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本开:中国改革的十个深层次理论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25 次 更新时间:2013-04-08 22:22

进入专题: 中国改革  

肖本开  

改革不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的根据,而且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变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既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又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神奇的物质系统,改革也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最广泛的解放人的本质的革命。改革理论也就能够回答围绕人的本质产生的一系列深层次社会问题。

一、中国改革的根本条件

改革作为革命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创造。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改革就不可能进行。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在联产承包责任书上还得写上: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互相“托孤”。农民所干的就是把公有制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开来,调整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经营关系,破除高度集中的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这也就会遇到国家体制机制的障碍。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党早就想这样干而还未来得及干的。正如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对小岗村农民所说,我们早就想这样做,苦于没有人带这个头。没想到马列主义竟然出在你们这个茅草房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作为公有制的主人具有在创造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解放人的本质的强烈期待,又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据的党的坚强领导相结合,才能够形成改革的根本条件。

但是,对于苏联改革就不一样了。早期南斯拉夫哲学界就指出:在苏联,人已经游离了哲学的中心地位。这就证明苏联共产党已经不是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党的哲学的根据了;再说就是戈尔巴乔夫也认为,公有制好象已经变成了无主的、无偿的东西了。这也就证明人民已经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人了。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还要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那只能是加速共产党执政基础的瓦解。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这是深化改革的战略之策。也是对发动和深化改革的根本条件的高度概括。

二、中国改革的根本理由

中国改革的根本理由在于体制的高度集中。无产阶级革命最根本的成果——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由国家代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国营的统一模式。经济体制的根源在政治体制,集中的经济体制是由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决定的。这种政体的高度集中是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也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否则就不能抵御刚遭失败的剥削阶级的强烈反攻。但是,社会主义经过一定阶段的巩固和发展,又显示出高度集中的体制,存在不利于调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的弊端。

中国共产党发动经济体制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需要,又是人的自我解放和发展的必然。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实质上是人民的创造。凤阳小岗村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承诺,既针对国家集中体制不能有效地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的弊端,又提出了他们实现三兼顾的具体方略。人民以三兼顾的创造开始了对国家集中体制中不利于三兼顾的体制的改革。把爱国主义和改革精神结合起来,也就能够开启中国农村改革之先河。

三、中国改革的哲学根据

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改革的哲学根据。不仅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前就把唯物史观确定为党的哲学根据。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经过解体、动乱之后,历史唯物主义仍然作为推动改革的哲学根据。邓小平说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邓小平是要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变为人的本质劳动力的运动规律,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劳动力。

从改革过程中哲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也隐隐约约体现了这一点。先是认为苏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定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块整钢”,反对的根本原因在于动摇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后来又有人认为改革的胜利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赞成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中包括了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和赞成都缘于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实质上也就是要将二者统一于历史唯物主义。最近几年,改革初期开始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又发展为是历史观还是世界观之争,也就拉近了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联系——不管是历史观还是世界观,都存在哲学灵魂和人的肉体(主体)之间的关系。只要能借助改革的力量,历史唯物主义之魂就能够根植于人的本质主体。而不管是历史观还是世界观由于二者的主体都是人的本质,通过人的本质也就把历史观和世界观二者相互统一起来了。

我国的改革开辟了人的哲学新境界,改革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三次升华。第一次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无产阶级解放人的本质的政治斗争深刻影响了马克思的历史观,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二次是20世纪初,无产阶级解放人的本质的政治斗争影响了中国一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志士仁人的历史观,把唯物史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哲学根据;第三次是20世纪下半期,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和动乱,中国共产党把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变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发动和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人的本质。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由无产阶级过渡到无产阶级与人的本质形成哲学的社会主体系统,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成为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发动机。这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因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的根据,也就能够夯实政治思想的基础而成为中国改革的哲学根据。

四、中国改革的根本动力

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是改革的真正动力。改革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化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既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又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中国改革也就具有了人的本质这个真正的动力源。也就是通过改革激发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主体人的本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人的本质的内在动力。这才有可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人间正道。

