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陶:巴黎散记之九——莫奈心中的花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22 次 更新时间:2012-02-05 21:47

进入专题: 巴黎散记   莫奈  

杨祖陶 (进入专栏)  

法国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画派奠基人、最典型的代表、伟大的画家莫奈(Claude Monet, 1840.11.14--1926.12.5)的名字虽然早有所闻。但是,对于莫奈和他的名作的与日俱增的关注与景仰却是两度法国之行才有的事。记得10年前在法国见到一把印有莫奈的名画《睡莲》(Nympheas)的漂亮的大阳伞,它的花卉的图案、光线、色彩都是那样新颖、淡雅,令人喜爱不已。通过这件小事才知道莫奈画作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了。初次到法国居住在枫丹白露,几乎每天都为美丽的风光、美妙的艺术所陶醉。当我们穿过浓密的森林时,想到当年莫奈来这里画过枫丹白露的森林画,顿时好像与莫奈走近了一步。

我庆幸自己10年后再度来到大巴黎地区,有更多的机会走近莫奈。由于对塞纳河情有独钟,我们经常来到塞纳河畔,或者登上塞纳河的小岛,总是可以看到印象派画家久远的足迹。有一次,当来到塞纳河畔一个印象派活动地,在大树下有一把有纪念意义的特别大的石椅,当年印象派画家——想必其中也有莫奈——写生和休息时常在此坐坐,也就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最令人着迷的是,我们到大巴黎地区不久就参观了塞纳河畔的吉维尼(Giverny,属诺曼底地区边缘,27省)小镇上的梦幻般的莫奈故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莫奈的长满睡莲的水上花园。后来的诺曼底之旅(参见巴黎散记之四)好像莫奈与我们总是如影随形。我们到达诺曼底的第一站翁佛勒(Honfleur,14省)既是他的启蒙老师、画家布丹(Louis Roudin,1824-1898)的故乡,也是他多次来此作画的美丽港湾,其中著名的《防波堤》、《翁佛勒的塞纳河口》就是在这里画的。当我观看到真正的势不可挡的防波堤、塞纳河入海的波澜壮阔好像感到了一种莫奈画笔下的色彩交响与音乐诗意,别有一番意境。有意思的是,在翁佛勒的街边市场上,肖静宁一眼见到一件很特别的衣裳,不很张扬的蓝色配以不很清晰的粉白色的类似莲花图形,好像又见睡莲!当即买下送给女儿作为翁佛勒之游的小小的纪念。

因为旅馆爆满我们才有点嫌麻烦地“舍近求远”驱车数十里来到著名的海港城市、塞纳河流归大海的勒阿佛尔(Le Harve, 76省)住了一晚,结果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莫奈5岁时就随家人从巴黎迁居来到这里,度过了14年的难忘时光。他在这里反复画过海景、教堂。原来他的引起巨大争议的、导致一个新的绘画流派——印象主义诞生的《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就是在勒阿佛尔画的。这意外的寻根令人欣喜。

在参观罗丹博物馆的时候得知莫奈与罗丹这两位同时代的艺术家竟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他们曾经是相互支持的难兄难弟。后来,已经名震艺坛的两位艺术家在他们即将进入50 岁的1889年,在巴黎携手举办了“莫奈•罗丹联展”,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回顾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参观举世无双的、绝顶美丽的莫奈花园给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印象。花园是莫奈自己创建的,反过来花园又成就了莫奈的后半生。

从我置身于神秘的枫丹白露森林,到在莫奈的《印象•日出》的诞生地港口城市勒阿佛尔徘徊;从莫奈作画的塞纳河畔漫步,到莫奈多次作画有“画家的天堂”之称的翁佛勒凝视海景;特别是在莫奈最后的归宿、莫奈“故居和花园” 寻找名画《睡莲》的真实来源、真实场景,这些难忘的游历使我一步一步更加走近莫奈,为欣赏莫奈的画作,尽可能努力追寻一些生动而真切的依据。也为我的精神世界增添了一笔不小的宝贵财富。以下段落,结合自己的游历,主要就莫奈的印象派的开山之作《印象•日出》、和他的巅峰之作《睡莲》系列记下自己的若干感受。

