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新时代党中央审视当前国内外形势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是解决各类民族问题的总钥匙,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展才是第一要务、坚定民族团结大政方针,将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紧密联结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建设与治理的整体性、战略性工程,应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强化共同、增进凝聚、把握机遇等实践维度,巩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统治根基,稳步推进各民族共同迈入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安全
一、问题的提出
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之成败。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局势严峻,政治格局日趋复杂,国家宏伟前途与中华民族命运交织。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民族工作将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来自内部的风险隐患和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的历史时期[1]。值此背景,开展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国家大计、民族大计。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战略腹地建设。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2]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把“广西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腹地”[3]。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4]。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作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5]。因此,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既是积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与进步,也是新时代我国抵御内外风险的保障与后盾。
“腹地”一般指统治中心的周边区域,现在指中心城市的毗邻地区,犹如卫星城,起到辅助、巩卫作用。对省级、市级行政区划而言,腹地就是与省会城市、地市城区中心有一定距离但又在其影响与辐射的范围之内的区域。扩大开来,腹地与边疆、边区、边地有重合,既非“焦点”与“核心”,亦非国家发展建设的“龙头”与“支柱”[6]。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国家战略腹地是对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支撑作用的非国家核心区域[7]。国家战略腹地应具备地理区位的枢纽性、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创新发展的引擎性、城市文化的凝聚性等基本特征[8]。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形态复杂,平原、山地、高原、草原、森林、河流、海洋、沙漠、冰川兼而有之,各地风俗习惯不尽相同,社会结构不一,民族众多,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既有先天的优势,又有较大的施展空间。从历史维度审视,中国有着丰富的“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经验,自先秦伊始到近现代以来,采取了诸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移民、商贸等多类方式加强腹地与后方开发建设,既推进了国家治理,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日益巩固。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协同奋进、努力拼搏,相继开展了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西部协作等战略国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三线建设,可视为当代中国打造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先行范例,既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又促进了各民族互动互嵌互融,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进一步整合[9]。
从地理环境与区位结构审视,中西部地区既是我国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点区域,又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区域。在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中西部地区可以发挥重要地位和作用,能够体现我国在区域发展方面全局一盘棋的战略主动[10]。因此,经由国家协同调配东部沿海地区资源与力量推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为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动力与支撑。相应地,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进步,进一步平衡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从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方位发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全中国各个区域、各个民族共同的事业,并非边疆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的单向任务。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势在必行,边疆与内地若不能协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不能全面实现。双向铸牢、共创共赢,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11]。新时代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具有广阔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战略功能,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系统支持,有利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当前,围绕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这一重要国家大计与发展契机,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全面开展多元策略,巩固已有业绩,开拓全新局面。基于此,笔者审视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形势,思考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与实践维度,进一步突显“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深嵌关系,以期为新时代国家大发展和中华民族大繁荣提供思维借鉴。
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建设与治理的整体性、战略性工程,既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又有通过加强各民族大团结来促进国家建设的战略价值。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两者既互为依托,又相互夯实。发展是民族工作开展过程中解决各类问题的总钥匙,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结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政治资源、经济助推、文化熏陶,坚持发展才是第一要务,坚定民族团结大政方针,将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昌盛。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亦无法前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掌舵手,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优势。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现实依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12]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西方列强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又克服种种困难,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诸多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废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心全意帮扶各民族开展社会经济建设,实施援藏、援疆计划,开展民族地区专项扶贫、特殊扶贫工作与惠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就业、卫生、医疗政策,各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多重困难与不同挑战中砥砺前行,我们党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民族团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已建立了健全的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基层广泛参与的民族工作强大合力。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坚强领导至关重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发展才是第一要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仅仅是一项纲领、一份文件、一个口号,而是要贯之于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谱写了中华儿女筚路蓝缕、团结奋斗的精彩华章。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的民族,没有先祖先辈的辛勤耕耘、一路向前,就没有今天光辉灿烂的成就。勤劳务实、奋发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
就全国而言,发展总体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实现社会进步,才能摆脱内部困境,为各民族争取更多的资源、利益,使各民族在发展中团结,在团结中进一步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拼出来、干出来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2]。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不是单纯的政治任务,不搞形象工程,不能浪费资源,更非狭隘的平均主义,要严格秉持“发展才是第一要务”的根本宗旨。近些年来,国家稳步推进江海联运、新亚欧大陆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现代化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努力将中部国内大通道与西部联通欧亚的区位优势发挥出来,以优化提升、深入构建中西部地区在国内大循环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政治地位与战略优势。而且,经由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通过国家布局将东部沿海地区的技术、产业、人才、资金向中西部地区过渡、转移,既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空间结构与产业模式的调整、转型,又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重构、升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从而保持国内大循环供给与需求的全局动态平衡。现代国家体系与体制下,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有雄厚国力与强大经济实力的基础保障,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实效作用。坚持发展才是第一要务,以统筹全国、全社会、各民族、全方位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在团结奋斗中实现各民族繁荣发展。
