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浩:一代知识分子的日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90 次 更新时间:2011-01-14 13:16

进入专题: 学术收官   文化  

谢志浩 (进入专栏)  

岁末年初,辄惶恐不已!一种复杂的愁绪笼罩在心头,无论是大气候还是小气候,都觉得令人难以乐观。每当这个时刻,不愿意把自己悲观的情绪,书写下来,传染给更多的朋友。

但是,法律博客看到一篇博文——《2011年:最值得期待的十大法律博客》(作者刘卉,刊于2011年1月6日《检察日报》学术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作者列举的十大法律博客为:何家弘、沉舟侧畔、流浪者、陈忠林、蔡守秋、未名斋主、匡庐居士、艾克斯旅人、王勇、?。因为,笔者落户法律博客也有十多个月,再加上业余鼓捣学术地图,除了不知所终的“?”之外,倒也不大陌生。

沉舟侧畔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张千帆,流浪者是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谢晖,未名斋主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匡庐居士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是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是中国环境资源法研究会会长。何家弘是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家茶座》执行主编。

这十位最值得期待?这让人说什么好呢?在我看来,所举的几位,多数属于法学学术地图中的第五代学者中实力派,可谓学术达人。第五代学者已经功成名就,谢晖、邓正来、季卫东、陈忠林、蔡守秋,成为雄霸一方的学术诸侯,主要精力要放在管理、讲学。这里除了谢晖属于六〇后,蔡守秋属于四〇后,邓正来、季卫东、陈忠林属于五〇后,按照学术历程,属于比较典型的第五代学者。

按照许纪霖先生的说法,笔者所说的第五代学者,属于新三级学人。从这一代学者的成长来看,八十年代思辨,九十年代沉潜,2000——2010年收获。

第五代学者,堪称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曾经成为红卫兵,亲历亲见了“文化大革命”,随后参加上山下乡,在大江南北的广阔天地,体会到人性的幽暗。由于第五代学者多出生于1950年代,温柔敦厚的传统,正好在他们身上断裂,所以,已经丢失中国文化的身份证。陈乐民、茅于轼先生身上那种优雅的绅士风度,在第五代学者身上,几乎没有印痕。五十年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大饥荒,留给他们刻骨铭心的烙印,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收买政策,比起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批判,见效更快,决非偶然!上山下乡,招工、招干的“不正之风”,感同身受。

传统的断裂、大饥馑、上山下乡,第五代学者的三大境遇,对于形成第五代学者的生存心态,至关重要。应星和郑也夫,曾撰文探讨学界新父的朽败,里面绕不过一大关节,第五代学者,如何由理想主义堕落成为犬儒主义?其实,这里面的脉络,是很清晰的。改朝换代,使得第五代学者所处的“学统”,处于空前的断裂状态。民国既然称为禁忌,所以,民国自由的精神生态,不复存在。“新中国”改造传统的能力,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第五代学者里面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遭受的损失,最彻底。目前,社会科学的不长进,与第五代学者,蒙昧于民国学术史,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了解民国学术史,仗着那点“生存智慧”,或者“洋插队”,贩卖一点西方理论,就可以抢滩占地,攻城略地,成为学术诸侯,已经难能可贵。这里说句大话,单就法学而论,朱苏力、邓正来、梁治平、贺卫方,笔者曾称誉的“法学四剑客”,该写的东西,大体上已经写出来了。陈来、葛兆光、葛剑雄、郑也夫、杨义,第五代学者的健将,大体都进入了学术收官期。岁月不饶人啊!令人感慨不已的是,第五代学者,这么快就进入了学术夕阳!

就笔者观察,对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具有强烈自觉意识的,是许纪霖先生。许先生于2010年11月12日,在《南方都市报》发表《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见识通达,具有平常心,特别值得第五代学人一读。

其实,第五代学人,具有旁人所不具有的“优势”。1978年之后,千军万马闯独木桥,他们是成功者,值得欣幸;老辈学人言传身教,值得欣幸!

