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陶:巴黎散记之八——罗丹博物馆掠影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90 次 更新时间:2011-12-27 17:25

进入专题: 巴黎散记   罗丹  

杨祖陶 (进入专栏)  

我已经记不清法国伟大的雕塑艺术家罗丹(Rodin Auguste 1840.11.12—1917.11.17)和他的旷世名作《思想者》是什么时候进入我的视野和记忆的。在这次巴黎之行参观罗丹博物馆(Musee Rodin)之前,有两件事是比较清楚的。

上世纪80年代末,我购置的、常常翻阅的250万字的大型《西方思想宝库》([美]莫蒂默•艾德勒等编,编委会译),这是“三千年西方思想第一部指南”,其封面设计仅有一尊非常醒目的罗丹《思想者》,书脊还有一个较小的《思想者》。此外,在一本书中偶然见到转述的列宁的话:去巴黎的人不可不看一看罗丹的名作《思想者》,引起我极大的注意,只是我一直没有搞清楚列宁原话的出处。

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在我古稀之时,女儿从法国给我带回一尊青铜《思想者》(15.5厘米×7厘米×8.5厘米)雕像,相见恨晚。第一次看到了《思想者》雕像实体,神态生动,严肃深沉,表情痛苦,凝视下方,陷入沉思。不禁左看右看,上下打量,反触摸着他那十分强壮的身躯,感到《思想者》仿佛有一种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无穷的力量。

难忘的2011年巴黎之行,我有幸迈进了罗丹博物馆,立即在我的眼前展现了一片雕塑艺术的新天地,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印象,好像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雕塑艺术的启蒙与冼礼。

罗丹博物馆位于巴黎市区塞纳河南岸梵伦纳小路(RUE DE VARENNE)77号。这里原是 18世纪初建成的一大套毫宅。几经转手,开过Biron酒店,一度成为俄罗斯大使馆。罗丹1908年就承租其中一部分入住,这是他生前最后一个住处。1911年法国政府收回这处房产。1916年,已被授予国家艺术家称号的罗丹,通过连续三次捐赠,把他的全部作品(包括1900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150件作品)、他的收藏品、他的图书馆、他的信件和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同年,在罗丹本人倡导下,政府终于为他创建了罗丹博物馆,馆址也是罗丹自己亲自选定的。罗丹与国家这样的互动也是令人感叹的,艺术家生前就拥有政府修建的博物馆实在是太为数寥寥了。

经过著名建筑师的规划、设计,建成了一座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展厅约45000平方米,花园约35000名方米)的巧夺天工,绚丽,精致的罗丹博物馆。它也是巴黎最受欢迎的休闲景点之一。遗憾的是,没等到博物馆建成,1917年底罗丹就去世了,1919年罗丹博物馆才正式开放。罗丹博物馆的显著特点在于,除了室内的主体展馆外,还有一个美不胜收的花园。但是,由于罗丹博物馆的正门是终日紧闭的,入口处在大门的旁边,可以说毫不显眼,参观的人群在狭窄的行人道上排队,入口的厅也不是太大,如果你不按线路参观完,你根本不会想到罗丹博物馆是这样的大,这样的美,这样的幽深,好似一个雕塑气场在周围迂回游动,馆内馆外,丰富的展陈,秀丽的风光,高雅和谐的整体氛围,让你沉醉,流连忘返。

展览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罗丹博物馆收藏了多达6600座数量惊人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罗丹已完成的大理石和青铜作品。雕塑是美术的“重工业”,这么多作品,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首先我们很注意看罗丹本人的画像,其中,他的自画像是最引人注目的。我正在一个罗丹的雕像前驻足凝视,充当翻译的女儿告诉我们,这个雕像罗丹最满意,是他的情人卡米尔(Camille Claudel)雕的,这里还有一个馆专门陈列卡米尔的作品呢,她也是一位有成就的雕塑家。这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

室内展馆建筑风格华丽精巧,无论是一层或二层,展览厅结构高迈而宽敞,光线柔和,件件展品精心布置。

一层有9个展厅。1号厅里陈列的是罗丹年轻时的作品;2号厅主要是装饰类雕塑作品;3号厅是他的代表作《青铜时代》;4号厅里有《上帝之手》、《吻》(LE BAISER)等杰作; 5号厅里有 《教堂》、《行路人》;6号厅专门展示罗丹的助手、情人、独立雕塑家卡米尔的作品,包括《成熟年代》等;7号厅里有《夏娃》;8号厅里展示的都是女性的雕像;9号厅内是绘画作品展示。楼道上也有罗丹不少的杰作,特别是反映雕塑技术随科技进步的发展轨迹,具有科普意义。