中国共产党发动改革解放人的本质,也就能够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人的本质是党与群众相联系的真正桥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把人的本质从生产资料的奴役关系中解放出来;中国共产党发动改革就是要进一步解放人的本质的内在动力,更加充分地发挥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改革开辟了解放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开创了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建了保障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学科研究人的本质的三种运动形态,党也就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人的本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力量,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五、拨乱反正的真正目的

拨乱反正的真正目的是要把人的本质的思维职能的发挥建立在发挥人的本质的生产职能的基础上。我国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就提出了人的改造问题,并以此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到“文化大革命”就发展为“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这种背离人的本质的生产职能为基础的抽象人的改造,只能把人的发展引入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歧途、使人的本质重新被唯心主义所奴役。马克思说,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恩格斯说,改造自然是人学会思维的基础。指的都是人的本质只有以生产职能的发挥为基础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真正的全面发展。

我们党在改革一开始就制订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并通过贯彻执行,也就把人的本质的生产职能和思维职能在生产的基础上结合起来了,也就能够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党在17大和18大报告中都提出: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聚精会神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得到解放,才能为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解放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人间正道。拨乱反正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解放思想,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坚持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过程中,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六、改革在跨越资本主义的中国发生的奥秘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资本家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实质上就是建立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的关系。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的关系,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劳动者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中国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劳动者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劳动者的主人地位是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决定的。而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关系首先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应该具有更加优先的地位。而这种发展的组织模式则由劳动者自己通过改革农业劳动的组织形式最先创造出来,并使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改革解放了劳动力、有效地发展了生产力,也就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的发展方式,在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关系的基础上,又转变成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新型关系的自由发展,也就能够更加符合劳动力的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发动改革,也就是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化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在聚精会神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主体劳动力的过程中,也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劳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能够按照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也就是不仅把人的本质作为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主体,而且又把人的本质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也就能够真正转入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人间正道。

七、改革理论划分学科缘于人的本质

改革理论是解放人的本质实践的升华,而人的本质有多种运动形态。改革理论不划分为三个学科,改革理论就不能与人卓有成效地接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就不能更加有效地转化为人的本质的物质力量。这是社会主义近百年历史的最根本的教训。改革开辟了解放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而且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作为认识主体的无产阶级也就能够与人的本质主体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主体系统,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认识与人的本质为主体的思维也就能够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系统。确保了人的本质在哲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就能够保证在人的本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并在改革中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

人的本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哲学确保人的本质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支配地位,哲学才能成为经济活动的发动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本质的生产职能和思维职能,也就能够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的提高,不仅确保人的本质在人的本质与生产资料关系中的支配地位,而且也能够使人的本质与国家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开放系统。而这个开放系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的研究对象。

改革理论划分为三个学科,在改革的不同时期都有突出的体现。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的决定一出来,邓小平就称赞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初稿。值得关注的是:学科的对象是改革目标的科学表达。如:我国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孙冶方就提出: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人即劳动力与物即生产资料的关系;改革初期实行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解决的还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问题。在改革中,只不过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形成了社会矛盾系统,劳动力与国家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开放系统,劳动力与无产阶级形成哲学社会主体系统,人的本质也就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成了以解放人的本质为宗旨的科学理论体系了。由于改革理论阐明的是人的本质三种职能的发挥和解放,改革理论也就划分为三个部分,这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

