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栩: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整理出版初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79 次 更新时间:2025-01-12 09:40

进入专题: 琉球   域外汉籍   中医药文献  

林栩  

 

摘 要:中国和琉球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认同基础。整理出版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将填补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研究的学术空白,具有学术创新价值,以及多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呈现出的“少”“杂”“散”的特点,以及整理出版的跨学科障碍是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研究和出版的难点。本文提出整理出版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需要跨学科探索,讲究资料整理方法,并进行系统性架构,以更好地还原琉球王国时期的医药卫生面貌及中医药在琉球的传播。

关键词:琉球 域外汉籍 中医药文献

 

琉球古称中山国,号称“万国津梁”。琉球自1372年开始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与中国联系紧密。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废藩置县”,改称琉球为“冲绳县”。在宗藩体制下,琉球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文化和技术,中琉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认同基础,尤其福建与琉球有着深厚的情谊和文化交融。明洪武年间,三十六姓闽人将中国的政治文化,以及福建的医药、文学、艺术、造船、制瓷等文明传入琉球,琉球派往福建等地拜师学习各种技艺的“勤学”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占一定比例。域外汉籍文献研究方兴未艾,域外汉籍中医药文献是中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琉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琉中医药交流概况为基础,从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的特点及其整理出版的意义、难点和路径等方面对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出版做一探讨。

一、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整理出版的意义

(一)中琉中医药交流概况

中琉有着深厚的文化和中医认同基础以及紧密的经济联系,福建与琉球交往最为密切,与琉球有着深厚的情谊和文化交融,在中医药交流方面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梳理了明清时期福建与琉球两地的中医药交流方式,主要有中药材贸易、医药人才往来、医药书籍编刻三种方式。[1]在药材贸易方面,主要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药材官方往来,从史料记载看,中琉往来药材数量大,种类多,改变了琉球“国无医药”的面貌。福建曾是明清时期中琉朝贡的第一站,在与琉球的药材贸易往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医药人才方面,在宗藩体制下,琉球开始向中国派留学生学习文化和技术。琉球来华的留学生有两类,一是派往南京、北京学习儒学经典、礼仪制度、治国方略的“官生”,一是派往福建等地拜师学习各种技艺的“勤学”。而在“勤学”的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占相当一部分比例,这从《使琉球录》《球阳》《久米村家谱》等文献中可管窥一斑。在书籍刊刻方面,吴继志编撰的《质问本草》是琉球医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学著作,收集整理了他所咨询并提出见解的医家,按照省份列出,福建的有二十余位,如周天章、陈文锦、李典成等。[2]17~18世纪,当时福建形成了以福州为中心,向内关联建阳、四堡和江南等出版腹地,对外连接琉球、日本等海外市场的书籍供销网络,医书以及闽纸和闽版也随之输入琉球。琉球人遂充分利用福建书业,助力琉球文教和出版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琉球文明的发展。[3]琉球儒学大家程顺则担任贡使期间,在福州完成其著作《指南广义》并在福州出资刊印带回琉球,该著作内容包括天文地理、航海医药养生等,促进了琉球相关医药知识的普及。

(二)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的多重出版意义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鲜明特色优势和重大战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梳理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同时整理散在的涉琉汉籍中医药文献并结集出版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

在学术价值方面,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研究属于域外汉籍研究,将填补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研究的学术空白,具有学术创新性。其涉及跨学科探索,需要历史学、古籍文献学、中医学、出版学等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体现学科交融性。以探究琉球汉籍中医药著作为主体,结合琉球中医药资料载体特点,辅以散在的中医文献资料和明清时期涉琉文献的搜集和比较,将达到如陈寅恪总结王国维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时说的“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之目的,体现了研究架构的系统性。

在出版价值方面,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资源将为后期打造“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数据库”奠定基础,体现文献整理的应用性和出版的融合性。

在文化和社会价值方面,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保障,需要建立符合中医药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琉球“勤学”的留学方式或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助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另外,中琉有着深厚的文化和中医认同基础以及紧密的经济联系,福建与琉球有着深厚的情谊和文化交融,整理出版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有利于阐释闽越文化深刻内涵,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进中琉中医药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政治意义方面,琉球的地理位置对中国维护南海和东海的安全及维护国家主权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对琉球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中琉始终保持一衣带水的良好关系,中琉之间在历史上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文化命脉联系,因而从文化角度阐释研究和还原中琉交往历史原貌,包括呈现中琉中医药交流原貌,有助于增强中琉的文化历史认同,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助力海洋文化建设,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二、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的特点