莫奈出生于巴黎小商人家庭。勒阿佛尔的海边生活,对莫奈的一生影响很大。他喜欢在港口码头作画,画船只,画海景,自幼与大自然有一种特别的沟通。幸运的是,风景画家布丹最早发现了莫奈的绘画天才,成了莫奈的启蒙老师。布丹是一位坚持户外作画、推崇朴素自然主义画风的画家。他告诉莫奈,当场画下的任何东西,总有一种以后在画室里不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的生动性。这使莫奈受用终生。布丹还鼓励和推荐莫奈去巴黎正规学习提高。1862年,莫奈来到相对宽松的格莱尔(Charles Gleyre)画室学习,并结识了巴齐依、雷阿诺、西斯莱这三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因不满学院派的教学方法执意离开格莱尔画室,结伴到枫丹白露森林写生,开始萌发独立探索绘画的技法。莫奈直接描绘自然,从一开始就注意画天空、大气和人物在大自然的光照中的复杂色彩。家乡勒阿佛尔的无边无际的海水,塞纳河的亲切河水,及其沿岸的景色成为他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他的画作始终与变化万千的光与色相伴相依。他不断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描绘自己亲眼见到的自然风光和现实生活,捕捉和记录瞬间的感觉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4岁时,他的海洋风景画《翁佛勒尔的塞纳河口》首次入选沙龙展。这次我们来到翁佛勒真有一种置身于莫奈画中的感觉。

在19世纪物理学的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莫奈摒弃了从16世纪以来传统油画中用的最多的裼色、黑色调的、首先用大片平涂勾画出明确的轮廓线、然后涂上物体固有色的作法。莫奈致力于色彩的革新,突破了褐色的轮廓线、褐黑色的阴影表达、及物体的固有色处理。他强调自然光,否定固有色,对色彩的运用非常细腻,画面的色彩随光的变化而变化。他用色彩分割技法而非平涂法作画,根据自己对自然景物的直观的感受,即把鲜明的色彩,用点、线、块的碎笔触(也称小笔触)分割开来,展现在画面上,最后达到一种视觉的和谐的融汇,好似出自大自然的神韵。画面更加丰富自由、生动简练,色彩更为明亮、富有动感。由于印象派作品从总体上追求和捕捉瞬间的自然效果,在制作上极力争取时间,以致带有一种速写性,不讲究构图的严格轮廓和细节。可见,莫奈和一些画家实际上开创了一种表现自然的新的绘画方法,只不过当时还没有给予恰当的名称来表述。

在19世纪法国,画家想要获得承认,只有参加一年一度的官方美术沙龙展。60年代,一群有着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年青画家、美术家,不甘心保守的官方沙龙对他们作品的冷淡、奚落、排斥。在莫奈发起和组织下,1874年这群年青人将他们在官方沙龙展落选的作品在巴黎举办了一次公开展览。名为“无名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首届联合展”,参加展览的有30个画家的165件作品。这是一次没有印象主义之名的实际上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也是画家寻求自身价值的一种觉醒。

在众多参展的画家和作品中,莫奈与他的《印象•日出》(油画,1873年, 48×64公分,现收藏在巴黎马蒙丹博物馆)受到社会的公开攻击,成为西方绘画史上最具挑战性、戏剧性、传奇性的事件。由于这幅画用笔大胆简略,有人认为只是一张草图,是对艺术爱好者和鉴赏者的一种愚弄。特别是评论家勒罗瓦公开发表文章嘲讽这次展览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主义由此而得名。从1874年到1886年共举办了8届印象派画展),质问《印象•日出》到底在画什么?不是在描绘自然的日出印象,只不过是描写那些模糊的、无意义的印象。有意思的是,参展的这群画家对于别人用来嘲讽的“印象主义”的称呼不但不反感,反而很合心意。莫奈劝他的朋友就用评论家送给他们的诨号做画派名称。于是,印象主义就这样名正言顺地成了这群画家的桂冠,一个崭新的绘画流派就这样产生了。莫奈的《印象•日出》也就成为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

