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开元:大卫 vs. 歌利亚:奥巴马为何获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62 次 更新时间:2008-12-09 10:34

进入专题: 美国大选   奥巴马  

戴开元  

全球瞩目的2008年美国大选已经降下帷幕,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以压倒优势的选票和选举人票,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有黑人血统的总统。目前,尚未走马上任的奥巴马,声望在美国甚至全世界如日中天,各国政要纷纷来电祝贺,来美出席世界金融高峰会议的外国首脑争相要求与他会晤(他以不是在职总统为由而婉拒,仅派代表去致意),无数商家把奥巴马当作金字招牌,推出各种商品而大发其财,仿佛奥巴马早已是美国众望所归的政治领袖,他当选总统乃理所当然之事,水到渠成之果。

然而,如果我们乘坐时光穿梭机返回到一年以前,却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在民主党的九位总统候选人中,无论是从政资历和知名度,还是筹集的经费和竞选班子的规模,奥巴马皆忝陪末座。尤其是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任职八年的联邦参议员希拉莉,数年前就开始进行竞选总统的人力财力准备,在民主党内人脉深厚,深获妇女选民和移民团体的鼎力支持,被民主党和社会各界视为笃定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至于大选后期与奥巴马争夺总统宝座的共和党对手马凯恩,是全美大名鼎鼎的越战老英雄(他在中国可能被视为有“叛变”嫌疑的敌军俘虏,美国人确实认为他是宁死不屈的大英雄),担任过四年联邦众议员,现为任职22年的资深联邦参议员。

而奥巴马以前不过是一个在全美默默无闻的伊利诺州州参议员,2004年才当上联邦参议员。更要命的是,其他候选人皆为白人,奥巴马却是个黑白混血儿,白人认为他是黑人,黑人又嫌他黑得不够,黑得不纯。因此,他与白人对手希拉莉和马凯恩竞选,其先天种族身份就使他处于很不利的地位。虽然美国的黑人在政治上与白人早已平起平坐,担任国会议员、国务卿、联邦大法官、国务卿等政府高官的黑人也大有人在,但许多白人仍对黑人怀有歧视心理和种族偏见,在选举总统时很可能不投黑人候选人的票。因此,奥巴马竞选总统,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奥巴马自己也说:“我从来不是最可能当选的候选人。”

如果说希拉莉和马凯恩好比圣经旧约里的巨人歌利亚,奥巴马则犹如与歌利亚决斗的未成年儿童大卫。然而,如同圣经里的大卫打败歌利亚,奥巴马也先后战胜了希拉莉和马凯恩。

现在,大选的硝烟已经散尽,民众的兴奋情绪也逐渐平息,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奥巴马这个小人物,为何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当选总统?

让我们先看看美国舆论界的一些解释。

金融危机帮助奥巴马?

许多论者认为,美国的经济衰退尤其是9月中旬爆发的金融危机,是导致奥巴马获胜的主要原因。

的确,小布什上台八年来,把美国经济搞得千疮百孔,一塌糊涂,国债堆积如山,次级房贷危机日趋严重,9月中旬金融危机爆发,19家大小银行先后倒闭,10月份失业率达6.5%,为14年来之最,物价飞涨,百姓叫苦连天。而投票前的民意调查显示,经济是最大多数(近60%)选民最关心的问题。

据盖洛普公司的民调,今年3月至5月,奥巴马与马凯恩的选民支持度基本持平。6月奥巴马初选获胜后,支持度略微领先马凯恩。但9月初共和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马凯恩挑选阿拉斯加女州长佩琳做竞选搭档以后,马凯恩的选民支持度超过了奥巴马。9月中旬,金融危机爆发,马凯恩的支持度开始落后,与奥巴马的差距越拉越大,直到投票日。看起来,奥巴马获胜似乎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

然而,对美国经济问题承担最大责任的是总统布什,而不是联邦参议员马凯恩。奥、马两人对经济问题都不是内行,也没有重大建树,谈不上孰优孰劣。民调数据只反映选民的意向,却没有揭示选民意向为何发生转变。导致马凯恩选情急转直下的真正原因,是马、奥两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而展现的迥然不同态度。奥巴马冷静、沉着、关注,支持国会民主党人与布什行政当局共商纾困方案。马凯恩却惊慌失措,宣布暂停竞选,急匆匆跑去华盛顿参加国事会议,在会上却提不出任何具体建议。而且,布什与民主党领袖提出的7000亿元纾困方案,在众议院却主要由于共和党议员反对而难产。马凯恩和共和党人在国家发生重大危机时的张惶和无能,在选民面前暴露无遗。许多选民认为,奥巴马和民主党比其对手更有能力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

金钱决定胜负?

