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潜力与挑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25 次 更新时间:2012-06-18 22:59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海闻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一直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增长速度较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总是高出一部分。这个速度能够持续多久?我认为中国这种高速增长要持续四五十年,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当前面临着很多发展当中的挑战,比如如何度过国际环境的特殊阶段、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的话,中国经济也会出现一个大的波动。因此,如何应对,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能持续

战后有过东亚奇迹,也有过日本奇迹,东亚奇迹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97年,东亚奇迹30多年,中国是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其中80年代还谈不上经济的一个起飞,虽然增长很快,80年代最主要还是处于一个恢复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奇迹应该说是90年代,邓小平南巡以后,也就是20多年,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还没有结束。即使现在还有些波动,包括金融危机,我们国家内部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保守一点还会在8%左右。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仍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认为人类社会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中间有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起飞阶段。罗斯托将经济形容为飞机,在地上滑行速度很慢,然后就在空中了,而从地上到空中是最关键的时间,是社会的一个蜕变。

这个变化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从原来以农业为主逐步变成农业的比重越来越低;另一个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从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逐步变为大部分人居住在城镇。

从这两个结构变化的现状来看,当前中国还处于这个起飞的阶段。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农业已下降到只占G D P的10%,但是服务业比重还不够。以美国为参照,美国的服务业占到快80%,而中国只有40%,产业结构的变化只走到了一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还正处在起飞阶段,发展速度不会慢也不能慢。从社会结构来看,中国农业占G D P的比重已下降到10%,但据201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刚刚降到50%以下。而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是超过5%的。这就说明,中国还有40%左右的农民需要转移。

要解决农村人口转移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村的人口必须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城市里面必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来吸纳就业。根据经济学中的奥肯定律,每2%的G D P增长能够降低1%的失业率。中国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但是如果加上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这个数字就会很大,这就需要在足够长的时期内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以推动农村人口的转移。

第二就是国内规模需求。国内市场对我们经济的拉动,这点越来越重要。当固定成本很高,就一定要有规模。早年比较优势是技术上的差异,劳动生产上的差异,然后是资源配置的差异。现在虽然劳动不能流动,但资本可以流动。资本可以流动的话,就把各个国家的劳动配置变得相近。技术转让现在也很容易,靠什么因素来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呢,就是成本,成本取决于规模有多大。克鲁格曼就说决定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是规模经济。最早的规模可以通过积累的形式。现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以后,信息的传播是你追我赶,所以说原来可以通过积累的规模来保护成本,现在就等不到,别人不是抄你,别人是超过你。所以不要依赖专利的保护。所以规模在经济增长中非常重要,那么怎么办呢?他就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办法来扩大自己的市场,欧洲也是一样,欧洲搞欧盟,他主要的目标不是政治,是经济的。所以中国的经济起飞可以比东亚延续很长时间,因为我们国内的市场规模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

第三,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目前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转型经济。就中国这10年在WT O的表现,外界对中国批评很多。进入WT O是我们清除了很多不符合规定的条件,但是进入之后,我们又制定了很多,包括产业政策、新兴产业、企业补贴等,那么外界认为这个都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的。

现在中国是有很多问题,很多人都把这个改革提上来了,很多人都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不满,但是这些缺陷,这些不足恰恰证明我们改革还有空间,这又说明中国还能够通过改革来促进生产力。一方面我们看到制度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存在的希望。改革本身还会增加我们的生产力。

四个主要挑战及其对策

我们的起飞还没有完成,却面临着很多发展当中的挑战:

第一,如何保持一个经济的稳定。经济的波动,最近这几年特别大,现在增长就成为主要问题了,要保增长。因此有些人担心说我们中国现在经济正在迅速下滑,说会不会出现硬着陆。现在是有硬着陆的趋势,但是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所以现在实际上政策都在放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在启动。

还有体制的问题,现在的体制是有点问题。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中央布局的,现在是地方计划经济,没有全盘考虑。地方在做经济规划的时候,已经不是按照市场来考虑,这样的结果是,作为一个大国,各地方这种集体行动不但是资源浪费,而且会伤害到自己。

第二,从微观角度来讲,怎么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这对企业家也是个挑战,早年中国企业做起来都比较容易,因为当时穷,东西也比较稀缺,所以随便做个东西都能卖钱。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提高产业了。企业要转型升级,每一个企业家要考虑你的前途是什么,这里面包括很多的兼并重组。现在流行讲创新,中国现在产业结构怎么创新?创新是要有实力、要有足够的规模的,必须要足够的专业,才能去创新。