《印象•日出》是莫奈成为印象派中坚的年青时的作品。该作品问世前,有两件值得提及的事。一是莫奈来到伦敦,观看了英国画家透纳等的一些风景画,很受启发。他深感透纳的外光表现是非常出色的。他在雾都伦敦就画了一些雾中的景物。有画家说,看了莫奈的画才知道伦敦的雾是有颜色的。以外,在创作上莫奈还深受东方、特别是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印象•日出》是一幅光与色谱写的杰作。莫奈用自己创造的小笔触和薄涂法勾抹的简略画面,除了一轮红日外,没有任何一个清晰的形象。画家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的港口景象,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 , 给人一种“直观自然”的瞬间的感受。色彩主要是蓝色和桔红色,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再现出阳光跃动的律感。在晨雾弥漫的海面,除了冉冉升起的旭日,一切看上去原本便是模糊的印象,那种似有似无的意境,才是画家视觉的真实印象,也是画家内心的真实感觉。当我们站在勒阿佛尔港口,似乎感受到了画家的这种内心的真实感受。《印象•日出》首次突出地展现了印象派表现自然的方法,是一首光与大气的诗篇,更是一曲赞美新的绘画流派、画坛新生力量的颂歌。

莫奈始终如一的将自己的创作热情倾注于印象派画技上,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印象派画家渐受注意。1883年,莫奈的作品在巴黎、伦敦、波士顿相继展出。1886年在纽约举行的画展,展出莫奈的精品45件,迎来了他艺术生命上的转折点。1888年连法国官方也公开承认了他的地位,拟颁赠“荣誉勋章”给他,法兰西美术院也为他留有一席之地。对此,莫奈完全无动于衷,不予理睬。在莫奈看来,作为画家对绘画的爱才是高于一切的。莫奈这种品格令人深深崇敬与钦佩。

在莫奈86岁的漫长生涯中,43岁之前居无定处,生活有时十分窘迫。他的画不被承认,卖不出去,摆地摊低价出卖连画布钱也收不回。他与最钟情的模特儿卡缪儿(Camille Doncieux)的婚姻得不到父亲的应允,断了经济来源(直到莫奈30岁时才与卡缪儿正式结婚。在他39岁时,37岁的卡缪儿不幸因病早早去逝)。他曾因交不出房租被赶出,靠友人帮助家人得以分散栖身,有时连面包也没有。但是他还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探索自己的印象主义画风。

莫奈一生以画风景为主,将瞬间捕捉的流动的光、影、大气固定在画布上。他的人物画大都是以卡缪儿为模特的户外作品,《绿衣女人》、《穿和服的女人》、《庭院中的女人》、《撑阳伞的女人》都是他的佳作。我们在莫奈故居看到了后者,这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半侧身的姿态,阳光闪烁在她白色的衣裙和脚下的草坪上,面庞边轻轻飘起的面纱和转动的裙摆,显示出天空中风的抚弄,云的掠过。主人公的面部和表情可一点也看不清。虽然莫奈用这幅画悼念亡妻,但他关注的仍然是在光的变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一件似乎不可理喻的事表明莫奈研究色彩入迷到了何等程度。在守护病中爱妻卡缪尔时竟下意识地去观察、搜索面临死亡和死亡时,在她面孔上光和色彩如何变化、消褪的迹象。当他震惊过来,深深责怪自己怎么落到这种地步?其实,莫奈的整个生命仿佛都随着光的明灭而搏动、而升华。

莫奈在塞纳河畔风景优美的小村阿尔让特伊(Argenteuil)租下房子,后因经济窘迫又离开了。他经常来往于阿尔让特伊与巴黎,途经当时最大的一个火车站——圣拉扎尔车站。在1877年火车还作为一个伟大的奇迹而激动人心。莫奈由此萌发了画火车的愿望,他架起高高的画架,开始在站内作画,一连画了12幅火车到站的《圣拉扎尔车站》系列作品,象征火车吐出的团团烟雾的青灰色调布满整个画面,势不可挡,十分新颖壮观。其中每一幅画都是火车在特定时刻的光、色变化的瞬间印象留在画布上的永恒,由此开创了进行系列作画即连作的先河。《圣拉扎尔车站》连作是莫奈留给巴黎现代化进程的纪念与赞歌,也是现代工业风景画的印象派画风的典范之作。