还有论者说,奥巴马获胜是因为他募得的捐款远远超过对手。西方国家的竞选是一件很花钱的事,雇用工作人员,在电视、报刊、广播、网路打广告,印刷邮寄宣传材料,候选人及工作人员去全国各地活动的交通食宿费用,租用场地举行群众集会等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在6月底民主党初选结束时,奥巴马已筹款5570万元,而他的对手希拉莉仅筹得5000万元,其中还包括她从2006年竞选参议员经费中转过来的1000万元。到10月底,奥巴马一共募得6亿6800多万元,创美国有史以来总统候选人募款的最高纪录,几乎相当于马凯恩募款总额(3亿7000万元)的两倍。

由于自筹经费充足,奥巴马不惜违背先前的承诺,拒绝接受公共竞选经费补助,成为自1974年这种制度建立以来的第一位拒绝接受补助的候选人。奥巴马一共花费约2亿5000万元打电视广告,远远超过马凯恩的8000万元。在投票前夕的10月29日,他砸重金约500万元巨资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福斯(FOX)、MSNBC等大型电视网购买30分钟黄金时段,播放竞选广告,对选民正面宣示自己的政见。显然,巨额捐款确实有助于奥巴马打赢这场选战。

然而,奥巴马得到的捐款远远超过对手仍然只是表面现象。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与过去绝大多数总统候选人不同,奥巴马的捐款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通过网路,向普通民众和低收入者募集的金额不到200元的小额捐款,这类捐款者人数至少有150万,占其捐款者总数的49%。而希拉莉和马凯恩在竞选开初主要依靠传统的筹款会向有钱人募捐,根本不重视小额捐款,只是到后来才学习奥巴马搞网路筹款,但效果远不如奥巴马。马凯恩的小额捐款者只占捐款者总数的33%(希拉莉的此一比率更低)。其次,奥巴马不仅得到大批低收入者的涓滴捐款,政坛大佬、亿万富翁、高薪白领、大商巨贾、影视明星也对他慷慨解囊。联邦参议员肯尼迪及肯尼迪家族、股神巴菲特、国际炒家索罗斯、谷歌执行长施密特、全美收入最高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欧普拉·温芙蕾等,皆是奥巴马的铁杆支持者和捐助者(这恰好说明,经济地位并非决定政治立场的唯一因素)。

前一类人捐款很容易获得解释,奥巴马的未来施政纲领较多照顾中产阶级、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捐款。后一类人的捐款动因则比较复杂。有的人是因为对奥巴马政治理念的认同,或奥巴马个人魅力对他们的吸引力,压到了奥巴马某些主张(如对有钱人加税)会伤害他们经济利益的考虑。还有些捐款者则可能是看到奥巴马获胜可能性较大,捐款给他以建立关系,等他上台后利用这种关系谋利。

总之,奥巴马之所以能筹到巨额捐款,首先是因为他的政纲、个人魅力等对许多选民和团体有吸引力。其次,奥巴马继承并发展了上次大选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迪恩(Howard Dean)的经验,通过网路向底层民众和青年人募款,从而使他筹措的经费远远超过对手,为最后获胜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

媒体的偏爱?

还有人,尤其是希拉莉和马凯恩阵营严词指责说,在这次大选中,美国媒体立场不公正,偏爱奥巴马,帮助奥巴马获胜。

笔者长期从事英文电讯编译工作,年初以来,一直密切关注着美国主流媒体有关选战的报道。客观地说,这种指责倒也不是毫无根据。从希拉莉与奥巴马之间的初选,到马凯恩和奥巴马之间的最后决战,美国的通讯社、大报、新闻刊物的相关报道,从报社的社论、新闻的选题,到记者的下笔措词,我感觉确实存在偏爱奥巴马的倾向。

