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于1981年5月成立,是中国社科院下属专事当代日本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和智库单位。全所人员编制为58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日本问题专门研究机构。从1981-2000年,在何方、骆为龙、赵自瑞、张蕴岭等历任所领导的带领下,在全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形成了当代日本研究的学科布局和成建制研究队伍,重点研究当代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对外关系等问题。进入21世纪后的20余年,日本研究所学科覆盖范围更加全面,人才梯队进一步优化,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政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步。
一、“而今迈步从头越”——2001-2008年
经过7年的“合所”时期,2001年日本研究所与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分离,蒋立峰研究员成为日本所历史上首位日本研究专业出身的所长。此后的八年里研究所在蒋所长、孙新书记等所领导的带领下、全所成员共同努力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国际新形势、亚洲新问题、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崛起,推动了日本研究向着更加综合性、前瞻性的方向发展。”[①]
(一)研究主题
这一时期日本研究所设有四个研究室:日本政治研究室,主要研究日本政治制度、政党、政局、防卫问题;日本经济研究室,主要研究日本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及经济形势等问题;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室,主要研究日本社会结构、社会思潮、社会保障、企业文化、文学、思想等问题;日本对外关系研究室,主要研究日本外交政策、对外关系等问题。各领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日本政治研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日本政党制度论纲》《当代亚太政治》《21世纪日本沉浮辨》《日本政府与政治》《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等。
日本经济研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日本的规制改革》《日本与东亚经济合作》《中日韩经济合作与展望》《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再探讨》《新时代的日本经济》《日本头脑产业 THINK TANK研究》《日本产业结构研究》等。
日本社会文化研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茶道と茶湯ー日本茶文化試論』《强掳·诉讼·和解:花冈华工惨案始末》《日本的社会思潮与国民情绪》《东亚文明撞击:日本文化的历史与特征》《日本文化史——现代卷》《日本文化史——近古卷》《日本文化史——古代卷》《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学简史》《日本文明》《世界中的日本文化——摩擦与融合》《日本企业内教育培训》《林罗山与日本的儒学》《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史》等。
日本对外关系研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冷战后日本的总体保守化》《中日国交正常化30周年》《战后中日关系史 1945-1995》《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构想》《中国的东北亚研究》《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徹底検証:日本型ODA』《中日关系——复交30年的思考》《21世纪初的日本政治与外交》《日本外交30年》『大川周明と近代中国:日中関係の在り方をめぐる認識と行動』等。
这一时期,我所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有:“中日间战争赔偿的研究”“日本改宪及未来发展道路研究”“中日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与政策选择”“日本自民党研究”“21世纪初期日本国家发展战略”“当代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研究”“中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日本的社会结构变迁与政策选择”“21世纪初期日本的东亚政策”“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研究”“日本克服长期萧条的经验教训”“中日舆论调查”“21世纪初期日本的文化战略”“中日两国事业单位改革比较研究”“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与日本”“日本内需主导型增长在哪里出了问题——兼谈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等。
(二)重点成果
这一时期我所推出一些重要科研成果,有些是集体研究的结晶,有些获得了院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1.《列国志:日本》(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该书由孙叔林、韩铁英主编,全书47.5万字,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国土与人民(自然资源、居民、宗教、民俗)、第二章是历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第三章是政治(国体、政体、中央政府、立法机构)。该书认为,日本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既有两千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近代以来日本侵略和掠夺我国、给我国造成深重灾难的历史。当今,日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向着实施政治大国战略和增强军事实力的方向迈进。为将中日关系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前提下推向前进,有必要加深对日本的了解。