但是,第五代学者独特的历史际遇,饥饿记忆和幽暗意识,始终如影随形。由于见过大世面,经历过大风大浪,能够随大历史的激流险滩,载沉载浮,与世俯仰。

1998年之后,浮出水面的第五代学者,由于学术上的建树,不仅具有学术话语权,而且开始掌控学术资源。也就是说,当今学府的面目,很大程度上,是由第五代学者里面的“学术达人”塑造的。张鸣很悲愤地说,大学就是黑社会,按照这种逻辑,那么,学术达人,就是某个学术领域的“老大”,不算过分吧!

应星先生,比起张鸣,要收束些,“学术新父的朽败”,这里的“学术新父”,也是指的第五代学者里面的学术达人。这些学术新父,小的时候,忍饥挨饿,侥幸存活,殊为不易!所以,他们特别能吃苦,上世纪八十年代,“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住筒子楼,而不改其乐!但是,主事者自从1998年,改变策略,展露峥嵘的第五代学人,通过课题、基金、项目,开始脱贫致富。特别是2000年后,学术津贴,绩效工资,“学术新父”,顺风顺水,拔得头筹,学术达人,也特别会享福,“朽败”自然也就提速!

学术达人的做派,和官僚无异!由于自信真理在握,可能比行政官僚,更加蛮横。“学术新父”和合校、扩招相互动,鼓捣出来很多招数,折腾一般老师,弄得鸡犬不宁,坐卧不安,不说也罢!“学术达人”最坏的地方,在于压制学术种子,不给他们机会。第五代学者1985年左右成长起来,依照二十年成就一代的话,那么,2005年左右,第六代学人,应该崭露头角。试想一下,1985年《走向未来》和《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不都已经风生水起吗?二十年之后,新编《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出版,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主编依然是甘阳。第六代学术新秀,只能在第五代的提携之下成长,可见,第六代学者,似乎离开第五代学者的襁褓,就不能独立行走。

前些日子,张鸣先生感叹:大学校园里面,难以寻找到安静读书的学生。这就有意思了,难道八〇后和九〇后,素来不喜欢读书?其实,笔者看来,更应该提出的问题是:安静读书的氛围,到底是怎么丧失的?

我要说,第五代学者,难辞其咎,就会伤害那些敬业本分的老师;只能把责任归咎于人民币。八十年代,大家都没有钱,艰难困苦,倒也清贫朴素。穷怕了的第五代学术达人,非要把机关楼和办公室弄得金碧辉煌,要不然,心里嘀咕,怕别人看不起。至于压制第六代,不属于个案,普遍存在,可能属于第五代学术达人的“集体无意识”,怕是幽暗意识,在心底作怪。

第五代学者,普遍过了学术高峰期,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是,徐贲、秦晖两位先生例外,徐贲先生身处自由的生态,对故国的忧思,不能自已,令人感动。秦晖先生,实乃一代学术通人,是王元化先生之后,大陆思想界扛鼎式的人物。

既然第五代学者,绝大部分已经过了学术高峰期,依据理性,最值得期待的,应该是那些勤奋的正在上升的第六代学者。第六代学者里面,比较具有气象的,比如贾西津、俞江、陈柏峰。

进入学术夕阳的第五代学者,如果真能反省自己,把精力放在教书育人,那么,还能培养一些真正的人才,这种贡献是可以写在学术史上的。否则,弄了多少课题,弄来多少钱财,走了多少次穴,又有何益?

许纪霖先生,在《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结尾,充满着激情:

“这代知识分子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仍然在现实中书写着自己的骄傲或耻辱。新三级知识分子开辟了何种精神传统?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历史遗产?在人生进入收官阶段的我们这代人,或许都应该忙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

笔者绘制学术地图的缘起,就是为了理解、体悟第五代学者,却看到一代学者日落。这种“日落”,首先体现在独立人格的丧失,然后才是学问的堕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谓一代学者的写照。

周有光老先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于知识分子,具有深切的同情,认为他们过着“敢怒而不敢言”的生活。我可没有“恕道”,当代大陆学府,之所以如此不堪,就是第五代知识分子与主事者“合谋”的结果。特别是学术达人,拿着津贴,攥着课题,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行时得很啊!

(2011年1月9日,3:26分,书菜楼)

进入 谢志浩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学术收官   文化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839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