中医药文献,从内容方面看,包括医经、基础理论、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等;从载体类型方面看,指中医药专著,以及综合性类书、综合性丛书、史籍记载、历史经传记载或援引、小说笔记、文史工具书、出土文物、贸易协议与来往信函等所包含或载录的中医药文献,其中中医药专著是中医药文献的主体[4]。汉籍中医药文献,主要是指以汉字记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的各种典籍和资料,域外汉籍中医药文献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琉医药交流的历史特性决定了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的特点。目前已发现的琉球汉籍中医药专著比较“少”,而且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散佚等一些历史因素,以及中琉宗藩体制下琉球“官生”和“勤学”来华交流的情况,又使得琉球的中医药文献情况比较“复杂”。

从文献性质来说,琉球的汉籍中医药文献包括中医药类文献和非中医药类文献中的涉医文献;前者可以分为“琉球人著述”和“中国人著述”两类,他们可以是在琉球刊刻的文献,也可以是在中国刊刻的文献;后者则主要指中国涉琉中医药文献。

按著述者和著述地点来分,琉球的汉籍中医药文献包括“琉球人著述汉籍”“琉球版汉籍”“中国涉琉文献”三种,这种分类方法对实际研究更具有实操性,他们分别有其重要的文献价值。“琉球人著述汉籍”指琉球人著述的汉籍文献,可以在琉球或其他地方刊刻,如琉球学者程顺则在中国等候回琉球季风时在中国刊刻的《指南广义》,它载有航海养生保健知识和海上常见病的应对方法。“琉球版汉籍”指在琉球刊刻的汉籍文献资料,既包括琉球人和其他国家人在琉球刊刻的汉籍文献,也包括在琉球翻刻的已问世的汉籍文献;前者与“琉球人著述汉籍”中在琉球刊刻的部分有一定交叉性,如琉球吴继志的在琉球刊刻的《质问本草》,所以在这个分类中,在琉球翻刻的已问世的汉籍文献更具有文献研究价值。“中国涉琉文献”,指中国刊刻,文书、志书、著作里涉及的中医药文献,比如我国清代医家曹存心整理的《琉球百问》《琉球问答奇病论》。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重要的中医文献被收录在了历代志书、官修书目、私藏书目等非中医综合性书目中,以及琉球人著述的诗文集和往来药材贸易文书等琉球文献资料中,使得琉球的中医药文献呈现出“散”的特点,他们对于研究古代中医文献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反映了中医药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脉络。

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少”“杂”“散”的特点,充分显示了系统研究和整理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我国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整理出版难点

中国与琉球有着五百多年的友好关系史,目前学术界对琉球和中琉关系的研究成绩斐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琉球汉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包括儒学经典、史籍、档案、专著、诗文集、官话课本、医书、辞令书、家谱、地图等,中日两国学者在现存汉籍的调查、整理、出版、研究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出版了一些琉球文献汇编专著,使琉球汉籍文献现存状况和基本面貌得以呈现,具有代表性的目录、文献集包括《增补琉球关系汉籍目录》《琉球列岛宗教关系资料汉籍调查目录》《传世汉文琉球文献辑稿》《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等,还有其他琉球汉籍或涉琉文献档案。[5]几十年来福建对琉球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文献报道中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占1/3。

从研究范畴看,纵观近几十年来有关琉球的研究和出版资料,多涉及中琉之间的封贡与贸易、移民与社会、文学与文化交流、宗藩制度与东亚秩序等,故琉球汉籍的研究或专著以中文学研究为多。琉球汉籍文献中有不少汉文诗集,学者从这些诗集中探究其背后文化者居多。琉球汉籍中医药著作的出版则比较少,主要有201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质问本草》,201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本草质问》,1983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琉球百问》。

因此,琉球的汉籍文献研究除了谢忱、谢必震教授提出的日文数据研究不够充分,中琉造船航海、中琉航海贸易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外[6],笔者认为,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还缺乏专题的整理和研究,相关专著也未见问世,尚有拓展空间。