二层有7个展厅。10号厅里有著名的《地狱之门》的第3遍草稿作;11号厅里有《斑蝶》(IRIS);12号厅里是一些研究资料;13号厅里是一些石膏和大理石模子;14号展厅里有凡高的大幅油画《堂居伊老爹》;15号展厅里有《巴尔扎克》、《雨果》等人的雕像。16号展厅放的是跳舞女孩的素描。

室外花园极为美丽宽阔,分为玫瑰花园,北部和南部两个绿草茵茵的锦绣般的大草坪。花园树木郁郁葱葱,泉水清清,水点星罗棋布。在花园伸展深处有一个平台和一个绿篱隔开的隐蔽的休息区。有的雕像就立在水池中央,别有意境。花园里有他的举世皆知的、成为西方艺术的图标的作品《思想者》和《吻》,更使此地熠熠生辉。

在葱茏的树木中遍布着精美的雕塑是罗丹博物馆的显著特色。我们在花园中一边漫步,一边欣赏大师的杰作。花园里也有很多罗丹的雕塑及复制品:著名的《地狱之门》,《巴尔扎克》,《加莱义民》,这些青铜雕塑品错落有致地矗立在户外树林间,与自然园区浑然一体。虽然好些著名的雕塑在室内也看到,但在室外感受到有别于室内展览所得不到的艺术氛围,更加贴近艺术的本真。的确,花园的雕塑布置为游人探索这位大师的理念和思维灵感的来源凭添了许多独特和奇异的想象。其实这种将雕塑品放在自然园区展示其艺术光辉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在1908年,那时罗丹就在其野生花园内(可视为罗丹博物馆花园的前身)安放了他的一些作品和他的一些古董收藏。可见花园的一草一木早就与罗丹的艺术追求和成就融为一体了。

罗丹的雕塑艺术成就辉煌,博大精深。由于馆藏过于丰厚,时间又紧,加之自己知识领域局限,这篇散记仅就几个参观的掠影片断,记下自己的一点感受。

罗丹是法国集大成的著名雕塑家,1840年11月12日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从小爱好美术。他靠姐姐挣的工钱供食宿进入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在那里他跟他的受益一生的启蒙老师勒考克学画。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罗丹转到了雕塑班,并从此爱上了雕塑,后随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耶(Barye,1796--1875)学雕塑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在他踌躇满志报考巴黎美术学院时,却屡屡受挫,被永远拒之门外。这对罗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他深爱的姐姐在进修道院两年后因病去世。这一切使罗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毅然决然去当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罗丹内心的创造欲望一直没有泯灭,这使对上帝和艺术同样虔诚的罗丹陷入内心的极度矛盾、痛苦和压抑之中。善良而明达的修道院院长埃玛尔,看出了罗丹的心思,他创造条件让罗丹有机会去画画和雕刻。他看到罗丹确有才气,就劝说罗丹还俗,并鼓励他“用艺术为上帝服务”。罗丹用一颗被抚慰而充满感激的心在修道院为埃玛尔院长做了一件雕像,这件雕像显示出23岁的罗丹已经具备当一个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劲儿。

罗丹重新回到他的启蒙老师勒考克身边,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显示出他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的天赋和能力。罗丹创作的《塌鼻男人》(1864年)大获成功,他要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使人们在欣赏雕塑时思想上的感受远比视觉感受更多、更深刻,这种理念已经成为雕塑的灵魂和魅力的源泉。这与300余年前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伟大的雕塑家、诗人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3—1564.2)的主张是一致的。

1875年35岁的罗丹积攒了一点钱游学意大利,这对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对米开朗基罗无比崇敬、赞赏倍至,并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1876--1877),《地狱之门》(1880起),《思想者》(1880—1890),《雨果》、《加莱义民》、《吻》(1884--1886)和《巴尔扎克》(1897)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但又不断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

罗丹的一生中渗透了人和命运的斗争,有苦涩,有甜蜜,有成功,有失意。人们不应忘记在他43岁的时候遇到一位简直是上帝送来的19岁的美丽动人、才华四射、极富雕塑天赋、酷爱雕塑艺术的卡米尔,她是罗丹的模特儿、学生、助手、知己和情人,她对罗丹创作全力支持,情感专注迷恋,是她不断给罗丹带来灵感和灵感的升华。可以说,罗丹的雕塑高峰期的成就与卡米尔是分不开的。罗丹的《地狱之门》相当多的构思来自卡米尔,举世闻名的《吻》、《永恒的偶像》等是像征两人爱情的作品,使罗丹这位现实主义雕塑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如上面提到的,卡米尔还是一位独立的、有成就的天才雕塑家,不少国家都开了她的作品展览会。不过,晚年的卡米尔十分孤独,他在疯人院度过了漫长而凄凉的30年的生活,实在是令人无比痛惜与感慨。