2.《日本军国主义论(上下)》(2005年,河北人民出版社)。该书由中日两国日本军国主义问题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万峰和井上清为学术顾问,蒋立峰、汤重南任主编,共99万字。该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十五”重点规划项目——日本军国主义问题研究丛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对日本军国主义问题作理论性、体系性研究的专著。全书通过地理环境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塑造、尚武传统与武士道精神、神国观念与天皇崇拜思想等方面的论述,探讨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产生的源流、形成过程和体制结构等,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根源。从国际大背景、日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右翼思想、对外侵略战争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深刻根源。
3.《21世纪的日本:战略的贫困》(2002,中国城市出版社)。该书由冯昭奎撰写,全书35.5万字。该书抓住当代日本国家战略的主要问题,以泡沫经济、向信息化过渡、中日关系等三个问题为切入口,有重点地对日本的国家战略问题进行分析。该书得出如下结论:日本的国家战略是贫困和模糊的,其未能显示国家发展的明确目标;面对迅速变化的时代,未能表现出必要的适应能力;面对堆积如山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难题总也给不出正确有效的答案,总也解决不好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的矛盾,经济政策多为应付眼前的权宜之计,得过且过,延误改革。日本缺乏以开放的精神把本国问题放在世界中、特别是放到亚洲中考虑并加以解决的气魄和勇气。该书荣获中国社科院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4.《美日关系》(2003,世界知识出版社)。该书由刘世龙撰写,全书约60万字。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美日关系的通史性著作。作者在阅读大量档案、报刊资料和专著的基础上,叙述从1791年到2001年美日关系的历史;运用历史研究与现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述美日关系的发展规律。作者提出如下观点:第一,美日关系以1911年为界,经历了摇摆于平等与不平等之间的两个周期。作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美日关系史可概括为平等(竞争)—不平等(合作)—平等(竞争)这一公式。第二,21世纪初的美日关系具有不平衡性:经济上已成为平等关系,政治上是准平等关系,而军事上仍是不平等关系。该书荣获中国社科院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5.《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日本研究所卷》(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编撰。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日本研究所选编了这部论文集,在编和非在编研究人员及已故研究人员每人至少收录一篇论文,可谓日本研究所26年来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由论文和少量的研究报告构成,分为政治安全篇、外交关系篇、经济科技篇、社会文化篇、文学历史篇、研究报告篇,共42万字。
(三)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我所的科研活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通过建立学术会议平台,推动国内日本研究学科发展。这一时期我所继续每年与日本日中技术留学交流协会联合主办“中日青年论坛”,并基于会议成果每年出版论文集,[②]川岛真、北冈伸一等很多现今知名学者都是论坛“常客”。2000年开始与国际友联联合创办“日本研究青年论坛”,就当代日本社会思潮、日本21世纪政治外交发展趋势、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并在会议成果基础上出版论文集。[③]
第二,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强化对外影响力。这一时期我所与名古屋市立大学经济学部、日本青年能力开发协会、松下政经塾、韩国东北亚共同体研究院、日本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韩国世宗研究所、日本未来工学研究所、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地域研究所、日本冈崎研究所、日本一桥大学、日本国际亚洲共同体学会、日本岛根县立大学、日本立教大学等国外智库和大学建立机制化交流关系,有的签署了交流协议。
第三,创立日本研究报告,分析展望日本年度形势。我所从2001年开始每年出版日本研究报告,[④]总结上年度日本在经济发展、国内政治、对外关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并根据当年特点设立专题研究,且附有上年度中国的日本问题研究概况、日本大事记、世界各国对华直接投资数据等材料,成为彼时学界了解日本年度状况的重要窗口。
二、“跬步江山即寥廓”——2008-2018年
2008-2018年,是日本研究所蓬勃发展的十年。这一时期在李薇所长、高洪书记(代所长)等所领导带领下,在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我所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
(一)研究主题
这一时期伴随着现实研究需要,日本对外关系研究室改称日本外交研究室,显示出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共同促进的发展方向。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室拆分为日本社会研究室和日本文化研究室,两个学科的人员进一步充实,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我所形成了五个研究方向,即日本政治研究、经济研究、外交研究、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各学科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日本政治研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日本政党制度政治生态分析》《日本选举制度与政党政治》《日美政治经济摩擦与日本大国化:以20世纪80年代为中心》《中日热点问题研究》等。
