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大林 : 每一个人的“自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30 次 更新时间:2015-04-06 22:29

韦大林  



每一个人的“自我”


韦大林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将军还是伙夫,学者还是商人,人人都有一个“我”。“我思故我在”,“万物皆备于我”。每一个人的“我”,不仅确定了每一个人自身的存在,而且确定了世界万物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表明“我”其实是依托于“思”(意识)的。人的自我意识和意识是统一的,没有意识、思维和思想,就没有“我”的存在,没有“我”的“存在”就没有世界万物的“存在”。“我”就是主体,意识(思维)使人成为“我”,成为高于周围环境的自主自由的主体。世界万物都是作为“我”(主体)的对象和客体而“存在”的。作为“我”的对象和客体,世界万物的“存在”就不再是纯客观的“存在”,而是一种依存于“我”的意识,打上了“我”的意识烙印的具有某种“价值”和“意义”的存在。


这当然不是要否定世界万物自身“存在”的“真实性”和“真理”的“客观性”,而是说,完全独立于人(“我”)的意识而存在的世界万物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人根本无从知道,也无需知道,它对人没有“价值”和“意义”。对于人来说,“真实性”永远不可能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什么”的事实判断,而只能是人们“认为是什么”的价值判断。“真实性”只能是人观察认知到的“真实性”,是人主观衡量“客观之真”的一种“价值尺度”,而不可能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本来样子”。取代了“地心说”的“日心说”,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仍然只是把人“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向前推进了一步,远没有达到宇宙“本身是什么”的“真实性”。只有清醒地承认人们“认为是什么”与事物“本身是什么”不是一回事,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永远存在差距,人必须不断在“证伪”和“证实”中缩小这种“差距”,逐步逼近客观事物的“彼岸”,人的认识才可能具有客观的“真实性”和科学的“真理性”。


要使人“认为是什么”尽量符合事物“本身是什么”,就必须使人的认识具有逻辑(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上的论证性和经验(实践、实验)上的有效性。逻辑论证性和经验有效性是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认识的两块基石,也是人“真实性”价值判断的两块基石。


可以说,没有人类主体性的“我”就没有世界万物的“存在”及其“价值”和“意义”,没有思维就没有“我”,没有“真”的价值判断就没有理性思维,没有逻辑和经验就没有“真”的价值。主体性的“我”首先是思维主体,追求的首先是“真”的价值。


人能够成为思维主体,是源于人类使用语言和工具的社会性活动方式。作为社会性存在,人实际上生活在一定社会的血缘(人伦)、经济(利益)、政治(权力)、法律(权利)和宗教(信仰)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个人离不开社会,每个人如何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谋求自己正当的权利、自由和利益,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富强,维护社会的秩序和整体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现出的是道德上的“善”。


如果说,“真”确立了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善”就确立了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构建了人之言行的规范性。没有道德上的“善”就不可能建成人类社会,也不可能有主体性的“我”。主体性的“我”同时也是道德主体,追求“善”的价值。


“求真”、“向善”都是人的主体性活动,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精神(人性)。主体性精神是一种以自然、社会和人自己为对象的情理统一的自由理性精神。在“求真”的认知活动和“向善”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受到一定功利目的的限制和具体事务的缠绕,自由理性(人性)只能片面、有限、间接地展示出来,并迷失在功利目的和具体事务之中。只有在无功利的纯形式(韵律、节奏和形象)的艺术观照和欣赏中,自由理性(人性)才全面、自由、直接地呈现出来,并从中感知到自己,产生出“美感”。“美”就是自由理性(人性)在一定“形式”中的自由呈现和自我感知。


“求真”、“向善”活动是自由理性(人性)外在“功能”的展示,“审美”活动是自由理性(人性)内在“本体”的呈现。只有在艺术欣赏的“审美”活动中,主体性的“我”才直接呈现出来,并感知、观照、把握住了自己。主体性的“我”在自由呈现中成为艺术主体,追求“美”的价值。


人人都说他有一个“我”,然而,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头颅、五官和身体,“我”在哪儿呢?其实“我”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就是这“一念之间”的虚幻的“我”,使我们成为自由的主体,成为有情感、有思想、有尊严的人。就是这“一念之间”的虚幻的“我”,使绚烂多彩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以“虚”求“实”,在追求“真善美”的希望和梦想中创造我们崭新的真实生活,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之“我”的“价值”和“意义”。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尽管每个人都有一个“我”,但各个人的“我”之内涵、境界是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参差不齐不的。这取决于各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条件和个人修为,更取决于各个人对“真善美”认知、实践和感悟的深度和广度。但无论如何,各个人的“我”都是独特的、平等的,应当受到尊重的。


2015-4-6









               



本文责编:weidal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637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