1883年,43岁的莫奈渴望有个安定的住处。他在火车上为诺曼底边缘小镇吉维尼(Giverny)的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色所吸引。小镇距巴黎约70公里,临近塞纳河,只有200来人口。莫奈在小镇上先是租下一套带果园和菜圃的农家简陋二层楼房;在他50岁的1890年11月,他的画崭露头角,开始富裕起来,终于把所租的房子连同院子一起买了下来。他做的第一件事竟是逐步把存粮的仓库改建为画室,把庭院变成了大花园——他绘画的对象;4年后的1893年2月又买了邻近的另一块土地,首创画家的“水上花园”。莫奈后期那些登峰造极的《睡莲》画作,就是他从自家水上花园获得灵感而成的。他在这里度过了后半生的43年的时光,直至86岁时在此谢世。1926年莫奈去世后,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吉维尼小镇上的莫奈故居(与莫奈花园常通用)如今成为法国最浪漫的十大美景之一,名扬天下,成为人们竟相参观、游览的胜地。在每年4-10月的7个月的开放日子里,接待50万的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而且大都是远道而来的异国观光客。

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在2011年7月鲜花盛开的季节经女儿热情推荐和自驾游来到莫奈故居和花园。我感到,不来到这里,就不能理解莫奈的崇高的意境,就无从解读那不可思议的印象派《睡莲》连作的真实来源和莫奈的永不衰退的美的创造。在花园里,不时你会惊喜地找到莫奈的《吉维尼穿过花园的主路》、《睡莲》、《小木桥》等等画作的原型就在此处或者彼地。晚年,在连续衰失亲人、视力严重受损的打击下,他几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继续作画的意愿,唯有他亲手创造的睡莲池带给他最后的灵感,成为他最后的画坊,画睡莲成了他最后的使命,灵魂的依托。

莫奈故居位于塞纳河畔的山谷里,非常宁静秀美,空气格外清新。当看见一条整洁的不太宽的马路旁,一幢小楼前大约数十人在排队等候,就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花园的入口处不大,我的轮椅不排队直接绕到前面的正门进入。莫奈故居及花园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两层楼的故居,楼前的花园(也称陆地花园),由隧道连接的水上花园(也称睡莲花园)。

莫奈无论成名前和成名后所追求的永远是自己的画作。为了画作又依照自己印象派的理念、心中的图景精心规划设计了自己的花园,又从花园中创造了不朽的画作。莫奈成就了花园的奇迹,花园进一步又成就了莫奈的奇迹。下面就依次记述自己的浮光掠影的参观印象。

莫奈故居就是莫奈先租后买下的那一幢二层楼房。人字形的屋顶复盖着青灰瓦块,外面的墙壁是粉红色的,墙上爬满了绿色的植物,门窗是翠绿的,屋外平台、台阶也是翠绿色的,台阶周围被盛开的红色郁金香簇拥着。故居前有一条静僻的小路,两旁种着高高的白杨树。每天清晨5点,莫奈在花园里踩着野草漫步,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晚饭后,他坐在楼前平台上,长时间地欣赏他得意的满园中的奇花异草。这两层楼房,楼下大厅用作画坊,饭厅等。故居的内部完全保持莫奈生前的样子,每个细节都真实地展现了画家生活过的痕迹。房间布置的非常简洁素雅。莫奈的画室,他用过的画架、调色板,桌椅原封不动放在屋子里,桌上摆放着几张他的生活照片和友人为他做的雕像。房间的墙上挂满了莫奈的画作,几乎都是复制品。他后来的许多作品是在这里完成的。他掀开窗帘,花园美景尽收眼底。房间被刷成不同的颜色,阅读厅、卧室和画厅是蓝色的,摆设着漆木家具的餐厅是黄绿色,还有厨房贴着蓝白色图案瓷砖,各种带柄的锅具整齐地挂在墙上。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有的房间和楼梯通道上挂满了日本京都气息的浮世绘画。年复一年,莫奈就这样一边作画,一边不断打造自己的花园,并着手开辟新的荷塘。卧室里一张古老的木床,墙上挂着他与妻子的照片, 71岁时他痛失第二任妻子艾丽斯,一直未再婚,主要由老园丁克里蒙梭陪伴。在莫奈去世后,克里蒙梭不忍再回花园睹物思人,但他还是到奥朗吉利博物馆(Musee de Oraunege, 亦译作桔园)去看画忆旧。

