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把封建君主政体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建立了顺应世界潮流的民主共和之国。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发展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包含着发人深思的经验与教训,需要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予以新的认知。
一般的历史教科书论及辛亥革命,总要这样说,辛亥革命的失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对于封建势力,革命党人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却没有去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结果是袁世凯的反动政权代替了清王朝。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也不能够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阶级这个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这就是辛亥革命形成的政治困局,中国并没有通过这场革命走向民主共和,实现民主政治。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教科书虽然提出了辛亥革命形成的政治困局,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解开这个谜。因为这之后的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了解决,帝国主义赶跑了,反动的旧国家机器也被推翻了,但是为什么形成的仍是权力过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政治体制,事实上并没有很好地推进和实行民主政治呢?
在中国,推进和实行民主政治需要革命力量的主观努力,同时更需要客观的经济条件具备。这两个因素,在当时和其后的长时期里中国则都不太具有。相比起推行和实现民主政治的主观因素而言,其客观因素,也就是决定能否推行和实现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即市场经济则更显重要。辛亥革命后之所以民主政治没能够实行,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并没有发育成熟,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农业时代的自然经济。比起英、法诸国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候的发展是极端微弱的。”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为建设工业化国家而奋斗,经过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建设,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选择和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而排斥市场经济体制,有经济学家作过估计,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得可怜,大致只在5%左右。 上述分析表明,在工业化浪潮下,推行和实现民主政治需要两个基本因素和条件,一个是执政者与执政党的民主实践意愿和决心,一个是经济市场化作为民主政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但这两者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是十分欠缺的。在两头缺的情况下,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民主政治。恰恰相反的是,经济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继续滋养并巩固着政治上的专权独断;政治上的专权独断,也有力反哺和维护着计划经济体制。中国近现代以来,之所以民主政治步履蹒跚,原因盖出于此。
辛亥革命百年来,为什么我们至今还要为实现民主政治而努力奋斗?现阶段中国应该怎样推进和实现民主政治?这就是辛亥革命赋予我们的新的政治启示。
事实上,凡致力于推进和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国家,都需要执政者及执政党对政治民主化的认同和市场化经济发育成熟这样两个必备的条件。但这不等于说,在现实中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政治民主化才会翩翩而至。当年英法革命后所选择的民主发展模式是,执政者及执政党对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双向顺向推动。这是一种最佳选择。但是,对于一大批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欲实行第一种模式,是为可望而不可即。比较现实的则是对这种模式进行改进,也就是在先推进经济市场化的情况下,适时跟进,推动政治民主化,从而形成新的模式,即执政者与执政党对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双向顺向推动。
那么这种新模式与英法模式究竟有何区别呢? 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是政治先行一步,经济再紧紧跟上,还是经济先行一步,政治再紧紧跟上。两种模式的顺序虽不同,但究其步骤和效果而言,对国情不同的国家都是可行并能取得成功的。可以说,自辛亥革命100年来,特别是最近30年来,中国所摸索的民主发展道路,正应该是这样新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从原来的5%左右向前快速发展。现在当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分别达到73.8%~78.3%后,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了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后,中国已经具备了实施新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的条件了。使我们感到奇怪的是,似乎还有人认为,现阶段中国还没有到可以谈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时候。应该说,这是多么糊涂和站不住脚的观点。我们再没有必要去争论中国要不要搞民主政治的问题了。现阶段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不但必须紧紧跟上,而且需要给予必要的提速了。
原载《社会科学报》总第1281期第4版,2011年9月22日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