日本经济研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日本 世界 时代:值得我们关注的若干问题》《能源安全与科技发展——以日本为案例》《日本经济》《科技革命与世界》《中日友好交流30年 经济卷》《日本经济概论》《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论》《日本能源形势与能源战略转型》《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经验、教训与启示》《日本能源文献选编》等。
日本外交研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和平发展与日本外交战略》《日本对华经济外交研究》《日本能源外交研究》《“阴谋”与野心》《21世纪初期日本的东亚政策》《不忘初心,走向未来》等。
日本社会研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发展与田园主义:发达国家社会发展得失谈》《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中日韩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性别视角下的日本妇女问题》《东亚社会发展与女性参与》《战后日韩、日朝关系》《密室与剧场——现当代日本政治社会结构变迁》《日本“核”去“核”从》《日本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日本明治时期的右翼研究》等。
日本文化研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变革与文化建设研究》《文化、文学与中日关系》《日本的自画像与他画像》《艺道与日本国民性》《中江兆民的国际政治思想》《中江兆民》等。
这一时期,我所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有“日本自民党体制转型研究”“日本‘军事崛起’与我国对策研究”“美国对琉球政策历史演变的研究(1945-1969)”“战后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与教训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下日本对华政策调整及中国的应对研究”“日本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冷战后日本政治改革的走向及其影响”“民主党政权下的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二战后日本社会发展与社会阶层变动”“日本应对和化解对外经贸摩擦的经验与教训”“日本对华产业转移趋势考察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日本泡沫经济再考”等。
(二)重点成果
这一时期我所推出一些重要科研成果,有些是集体研究的结晶,有些获得了院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1.《当代日本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该书由冯昭奎、林昶著,全书29.2万字。该书以技术进步、人口问题、中日关系、移民问题、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粮食安全、土地问题、农协组织、政局变化等10个问题为切入点,通过适当的中日比较和与世界情况的对照,阐述值得人们关注的日本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其中指出:业已成为“世界老三”的日本会不会重蹈数百年来历代“世界老三”的覆辙,与当今“世界老大”美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老二中国?答案是:日本肯定会这样做。因为其不会不重视西方大国关系的历史经验,何况日本自冷战开始以来就很快同美国结成军事同盟关系,这种关系在冷战以后不仅没有解除反而逐步得到加强。但是,不管中日关系会怎样发展,我们仍要继续认真吸取战后日本发展中积累的有益经验。该书荣获中国社科院离退休人员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变革与文化建设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该书由崔世广主编,全书28.7万字。该书借鉴和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导入系统论和周期论的分析视角,尝试对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变迁和文化建设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研究。该书从现代国家意识的建构、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容、生活方式的重新塑造、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振兴、对日本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等五个角度,分析总结日本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提供参考。该书荣获中国社科院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3.《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该书由张季风撰写,全书37.8万字。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战后初期资源开发以及日本第一次至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为线索,突出日本国土开发“规划性”的特点,勾勒出战后日本国土综合开发的基本轮廓;下篇以我国国土综合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和正在遇到的问题为着眼点,结合日本国土开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体系特色,对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过程中的法制,规划体系建设,资金筹措与运用,高速交通体系建设,城市体系与东京问题,国土开发与环境保护,北海道开发等六个专题进行具体分析。该书荣获中国社科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4.《金融危机下的日本金融政策:困境与挑战》(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该书由刘瑞撰写,全书28万字。该书以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金融危机和该次金融危机为区间,揭示危机对日本经济与金融的冲击,重点分析金融危机下日本金融政策的运营特点及效果。