进入呈矩形的花园,有如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鲜花的海洋。莫奈亲自策划栽培了上千种花草树木,花开四季,周而复始,生气盎然。可以说,这个花园是独一无二的,去了一次你永远也不会忘记。谁能想到这竟是当初买下的菜地果园呢?莫奈,只有印象派画家莫奈才有这样的热情,这样的创见,把自己心中的花园图景变成自己眼中的现实花园。花园的独特的风采、强大的吸引力都来自画家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特殊视角。曲径幽深的小溪、小路旁任鲜花盛开,那成系列的、高高的拱形绿色铁架任绿色攀援植物去迎接更多的阳光雨露,就连拱形门下方的主路也让恣意生长的花草侵占。各类花草品种极多,混合栽培,和睦共处,密集生长,自由自在,争奇斗艳,夺目多姿。花园里什么奇花异草都有,如天竺葵、水仙、金盏花、郁金香、鸢尾草、香薰草、兰花、葵花,玫瑰、蝴蝶花、剑兰、康乃馨,蔷薇、大丽花、绣球花,郁金香应有尽有。特别的是,莫奈的花园的花不加修剪,各种花草快活地挤在一起,自由生长,形成一种“野趣”。这种天女散花般的栽培,万花争相竟自由的态势,使花园的每个角落都显示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的完美配色。这正是画家追求的自然美、自由美的写照。花园这种犹如“天然调色板”的效应,正是画家莫奈尊重花草天然生长的表征,从而把莫奈心中的色彩和弦谱写的如此优美。我突然感到,莫奈下大力气创建花园是为他的视觉感受、为他的崇高绘画事业所驱使的。

莫奈的水上花园因他的《睡莲》连作而闻名遐尔。当人们赞赏《睡莲》连作时,总不禁要追寻这般绝妙之作的原创地。莫奈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在寻找,想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向最大的神秘挑战,建一座水上花园。”,我们知道,莫奈早已与水结下不解之缘,但要自己建一座水上花园,这是何等神秘的追求!引他最钟情的与塞纳河相通的埃普特的活水建一座水上花园是何等美丽的创举!功夫不负有心人,莫奈挑战终于成功,花园建成,塞纳河水养育的满园睡莲娇美动人。一位作家赞美道,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花园,更是艺术,一幅取材自生活,充满生命力,在大自然中完成的和谐悦目的大素描。水上花园满池的千姿百态的睡莲,让他灵感飞扬,使他在80高龄还能坚持户外作画,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型《睡莲》的系列创举,从而创造了无尽的辉煌,登上了自己艺术的巅峰。

从陆地花园一侧走出,穿过一个隧道,再沿着两旁都是白杨的与水渠相伴的小路前行,绕过一片翠竹、垂柳就是我们追寻的水上花园了。池塘相当大,不规则形,有一种神秘的极至的美。池边栽植着不同季节、不同色泽、不同高度的花卉,点缀着水上花园的绿色调世界,连同绿色瀑布般的垂柳翠竹一起在池中构成迷人的倒影。暗绿色的池塘中的一簇簇睡莲素雅高洁,叶面浮在水面,粉红、白色、黄色、紫色的花朵在骄傲地挺出水面。沿着池畔漫步,两座翠绿色的日本式小木桥,恰到好处的为这浪漫的水上花园增添了几分东方的神韵。当我们站在绿色环抱的日本桥上马上联想到莫奈在桥上的身影和他的作品《日本桥》连作,顿时心驰神往,连忙找机会在桥上留下了自己的珍贵瞬间。来到睡莲花园才知道原来莫奈就是在这里支起画架,以最迅捷的方式,捕捉光影色彩的变化,把瞬间的视觉光效展现在画布上。我不禁感叹:只有莫奈才能根据印象派画作的视觉的需求作出如此奇妙的、大胆的、独特的水上花园的成功的园林设计。莫奈能在自己创造的这么美的地方作画真乃艺术家之幸。

