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哲人不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80 次 更新时间:2010-12-28 12:49

进入专题: 柏拉图   哲人王  

陈嘉映 (进入专栏)  

柏拉图是西方思想史上数一数二重要的政治哲人。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外行不一定了解很多,但都知道他所谓的“哲人王”。柏拉图是思想王国中的王者,但他从来没当成现实中的哲人王。柏拉图父母两系都是雅典的政治世家,他本人年轻时就有从政之志,但当时雅典的政治情势相当混乱:长达二十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告终,“三十僭主”推翻了民主政制,但不久又被民众推翻,重新恢复了权力的民主派处死了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柏拉图对雅典政治的发展很失望,没有投身雅典政治,而是到各处去游学,到过小亚细亚、埃及、意大利等地,学习哲学、天文、数学,考察各地的政制、法律,后来也边学边讲,吸引了一批年轻的追随者。其中一位名狄翁者,是西部强邦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一世的姻弟和大臣。通过狄翁的引荐,四十岁的柏拉图渡海到了西西里,试图说服狄奥尼修一世采用他自己心目中的良好政制。但僭主与哲学家的会见成为一场冲突,柏拉图差点儿被处死,虽经狄翁等说情免死,还是被当作奴隶卖掉。经人搭救回到雅典后,柏拉图建立了名扬千古的雅典学园。二十年后,狄奥尼修一世去世,狄翁拥立其子狄奥尼修二世继位,再次邀请柏拉图到叙拉古。六十岁的柏拉图不无犹豫,但最后还是前往。狄奥尼修二世雅好哲学和文学,起初颇为礼遇柏拉图。但在不久后的宫廷政治斗争中,狄翁被放逐;柏拉图虽被挽留,却处于近乎软禁的处境中,后来获准返回雅典,返回前还向僭主做出保证今后会重返叙拉古。几年后,为履行自己的保证,也由于狄奥尼修二世做出不久将允许狄翁返国的姿态,柏拉图第三次渡海到了西西里。这一次的情况并没有多少好转,两年之后,无功而返。此后十几年,柏拉图专注于学园的工作,未再卷入实际政治。柏拉图的经历与我们的孔圣人颇多可比之处,虽说这两位所处的历史-政治环境迥然不同。孔子三十而立,此后,一边招收学生,一边到齐国求仕,齐景公不用,他又回到鲁国继续研修教书。当时鲁国的政治局势相当动荡,孔子似乎没有看到从政的良机,直到50岁时候,才做了官,后来做到司寇,做了些事情,如堕三都,诛少正卯,应是为了从三桓那里恢复鲁君的正统地位,但不知为什么,并不很受鲁君待见,做了一两年,就辞职了。此后到另几个国家求仕。孔子很讲究“君君臣臣”,不过他的忠君跟后世只有一个皇帝可供效忠不同,君臣之间是“双向选择”,此处不得明君不妨换一处试试。他在卫国陈国得到过聘任,聘期都很短,余下大多数时候则颠簸于途,经历了不少险阻,陈蔡绝粮,受困于匡,还多次被楚狂接舆之类的隐者嘲笑。到晚年,孔子才再次返鲁定居,专注于编书教学。

柏拉图和孔子,各自是西方东方最伟大的政治哲人,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在现实政治中有所作为呢?

也许是未遇明主。鲁哀公不很像明主,孔子行相的时候恐怕就没给予充分信任。但孔子要遇的是什么样的明主呢?汉高帝?唐太宗?康熙皇帝?孔子期盼圣王,柏拉图尝试说服僭主,似乎他们都承认,得君才能行道。“得君行道”这话粗听还好,细听起来,倒好像政治-历史人物只是政治哲人的工具,忙活了一通,最后实现的是哲人的政治理想。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我们只见过哲人被君王用作工具的,没见过君王被哲人用作工具的。汉武帝说是独尊儒术,但何尝是在行孔子之道。后人说,百代多行秦政制,也有人说,表儒里法,当时的皇帝自己说得客气一点儿:本朝制度,王霸杂用。这个“用”字用得好――儒家思想,好用的用,不好用的,朱元璋一声令下,就删了。君主既然不会傻到变成哲人的工具,那干吗非要遇明主呢?哲人何不取彼现世统治者而代之,当真去当哲人王?但让我们想想,仲尼果若有天下,真就能开出万世太平来吗?哲学家也有当了王的,最出名的是罗马皇帝奥勒留,一位优秀的罗马皇帝,如是而已。孔子和柏拉图的从政以失败告终,这倒没什么,做事情总是有成有败的;可以一问的倒是,他们有过成功的希望吗?后世曾实现过孔子或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吗?也许,哲人的政治理想太高远太完美了,在这个世界上并无实现的可能?但这么说,似乎是贬低了哲人,我们谁不会凭空想出一幅民富国强的美好图景?

