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发展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优势的体现和治理效能的发挥,都与“全”的特征联系在一起。正是在这种“全”的要求下,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了一种复合结构,要素的完整、结构的优化显得尤其重要。结合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合力效应,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要求。这个“全”,首先体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身。它要求在实践中做到全方位协调,形成主体合力 ;做到全链条衔接,形成程序合力;做到全覆盖拓展,形成客体合力。同时,这个“全”也体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面发展人民民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联系在一起。始终注意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合力效应,有利于更好地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形式。
第一,全方位协调,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合力。
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的政治文明形态。与资本主义民主相比,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在于这一制度能够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而资本主义民主只能以资本为中心,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只有破解资本主义民主以资本为中心的理论悖论,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创造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主体合力的发挥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协调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的各类主体,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到民主过程中来。
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空话,要更好地体现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上。比如,在城乡基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尊重基层民众的要求,拓宽渠道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到民主实践当中,对基层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新做法,要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民主听证会、民主议政会、民主恳谈会、民主评议会、民情通报会、民情直通车、社区议事会、意见征求会等形式就是很好的例证,应该鼓励、支持这些人民主体、人民首创的民主形式。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了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主要党政机关在内的主体体系,分别对应了党委领导、人大决定、政府治理和政协协商等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中贯彻民主精神,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应有之意。一方面,这些主体应该将民主贯彻到自身工作当中,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 ;另一方面,这些机关还应该在民主政治建设当中在党的领导下,分工负责,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机制完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任务。不仅如此,全过程人民民主还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因为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机关,在不同的事务上采取的原则和达到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全过程人民民主比其他类型的民主更加复杂,也更加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全链条衔接,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程序合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的民主,这主要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程序包括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链条。与西方的程序民主更注重民主选举不同,全过程人民民主极大地拓展了民主程序,强调运用不同的方法、机制来解决问题,不但丰富了民主的要素,而且优化了民主的流程。当代西方一些行之有效的民主形式也表明,形成复合的程序与机制有利于民主政治更好地运行而简单地突出选举会带来多种民主困境,这些都与民主的链条不够完整有关。只有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
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仅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链条,同时还是不同的机制,是民主原则在不同过程、不同事务中的体现。我们看到,民主选举等“五大民主”形式也没有穷尽民主的全部链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链条还应该保持开放性,能够持续地接纳其他行之有效的民主机制。比如,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引入参与原则、协同机制等,会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链条更为丰富,也能解决更为复杂的实践问题。人们在观察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发现,运用市场机制,有的时候可能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从而让更多人满意。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市场机制来解决治理问题。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全链条的高要求,需要照顾到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使得不同的机制能够紧密衔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的五个链条既有时间上的序列性,又有空间上的适应性。全链条的各个环节能否正常运行,取决于它们之间是否前后衔接、全面融合。如果环节之间出现了冲突或者断档,就会影响总体效果的发挥,很难形成合力。比如,将过程民主与实质民主结合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程民主强调了程序对民主的决定性作用。经过民主程序产生的结果,需要得到相应的尊重,如果各个链条的结果只是用来做摆设,那就不仅会损害民意,也会使全过程人民民主流于形式,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尤其是,当过程民主的结果与实质民主的诉求发生冲突或背离的时候,如何在尊重程序民主结果的基础上照顾到实质民主的诉求,就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需要实践的智慧。
第三,全覆盖拓展,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客体合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民主的覆盖面几乎只限于政治领域,而且,即使在政治领域内,民主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资本主义产权规定、市场规律、资本规则等一系列措施,为民主设置了重重限制,民主也越来越被简化为程序民主、竞争民主,只能表现为单过程选民民主。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实现全覆盖,不仅被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各个领域,而且在国家与社会的不同层级中得到运用,从而形成了民主客体的全覆盖。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民主模式,只要某一问题以民主的方式解决更有利,民主就能得到运用,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民主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合力效应,就需要开拓民主的空间。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指导下,着力进行中观、微观层面的研究和推进,在政治过程的诸多领域和层面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同时在重点领域按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精神着力推进改革和完善,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民主来解决。过分追求民主的大而全,希望用民主解决治国理政中所有的事情,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加以纠正。民主更适合政治领域,当它覆盖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比如,经济领域更强调效率,而民主更强调平等,用民主来解决经济领域的问题,就不能像用民主解决政治领域的问题一样。在经济领域,民主更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不能一刀切地用民主解决经济问题,追求越民主越好。不仅如此,在文化领域,也不能完全用民主的方式来解决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因为民主的多数决定原则会损害到少数族裔的文化多样性。
第四,推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形成全面发展人民民主的合力效应。
从基本的政治架构来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要求。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复合体系,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健康运转的重要基础,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系统性、整体性、协商性建设必须注意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这实际上准确地定位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战略地位。因此,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当家作主,从制度体系的角度来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战略要求。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内含了多种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只有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等要素系统性地协调起来,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党的领导来保证政治方向,但党的领导也要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 ;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以法治的方式实现制度化、法律化,但制度和法律也要保持灵活性,以发挥人民民主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从民主之外构建了一个与民主协调的复合结构,是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合力的基础。
第五,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全过程人民民主还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融合在一起,发挥合力效应。一方面,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民主也必须与社会主义相向而行,形成合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讲,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是否顺利,取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否融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中来。就实践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了人民民主的复合结构与复合过程,发挥了合力效应,有效地将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形态。
就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民主都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的时候,民主无法实现治理的效能 ;有的时候,好的治理效能违反了民主的规则。这就会出现民主的治理困境和治理的民主困境。因此,一个好的民主,不仅自身要符合民主的规范,体现民主的精神,同时还需要在民主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治理的效能。
佟德志,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