1900年罗丹在巴黎世博会上举办作品展,大获成功,确立了他作为一个著名雕塑家的声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恢复西方雕塑对人类的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表现,被认为是雕刻史上最伟大的肖像雕塑家。值得一提的是,110年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展出了他在1900 年引起轰动的的作品,显示出真正的艺术作品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永恒与不朽。

罗丹博物馆一层3号展厅的《青铜时代》是非常赏心悦目的。这个高174厘米、全身轮廓结构均匀、完美、舒展,解剖知识精确的青铜雕像创作于1876—1877年,在1878年展出时却引起轩然大波。

《青铜时代》是罗丹游学意大利为米开朗基罗所折服后匆匆赶回用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的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作模特儿。起初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苏醒过来、刚刚开始要发出内在力量的状态。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后来经专家指点去除了棍子更改了名称。但左手仍好似持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具有一种流动感。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更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以象征人类从原始社会的蒙昧状态中过渡到青铜时代的“人类的觉醒”的特征。

这么一件受人喜爱的作品,因为与学院艺术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来势凶凶的攻击和诋毁,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认为这个作品不是创作出来的,是用真人人体翻制或浇铸而成的,因为太逼真了。还因为一些别的事,一时间罗丹成了可耻的“骗子”。罗丹不得不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则派了五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只见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苛刻的攻击,留给人们深深的回味。

令人十分敬仰的是,这一对罗丹震动不小的风波平息后,罗丹却从积极方面汲取了某些争议的意义,促使他开始思考作品的表现问题。他感到极端近似、以至让人感到像真人一样,意味着毫无新意,且不利于表现深层的思想感情。这就促使罗丹以后的作品不仅形象生动且更富于内在的精神气息,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和胸怀促使他朝着雕塑艺术的更高峰攀登。

罗丹的代表作《地狱之门》(La Porte D’Enfer),其中的《思想者》、《吻》

等被放大,独立成为享誉世界的单作。无论在室内展厅或室外花园,《思想者》、《地狱之门》、《吻》、《巴尔扎克》都是观众争相追逐的目标。

1880年 罗丹应装饰艺术博物馆之约开始创作《地狱之门》,原想制作186个形体,把它设计成能反映那种充满爱情、痛苦和死亡的、令人震惊的大型门雕形式。他花费了毕生的经历 ,直到1917年他逝世也没有完成。《地狱之门》的题材取自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政治思想家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的不朽史诗《神曲》三部曲的《地狱篇》‚表示罗丹的作品偏爱悲壮的题材,他有着与但丁相一致的人文精神,对人类的地狱般的种种苦难的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甚至悲哀不已。

当我们在美丽花园里漫步看到罗丹的巨雕《地狱之门》时,不禁非常震憾。它高大如宫殿的大门,嵌在墙壁内,门框上有亚当的《三个影子》雕像,门楣上是《思想者》“但丁”,“但丁”形体最大,位置突出,特别醒目,“但丁”坐在门楣上思绪万千,陷入深深的思想矛盾之中。《思想者》本是《地狱之门》中的一个作品。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日后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思想者》,独立出来的这一圆雕放大3 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罗丹代表作,目前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展陈。

难怪有人说,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有人说罗丹是雕塑史上的但丁,是雕塑艺术将这相隔600年的两位巨匠联系在一起了,这在文学、艺术史上是何等光辉的篇章。表明真正的思想文化艺术是超越时空和国度的,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

《思想者》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无论在室内室外都是关注率最高的作品,特别是室外花园里的青铜铸造的《思想者》十分魁伟(198厘米×129.5厘米×134厘米),由于参观的人太多,直到快闭馆时才有机会与《思想者》合照。而众多围在《思想者》周围的参观者的充满赞叹、诧异、震憾、思考的种种神态和表情本身又构成一幅参观罗丹博物馆的风景画。

在花园里,我们对《思想者》的整体形象和他蕴藏的力量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凝视和仔细观摩,受到深深的感染。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他的肌肉非常发达而紧张。右手托着下颌、触及嘴唇,右肘放在左膝上,双眉紧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样子。他目光深沉地、专注出地默视着下方,他陷入深思、冥想状态之中,他关切着下面所发生的悲剧,表达出他同情、爱惜人类的胸怀。但丁和罗丹他们都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雕像把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心的思想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觉到静态下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思想在流动。雕像的每一部分,不仅是大脑,他的每一根隆起的肌肉,甚至脚趾好像都在为思考出力。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调动着全身的力量在进行永恒的思考。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造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象,有力地传达了一种痛苦的情感和永恒的思索。