研究视角既包括两次金融危机下日本金融政策的历史性回顾与动态性分析,又包括对金融政策两大支柱——货币政策和审慎监管政策的专题性研究,力图通过总结日本应对金融危机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金融政策运营提供借鉴和参考。该书荣获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5.《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该书由日本战后70年编委会编纂,全书66万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所先后举办了七场专题学术研讨会,深入剖析“战后70年的日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本厚重研究成果。该书由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思想、中日关系等多个领域的30余篇论文组成,通过对日本战后70年不同领域发展轨迹的系统梳理、深入分析,试图从中发掘出决定、影响日本发展变化的规律与要素。该书作者除我所专家之外,孙歌、韩东育、王新生、李卓、刘岳兵、周维宏、徐万胜、归泳涛、张玉来、冯文猛、田香兰、周建高、董炳月、刘少东、吴光辉、邱静、王萌等所外专家也参与其中。
6.《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1981-20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该书由李薇主编,全书54.5万字。为纪念我所成立30周年,我所牵头梳理1981-2011年30年间中国大陆学者对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哲学、宗教、历史的研究,以期达到夯实日本研究学科基础,训练学术规范,提升学术意识,发现学术人才的目的。本书作者除了我所学者外,还包括卞崇道、徐建新等院内其他研究所以及宋成有、王新生、牛建科、刘岳兵、崔金柱等大专院校的日本研究学者。
7.《风云际会话扶桑(全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年)。该书由高洪主编,全书130余万字。该书是把我所科研人员建所38年来在《世界知识》杂志上刊载的作品集结成册,形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世界知识》刊文荟萃”。三卷本以中日两国间制定的第三个和第四个政治文件为区隔,在一定意义上展示了中国的日本研究者对日本和中日关系认知的迭代、提升过程。
(三)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我所科研活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学术交流体制升级,强化对外影响。譬如,2013年我所与日本东京财团联合创办“中日东海论坛”,对于推进中国东海问题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从2011年开始每年承办“中国社科论坛”,邀请中日两国政要和专家学者参加,有效提升了中国学界的国际影响力。我所与日本政治家、官僚、研究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武部勤(自民党前干事长)、青木保(日本前文化厅长官)、大江健三郎、猪口邦子(前内阁府特命担当大臣)、宫崎勇(日本前经济企划厅长官)、小仓和夫(时任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理事长)、林芳正(前防卫大臣)、前原诚司(时任日本首相)、傅高义、山口广秀(日本银行前副总裁)、伊藤元重、木原晋一、山口那津男(公明党代表)等都曾来所交流访问。
2.改善科研环境,强化学科建设。在院领导支持下,在所领导的努力下,我所科研人员从东院东平房搬至南楼一层两侧,科研办公环境大为改善;通过编写《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1981-2011)》《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等强化日本研究学科建设,所里鼓励并帮助年轻学者,强化学习一级学科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以2017年院里批准为期六年的创新工程“登峰计划”日本政治优势学科、日本经济重点学科为契机,研究所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3.重视基础研究和智库研究相互促进发展。从2008年开始,我所每年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日本经济蓝皮书》,2009年开始将“日本发展报告”升级为《日本蓝皮书》,有效促进了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性转化,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我所多次召开智库建设会议,譬如,“日本智库研究”学术报告会(2012年)、“对日战略报告”内部研讨会(2013年)、“国际问题研究与智库建设”学术报告会(2015年),且我所由一名科研副所长专门负责智库建设工作,大大提高了智库研究水平。
三、“大鹏一日同风起”——2018年至今
2018年以来,在杨伯江所长、刘玉宏书记、闫坤书记等所领导带领下,在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我所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大、学科布局进一步完善,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继20世纪末一度成立科研组织处后,时隔20余年我所成立了有独立编制的科研处,负责统筹全所科研、外事和社团中心管理,科研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新成立综合战略研究室、日本历史研究室,日本社会研究室和日本文化研究室合并为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室,创办《日本文论》,同时申请成立院级非实体研究中心“东海问题研究中心”,由此形成了政治、经济、外交、综合战略、社会文化、战后历史等多个方向纵横交叉的网络化学科布局。
(一)研究主题
这一时期的日本政治研究室主要关注政党、选举、安全防卫、海洋政策、法制等方面的研究,日本经济研究室主要关注金融、财政、对外经济关系、产业、科技等方面的研究,日本外交研究室主要关注对外关系、外交决策、经济外交、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室主要关注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社会治理、文化战略、国民性、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综合战略研究室主要关注日本国家宏观战略、国际战略、安全战略、能源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日本历史研究室主要关注日本战后核问题、政治思想、社会思潮等方面的研究。各领域均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日本政治外交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战后日本选举与政治资金问题》《新中国对日政策(1949-1972)》《摆脱战败:日本外交战略转型的国内政治根源》《平成时期日本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全球变局下的中日关系:务实合作与前景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弘扬条约精神,深化友好合作: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日本国际战略及政策研究》《中国对日外交战略思想与实践》等。