哲人做不了王,万一做了王,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王,究其缘由,最简单说,因为孔子和柏拉图一路的政治哲学与通常所说的、狭义的政治关系不大。狭义政治的第一要义是权力,第二要义是治术,而政治哲学的首要任务既不是权力也不是治术。那么,政治哲学何为?在于探究政治的目的或意义。政治的目的或意义是什么呢?用西哲亚里士多德的话说:保障人的良好生活。什么生活才是良好的生活?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否有不同的良好生活?何种政治有助于维护和丰富人生的意义?何种政治制度最能保障良好生活?这些问题当然没有显而易见的答案,也因此,才有形形色色、不断发展的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也关心政体与治术,因为狭义的政治当然与人民是否过上良好生活深有关系。但它绝不能独力造就或维护之。商鞅、韩非、李斯对权力和治术的阐论远比孔子周密切实,而且,这些政术家颇有几个在现实政治中大有作为,虽然个人的结局不一定美妙。商鞅治秦之时,“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议论政治的,哪怕来说好听话,也是“乱化之民”,“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政”;诸如此类的律令推行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这也许可说是一片治世景象,可你就是看不到其中有人的自发的生活。比较起曾皙所愿的“浴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比较起孔子到子游所治的武城,闻弦歌之声,我们便能看到,什么是有生活目的的政治,什么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政治。什么是良好生活当然没有人人同意、亘古不变的答案,但大致离不开生计小康,社会宽松,庶民有爱心、有教化、有品格、有能力,简言之,大致就是为人父母希望儿女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很少有父母,哪怕是力主专制政治、自己喜欢告奸的父母,会希望儿女生活在“不告奸者腰斩”的社会里。

我恐怕,一向以来,人们有意无意之间,把政治哲学过多地跟权术和治术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若把政治的目的理解为保障人的良好生活,那么,这里所谓的政治就是极为宽泛意义上的政治。这种广义的政治,不独独是政治人物的事业,良好的社会生活是由各种各样的其他活动一起来创造和维护的。这些活动,为方便计,不妨笼统称为文教。在孔子的想象中,古代圣王主要不是后世所谓的政治家,在三代大治之世,文教为主,狭义政治只起辅助作用。如果把孔子所谓德治理解为狭义政治属下的一种治术,自然会觉得老夫子过于迂腐,但孔子说到政,主要内容并不是今天的政治,而是今天的文教。萧公权所言不虚:孔子“认定政治之主要工作乃在化人,非以治人,更非治事。故政治与教育同功。”伯里克利称雅典为希腊的学校,其意相似。

哲人或有立功于当世之志,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他在哪儿都没干满三年,但干满三年就定能成就什么吗?孔子后世被奉为素王,素王这称号,在我这种不谙古典的耳朵听来,似乎有点儿调侃的味道。哲人何必称王?无论哲人是否有立功于当世之想,但到头来,他主要的功绩却在于文教。孔子短短的从政生涯,别说对中国历史,即使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大概也没起过什么特别的作用。而孔子的礼乐思想,以及有孔门孟子倡导的民本思想,塑造了中国政治的重要品格。政治-历史不是实施政治思想的历史,但若没有政治思想,所谓历史就只剩下一出出帝王将相的宫廷戏,谈不上有什么政治-历史。没有孔孟,两千多年中国的政治-社会不会是它实际所是的那个样子。

三代是不是像孔子说的那样,不得而知,我们倒是大致知道,在上古历史中,文教〔包括宗教〕和狭义政治不似后世区分得那样清楚。不管怎样,只要政治与文教分离〔或用古话说,治统与道统的分离〕,我就要说,一个国家不仅是政治-经济,它不是单由政治人物领导的,而是由政治人物与文教菁英共同领导的。欧洲很多国家的国政大厅两侧,一侧挂着该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一侧挂着哲人与艺术家,大致反映了这一观念。

文教与政治各有相当的独立性,文教当然不能代替政治。王道派声称,只要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这不仅欺人,而且错认了自己工作的性质。反过来,文教之业也断然不能委托给狭义政治。君王哲学家是最最可怕的君王。雍正和斯大林不满足当皇帝,他们还有一套哲学,那些时代的文教于是格外凋敝。只要统治者把文教收入自己的管辖,就不用再谈论振兴文教了。政治人物总不免要把文教做成意识形态工具,即使客气一点儿的,也总是这样问:文教能为政治做什么?可怜我们的文化人也不脱此问,仿佛日夜在为统治者分忧。我们倒不如问:政治能为文教做点儿什么?因为良好的生活原离不开文教昌盛。固然,如博丹所言,国家有身体,也有灵魂,灵魂是更高级的,不过,身体的需要更为紧迫。在紧急情势下,高级的需求须按情势紧急的程度在低级的需求面前让步,但一贯辖制文教的政治注定是恶劣的政治。

哲人原不为称王而生,王也替代不了哲人,一个有意义的政治体,须由政治与文教携手才能造就和维护。政治家是否优秀,除了他在狭义政治上的能力而外,还须以尊重文教独立的程度而定。有的历史学家不明此点,悖逆我们的直觉,把亚历山大大帝列于秦始皇之侧,把拿破仑列于希特勒之侧。至于自诩为思想者文化人而无限景仰那些残害文教的霸主,固不足与之语思想文化焉。

进入 陈嘉映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柏拉图   哲人王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803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