在美国政治光谱中,美国的媒体,包括主流媒体是有政治倾向的。例如纽约时报、时代周刊(Time)、新闻周刊(Newsweek)偏左,倾向于民主党、自由派、维护穷人和弱势群体利益的立场;华尔街日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US News & World Report)、福布斯(Forbes)偏右,倾向于共和党、保守派、维护富人和大公司利益的立场。但这种政治倾向分殊有如下特点;一,媒体的政治倾向不受政府立场左右,而且在许多问题上对政府持批评态度;二,任何媒体的编辑、记者等工作人员,其政治立场并非清一色,例如纽约时报的13位专栏作家,大多属于自由派,但至少3位是保守派;三,媒体的政治倾向主要以社论、新闻评论的视角、新闻报道的选题等方式体现,其事实性新闻报道仍然要遵循真实、客观、平衡等标准。

美国媒体的政治倾向如果说在平时还不太明显,在这次大选中却受到激化。例如,佩琳成为马凯恩的竞选搭档后,纽约时报立即派员去阿拉斯加,调查出佩琳在一个小镇当镇长时,曾下令公共图书馆把不符合基督教教义的书籍列为禁书(因图书馆的抵制而未能得逞),以及滥用州长职权,公报私仇,要求州警方开除与其妹妹离婚的一名州警,后来又借故将未听从其旨意的州警方负责人撤职。马凯恩把一位与奥巴马公开争论加税问题的“水管工乔”(Plumber Joe),当作攻击奥巴马的钢鞭武器时,许多媒体立即通过公共纪录,把“乔”只是一名没有水管工执照、收入很低而且欠税的老底翻了出来,使“乔”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但美国媒体并非一面倒地偏爱奥巴马,厚爱希拉莉或马凯恩的媒体也不少。早在2007年1月,奥巴马尚未正式宣布竞选总统,华尔街日报就发表社论,断言希拉莉因为是女性和偏激而不可能当选,奥巴马则由于是黑人和没有经验也与总统无缘;2008年8月1日,华尔街日报发表女记者Amy Chozick 的报道,宣称奥巴马太瘦,比相同身高的美国人平均体重至少轻10磅,多数选民不会投他的票,该报以后多次发表社论和文章攻击奥巴马。年初,纽约时报发表社论,表面上同时支持希拉莉和马凯恩,实际上只支持希拉莉,因为随后不久纽约时报就发表关于马凯恩婚外情的独家长篇报道。到投票前夕的10月,美国约300家大报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等200多家正式表态支持奥巴马,近100家报纸支持马凯恩。

几大电视网一直未正式表态支持谁,多数电视网立场比较中立,MSNBC比较偏向奥巴马,但福斯电视网(FOX)似乎变成马凯恩的宣传部,从早到晚、连篇累牍、赤裸裸地攻击奥巴马。广播电台一直是保守派和共和党的天下,特别是某些节目主持人,其抹黑奥巴马语言之恶毒,超过了马凯恩竞选团队。虽然如此,仍未能挽救马凯恩的败局。

新闻工作者也是人,也是选民,对各候选人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而且必然会在媒体上表现出来。只要没有故意歪曲、捏造事实,尽量报道双方而不是只报道一方的立场,那就不算严重违背中立客观的新闻标准,何况选战持续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多数新闻工作者偏爱奥巴马而不喜欢希拉莉或马凯恩?是他们被奥巴马的金钱收买了吗?当然不是。我认为,最可能的原因还是奥巴马的政见吸引了他们。这又怪得了谁呢?

对手的看法

布什总统的前顾问、共和党重要智囊人物卡尔.罗夫(Karl Rove)11月6日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说,导致奥巴马获胜的原因有四。一,奥巴马很走运,他是一位新鲜的、天才的、有非凡魅力的领袖,而此刻美国人民正渴望这种崭新的领袖。二,10月(应为9月中旬)发生的“惊奇”(指金融危机)为奥巴马创造了获胜的条件。三,奥巴马提出某些深思熟虑的立场,如诉诸于两党选民、作好对付急迫挑战的准备,发出希望与乐观主义的号召,对选民产生极大吸引力。

四,奥巴马的两位得力助手-----竞选总管普洛夫(David Plouffe)和战略顾问阿克瑟罗德(David Axelrod)采用高明的竞选战术,建立一支强大的助选大军,动员以前不投票的45%选民投票,同时大挖共和党的墙角,挖走了一部分虔诚基督徒、独立派、西语裔、男性白人等共和党的同盟军,导致过去共和党占优势的弗吉尼亚、佛罗里达等“红色州”变成支持民主党的“蓝色州”。

