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培仁:媒介生态城堡的构想与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59 次 更新时间:2009-03-11 10:42

进入专题: 媒介生态城堡   媒介生态   结构   标志  

邵培仁 (进入专栏)  

【摘要】 本文将生态城的理念运用到媒介生态研究中,通过对媒介生态城堡的建筑结构和基本标志两大内容进行阐述,提出了自然地理层、社会功能层、媒介功能层、生态意识层等四个层次的建筑结构,并以低代价的发展模式、高效率的传播系统、良性循环的媒介经济、适宜洁净的环境状况为基本标志。

【关键词】 媒介生态城堡,媒介生态,结构,标志

丹麦未来学家罗尔夫·詹森曾对未来社会有一个十分大胆而美好的憧憬:“人类历经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今,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但是,“信息时代的太阳已经日薄西山——虽然如今的公司和个人尚未完全适应时代要求。”“随之我们将面临第五种社会形态:梦想社会。”“它是一种新型社会,其中的企业、社团和个人都凭借自己的故事扬名立业,而不再仅仅依靠数据和信息。”[1]也许是立场和眼光不同,我们看到的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一步步向我们逼近和走来,同时也似乎看到了在未来美丽的生态城市中矗立着一座座绿色的媒介生态城堡。

一、媒介生态城堡的建筑结构

生态城(Ecopolis)是俄罗斯生态学家O.Yanitsky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的生态城市模式。生态城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有利于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生态城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文明与人类理性及道德在发达城市中的体现。[2]过去在以闪电般的速度消逝,而未来正风驰电掣般地向我们驶来。生态城市的太阳已经升起,她光彩夺目、魅力四射。

我们构想的媒介生态城堡(media ecological city),应该位于美丽的生态之城中,是其中最美丽的花园式的由一系列绿色的现代化的智能化的建筑所组成。它的构想与设计是以最先进的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以系统观、整体观、平衡观和循环观为考量,以优化—适应—健康为基本目标,以“绿色生态链”替代“灰色生态链”和“黑色生态链”。媒介生态城堡的建筑结构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是自然地理层。它是社会成员和媒介成员活动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和自然资源等同人们生活和传播活动有关的那一部分自然条件;也包括人类置身其中的特定的人为的物理环境(山丘、湖泊、溪流、树林、花草等人工环境)和人造的物理空间(智能大厦、媒介大楼、亭台楼阁、场馆会所等人造景观)。“人类社会是动态的,变革是与生俱有且不可或缺的。变革富有挑战性——机会和问题共存。”[3]即使面对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它也是人类生态变革与设计的一部分。据学界分析,凡是人类频繁活动的地方,大约有60%的自然地理都经过了人工改造或优化。因此,对外在环境进行适当的设计与改造,目的是推动媒介生态城堡各种生态因子走向趋适、开拓、竞争、平衡和循环的过程,最终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环境适宜,人居舒适。

第二层次是社会功能层。这个层面由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行为构成。具体负责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社会经济的调控与运营、市场机制的建立与维护、文化教育的管理与协调、能源物资的供应与交通运输的保障、保证国家安全与维护社会秩序、人口密度的控制与党派团体的管理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功能层面必须面对和完成的任务。充分发挥社会功能层的生态效用,可以优化城市和城堡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功能,改善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增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互动共生能力。媒介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要承担社会功能层面的责任和义务,要完成社会分工中的各项分摊性的社会工作和任务;另一方面主要以自己所擅长的精神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同社会系统进行交换,也就是说,媒介系统和社会系统都是以市场和金钱为纽带,通过交换获得它们想要的那些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各种服务。

第三层次是媒介功能层。媒介系统是信息传播基地、知识生产基地和娱乐活动中心,是信息广场、知识银行和娱乐超市。环境哺育我们成为生物,媒介表现我们成为文化。如果可以将这个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部分的话,那么媒介系统主要是通过生产和传播精神产品来控制人类的精神世界。从精神产品的原料收集、挖掘、采购,到精神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到精神产品的发行、销售、传播,再到精神产品的社会影响、信息反馈、废品回收,媒介系统控制着这一生态循环链条的全部过程。因此,围绕这一生态食物链来建构媒介生态城堡不仅是科学、合理的,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优化生态。对于报业生态城堡来说,它应该包括新闻采编中心、广告制作中心、报刊发行中心、印刷设计中心、市场营销中心、信息资料中心、网络传播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和各种报刊中心等;对于广播影视生态城堡来说,它也应该包括影视制作中心、影视拍摄基地、影视编辑中心、节目营销中心、广告制作中心、节目输送中心、信息资料中心、网络传播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和各种广播电视电影机构等。此外,还有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调研处、投资公司等。