日本经济研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日本消费税改革研究》《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再考》《分配制度、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基于日本经验的考察》《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日本科技创新——第四次产业革命中的进展》《战后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国际比较研究》等。
日本社会文化历史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少子老龄化社会:中国日本共同应对的路径与未来》《平成日本社会问题解析》《日本“积极老龄化”的经验及启示》《日本文明——摇曳在东西方之间》《21世纪初期日本的文化战略》《明治时期日本人的对外认识》《知识与权力:明治民法立法过程研究》《Pornography, Ideology, and the Internet: A Japanese Adult Video Actress in Mainland China 》等。
这一时期,我所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有“未来十五年大国关系演化视域下的中日关系”“‘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日本因素”“中国与周边视域下的中日关系”“战后日本历史进程与国际影响力研究”“日本印太战略研究”“日本海洋战略及政策研究”“日本养老护理制度建设:理论、政策与实践”“中日关系对上海打造国际大都市的影响”“长三角地区日资企业状况及发展研究”“日本‘多元协作’的社会治理模式及借鉴意义”“非洲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与中非合作研究”“平成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发展演变:观念、架构与路径设计”“战后日本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路径研究”“全球史视野下日本的国际秩序认知模式演变研究(1853-1952)”“日本收入分配制度及对中国推动共同富裕的借鉴启示研究”“疫情背景下日本自民党对华战略转变研究”等。
(二)重点成果
这一时期我所推出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其中不少是集体研究的结晶,有些获得了院级奖项。
1.《“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日本的角色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该书是在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倡议十周年之际推出的关于日本对“一带一路”政策与战略布局的一部专门论著,由杨伯江、刘瑞等著,全书40万字。该书一是系统梳理了日本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变化及战略反应过程,包括“印太战略”的设计、展开及其与“一带一路”的竞合关系。二是分析评估日本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政经布局,包括日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和“冰上丝绸之路”重点地区的关注和投入,在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及未来趋势。三是基于现实路径选择的视角,结合当前全球形势发展,分析日本推进“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关系”与我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竞合关系,同时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与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下,日本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
2.《中国日本研究年鉴(202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持编撰,秉承学术性、权威性、客观性、前沿性的宗旨,力求反映日本研究学科取得的年度主要成绩和科研进展,是我所推进日本研究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全书106.4万字。该书设有学科综述、2021年度主要论文、国内涉日学术机构与学术动态、日本研究杂志目录、著作目录、大事记、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主要数据七个栏目。其中,2021年度主要论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知网、中华日本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华日本哲学会、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中国日本史学会、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对2021年度1568篇日本研究论文进行海选、经评审委员会评选、日本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审议,从投票产生的前100名候选文章中选出“优秀论文30篇”“主要论文73篇”。