睡莲这神奇的莲花生活很有规律,晨曦中初醒、中午怒放、傍晚羞怯、入夜安眠。莫奈通过睡莲连作将这种一日之中的变化视为追求色彩的美,用光线与色彩来表现瞬间印象的绝妙题材。1895年,睡莲的奔放飘逸开始在他的画布中出现。1899年以后、直至1926年去世的27年中,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睡莲这个主题。在他76岁的时候,他的天花板透光的特大画室(长23米、宽20米,高达15米)建成,他开始进行以6×2米的大画布画出巨型睡莲作品挑战自己。我们在参观时看到大画室的一面墙被一幅特大的《睡莲》(仿制品)占据了,俨然已经看到了一片真实的荷泽的夏日风光,令人赞叹不已。

《睡莲》组画倾注了莫奈晚年全部的心血。他一生画了300多幅睡莲。莫奈画布上的睡莲,色彩、形态各异,有浓荫背景下花叶的姿态,有蓝色雾中朦胧的花影,有色彩绚丽的线条描绘,也有只见色块而不见轮廓的狂放写意……,还有那岸边垂柳的倒影,所有的睡莲都显得空灵而美丽。

莫奈60岁的1900年,他展出了《睡莲》连作13幅;1909年又展出了《睡莲》水景系列48幅,均引起极大的反响。从1914年起直至1926年去世的整整12年里,莫奈为按照约定将在大画室作的一批睡莲大装饰画捐赠给国家而呕心沥血,气吞山河。莫奈从74岁开始创作的巨作,将其印象派效果推向极致。在最后几年中,他几乎双目失明,每次要看颜料管上的文字才能知道是什么颜色,83岁还接受白内障手术。虽然视力不佳,仍从事睡莲巨幅长卷式巨作——大装饰画的绘画制作,也许作画中的莫奈与他手植的睡莲之间,已经达到一种“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默契。临终前,他嘱咐把他的12年心血之作《睡莲》连作赠送给国家。这次他不再把画面分割成单幅,而让它构成一个环形连续体。由于《睡莲》连作的独特与宏伟,国家专门在巴黎设计了椭圆形的奥朗热利博物馆安装这批国宝,人们把这一椭圆厅称作“印象派的西斯庭教堂”。这个“教堂”成为莫奈对艺术、对国家的忠诚,国家对艺术、艺术家的尊重的见证。

当气势恢宏、美丽迷人的巨型的《睡莲》连作安装在巴黎奥朗热利博物馆一间风格独特的圆形厅内,只见四壁无边无际的池水与莲叶在富有装饰情趣的环形油画中展现出来,环绕在观众的周围,画的宁静与美妙深深感染了大家,观赏者坐在展厅中央静静地看,使人顿生一种奇幻感。这个四面被水包围着的圆厅内的油画景色,是那样地迷人,它既真实又虚妄,连当时的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也热情地向艺术家祝贺,称赞他的构思的奇特和艺术的美妙无比。人们不断地赞美莫奈的《睡莲》画“太美丽了,连大自然也不可能做到。”

莫奈说,他后半生只做了两件事:绘画和种花。这两件事,他都达到了巅峰。他给人类带来了美的享受。罗曼•罗兰赞美他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骄傲。莫奈是自然的观察者,也是人生的观察者,将人与物象在浩瀚的自然中视为连带同一的生命,是他终生的信念。莫奈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对西方绘画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印象主义,掀开了西方绘画史新的一页,创造了色彩的交响传奇,被誉为“绘画音乐人物”。其深远的影响力不仅改变了绘画,也改变了音乐、雕塑,文学等等与之相关的领域。

参观莫奈故居与花园伴随着美的享受与惊叹,还有一种持久的感动。莫奈以不可动摇的、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大胆而不屈地向传统挑战的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都体现了他的伟大而崇高的胸怀与品格。他开创的印象主义流派的经典画作连同他的“自然画作”(花园),都是他留给全人类的共同的宝贵财富,献给人类的最美丽的礼物。他所坚持的印象主义画风意味着人们感觉、观察、表现自然与世界的方式的变革,可能具有一种带普遍性的方法学启示。他奋斗不止、成就非凡的伟大的一生永远给人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的鼓舞。

(2012- 01-25于珞珈山麓)

进入 杨祖陶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巴黎散记   莫奈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域外传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965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