结成自愿的联合;但是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因而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进行干预。所以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壤肥沃程度的设施靠中央政府办理,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这种设施立刻就会荒废,这就可以说明一件否则无法解释的事实,即大片先前耕种得很好的地区现在都荒芜不毛。”〔4〕

   斯密和马克思的论断主要是一种事实描述。相比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的积极角色,正是西方国家的政府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所在。斯密从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分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积极推动公共工程建设的动因。他认为,“欧洲各国君主不像亚洲君主那样急于增进土地生产物的数量和价值,换言之,那样急于维持良好的水道及公路,以开拓土地生产物的广泛市场”〔5〕。

   但在近代,伴随工业文明率先在西方国家崛起,在西方社会蕴育的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也成为认识和检验社会事实的出发点和标准,甚至成为唯一标准。为了发挥市场的作用,主流观点认为政府不应当干预经济生活,政府应当是扮演守夜人的“消极政府”。政府功能是极为有限的,因而是“小政府”。

   “消极政府”理论背后蕴含的思维是社会与国家、自由与专制的二元对立。在这其中,社会和自由无疑具有道义上的正当性和价值的优越性。任何事物都被置于这一分析框架和规范之下,包括积极举办公共工程的政府行为。由于公共工程是中央集权的政府行为,依靠的是强制性的民众纳税和劳役,在政治上体现为专制主义,处于现代政治价值位阶的低位,并因此遮蔽,甚至扭曲了中国“积极政府”的正面形象。

   这一基于政治价值而评述中国政府的倾向的集大成者是德国学者魏特夫。魏特夫对于东方社会的研究本来很有见树。但是受价值观的支配,他用“东方专制主义”的规范性概念而不是“东方社会”的事实性概念来研究“治水社会”“治水国家”,从而将包括东方国家政府治水的行为都纳入到“专制主义”这一框架内,落入“治水即专制”的窠臼之中。依靠政府兴办道路和水利等公共工程的积极政府角色在“东方专制主义”价值观的扭曲下而变形,积极政府成为专制政府的同义词,成为社会发展的消极存在。

  

   二、从中国场景理解“积极政府”

   同样一件事实,由于价值和视角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列宁看来,“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6〕。为了反对从既定理论出发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强调:“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7〕只有将事实置于产生事实的历史场景下,根据中国自身的事实逻辑,才能准确理解中国政府角色,并给予合理的定位。中国的“积极政府”的角色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一是积极政府的社会需要逻辑。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基础。作为公共管理机构的政府及其职能是因为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国是伴随农业文明而生长的。中国很早就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说明治水在国家形成中的巨大作用和公共管理机构在治水中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利用水渠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8〕而农业生产是以家庭等小型的组织单位为基础的。分散独立的小型家庭无法通过自愿联合,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马克思说:“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因而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进行干预。” “那些通过劳动而实际占有的公共条件,如在亚细亚各民族中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灌溉渠道,以及交通工具等等,就表现为更高的统一体,即高居于各小公社之上的专制政府的事业。”〔9〕在这里,马克思没有简单地从是否自愿的价值上判定东西方治水的特性,突出的是社会需要及其满足需要的历史条件。这就是在一个众多分散农户构成的社会,需要一个有作为的中央政府来举办公共工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政府,便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马克思为此评述道:“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这种设施立刻就会荒废……大片先前耕种得很好的地区现在都荒芜不毛”。〔10〕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条件十分不平衡。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积极作为,组织修建公共工程,农业生产不仅难以延续,更不可能创造出世界最为灿烂的农业文明。

   二是积极政府的家国治理逻辑。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机构,其行为受制于国家的特性。依照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出发点,也是国家形成的组织前提。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各个国家的形成和组建路径有所不同。古希腊世界率先“出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交换、财产差别、使用他人劳动以及阶级的对立等新社会成分的生长,“以血缘团体为基础的旧社会,由于新形成的各社会阶级的冲突而被炸毁;代之而起的是组成为国家的新社会,而国家的基层单位已经不是血族团体,而是地区团体了”〔11〕。

   与古希腊西方世界不同,中国的社会进程一直“在家”,其特点是以家组国。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以土地为生产资料。土地与其他生产对象不同,在于其空间地域的不动性。“定”是农业生产生活的特质。人们以家庭组织的方式“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从事物质生产和“种的蕃衍”。血缘关系、生产关系与地缘关系相互重叠,血缘组织、生产组织与地域组织三位一体,家庭因此成为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并长期延续。尽管有了超越家庭的国家,但国家治理带有深厚的家庭特性。如“家天下”“家长制”“父母官”、血缘的世代与国家的朝代同体等。“皇帝通常被尊为全中国的君父”,“皇帝的官吏也都被认为对他们各自的管区维持着这种父权关系”。〔12〕

   家庭具有“种的蕃衍”和为维护这种“蕃衍”而必须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特性。以勤劳来维持生计,发家致富、光宗耀祖成为人生的使命和荣光。韦伯尽管对传统中国持有偏见,但也不得承认中国人的勤奋是世界其他民族无与伦比的。这种勤劳为生、勤劳为荣的理念会自然延伸到国家治理中,使得国家统治者具有一种使命感。尽管他们享有天下无限的权力,但也承担着让天下苍生得以生存延续的责任。开疆拓土、保护百姓、兴办工程等成为政府确立自己权威并获得认同的重要来源。守卫疆土、大河治理、道路修建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和天命所在。这种使命感驱使着政府以“勤政”为荣。百姓也以政府官员是否勤勉为认同依据,对于不作为的“懒政”持否定态度,如“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三、“积极政府”的消极效应对积极面的遮蔽

   “积极政府”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但为什么受到诸多负面评价呢?除了价值观的偏见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积极政府”的行动经常会超越必要的边界,产生消极后果,甚至造成对社会的极大伤害。这种消极效应遮蔽了积极政府的正面效应。

   在传统中国,政治与行政合为一体。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儒家学说,将政治道德化,希望以道德约束权力。这在事实上是难以持续的。费正清以家庭治理为例,表示:“作为家庭成员的子女,他们是互相负有父慈子爱的责任的。但是,如果家长要肆虐逞威,法律和习俗是并不加以制止的。”〔13〕与家庭不同,国家是一种特殊公共权力,具有巨大强制力。当拥有这种强制力的统治者,不受节制,超越条件,好大喜功,积极作为时,带来的可能是消极后果,甚至是巨大灾难。

首先是沉重负担。马克思在评述十九世纪法国政府与小农关系时深刻指出:“小块土地除了肩负资本加于它的抵押债务以外,还肩负着赋税的负担。赋税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强有力的政府和繁重的赋税是一回事。”〔14〕积极政府必然是强有力的政府。积极政府的行为建立在民众的税赋基础上。政府主办的事务负担必然要民众承受。(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徐勇(华中师大)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积极政府   国家治理   政府角色   中国话语   比较政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4593.html

3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