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德志:中国人政治观的创造性重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9 次 更新时间:2012-10-10 22:32

进入专题: 政治观  

佟德志 (进入专栏)  

政治观念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变迁过程,其内容是人们对政治现象的变化形成的认知、情感、价值、意识等。因此,探讨新政治观,当然离不开旧政治观。毋需更远,只需回退百年,我们可能会发现,新旧政治观念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

“新五论”、“老五论”:中国政治观念急剧转换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观念的新旧转换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和政治学刚刚恢复时期的政治观念,大多强调了国家、阶级、政党、民族、革命等主题,这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学界研究的旨趣与意向,也成为中国政治观念的关键词。从阶级的角度入手,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国家、政党、民族等政治主体进行分析,并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对革命等政治行为进行阐释,构成了这一时期政治学研究的主线。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主导地位的体现,我们暂且从时间顺序的角度将其称为“老五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同时,受西方政治科学的影响,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视野也逐渐拓宽,这直接影响到了政治观念的主题变换。一些新兴的观念通过新的研究主题体现出来,如政府、政治民主、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政治参与等主题越来越成为政治学研究的基本主题,从并不太严格的学术归类的方法来看,我们可以称其为“新五论”。

国内目前的政治学研究,基本上是以“老五论”为主,强调了“新五论”和“老五论”的结合。以政治学原理的教材为例,传统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比如,国家、政党、民族等;同时,一些主题,如阶级,开始在一些新的政治学理论教材中淡出,或者由一章降为一节,或者干脆不再设立章节讲述。“新五论”的一些主题,如政治发展、政治参与、政治文化、政治民主等,在大多数政治学原理课程教材中得到体现。尽管并不是非常的整齐划一,但是,像政治文化这样的主题,一般的政治学原理教材均会将其专列为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观念的思想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面向。如果结合西方政治学研究中所谓的“行为主义革命”来考察所谓的“新五论”,我们可能会发现,中国政治学观念的变化似乎与西方政治观念的变化亦步亦趋。然而,我们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来自西方的政治学研究主题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中国式转化的过程,即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中国传统政治观念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的因素。比如,政治文化的概念超出了阿尔蒙德等西方学者的概念,不仅将政治思想的内容包括进来,还将政治意识形态等内容包括进来,成为与政治制度对应的政治体系软环境的概念。再比如,政治发展的概念在西方专指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但在中国,政治发展的概念被扩展开来,包括了一切国家的政治变迁。而实际上,这些来自西方的政治观念大多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检验。“老五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念;“新五论”虽然成为政治观念的重要内容,但是,“老五论”仍然占据主流地位说明了中国政治观念转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民主观、个人观、权利观:西方政治观念的创造性重构

如果我们审视当代中国政治观念中的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比如民主、共和、平等、自由、权利,甚至是阶级、政党等一些最基本的政治观念,都属于舶来品。中国人在近代以来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不仅将这些政治观念引入中国,并使其逐渐成为中国人政治观念的主要概念,引发了中国人政治观念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考察其思想来源,我们会发现,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观念变迁史实际上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以及西方现代政治观念三种思想资源不断地互相融合、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在政治观念的转换过程中,传统政治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经受外来政治观念冲击的基础上,中国人的政治观念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民主观念的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在19世纪的前半期,直到1864年,民主一词很少使用,1830-1863年间,民主只被使用过两次,均指称皇帝。然而,到1864年开始,民主一词得到广泛使用。早期的士大夫先是将democracy翻译为“民政”,与中国古代的“为民之政”联系起来;后来,democracy被翻译成“民主”,这跟甲午战争后儒家伦理受到怀疑、中国人开始找寻新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时,民主观念逐渐普及,民主的使用也出现第一个高峰,“民主”压倒“民政”成为democracy的标准翻译。

及至2008年,由北大国情中心沈明明等人主持的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显示了普通中国人的民主观念。在这个调查中,他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询问受访人对“民主是什么”的看法。数据显示,42.8%的受访人不知道民主是什么,17.8%的受访人没有回答,具体作答的有1579人,占受访总人数的39.4%。其中,认为民主就是“有权利”的人数最多,占有效回答人数的31.2%,其次是“自由”(27.5%),再次是“平等、公正”(21.9%)。值得一提的是,认为民主是“共同参与,大家一起商量作决定”、“选举”、“少数服从多数,不专制,民主集中制”等选项的加在一起总共才有15.9%。从这个结果当中,我们发现,尽管大多数公民对民主仍然有着模糊的认识,但是,传统的一些民主观念几乎荡然无存了;代之而来的是西方所谓的“权利”、“自由”、“平等”等观念。

民主观念的变化是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西方现代政治观念在中国人头脑中不断撞击、冲突,并最终由中国人做出选择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先是试图努力地将西方现代政治观念融入到中国传统政治观念当中,从而实现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然而,这一努力最终失败。一些对中国传统政治观念来讲极为陌生的观念传入中国之后,常常会经历一个创造性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观念的力量不可忽视,但现代性概念的塑造力量肯定是主要的。

西方个人观念的引入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只有作为道德主体和伦常关系载体的人,并没有作为权利主体和社会组织基本单元的‘个人’”。对于个人观念的引入,鲁迅曾在1907年即明确指出:“个人一语,入中国未三四年,号称识时之士,多引以为大诟,苟被其谥,与民贼同。”然而,中国社会还是慢慢地接受了西方个人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创造性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到中国人对西方观念的学习,同时,更应该注意到中国人政治观念的创造性转换和重构。

另一方面,现代政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形成,基本上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观念以及其与西方政治观念、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念三者互动的结果。先是中国传统政治观念对西方政治观念进行选择性地吸收,然后再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为核心,融合了中国传统政治观念和西方现代政治观念。

中国人权利观念的转换正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20世纪之前,中国人只是为我所用地吸收西方权利观念中的法律方面,这是传统政治观念的一种向前发展的过程;进入20世纪后,权利开始进入公共领域,传统的儒家伦理开始退回到私人领域,并在两者撞击的基础上发生了融合;进入到第三阶段,中国人的权利观念又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强调权利的阶级性。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就体现为三种资源的交互作用,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也有西方现代政治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学话语由“老五论”向“新五论”的转换,还是近代以来革命、权利、民主、个人等观念的新旧转换,都充分地表现了近代以来200年间中国政治观念的急剧变化过程。在这一急剧变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以及西方现代政治观念以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发展为背景,不断地碰撞、融合,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观念新旧转换的思想来源。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研究院教授)

进入 佟德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治观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799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杂志(总第380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