马凯恩的战略顾问施密特也说,奥巴马进行的竞选活动几乎“完美无缺”,“极少犯错误”,“充分利用了美国人民对共和党在职总统的不满、盼望变革的环境”。

这两位共和党的高级策士,虽然使用了带有强烈党派偏见的语言,却道出了奥巴马获胜的某些真正原因。

奥巴马获胜的四个原因

笔者认为,奥巴马这位政坛新秀,之所以能够打败两位政界老将,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首先,奥巴马的政治路线和施政纲领得到大多数选民的认同。在外交上,奥巴马强烈抨击布什的单边主义、迷信武力的路线,谴责美国侵略伊拉克的不义之战。在对内政策上,他揭露美国在财富分配、税收、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批判布什政府维护少数人利益、损害大多数利益的种种政策,抨击大公司和特殊利益集团游说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大搞权钱交易的“旧政治”,誓言当选总统后要坚决改变这种状况,并提出一整套具体的新政策。和对手相比,奥巴马的路线和纲领,更有利于美国的长远利益和大多数人切身利益,更接近各阶层、各种族大多数选民的愿望和要求。

其次,奥巴马有一个以普洛夫、阿克瑟罗德等人为核心的高效率、强力而纪律严密的竞选团队。这个团队制定出细致周详的竞选计划,根据对手弱点和选情变化及时调整战术和主攻方向;始终坚持正面竞选的方针,不搞人身攻击、无限上纲等负面伎俩;既不放弃传统竞选方法,更利用网路等科技手段宣传政见,筹集经费,招募义工,组织竞选活动,反击对手的抹黑,广泛动员选民投票。充分利用网路是奥巴马这次竞选的最大特色。通过网路,奥巴马招募了100多万青年人,组建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义务助选大军,在全国50个州设立800多个竞选办公室。奥巴马在MySpace.com的朋友人数是马凯恩的4倍,在Facebook有300万支持者,还建立了一个1000多万电邮地址的数据库。

第三,奥巴马本人具有多方面的优秀素质。他身材挺拔,长相英俊,笑容灿烂,年龄比对手年轻10-20多岁,朝气蓬勃,先天生理条件处于优势地位。他是哈佛大学法学院高材生,法律、政治、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深厚,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其浑厚而带磁性的男性嗓音,使男人振奋,女人心动。他写作能力很强,演说稿大多亲笔写就,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多用排比句,激情澎湃,具有极大感染力。奥巴马的性格既敢于冒险,又头脑冷静,脚踏实地,思考周密。他出身低微,保持了平民形象和草根本色,待人诚恳平等,毫无贵族气,被民主党领袖雷德誉为“一世代仅得一遇的领袖”(once-in-a-generation leader)。

最后,奥巴马获胜还在于对手的错误。希拉莉的最大失误是过于轻敌,一开始根本没把奥巴马放在眼里,沿用传统方式筹款和竞选,重点争取大州的民主党选民,初战失利后惊慌失措,临阵换将,撤换拉美裔竞选总干事,丧失拉美裔选民的支持。奥巴马则扬长避短,大力争取小州和立场独立的选民,广结善缘,使他得到的党代表数和超级党代表数超过希拉莉,赢得民主党初选的胜利。

马凯恩的最大错误是为了拉拢妇女选票,未做充分背景调查就挑选佩琳作副手。佩琳既缺乏国际知识,又没有处理全国政务的经验,在电视节目里大出洋相,还恶狠狠地攻击奥巴马“与恐怖分子为友”。这样一来,马凯恩不仅没有争取到妇女选票(绝大多数原来支持希拉莉的女选民投了奥巴马的票),反而使自己的一些支持者也认为佩琳不是一个合格的副总统候选人。我有个白人邻居,从开始到9月一直支持马凯恩,但看到佩琳的拙劣表现之后,转而支持奥巴马。

总而言之,奥巴马及其竞选团队,制定出得到多数选民拥护的政治纲领,采用高效的竞选手段,打了一场以弱胜强的漂亮选战,这才是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胜利的最根本原因。

对奥巴马来说,当选总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毕竟执政不同于竞选,面对布什政府留下的烂摊子,奥巴马能否拨乱反正,使美国较快走上正确轨道,能否抵抗权力的诱惑和腐蚀,这是他即将经受的另一场更严峻的考验。

Good luck,奥巴马总统,祝你好运。

(2008年11月10日初稿,11月24日修改)

(载《科学文化评论》第5卷第6期,2008年12月)

    进入专题: 美国大选   奥巴马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99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