3.《平成时代:日本三十年发展轨迹与前瞻》(世界知识出版社,2022年)。该书由杨伯江主编,全书62.4万字。该书是中国学界首部关于平成日本的全学科学术出版物,是代表当代中国日本研究最高水平的一部专著,目前国内尚无同类成果。该书采用历史纵向与学科横向二元交织的设计框架与写作逻辑,既把平成 30年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进行集中专门研究,又秉持“复眼”视角,从战略、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思潮等多个学科角度展开综合分析,对日本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同时,本成果是中国学界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立场出发对日本平成30年进行的系统深入研究,对于研判日本未来总体走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政策意义。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特别是日本研究界获得较高评价,成功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22年度重大科研成果。
4.《日本研究文选(1981-2020)》(上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该书由杨伯江主编,全书80.1万字。为纪念我所成立40周年,将我所科研人员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每人选出一篇代表作,共收录59篇文章,分为政治安全篇、外交关系篇、经济科技篇、社会文化篇、历史研究篇。由于技术原因,部分退休人员的论文未能收录其中,这一点比较遗憾。
5.《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1981-20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该书由杨伯江主编,全书33.8万字。在我所建所40周年之际,系统全面梳理过去40年来中国国内有关日本政治、经济、外交、中日关系、安全、社会、文化、历史、思想研究的相关成果和学科发展历程,认真总结成绩与不足。本书作者除我所各学科带头人之外,还适当吸收宋成有等所外专家参与。该书认为中国的日本研究40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一是随着现实国际关系的演进、中国自身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日本研究的内涵日趋全面、综合、立体,推动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二是研究范式更加丰富完善,开始注重理论分析和方法论应用,方法论创新、创新性释析趋于明显,长期以来对理论规范和方法论介入重视不足的状况逐步改观。三是越来越注重将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置于国际格局变动、中国战略全局之中加以定位和分析,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日益活跃。四是研究主体自身出现重要变化,学科队伍结构趋向合理与高阶化,部分学者尝试脱离“即事研究”的传统套路,侧重基础性、理论性研究,高质量研究成果随之增多。
6.《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日本与东亚:变局与深化合作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该书由杨伯江主编,全书35.8万字。该书是在2020年4月11日,新冠肺炎疫情刚蔓延不久,我所联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河北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等国内专事日本研究的多家机构共同举办“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新时代中日关系”视频学术会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会议外高质量论文,形成的一部体系完整的研究专著。该书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给日本与东亚带来的现实及潜在影响,从“疫情与全球及区域形势”“疫情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其未来走向”“疫情对日本政治外交的影响及其未来走向”“疫情对中日及区域合作的影响”“疫情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及其未来走向”“疫情与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为疫情以来的重要研究成果。
7.《全球变局下的中日关系:务实合作与前景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2020年)。该书是在由中国社科院主办、日本研究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全球变局下的中日关系:务实合作与前景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一部文集,由杨伯江主编,全书35.3万字。全书共收录了基调报告及学术演讲15篇,会议论文15篇,其中包括中国前国务委员戴秉国、中国社科院时任院长谢伏瞻,日本原首相福田康夫、时任驻华大使横井裕,张宇燕、田中明彦、北冈伸一、高原明生等中日著名学者以及田中均、山口壮等日本前外务官僚的基调演讲、学术报告等重要内容。该文集集中讨论了2012年日本所谓“国有化”钓鱼岛、中日关系陷入低谷,经2018年实现总理互访、重回正常发展轨道后,两国如何借助“一带一路”框架下第三方市场等平台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中日关系实现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8.《美国对琉球政策历史演变的研究(1945-196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最终成果,37.9万字,作者为陈静静。本书将琉球问题置于军事同盟的框架下进行审视,从美日同盟不断变化的视角考察美国对琉球政策的变化,揭示美日同盟关系由互疑到互信的转变过程,并探讨美国对军事同盟的经营经验。本书最大特点是运用大量美国原始档案详细阐释美国对琉球政策的决策过程,实现对外决策理论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从普遍意义的角度来看琉球问题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常规外交问题,也可说是一个非危机形势下非重大外交议题,美国官僚组织机构在这一类问题上的组织模式具有典型意义。
(三)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我所科研活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统筹协调,全面推进日本研究三大体系建设。2019年创办《日本文论》,与《日本学刊》形成姊妹刊效应,丰富了日本研究发文平台。该刊已被收入AMI核心集刊名录。2022年创办《中国日本研究年鉴》,力求反映日本研究学科取得的年度主要成绩和科研进展。编撰《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1981-2020)》,回顾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历程,积极探索未来日本研究的学科发展方向。以2023年院里批准为期三年的创新工程“登峰战略”日本国家战略与中日关系优势学科、日本海洋战略研究交叉新兴学科为抓手,我所将进一步加强学科规划、人才建设,深化学科建设。