八、资产阶级容忍中国改革是掩盖人的本质的后果

中国改革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最广泛的革命。那么资产阶级何以能容忍中国改革?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阵营较之马克思时代发生了变化。当年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与工人阶级把人的本质从生产资料的奴役关系中解放出来的政治斗争直接对接。“工人出卖的是劳动”、“价值是劳动创造的”、“把劳动确证为人的本质”等等抵毁人的本质的言论 ,都受到过马克思的批判,就是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用“劳动的解放”代替解放人的本质劳动力,也立即会受到马克思的严厉批判。资产阶级为了剥削阶级的利益就必须保持警觉并想方设法掩盖人的本质。相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不用去专门掩盖人的本质,也能坐视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从根本上讲就是由于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并不强调在人的本质是主体性概念这个根本上与马克思一致。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虽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也进行工人阶级解放人的本质的政治斗争,但这些国家当时都缺乏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科学传统——着力探究事物的本质尤其是人的本质。所以从苏联到中国,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的人从事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马克思主义研究,也不知道马克思揭示的人的本质这个主体性概念指的是什么,只有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客体性概念去掩盖现实人的本质,已经自觉不自觉替资产阶级麻痹劳动人民解放人的本质的斗志。如果资产阶级再特地重新去掩盖人的本质,就会欲盖弥彰。再说一旦真正引起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说的关注,资本主义从帝国主义到霸权主义的精神支柱——人道主义的旗帜就难以挡住人的视线了。

虽然中国共产党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变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解放人的本质,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人间正道。这都是由于改革的发动、过程、目的,全都是围绕解放人的本质进行的实践,人们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还有待时日。再说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上抓住人的本质这个主体性概念的人并不多,更没有形成什么有影响的中国声势。另外,资产阶级由于长期以来本来就掩盖人的本质,以至对解放人的本质的政治意义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也就容忍了中国的改革。

九、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思想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肯定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既是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巩固改革成果的必然。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夯实政治思想基础。这个政治思想基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改革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化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既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又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人间正道。这不仅能够证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无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基础,而且也能够证明人的本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物”。

在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是穷困到只有出卖人的本质劳动力的人群。由于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增强了对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关系的意识,终于意识到劳动力被奴役的地位。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改变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的关系也就成为了无产阶级奋斗的目标。这种政治斗争深刻作用马克思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被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也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研究人的本质三种运动形态创立了三个学科,形成了以解放人的本质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成了无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的根据,是由于共产党首先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劳动力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又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变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聚精会神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为解放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了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也就能够切实把经济社会真正转入以人为本的轨道,实现科学发展的人间正道。

有人在十八大后提出重启改革,加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可是在哲学界有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物”界定为“客观实在”。以“客观实在”为根据的改革能够转移中国政治改革仍然坚持解放人的本质劳动力的正确方向。改革拓展了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能够真正意识到人的本质就是“客观实在”的灵魂。“客观实在”如果是自然界的“客观实在”,其进化的最终结果是人的本质;如果“客观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社会的物质是人的本质的创造、是人的本质的再物化。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思想基础只能靠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夯实,“物”只能界定为人的本质。解放人的本质也就能够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并不是否认“客观实在”,唯心主义历史观所要否定的是手,及其产品的重要地位,把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归功于脑、归功于脑髓的发展。而历史唯物主义则首先重视的是手、重视手作用脑、手脑相互作用形成体力系统和智力系统的总和即人的本质劳动力,并庄严宣告:世界是人的本质劳动力的创造。这才是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的本质劳动力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试金石、分水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物”即人的本质,也就能够奠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

十、中国改革的根本目标

中国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发展,解放人的本质劳动力。在邓小平理论中,人首先是作为生产力的主体存在的;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人是全面发展的人;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原则。邓小平理论强调社会主义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解放生产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全党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所有制实现形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也就是人发展的历史。因此,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又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结果是人的社会主体地位的提高,为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创造社会条件;科学发展观也就把以人为本作为原则,强调切实把经济社会真正转入到以人为本的轨道,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改革自始至终的根本目标都是人的发展、解放人的本质。

作为改革根本目标的人是现实的人,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解放人的本质。改革解放人的本质从起点到终点都是按照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实现的。改革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也就是完善生产关系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人的本质发展的两个方面即促进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即既实现人的本质作为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主体的地位,又实现人的本质作为推动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地位。一旦人的本质实现了在生产领域符合人的本质的本性之后,人的劳动能力作为目的本身也就会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人成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的存在是人的哲学的存在。人的本质劳动能力作为哲学主体实现了全面自由发展之后,人的本质劳动力作为生产力的主体就可以在自然界中实现越来越广泛的自由发展。人实现了“各尽所能”,社会也就实行“各取所需”。

    进入专题: 中国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280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