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法:大乘佛法复兴的机遇与挑战——为“第二届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论坛”而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9 次 更新时间:2021-01-18 16:24

进入专题: 大乘佛法   藏传佛教   佛学  

释道法  


引言

自二十世纪末叶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同时,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世界文化格局也必将重置。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作为东方文化重中之重的大乘佛法,将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处于什么位置呢?

机遇摆在眼前,挑战不容忽视。要么乘机复兴,要么失势衰亡。复兴之路充满艰辛,坐吃山空岂能持久?


一、大乘佛法复兴的绝佳机遇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着海量的物质财富,而人们的幸福生活似乎并没有如期降临。激烈的职场竞争,巨大的工作压力,纷扰的生活节奏,混乱的文化信息,污染的生态环境,不安全的食品生产,如此等等,使得人们身心疲惫不堪,体质普遍下降,负面情绪丛生,心理疾患激增,精神状态不稳定,缺少文化身份的归属感,饱受前所未有的种种困扰,生活质量远低于预期。

因此,寻求减压、调养身心、陶冶情操、治疗心病、安顿心灵、寻找归属,一时成为潮流。人们或结伴畅游山水,或热衷于传统中医药、太极拳、素食等各种养生之道,或沉浸于琴棋书画,或作茶道、花道、香道之雅集,或争趋寺观学禅问道,或聚众读书研讨哲理,凡此种种高尚之事,无非欲求改善身心状况、提高生活质量、获得现世福乐。

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迅猛增长,也带来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整。首先是文化强国基本国策的确立,为让文化创造源充分涌流创造了政策环境,紧接着又有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法规与改革措施的到位,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总体观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展现得很充分了,若能成功实现文化复兴,不仅将极大地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更将重置世界文化格局,甚或开启人类文明的新进程。在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曾经在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光芒万丈的大乘佛法,能否再度照亮地球人类的心灵,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再创辉煌呢?山僧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二、挑战与危机并存,复兴与式微同在

首先,要想搭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列车,对于大乘佛法的两大现存形态(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来说,显然都是严峻的挑战。其次,不仅能搭上车,还要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其难度就更大了。个中因由,简单而言,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都因古旧文明的历史重负和地域文化的严重局限,而全面落后于工业文明的大时代,其蕴藏的智慧难以惠及现代人类。若稍作演绎,要点如下:

第一,科学观念普及。

近代以来,由科学技术推动和主导的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科学知识几乎成了人类知识的标准范式,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任何古老的传统知识,也不得不贴上“科学”的标签,以求得存在的合法性。“科学”几乎是一切知识和技术得以传播与获得大众认可的广告词,诸如有关吃饭、喝茶、健身、睡眠等日常生活的知识也都“科学化”了。在科学话语霸权的时代语境里,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传统宗教要想获得合法性,要想重新被大众认可,进行“科学化”的改造便势在必行,不得不然。

第二,生活节奏加快。

现代工商业社会,随着交通工具、通迅技术的日新月异,一日行万里,即时互通消息,使人类的活动效率空前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传统宗教,尤其是佛教,动辄数年、数十年如一日的修学进程,对于现代人来说,实在过于漫长。让快节奏的现代人停下急行的脚步以适应传统宗教的修学进度是不现实的,唯有针对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对传统宗教的理论与修行方法、修行进程进行精简与改造,甚或创立新理论,发明新方法。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一直随缘应变,流传至今,创新经验丰富。

第三,文化传统断裂。

近百年来,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又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迅速工业化与现代化,在国民教育中,人们所接受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少得可怜。数十年来的教科书体系,对传统文化基本上坚持否定、批判的立场,“封建迷信”、“宗教迷信”等负面评价的词语俯拾皆是,严重限制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准确认知。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在当今时代出现了严重的断裂。

近年来,接续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虽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在教育领域中已经有所行动,比如在教科书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等,令人看到了希望。然而,从政策到体制,从观念到行动,尤其是要重新去认识、评估与消化传统文化,将其优秀的成分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兹事浩大繁难,历时必久。就现状而言,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隔膜与生疏,人们学习佛教经典,首先遇到的就是文字、文体方面的障碍,多抱怨繁体字难认,文言文难懂。繁体字转成简体字,如今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但文言文转成白话文,就不容易了。要说最难解决的问题,恐怕还是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经典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难以为现代人所理解与认同。佛教既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在,文化传统断裂所带来的传播困境既不可避免,又难以解决。若问题不能解决,别说佛法复兴了,要延续下去都很困难。

第四,宗教竞争激烈。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以其在中国社会的迅速传播,一直是政府宗教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给中国传统宗教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基督教西方文化的背景,现代文明的光环,简单明了的教义,主动出击的传教,高效严密的组织,热心周到的服务,挚诚无私的奉献,以及与现代生活的无缝对接,等等,的确容易赢得社会大众的信奉。反观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往往给人以因循守旧、不食人间烟火的印象,加之这些年“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对传统宗教(主要是佛教)资源的肆意开发利用,更加恶化了佛教的社会形象。仅从宗教竞争的角度而言,佛教要排除干扰,全力应对,任务艰巨。