2.合力攻关,学术社团工作进步明显。我所与日本经产研究所、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以及其他国内日本研究机构建立年度研讨机制,强化学术交流;打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日本与东亚:变局与深化合作的可能性》《平成时代:日本三十年发展轨迹与前瞻》等跨单位集体攻关成果,提升国内日本研究水平;学术社团工作进步明显,我所代管的两个全国性学术社团中华日本学会和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均获国家社科基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会制度化、规范化管理;2021年申请成立中国社科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对于团结学界力量、深化东海问题及中日海洋关系研究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
3.开拓创新,推动研究融合创新式发展。积极探索制度化创新,通过创新工程“登峰战略”子课题制度设计,由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员共同组成专项课题组,丰富学科工具,集体合力攻关,同步促进多学科、跨学科融创发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政策研究融创发展;针对社会文化研究领域应用研究选题发掘难的问题,鼓励应用政策课题研究吸收基础理论研究力量,在联合攻关中实现深度融合,在科研实践中锤炼队伍、提高整体能力水平;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守好各自“独门绝技”,在诸如琉球研究、气变研究、环境研究、社保研究、人口研究等领域做到专、精、深、透。
4.强化对外交流,同步提升学术及政策影响力。与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学术机构、知名高校、政府部门、立法机构(国会)、基金会(财团)、新闻界等建立、保持密切的交流关系;通过多种形式派出多批次团组出国调研、访学和参会;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继“中国社科论坛”后打造“东海问题研究论坛”等品牌项目,邀请日本等国知名专家学者及政要出席。加强与中央外办、国安办、中宣部、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等党政领导机构、部委联系沟通,着眼国之大者,提升服务决策能力水平。
5.注重理论升华,扩宽研究视野。提出了一系列易于为国内外学术界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努力产出拥有鲜明中国源发知识产权的学术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日本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譬如“综合战略活跃度”、中美日“三角论”、中日关系中的“精神互融”、“安倍国防学”、“战略自主”、“国际战略论”等。提倡将日本问题、中日关系放在全球视野下、国际体系中、中国安全与发展大棋局上展开研究。
四、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以建设日本研究三大体系为目标,我所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1.伴随着国别区域研究一级学科的建立,进一步加强跨单位联合、多学科融创。这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当代日本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2.进一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持续提升交流效果,发挥其对促进中国学界当代日本、中日关系研究的独特作用。3.作为推动日本研究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持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政策研究的融创发展,应用研究以学科积淀为基础,基础研究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多出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优质成果。
注释:
[①] 李薇主编:《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1981—20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前言。
[②] 蒋立峰主编:《第四次中日青年论坛:转型中的中国与日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蒋立峰主编:《第五次中日青年论坛:转型中的中国与日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蒋立峰主编:《第五次中日青年论坛:转型中的中国与日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等等。
[③] 蒋立峰主编:《21世纪的日本——政治外交发展趋势(第一届日本研究青年论坛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蒋立峰主编:《当代日本社会思潮(第二届日本研究青年论坛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蒋立峰主编:《中日两国的相互认识——第四届日本研究青年论坛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等等。
[④] 例如,高增杰主编:《日本: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蒋立峰主编:《日本:2002》,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蒋立峰主编:《日本:2004》,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蒋立峰主编:《日本:200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等等。
唐永亮,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科研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