第三,如何度过国际环境的特殊阶段。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会打破原来的格局,中国这几年没改革还发展这么快,那是因为国际环境好。要发展,国际公关非常重要,中国在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时,有时候甚至需要吃点亏,以吃小亏的方式来避免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第四,怎么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这个也非常重要。早年的改革,因为大家都很穷,改革是有很多好处的,绝大部分人都支持。那么随着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所希望的是更多的一个改进,而且看到的是更多的问题,当一个经济增长越快的时候,它出现的问题也会越多,市场越发达,市场失灵的问题也就越严重,那么这个市场失灵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个社会也会不稳定。

什么叫市场失灵,它涉及到几个方面。第一个叫公平性,市场是不管分配问题的,市场的魅力所在就是制造差别,完全根据市场上创造的价值来分配。我们不谈现在有些人用各种各样的权力来得到这个东西,但市场越发展的话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一些人富了,没关系,不能让穷人穷得民不潦生,没地方住,没地方吃,这个是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的,需要解决的,就是公平性。第二是外部性,外部性的东西是市场不包括的,比如企业生产污染了水,这个是没人去管的,没有人去管的时候,它就不会去支付这个成本,这个在市场上却没有人拥有这个东西,没有人拥有这个自然环境,所以污染没人去管,这是一个外部性,负的外部性。还有正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就比方说科研,科技发明出来以后,可以给大家带来很多好处,像这一类称之为外部性。第三是公共性,有一部分的产品,他的消费和支付是不能统一的,就是他消费不能排他。比方说路灯、空气,你不交钱也一样可以使用他。

严峻的社会问题亟须解决

讲到社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等,是老百姓最不满的。这些问题不仅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解决社会分配问题。但这里面是解决收入差别,还是解决收入公平?这是不同的。现在要强调的是收入公平,就给大家一个公平的机会,我们所要批评的,所要控制的,不是收入差别。要防止利用特权等其他一些不公平的手段获得收入。经济学家也是讲基尼系数,说中国已经超了,快0 .5了。我觉得这个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当我们过分地去强调差别的时候,人们会把眼光盯着富人,这就像一道数学题,唯一解答就是把富人变穷,就把收入差距缩小,这是原来干过的,建国60年的历史,前30年就是解决公平问题,弄得大家都很穷,所以现在千万不能又忘了这个。均贫富的理念恰恰跟市场经济是有冲突的,工业社会,市场经济,人们不仅仅是谋生,不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更要创造财富,要鼓励人们去创新,鼓励人们创造更多财富,就不能有均贫富的思想。

我现在想提出来的一个口号就是:消灭贫困,比缩小差别更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我们天天强调缩小差别,那么很多人就容易产生仇富的心态。我认为缩小差别最快的方法就是城市化,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方面,加速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着垄断,导致供给量少价格高。

我不赞同试图压低医疗价格来解决问题,因为当价格低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供给。解决医疗改革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增加供给,鼓励社会投入,民间办医院。在这方面,政府应当把医疗行业当成特殊的服务行业,对其进行财政补贴,在制度上保证医疗对社会的服务。同时他还指出,中国的医疗改革必须把医生作为核心,将重视对象由医院转向医生。

二是要解决支付问题。例举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英国模式是对医院进行补贴,美国模式是对病人进行补助。从经济学上来讲,英国模式是社会福利,美国模式是解决市场失灵。而高福利现在正是欧债危机的根源,以中国当前的实力和对未来的考虑,中国应当采取美国模式,首先要解决穷人的看病费用问题。此外,中国还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其好处是一方面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医院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一种监督机制。

教育问题是另外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中国的教育还是沿袭苏联模式,教育现在是一种倒退,没有遵循教育的规律,学生被禁锢在做题上,越学越笨。中国要想成为国际大国,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国际化人才和能够适应工业化的人才。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政府需要提供培养技术工人的机构,以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问题。

教育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缺陷。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只关注高学历,很少注重基础教育,甚至缺乏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有大批农民进城,未来20年必须考虑如何教育这些人的问题。第二,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没有解决。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这个问题比大学生毕业买不起房更为严重,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市场失灵,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第三,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问题。

住房问题也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住房与教育和医疗一样,存在双重性,既有市场的一面,也有市场失灵的一面。政府要做的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为买不起房的穷人提供廉租房和政府补贴,而不是干预整个房地产市场。

(南都评论记者张天潘 实习生李琳 整理未经其本人审阅)

来源: 南方都市报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50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