第五,大乘佛教衰微。

大乘佛法的两大现存形态,汉传佛教有二千年的历史,藏传佛教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各有其鼎盛时期,各有其优秀传统,也各有其历史包袱,各有其地域文化的局限性。就现状而言,也都各有其衰微的表征。比如汉传佛教,经历过明清数百年的衰朽,至清末民国时期虽稍有振作,禅教律净各宗也出了一些杰出人物,但随着时移势易而断绝沉寂数十年。宗教政策恢复后这三十多年,在建寺安僧的初始阶段,元气还未来得及补上,偏偏又遭逢市场经济的际遇,使刚刚劫后复苏的汉传佛教陷于经济利益的困局而难以自拔,寺院的修学与教化功能严重弱化,佛学院形式的佛教教育困难重重,僧伽队伍的素质长期在低位徘徊。总体而言,汉传佛教目前所发挥出来的教化功能,与社会大众的需求、期待相距甚远。振衰起弊,任重道远。


三、大乘佛法的现存资源盘点

综览世界佛教历史,大乘佛法大约有三种主要的存在形态,即古代印度大乘佛教、古代中国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古代印度大乘佛教大约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二世纪末,存续了一千余年,就其思想系统来分,有所谓中观系、瑜伽系和如来藏系。又有显教与密教的区分,密教又有早期与晚期的区分。古代印度大乘佛教虽然灭亡了,但各系、各时期的大乘经论,陆续传入中亚、中国、日本及西藏,尤其以中国汉地和西藏保存最多,汉地所传以初期大乘经典为主,主要收录在历代汉文大藏经的经藏和论藏中,总数达一千几百部,有数千卷之多。西藏所传以中晚期大乘经典为主,收集在藏文大藏经的《甘珠尔》中,有数百部至一千部之多。两者相加,是为迄今为止人类所保存的最为完整也最为浩翰的智慧宝藏,是大乘佛法复兴的根基。

汉传佛教流传二千年,以宗派佛教为其存在形态,以禅为特质,形成本佛宗经、教理发达、禅法系统、祖师传承等优良传统,历代著述收录入藏,保存完整。历代祖师对教理的创造性发挥,对修行方法的创新与修行经验的理论总结,在教团制度方面的探索与所取得的成就,都可为大乘佛法的复兴提供支持与借鉴,尤其是高度中国化的禅法系统,仍为今时的中国人所津津乐道,潜力巨大。

藏传佛教流传一千多年,前弘期尚未有派系之分。后弘期先后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诸大派,还有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诸小派。各派高僧的著述数量庞大,汇聚而成《丹珠尔》。藏传佛教也有诸如重论、重密法、重仪轨、重传承等优良传统,尤其在密法修行方面对人类生命奥秘的探索与潜能的开发可谓独树一帜,成就巨大,对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很有吸引力。

总而言之,大乘佛法的智慧种子现在主要保存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经典中。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依然在流传,努力从事研究与修学的在家、出家菩萨行者也为数可观。相信随着人们对大乘佛法的需求逐步增强,会有更多的有智之士加入到探究大乘佛法宝藏的行列中。

四、应对方略

简单而言,可有两大努力方向:一是继承,二是创新。

在这个不同以往的新时代,继承并非一成不变的守旧与复古,而是要在坚守中对优良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最大限度地适应与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就是全力恢复传统寺院的修学与教化功能,一则养育僧才,二则教化大众。此事难度相对较小,意义与作用巨大。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轴,也是大乘佛法复兴的核心,主要可分为理论创新、修行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当年太虚大师关于重建中国佛学的设想,包括教史重建与教理重建。当今的教史重建,要以佛法的眼光拣择文献史料,用现代的著述体例与语言文字,对教史重新叙述;教理重建,要对佛教世界观、修行原理与方法论等教理作科学化的重新诠释。这些大概都属于理论创新的范畴。

其次是修行方法创新,在依教奉行、修证有成的基础上,对传统修行方法进行大胆改造,甚至要发明新的修行方法,汉传佛教这方面的经验尤其丰富。其总的要求是方法要简便易行,效果要显著直接。

第三是制度创新。在政策、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创办佛法学校、禅师培训学校、佛教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等各类学校,培养各种弘法人才;最好能在居民社区创建禅修中心,以充分满足社会大众的禅修渴求;创办佛教心理咨询机构,为社会大众释疑解惑,袪除心病;大力发展居士社团,让社会大众在这种自我管理的学佛组织中学习佛法;建立菩萨僧团性质的信仰共同体,作为大乘佛法复兴的中坚力量。



    进入专题: 大乘佛法   藏传佛教   佛学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172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