(三)坚定民族团结大政方针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要以各民族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出发点开展经济社会建设。民族团结是稳定之根、力量之源,处理好民族关系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重要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中,“团结”一词出现多达26次。确保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前进道路的重要基石,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也要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努力提升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全力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13]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更须以保障各民族权利和利益为前提,从各民族根本利益的角度谋篇布局开展相关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基于国家政策、国家力量推动社会建设,应以增进“共同性”为目标,带领各民族团结奋斗走向繁荣富强,以更好地抵御未来国内、国际乃至自然界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团结就是力量。中华文明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延续发展,靠的就是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互助。坚定民族团结大政方针,努力构建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政治结构,才能发挥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实力,攻克各类难题,渡过各种难关。历史经验表明,团结则事成,分裂则事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离不开各民族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各民族精诚团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各民族万众一心、携同并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要起到争取民心、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国家建设、战略布局,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嵌入,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三、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维度
新时代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结合实践维度,应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强化共同、增进凝聚、把握机遇等方面,更系统地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更深入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稳步地迈向中国式现代化。
(一)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发展的一切前提,统筹发展和安全,不仅是国家军事部门的职责,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关键区域的影响力,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14]。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的国家联合各种反华势力频频发难,抹黑我国民族工作,推动“民族问题国际化”,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果没有国家安全保障就无法完成。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应确保以国家安全为根本红线,以关乎国家兴亡、民族存亡的责任意识来推进。
一方面,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抵御外部冲击实现高水平安全的稳定器;另一方面,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在综合考虑国家安全前提下的谋篇布局,旨在防患于未然。以贵州为例,贵州深处西南腹地,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多民族交错杂居,地理形态复杂,如果仅以传统视角审视,贵州的区位优势并不突出,在现代国家发展战略中似乎无法成为重要辅助。但贵州动植物、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多彩贵州拥有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特色的人文环境,又有气候温度与空气质量的加持,再加上地处西南与中南的交汇,作为战略后方迂回调整空间与条件极佳。贵州与其他省份相比有着天然的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优势,贵州是新时代国家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支撑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依次布局钢铁、能源、军工、交通、通信、大数据等产业进入贵州。如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贵州重点发展铁路、钢铁、国防、航空等产业,电力、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亦获得长足发展,川黔、贵昆、湘黔等铁路相继通车[15]。近年来,贵州的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16]。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这一重要部署,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多元化,为经营主体抵御外部冲击提供后备支持,能够使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突破,把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战略基石筑得更加牢固。
(二)经济建设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内部之所以能够和平共处,与各民族在经济往来中十分讲究互利互惠密不可分[1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这充分表明,推动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抓手,也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例如,“十三五”期间,国家向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多达3 800余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高达2万多亿元[19]。“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与“推动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战略,表明国家极为重视经济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明显,国家战略腹地是经济动能转换的承载区,是“后方”支撑起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能够增强经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具体来说,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要统筹兼顾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效能与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国内大循环进入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打造优势产业、基础行业,逐步减少被外部技术遏制与资源依赖,增强国家经济的稳定性与多样性,提升危难时刻的抵抗力,深化后备支撑,将时代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有了物质保障与经济发展加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才能更为充分、更有活力,从而呈现更高质量的民族工作,构建更高层次的民族团结。
(三)强化共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20]自先秦至清,中央王朝不断强化对周边各族的统治与治理,各民族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完整的中国统一体,不是由我国某一个民族建造的,而是我国所有民族(包括历史上已消失的民族)建造的[21]。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各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这一“共有家园”的“共有精神”[22]。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要积极利用和强化这些元素。
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西部地区将是重点。而中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各民族聚居的重要区域,蕴含着丰富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实践,更积累了丰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与巩固的经验启示。中西部地区的时空、地理、人群编织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变脉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构建的中心,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工作的指引[23]。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不能忽视中西部地区的角色和位置。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要更进一步强化各民族共同体意识,挖掘各民族共同性元素,描绘各民族手足相亲、互相帮扶的团结画卷。
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解决好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始终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的大事。如作为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云南位处我国西南边陲,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在党的殷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云南各民族和衷共济开创了新格局、新面貌,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4]。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发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云南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宗教活动场所等“6+N进”工作。持续实施“石榴红”工程,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同心营”“百家宴”等交流活动,各族群众联系不断加强、了解不断加深、认同不断增进。深入挖掘茶马古道、西南联大旧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引导各族群众树牢“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25]。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腹地之一,云南实现了大变革、大发展,各民族在经济建设中进一步交融互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与民族团结贡献了重要力量。
(四)增进凝聚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式格局,是保持国家繁荣稳定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具有延续性与拓展性的民族团结战略[26]。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应结合各地的实际开展多方面实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具体的经济社会建设活动当中,经由国家与地方双向助推,辅之民间助力,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商贸、旅游等各个领域开拓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互嵌关系。譬如近年来,贵州省积极实践探索,利用“多彩贵州”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村BA”“村超”。2023年,历时78天的“村超”赛事,共举办98场比赛、126场民族文化表演,火热的赛事、多彩的民俗、活跃的市场,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丰富内涵[27]。以“村BA”“村超”为新引擎的“贵州经验”,对于当前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亦有参考价值。
