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本开:苏联解体原因的深层次探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91 次 更新时间:2012-04-09 23:44

进入专题: 苏联解体  

肖本开  

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是背离了社会主义解放劳动力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的关系。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继续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而苏联中后期形成“一大二公”的错误观念由于长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主体也就逐渐游离哲学的中心地位和脱离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丧失社会主体地位,最终导致共产党失去执政基础而使苏联解体。探究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对于坚持通过改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深远的普遍性意义。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转变为解放人的本质劳动力的实践而产生的制度成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能继续解放人的本质劳动力,劳动力的主体就会逐渐丧失社会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失去群众基础也就会逐渐解体。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其生命力蕴藏于人的本质。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还是推动无产阶级改变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的关系,对待人的本质劳动力的态度也就成了分水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能否继续从体制上确保解放劳动力也就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和解体的试金石。

一、人的本质游离哲学的中心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意味着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成为哲学的社会主体。无产阶级要成为社会实践的领导者,无产阶级就必须坚持解放人的本质劳动力。无产阶级只有与人的本质劳动力形成哲学的社会主体系统,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相互转化实现统一,产生指导社会实践的理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发现人的本质自身也就是人的劳动力。劳动力具有思维、生产和实现三种职能,作为把人的本质从生产资料的奴役关系中解放出来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三种职能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三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劳动力还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三种特性,人的本质劳动力也就能够被马克思确证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劳动力的最初物质形态是人体中统一的系统整体。人能制造石器工具之后表明人不仅能运用劳动力进行体力劳动生产,而且能运用劳动力进行脑力劳动思维;当劳动力发展到有剩余产品,支配他人的劳动力成为可能即逐渐产生阶级之后,以剥削阶级为主体的哲学产生了,人的劳动力以社会阶级的形式成为哲学主体。但是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科学也只有经由哲学观念导向成为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才能转化为革命实践。因此无产阶级就必须代替资产阶级成为哲学的社会主体,才能领导社会实践。

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极其丰富的含义。革命实践是检验革命理论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检验革命理论标准的实践的含义是改造社会、改造人的革命实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思想在实践中通过哲学导向,把革命理论转变成革命实践,推动社会发展。相反放弃哲学对人的思想的导向作用,人不能作为哲学的主体发挥改造社会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出现倒退。

苏联解体是从哲学蜕变开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成为哲学的社会主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必须解放人的本质,并同无产阶级形成哲学的社会主体系统,马克思主义通过哲学社会主体系统才能转变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而早在70年代或许更早,南斯拉夫哲学界就指出:“在苏联历来的哲学思想中被视为抽象物而排除于哲学之外的‘人’,应该占据哲学思想的中心地位”(社科院哲学所《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编者的话第2页)。可是,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科学院院长费多谢耶夫才不得不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文这样强调:“今天,对人、活跃人的因素的问题的研究是涉及一切科学机关的极其重要的总方向”(“苏在社会科学战线把基础研究摆在首位”《参考消息》1986、7、1第三版)。人一旦游离哲学的中心地位,就会改变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改变人的本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现实关系,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二、生产资料脱离主人的占有关系

关于巴黎公社的失败,有人提出是没有及时把一切劳动资料转交给生产者。马克思认为只有先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通过把一切劳动资料转交给生产者的办法消灭一切剥削阶级统治的基础。苏联就是在斯大林时代,也只是强调把一切生产资料收归国有,那也只是为了消灭商品生产。根本就不注重把一切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不能“通过把一切劳动资料转交给生产者的办法”“消灭一切剥削阶级统治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43页),也就是不注重根据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及时调整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关系,生产资料就会重新脱离生产者——社会主义国家真正的所有者。

因此,研究政治经济学,不管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物与物的关系到揭示背后隐藏的阶级与阶级的关系,还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研究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最终都是落实到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揭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奥秘;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通过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揭示国家体制机制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改革也就能够通过调整利益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调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去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实现劳动力的主体地位。劳动力主体地位的实现也就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反之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脱离了劳动群众,那也就只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逐渐解体。

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经由共产党的领导)把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通过革命实践转化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无产阶级把人的本质劳动力从生产资料的奴役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关系的平等。社会制度与思想体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制度保证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发展的物质条件,生产劳动者的解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相反,不解放劳动力的社会主义制度那就一定会土崩瓦解。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学科研究的是同一种物质即人的本质劳动力的三种运动形式。通过对人的本质劳动力运动规律的研究,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使生产资料成为人发展的物质条件,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人的发展又必须有体制机制作为保证。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还只能由国家代表社会占有。实行国家所有、国家经营。这就需要根据劳动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调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可是社会主义的初始时期却产生了“一大二公”的错误观念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违犯了人的本质劳动力的运动规律,不仅会使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动乱”,而且可以使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使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在苏联实行改革之前,戈尔巴乔夫告诉人们:“公有制也好象逐渐脱离了其真正的所有者——劳动人民。”“变成‘无主的’、无偿的和失去真正主人的东西”([苏]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这其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苏联早已瓦解了,在苏联开展的改革已经不具备调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的社会条件,不适时机的改革不仅不能使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真正主人,而且苏联的改革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彻底解体。

三、国家体制背离实现的根本目标

由于社会主义既是理论体系又是社会制度。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才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有社会主义的国家体制机制才能确保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这是由于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转化和统一是由人的本质劳动力决定的。劳动力不仅是自然进化的最终结果,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当这种特殊的物质系统劳动力受生产资料所奴役,不仅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各种各样的革命,而且最终也形成了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无产阶级改变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关系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也就必须继续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关系平等的根本目标。

共产主义的真正涵义是人的本质的实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页)。而毛泽东则说:“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页)。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是人类思维的总结果。也就是人的本质思维职能的总成果。而在苏联人不居于哲学的中心地位,人的本质的生产和思维两种职能就失去了相互转化的社会条件,劳动生产者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就会失去本来的社会主人地位。

我们的改革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也就能够不断提高人的社会主体地位。这也体现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改革越是深化其规律性就体现得越明显。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原则,胡锦涛同志还特别强调切实把经济社会真正转入以人为本的发展轨道,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的本质作为哲学思维的主体的解放,人也就能够成为生产力的真正主体,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中劳动力就能处于支配地位。

正是解放劳动力这个根本目标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劳动力的各种职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以人为本是人的本质劳动力既为人的根本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因此,按照劳动力的实际水平调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就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不仅能够与人的本质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主体系统,人的本质劳动力也就能够与生产资料形成社会动力系统,人的本质劳动力与国家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开放系统,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就能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使人的本质得到实现。

而苏联到20世纪50年代末在把劳动力作为人的本质这个根本上并未与马克思一脉相承。也就不能够通过人的本质实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从而使人的本质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在政治经济学方面虽然苏联也把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基础理解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但是并没有按照劳动力的实际水平为原则去调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这是由于哲学不以人的本质劳动力为主体,也就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物质实体即人的本质掩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作为人的思想导向,人的本质的思维职能也就不能得到发挥,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没有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作为保证,也就失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丧失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体制机制背离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本质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进入专题: 苏联解体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06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