第四层次是生态意识层。媒介生态城堡的建设与维护问题,涉及社会大众和城堡居民的思想与行为,非生态专家所能单独解决,除非人人对生态环境都有正确的认识与行为,方能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李·奥波(Aldo Leopold)在1949年发表的环境伦理学说“大地伦理”这篇文章中宣称:凡是保存生命社区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事都是对的,否则都是错的。[4]1991年国际环境教育计划发行的通讯Connect,以“全球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主题,提出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培养具有环境伦理信念的人,他具备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因此,媒介生态城堡管理层应该在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标准的基础上,为每个居民提供机会去获得保护生态环境和改进生态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承诺和技能,增强其生态保护的意识,丰富其生态保护的知识,变生态环境的外在控制为内在控制,变生态保护的自发行动为自为行动。

UNEP,IUCN和WWF等机构于1991年出版《关怀地球: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一书。书中建议建立以人为中心、以保育为基础的世界生态伦理(world ethic)。因为这一世界生态伦理的要素与媒介生态城堡建设所要求的生态意识基本一致,特摘录如下:

每个人都是生态社区的一部分,这个社区是由所有生物所组成。这社区将人类社会和自然联成一体。

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平等的权利,这权利包括个人生存、自由和安全、自由思想、宗教、集会和结社、参与公务、教育等。没有人有权利剥夺他人的谋生方法。每个人和每个社会必须尊重这些权利;并负责保护这些权利。

保证每个生物获得人类的尊重,不论它对人类有何价值。人类的发展不应威胁自然的完整,或其它物种的生存。人类应该适当地对待所有生物,并保护牠们免于残暴、受苦和不需要的杀害。

每个人应负起他对自然影响的责任,人类应保育生态过程及自然的多样性,并节俭地和有效率地使用资源,并保证再生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每个人应公平地分享资源使用的利益与成本。每个世代所遗留的世界,应像他传承的一样,多样的和具生产力的。一个社会或世代不应该限制其它社会或世代的机会。

保护人类的权利和自然的权利是全世界的责任,它超越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和地理。[5]

二、媒介生态城堡的基本标志

1、低代价的发展模式。

建设媒介生态城堡需要实现由高代价的发展模式向低代价的发展模式转换,走低代价发展之路。“所谓高代价的发展模式,是指代价的付出大于或等于社会之进步,从而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发展问题。高代价的发展模式包括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和具有极端功利性质的思维方式。它具有三个突出的特征:在发展理念上奉行物本论,在发展目的上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数量,结果在实践中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所谓低代价的发展模式,就是把低代价发展模式化、体制化,在发展演进的特定时期,人们自觉选择低代价发展的方式、途径、原则和结果。低代价发展是付出的发展成本和所导致的消极后果最小或最少,而发展收益最大或最显著。低代价发展理念要求人们从代价的角度认识发展,从调控代价的角度实现发展,从而改变以往为发展而发展的片面做法。”低代价发展“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它既包括社会的发展,也包括自然的发展,即不应以生态为代价的付出来实现社会的发展;既包括当代人的发展,也包括子孙后代的发展,即不应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潜力为代价实现当代人的进步;既包括个人的发展,也包括他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即不应以社会的分化和失序为代价来实现某一些人的发展;既包括社会系统某一领域的发展,也包括着其他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6]

2、高效率的传播系统。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21世纪是一个信息产业、媒介产业、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以地空合一的立体高速网络作为信息传播渠道,以渐趋普及的多媒体电脑、电视甚至手机作为收发工具,融采编摄演于一体,集声字图像于一身,聚眼耳脑手于一瞬,是一种高效率、大容量、全方位、多渠道、极具开放性的传播系统和服务体系。同时,它也是一个低成本、高速度、高效率、多元化的运营机制和传播渠道, 并通过数字传输、虚拟空间的空前优势,为公众参与全球化信息传播提供了即时、瞬时、实时和容量无限、互动参与、生动形象的高效率互动渠道。新闻信息和娱乐信息一旦进入网络,就等于到了无国界、无约束的自由世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收听、收看、阅读或搜索、加工、重组、生产和创造新的信息,权力和行政控制或干预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高效率不仅体现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媒介管理和物质转换的过程中。媒介经营管理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周转加快、效率提升。物质转换中的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质排泄少,节能环保成分多,从而形成绿色生产链和绿色消费链。