艺术家把思想者塑造得这般强壮,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头脑发达、躯体四肢单薄的文弱者。可以认为,思想者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借助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的,从而也就具有一种艺术感染力、震憾力。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涵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至于之所以用裸体表现,不妨用罗丹自己的几句话来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

雕刻家罗丹在《思想者》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罗丹把这个形象赋予但丁,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形象看作是罗丹本人,以及推动人类历史前进和文明进步的一切真正的具有超越国界、时空的普遍价值的真知灼见的思想者。

《巴尔扎克》像(300厘米×120厘米×120厘米,1898年)是罗丹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他原是石膏雕塑的,在罗丹去世很多年之后才有了青铜雕像。

巴尔扎克是影响极大的法国19世纪文坛巨匠,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

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原约定1年8 个月完成,并预交了一万法郎的高额报酬。

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罗丹《巴尔扎克 》的创作历程和完成后的处境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无尽的思索……。

4年后的一天深夜, 已是凌晨四点多,罗丹还在工作,室内灯火通明。这一刻,四年来,他为之呕心沥血地构思、经历无数次辛苦地修改、塑造的巴尔扎克的全身像终于完成了。他得意地看着的杰作,这是一件用绘画性技巧雕塑的作品。罗丹为了充分表现19世纪法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巴尔扎克,把他塑成一个披着头发,裹着睡衣,昂首闭唇,凝视远方,两手交叉胸前的文豪形象,浪漫的造型更显出了这位文坛大师的豁达。

罗丹满意地望着雕塑,这就是他心中的巴尔扎克啊!他情不自禁地叫醒自己的一个学生来分享成功的喜悦。谁知学生的视线从雕塑的全身落到了雕像的那合在胸前的双手时,不禁高喊了起来:“太好了,我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妙而完美的手啊!”这使罗丹很感意外。后来另外两个学生的反映也是赞美那双手“简直像活的一般。”学生即兴的话竟引起了老师的焦虑,罗丹如梦初醒,挥起斧头一下子把那双手砍掉了。学生惊呆了,这时,罗丹才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已经不属于雕像的整体了,所以我不得不把它们砍掉!”罗丹这样听取学生不经意间的意见以及追求完美的认真态度和果断取舍的精神的确令我十分钦佩和感动。

又过了两年的1897年,已经历时6个年头,罗丹最后完成了巴尔扎克雕像。这就是我们在罗丹博物馆室内、室外所看到的巴尔扎克雕像——穿着睡袍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在灵感的召唤下,深夜沉浸在强烈的创作激情中的形象。雕像的头显得稍大,头发散乱,魁梧的身材连同双手都裹在一件宽大的睡袍里,线条简洁凝练,富有整体感。从而突出地表现出了文学家的精神气质。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他捕捉了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被灵感驱使的瞬间,所以罗丹让他的雕像是一位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着屹立的巨人,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作品完成后,罗丹本人非常满意。

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又一次创作风波不期而至。首次在沙龙展出之后,就受到了可怕的打击。看惯了精致幽雅的古典雕塑的学院派完全不能接受这件作品,甚至指责这尊雕像一个雪人,嘲讽作品是“裹在麻袋中的癞蛤蟆”。还有人认为雕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不仅是说说而已,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很难从雕像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毫不动摇地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像其它作品一样,巴尔扎克像也得到著名作家左拉、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以发表宣言形式的全力扶持。在又一场风波面前,罗丹表现了艺术家极好的品格与修养,他冷静地发表公开信不参加争论,退还订金,把雕像搬回自家花园里去。他坚信自己的作品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巴尔扎克》是罗丹一生中最后一座伟大的雕像。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件作品已开创了雕塑艺术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事实上连罗丹本人也没有能超越它。历史是最公正的,无情的,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像的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已为人们广泛赞赏,流传,永驻史册。罗丹的自信与预言终于实现了。

参观罗丹博物馆,感到罗丹一生都在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被誉为现代的米开朗基罗。在他攀登的一生中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险峰,饱受攻击和嘲讽,同时也得到众多的理解和支持。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面对一切不利的情况,不屈不挠,化险为夷。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们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罗丹对人类命运、人类苦难的博大的爱和深刻的关注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

我们在罗丹博物馆美丽的花园里流连忘返,在一座座不朽的雕像前来回穿梭驻足拍照,在宁静的绿蓠区休息回味,直到闭馆才依依不舍离去。我感到这一天是何等美妙,罗丹和他的博物馆已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源远流长的又一精神财富。

(2011-12-25于珞珈山麓)

进入 杨祖陶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巴黎散记   罗丹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域外传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862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