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栋:跨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89 次 更新时间:2015-07-17 13:03

进入专题: 政治发展  

李良栋 (进入专栏)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否则,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保障和动力。正因如此,跨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认真研究和推进跨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中国人民所作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在下个世纪中叶使中国基本上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富裕。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政治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既为经济基础服务,又影响和制约着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绝不能忽视民主政治的建设。如果我们仅仅是在物质文明上进入了现代化,政治建设却不相适应,那么,这种现代化就是不完善的。正由于此,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中,民主政治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从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既是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又是一场全新的社会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地要求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公平竞争。没有民主和法制作为保证,公平竞争就成为不可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需要人们具有效益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更需要民主和法制意识。这些,都需要通过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来解决。如果说,党的十三大时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的话,那么,在明确了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的今天,政治体制改革也需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勿庸讳言,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改革还不相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二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缺乏研究和规划。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

从现在起到2010年,时间短促,任务繁多,时不我待。我们在努力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同时,不仅要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也要认真地研究和规划跨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把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中国带进21世纪。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跨世纪时期,我国政治建设的着眼点,应当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一般市场经济模式的结合,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两个必备的前提或者说条件,这就是:企业必须是独立自主的经济活动主体;要有一整套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体系。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推行政企分开,减少并最终杜绝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同时,围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制定了一批相关的法律、法规,初步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这可以说是跨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一步。

跨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二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机制。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也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不可能的。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行机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至少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继续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党和国家重大问题实行决策的根本程序。我们以往在民主集中制上解决得不够好,很大程度上在于发扬民主不够,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缺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造成决策上缺少群众性、科学性。因此,继续深入地推进决策的民主化,是完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的重要保证是公开化。这就是说,要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和扩大知情权,一些重大问题应该让人民群众知道,发表看法,最后集中多数人的正确意见,形成决策。

第二,进一步改革现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人民群众拥护的人放到重要岗位上来。如何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关系到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成为党内外一致关注的话题。可以说,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中头等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要把那些人民群众公认是拥护改革开放并且有政绩的人,大胆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这里关键的问题是“群众公认”。只有群众公认的领导干部,才能有基础、有权威、有作为,为人民群众所拥护、所支持。受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我们现在还不可能由人民群众直接选举产生领导干部。但是,这绝不是等于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上可以不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在选拔干部中群众评价的份量,使“群众公认”的原则落到实处,推举出一大批受群众拥护、能承担跨世纪重任的领导人才。

第三,完善政治监督制度,为促进民主和抑制腐败提供保障。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腐败现象已经成为败坏党的形象和影响改革开放顺利发展的一大毒瘤。腐败不除,危及党和国家的整个事业。抑制腐败现象,既要靠严厉惩治,也要靠思想教育,但更要靠完善政治监督制度。这个问题,非常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现在,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上级对下级的监督,都在有效地运转。但是,自下而上的监督即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却很不完善。防止“社会公仆”成为“社会主人”,主要是靠群众监督来进行的,这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时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跨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非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西方的“三权分立”不符合我国国情,当然不能照抄搬用。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通过政治协商制度、舆论监督等形式,扩大人民群众监督国家管理机构和公职人员的渠道,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真正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把腐败现象抑制到最小程度。

第四,推广基层直接选举和自治制度,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权益。基层直接选举和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生长点,也是培养人民群众增强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要在取得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广。同时,要抓紧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立法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合法权益。

第五,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政治素质。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政治舆论、政治意识、政治思想等,是一个民族或社会政治建设的软件和核心。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和理论已经占据统治地位,并且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我国历史上毕竟是一个封建社会悠久的国家,封建主义的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它的一些思想残余不可能很快地在人们头脑中消除,这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中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某些东西也会不断渗入,扰乱我们的思想。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政治文化建设,应当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调整社会政治心理,正确引导政治舆论,增强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宣传、新闻、文化部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氛围。

跨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的政治稳定,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政治建设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是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将贯穿于整个跨世纪的历史期间。在这个历史期间内,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因素还不可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出现,但还不可能完全建立。两种体制接轨、撞击,必然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给改革带来不少困难。人们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我们面临一连串的问题:通货膨胀、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率增加、社会分配不公严重、治安状况恶化、流动人口增大,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引发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国际和国内的某些敌对势力,利用人权、宗教和民族等问题对我们进行的渗透、破坏、分裂活动将长期存在,迫使我们必须重视社会稳定问题。

政治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固然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但它毕竟和经济基础有很大不同。一方面,它影响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受着思想文化的制约,它不可能完全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同步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抑或是政治体制改革,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而只是它的完善和补充。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十分慎重。一般地说,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会危及稳定;但是,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脱离实际,求急图快,忙中出乱,甚至想照抄西方模式,更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跨世纪的政治发展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总之,历史向跨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提出了呼唤,实现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全面发展,将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带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进入 李良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治发展  

本文责编:wenho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052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7年0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