但上述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的特点决定了其整理研究的难点,中琉中医药交流的客观历史特性使得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散在且类型复杂,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性架构,讲究整理研究方法,并有步骤地梳理和进行中琉文献资料对比。目前研究琉球的多为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由于跨学科的障碍,琉球汉籍文献中的中医药文献研究不够深透,缺乏专项且系统的整理工作,更遑论出版成果。福建师范大学谢必震教授专论了医学专著《琉球百问》,对其103问中涉及的方剂、治法、中药、诊疗科别分别进行了统计和罗列,但还有不少方剂未查到出处、未统计药味,也未能与同时期的中国涉琉中医药文献进行比较和整理,反映出了研究未涉及的领域和可拓展的空间。[7]

四、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整理出版路径思考

《域外汉籍研究答客问》的作者张伯伟先生说:“在域外汉籍研究领域中,我们目前处理过的有文献整理、文学比较、书籍流传,以及教育、史学和思想方面的一些课题,如果说这些成果还有些可取之处的话,我觉得这得益于综合研究的方法。”同样地,梳理和驾驭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也需要跨学科、综合性、比较性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这应该是琉球乃至域外汉籍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门径。以琉球汉籍为线索,有针对性、分步骤、分层次,进行系统性架构,对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和明清时期中国涉琉中医药文献进行跨学科梳理和探究,并将二者相结合、相比较,才能较为客观全面地还原琉球王国时期琉球的医药卫生面貌、中琉的中医药交流及中医药在琉球的传播。具体研究和整理出版路径可以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一)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包括探访琉球遗迹,如我国福建省福州市的琉球馆、琉球墓,福建省泉州琉球海外诸国贡使的驿馆,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的琉球国墓地遗址等琉球遗迹;还包括实地调研图书馆,如琉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以及拜访琉球相关学者,以取得直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文献研究

首先,应以目前大型琉球文献汇编,如2012年鹭江出版社的《传世汉文琉球文献辑稿》,201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2015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琉球文献史料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三编》《台湾文献丛刊》为基础,进行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古籍和散在文献资料)的梳理。上述著作各有优缺点,如《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只收录了琉球版汉籍和琉球人著述的汉籍,对中国涉琉文献未予收录,《传世汉文琉球文献辑稿》收录了中国涉琉文献,但不完备;《琉球文献史料汇编》则是避开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汇编》《续编》《三编》进行涉琉文献的收录,故上述文献汇编可进行相互补充。其次,以史料和明清时期有影响的中医药典籍为线索,如《泉州地方志》《福州地方志》《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搜集涉琉汉籍中医药文献。再次,进行查缺补漏,使文献资料更为完整。根据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的特点,可以以数据库论文和目前已经出版的涉琉相关著作为依据,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查缺补漏。委托日本(留日)相关专家、学者搜集日本各大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相关涉琉汉籍中医药文献也是文献查缺补漏的重要途径。最后,要将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与我国中医药文献中涉琉部分相结合、相比较,“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方能使文献资料呈现出架构的系统性,更好地还原中琉中医药交流原貌。

五、结语

整理出版汉籍中医药文献有资料基础和研究资源依托,福建也具有地域优势,体现出了学科交融性、学术创新性、架构系统性和出版的融合性,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将填补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研究和专著出版的学术空白,有助于增进中琉中医药交流,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琉的文化历史认同,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为了更好地整理出版汉籍中医药文献需要跨学科探索,讲究资料整理方法,并进行系统性架构,以探究琉球汉籍中医药著作为主,辅以散在的中医文献资料和明清时期涉琉文献的搜集和比较,才能更好地还原琉球王国时期琉球的医药卫生面貌、中琉的中医药交流及中医药在琉球的传播。

 

(作者单位系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文献

*本文系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资助项目“琉球汉籍中医药文献探究”(项目批准号:2021QNYC064)研究成果。

[1]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李捷,罗宝珍.明清时期福建与琉球的医药交流[J].福建史志,2023(4):40-45,72.

[3]吴继志.质问本草(影印本)[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17,19-21.

[4]孙岩.“海上书籍之路”:清前期汉籍入琉与福建书籍的供销网络[J].历史档案,2003(4):47-55.

[5]修斌,郭有志.琉球汉籍文献管窥[J].汉籍与汉学,2021(1):1-9.

[6] 谢忱,谢必震.中琉历史关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文化论坛,2020(2):34-42,156.

[7] 傅朗,谢必震.《琉球百问》初探[J].海交史研究,1998(1):109-117.

    进入专题: 琉球   域外汉籍   中医药文献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琉球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862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