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西部地区将是重点。现今的中西部地区,是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国家治理、因俗而治、民族迁徙、移民戍边、屯田、和亲、商贸、战争等情况后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地开展帮扶互助、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交通改造、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等发展举措。这些举措成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路径与技术手段,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转型,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关键符号能够强化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8]。要借助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契机,积极利用中西部地区体现民族团结的历史文化资源,推陈出新,构筑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
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具有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双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要汇集全国、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属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交通等领域互通有无、一体联动、互为依存。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既能提升中西部地区社会发展,也能优化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与市场空间,两者在资源、技术、人力上有着广阔的协同互构关系。
(五)把握机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展开的。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应在这一大的背景下统筹谋划。当前,国内的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把握发展机遇就是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机遇。
当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但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矛盾与风险并存,来自国外的打压遏制亦可能升级。结合当前国内发展形势,中国全域协调发展已进入关键期,到了“以中促东”的新发展阶段[29],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冲锋机”需要中西部地区这一“助推机”的强力支撑。因此,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对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与中心城市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理应妥善谋划,稳步布局,把握主动权,统筹开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当前形势虽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一定意义上,新时代的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与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三线建设”是我国面对国际形势恶化和外国势力封锁的极端条件下的备战方案,大量军工、钢铁、煤炭、机械、化工、冶炼、电子、交通、能源等产业在西南、西北地区铺展,堪称西部大开发的先行[30],这些举措奠定了现今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党中央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部署,旨在未雨绸缪、预先准备、强大自身,全面发展中西部地区,平衡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拓展国家发展结构体系。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既是开拓国家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全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形势存在不确定性、复杂性,内外风险挑战增多。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大部署,这既是接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与进步,更是新时代我国抵御内外风险的现实保障。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握关键要素,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展才是第一要务、坚定民族团结大政方针,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强化共同、增进凝聚、把握机遇等实践维度,努力构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共建共生共融格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推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须全国一体谋划、分级分类调整。要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开创新的发展格局、新的前进力量,全方位实现中国全域的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将各民族团结起来,携手并进、万众一心、共同奋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合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郝亚明.从五个主题词来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J].西北民族研究,2023(2):5-15.
[2] 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返京途中在陕西汉中考察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3-07-30(1).
[3] 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3-12-16(1).
[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李强作总结讲话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N].人民日报,2023-12-13(1).
[5]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4-07-22(1).
[6] 陈文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域下的边疆边区边地:历史向度与时代意义[J].青藏高原论坛,2024(3):1-6.
[7] 张可云.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N].中国经济时报,2024-10-09(1).
[8] 蒲清平,马睿.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内涵特征、重大意义和推进策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37-48.
[9] 陈文元.论历史移民与民族交融互嵌——以三线建设为讨论中心[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4(6):1-7.
[10] 李芳华.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N].光明日报,2024-05-21(11).
[11] 纳日碧力戈.双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5.
[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13]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主持 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 汪洋讲话[N].人民日报,2021-08-29(1).
[14] 汤继强.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2):3-25.
[15] 扈伦.贵州的三线建设[J].贵州文史丛刊,1988(4):38-41.
[16] 王恬.讲好70年发展的贵州故事 奏响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强音——“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综述[N].贵州日报,2019-10-10(1).
[17] 徐光木.中华民族经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及实践路径[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5):13-25.
[1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19] 李俊清.找准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发力点[N].中国民族报,2021-10-12(5).
[20]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N].人民日报,2019-09-28(2).
[21]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
[22] 陈文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与现实路径——基于发挥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作用的视角[J].青海社会科学,2023(1):64-69.
[23] 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3):9-13.
[24]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云南![EB/OL].(2024-11-05)[2024-12-06].https://www.yn.gov.cn/sjfb/ sjtj/202411/t20241105_305398.html.
[25] 王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N].中国民族报,2024-02-27(1).
[26] 郝亚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话语趋向[J].民族研究,2022(4):1-12+139.
[27]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调研组.“村超”、“村BA”何以火爆出圈[J].求是,2024(11):63-69.
[28] 田敏,陈文元.论民族关键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4-30.
[29] 王小广,周擎擎,梁雅楠,等.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区域经济评论,2024(5):48-57.
[30] 王庭科.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J].党的文献,2000(6):63-67.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专项课题“贵州省打造民族交融互嵌典范的问题与对策调查研究”(GZMUSK【2023】ZK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人口流动与深度交融的动力机制研究”(21&ZD212)
陈文元,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副教授,“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
引用格式:陈文元.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与实践维度[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5(1):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