3、良性循环的媒介经济。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WCED)早在1987年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即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倡导一种新型的“绿色经济学”、“绿色GDP”——即当代人的发展不以伤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经济的发展不以破坏环境的生态为代价。[7]2007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循环经济立法,力图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最终实现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绿色生态链”和“蓝色生态链”替代“灰色生态链”和“黑色生态链”,以循环发展模式替代传统线性增长模式。这标志着循环经济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良性循环的媒介经济要求媒介产品在研发、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全部过程中坚持走绿色的低代价的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换句话说,就是要用媒介生态理论指导和规范信息传播活动和媒介生产过程,正确处理媒介与人、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发展媒介循环经济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坚持不浪费资源、不污染身心、不破坏社会稳定的“三不”发展模式,坚持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和低代价发展的道路。

4、适宜洁净的环境状况。

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规定,生态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应达到50%,居民人均绿地面积90㎡,居住区内人均绿地面积28㎡。[8]媒介生态城堡应该是一个多功能、立体化、智能化的绿化系统和宜居环境。它由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力发电、潮汐发电、沼气和植物等构成新能源生成系统,由大地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建筑绿化、屋顶绿化、隔热、环保材料和废气污水过滤等构成天然隔热层和绿色保护系统,由多能源协调系统、低能耗控制系统、水循环利用系统、建筑智能追光系统、车辆智能驾驶系统等构成节能降耗系统,三大系统点线面结合,上中下联通,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全部系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节能降耗、方便生活和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功效。从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的全过程预防精神的和物质的污染产生,实现信息传播和媒介营销的无害化、洁净化。

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媒介集团,未来在建造新的媒介大楼时,应该大力推进适宜洁净、节能环保的方案,融合“工作、休闲、传播、居住”等主题功能。未来的媒介生态城堡首先应该是一组“零耗能”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一律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可再生能源、自然降雨和厨房垃圾转化的燃料等来维持运转,具有发电功能的纳米纤维布料(美国科学家已经研制成功微型纳米发电机)做成的衣服、帐篷、帘子、船帆、车厢、房顶等可以给附近的各种电器供电,城堡内还将建立雨水收集、储存、灌溉、冲洗与再利用系统,以及固体废弃物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建筑物不用暖气,主要使用地热能、太阳能、风能供暖、供电。屋顶、墙壁均装置太阳能电池板,建筑材料隔热、保温,在天热时它会吸收并保存热量,到天冷时释放。城内交通工具主要使用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风能电池。

在媒介生态城堡内的每个角落均设有感应器,自动监控和协调能源的使用与分配。由氢氧化钠过滤纸制成的一棵棵“合成树”自然地分布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一棵“合成树”每年能够吸收90吨二氧化碳,而生成的碳酸钠溶液则储存在根部水箱内留作它用。所有废水都经由“活机器”进行净化。所谓“活机器”是一个人工湿地,生长着精心挑选的能过滤废水的热带植物和微生物,它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废水处理系统,就像一个温室。它甚至有广场音乐喷泉和室内瀑布,由太阳能、风能驱动。只要有太阳和风,就会有十几道喷泉在音乐声中直冲蓝天和汹涌洁净的水从石壁上飞流直下。同时,市民们还坚持食用本地食品,因为这可以减少运输和能源消耗,减少因长途运输而带来的污染。下一步,他们将把人类不愿意做的各种工作,诸如打扫卫生、清理垃圾、修剪草地、清洗外墙、门卫等,全都交给太阳能机器人去完成,而让人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

[1] [丹麦]罗尔夫·詹森著:《梦想社会:第五种社会形态》,王茵茵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页。

[2] 卢升高、吕军主编:《环境生态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6页。

[3] [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著:《生命的景观》,周年兴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4] Aldo Leopold , the Land Ethic, A Sand County Almanac and Sketches Here and The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p201

[5] UNEP,IUCN,WWF, 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1991

[6]邱耕田:《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走低代价发展之路》,2007年8月22日《光明日报》。

[7] WCED,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8]卢升高、吕军主编:《环境生态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6页。

原载《当代传播》2008年第1期。

进入 邵培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媒介生态城堡   媒介生态   结构   标志  

本文责编:jiangxiangl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539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