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教授于2025年6月14日在同济大学法学院2025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特别是2025届毕业的亲爱的同学们以及各位学生家长、家属,大家上午好!
又是一年毕业季,更有六月惜别离。每年的这个时候,同济大学法学院的老师们在这里与完成学业的毕业生们举办一场盛大的仪式,送你们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一段新的征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唐诗读起来有点伤感,放在这里未必完全合适,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年年送别毕业生的院长和老师们复杂的心情。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时刻,老师们为你们送上祝福,也对你们留下一份牵挂。在这里,我代表同济大学法学院,代表陪伴你们三年、四年、五年、六年或七年的老师们,向同济大学法学院2025届毕业生送上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祝福!
今天我们聚在这里,穿上学位服,等待着那些仪式感的时刻。领证、拨穗、合影、留念是必然的,但总还要有一个难以脱俗的“院长致辞”。院长在致辞之前先要提问:各位同学在同济大学法学院的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呢?
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不让大家紧张,今天我就不点名提问了。我替你们想好了一些答案。你可能会回答:
我学到了法律知识(legal knowledge)。
我学到了法律思维(legal thinking)。
我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本领(problem-solving);
我学到了如何做人(behaving)。
我收获了胸怀和见识(vision)。
我收获了责任感和责任心(responsibility)。
我交了朋友(friendship)。
我学会了审美(beauty)。
我学会了内省(introspection)。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的确,在精力充沛、活力四射、有无畏探索精神、无限想象力的年纪,你们完成了一个现代青年在大学校园里应当完成的所有规定动作,做了所有该做的事,并拿到一份期待已久的证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做得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点。这些都无大碍,因为你们真正的学习或高段位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或者说即将开始。但是,有一点在你们身上是完全相同的:你们都在同济大学读过书,都经受过同济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在同济大学读书期间,你们曾千百次驻足于国立柱之下,先体味“继往”,再立志“开来”。
你们曾千百次路过毛主席雕塑前面的花坛,不经意地掠过上面花坛里铭刻的“八字”校训。
你们曾无数次陪伴同学、家人参观过同济校史馆,与那尊低调地藏在树丛深处的“同济天下”百年校庆石柱合影。
你们曾年复一年地在樱花盛开的樱花大道上绽露出最灿烂的笑容,留下美好的记忆瞬间……
亲爱的同学们,不论你在同济大学法学院经历了什么,上过什么课,听过多少场讲座,你总是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其实除了上面我为你们预设的答案外,我真正想引导你们说出的答案是:
我在同济大学认识、理解、绘就了一张关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效果图”。
法治的“效果图”是什么?那应当是一幅结构清晰、标识有序、形象逼真、制作精美的艺术作品。一个大学从来都是要把学生送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的,而不是把他们永远留在大学里。大学把学生送出校门之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学生的脑子里植入一张描绘事业前景、指引事业发展的“效果图”。这张“效果图”蕴含了指引毕业生前行的客观规律、理想图景、行进线路、结构关系,努力把毕业生所需要的东西“跃然纸上”。于是,学校里就有了“1+10+X”的课程设计,有了授课老师,有了期末考试,有了沙盘推演,有了法律诊所,有了模拟法庭……这一切的安排都是为了给你们描制一张接近完美的“效果图”,提供充实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坚不可摧的思维链条,搭建完整全面的能力框架。
然而,学校和老师要告诉你们的是,你们毕业之后双脚踏入的世界不是“法治效果图”,而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法治实景”。
什么是“法治实景”?简单说来,“法治实景”就是一个有温度、湿度、维度、烈度、浓度、亮度、精度、难度的现实法治场景。这个实景的数据不规则地排列,未曾作过结构化处理,充满变量、难有定数。今天,当毕业典礼结束后,你们走出四平路1239号大门,外面尽是实景:彰武路丁字路口跳广场舞的音乐声,同济新村的居民牵绳遛狗,或者是《民诉法》第一百二十二条所规定的四个起诉条件难以落地,大学者的观点被法官否定,民生工程压倒了机械司法……这些“法治实景”对你们有一些提示:
第一,两维平面变成了三维空间、四维时空,如果再加上你的感知维度则成了五维世界。当然,据说弦理论认为宇宙可能存在十维或十一维,其中的五维是过渡阶段。
第二,实景信息量过于庞大,且实时变化无常。由于不确定的因素增加,大前提飘忽不定,小前提似是而非,结果又不得不流转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有时甚至还影响了你对效果图的信任。
第三,实景的偶然性与个别性,以及所有实景的时空差异性,都要求法律人“一事一议”地对实景作出处理。正如同我们经常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司法系统的“同案同判”也改成了“类案类判”。
第四,法治实景最终沉淀下来的都是真真切切的权利义务、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以及永远捉摸不透的人类情感。这与流于纸面的、格式化的“法治效果图”完全不同,更不用说你在模拟法庭中的胜负了。
话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有点不知所措了:“法治效果图”到底有没有用?有多大用?如此复杂的法治实景到底有没有办法破解?能否驾驭?其实答案也很明显:效果图当然有用,复杂实景自然也能驾驭。但如何发挥效果图的作用,又如何能自如地驾驭实景呢?我不想把自己的致辞讲那么长,而且同学们毕业以后有足够长的时间去思考、摸索,这里只作四点提示。
首先,勇敢面对实景。要大胆、开放地去感知它的温度、湿度,感知它的轻重、深浅,不害怕,不逃避,而是让它激发你的智慧,启动你的思考。这样,出路便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第二,学而时习“法治效果图”。十年寒窗,终有所用。“法治效果图”便是你从学校里带走的最重要的法宝。我们知道手里拿着精美的“法治效果图”比对实景,绝不会是“所见既所得”。“法治实景”展现的是一个复杂的国家治理工程,一张“法治效果图”是非常有用的。如果你刚刚上阵就把这张线路图搞丢了,或者在大学期间没有画好、没有画对,你就算是遇到了大麻烦了。
第三,继续强化效果图与实景之间的互动性。将目光流转于实景与效果图之间,剖析结构,发现关联,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学会用效果图中所蕴含的原理去匹配、引导、适应法治实景中的各项征候,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相应的结论。
第四,其实没有第四,因为当你做到前面的几点后,等着你的便是理论的进阶、思想的升华、能力的成长、心智的成熟、思维的缜密,以及你与社会主义法治之间再也难以割断的情缘了。
亲爱的同学们,我前面分析了你们在学校里与老师共同绘就的“法治效果图”与社会将你无情抛入的“法治实景”。同学们都很聪明,很有智慧,你们一定会找到解决两者关系的最适合你的办法。但那个时候不会是明天就到来。可能是在你五年返校、十年返校的时候,你站在“同济天下”柱前,拍着胸脯对母校说:我找到法律人的感觉了!亲爱的同学们,同济大学法学院是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这倒不是完全因为这里有你们熟悉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你们从这里学到了成才、创业的本领,绘制了一份精美的、可以与“法治实景”最佳匹配的“法治效果图”。
再一次为2025届同济大学法学院的所有毕业生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