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阳: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与战略创新的前沿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93 次 更新时间:2024-11-30 00:36

进入专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  

陈向阳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年。作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新征程上护航民族复兴的理论武器,总体国家安全观博大精深、日臻完善,理论魅力与实践伟力不断彰显。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更为艰巨繁重的改革重任、更加催人奋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五大要素”“五个统筹”“十个坚持”的丰富内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着力推进理论与战略创新,着力构建“双治理”的新安全格局、保障“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依托“新质战斗力”的高水平安全、保障基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力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构建“双治理”的新安全格局,保障“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安全格局和“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既是贯彻“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大原则的迫切需要,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纪念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周年之际,面对动荡变革期的外部环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国内重任,需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外兼修、加快构建“双治理”的新安全格局,有的放矢、切实保障“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有力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对标“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治理”的新安全格局

首先,构建两个新格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需要。

新发展格局与新安全格局都是“国之大者”,彼此的关系就是发展与安全的并重和互补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已经走到了前面,构建新安全格局需要有的放矢、急起直追。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的前提是要明确新安全格局的内涵特征,对其内涵特征的概括提炼应对标对表新发展格局,尽量做到简明扼要、好记管用。

格局主要指力量对比与关系组合,以及资源分配与工作布局。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特征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其核心是“双循环”,这一表述简洁明了、直击要害、精炼精辟,其要有二:一是“双循环”,即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两者兼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的表述堪称经典,“诀窍”有三:一是提出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循环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与关系组合(“相互促进”),因而具备格局属性;二是贯彻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原则,同时坚持“大道至简”,只用了最关键的一个分析维度即国内与国际之分;三是找准了发展的要害在于“循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必须遵循的六个原则,其中第五个就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该原则的新表述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安全格局与新发展格局原理相通,概括提炼其内涵特征同样需要贯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原则,并且也应“大道至简”“化繁为简”、只用最关键的一个分析维度即国内与国际之分,而安全的要害在于“治理”。基于此,可以将新安全格局概括提炼成“以国内(安全)治理为优先、国内国际(安全)双治理良性互动”,其要亦有二:一是“双治理”,即国内(安全)治理和国际(安全)治理内外兼修、“良性互动”,着力防止内外风险叠加共振;二是以国内(安全)治理为优先,这既是因为国家安全工作的重心始终在国内,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内外因关系的基本逻辑。

其次,构建“双治理”的新安全格局还应把握“四个注重”或“四个有”。

一要注重发展和安全“有效统筹”。以此体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原则,彰显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崇高地位,国家安全与发展同等重要,包括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统筹促发展和防风险,更好维护开放安全,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

二要注重人民安全和政治安全“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二者都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所在,将二者有机统一有助于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和党的长期执政,也有利于挫败外部势力分化离间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企图与伎俩。

三要注重国家利益“有力维护”。这主要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对外体现,因为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并且外部安全的复杂性与紧迫性都在上升,维护国家利益也是各国国家安全工作的通行做法,有必要明确强调。

四要注重各领域安全“有序兼顾”。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总体”,强调“大安全”理念,现已涵盖二十个领域,对各领域安全既要全面统筹、抓总管总,更要有序兼顾、突出重点,务必区分不同领域安全的轻重缓急、优先确保重中之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此,《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强调必须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统筹做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新型领域安全等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

(二)以“双治理”的新安全格局保障“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安全格局应着眼于保障新发展格局,着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对此,构建“双治理”的新安全格局将是解决之道,即通过“以双对双”、以“双治理”对应“双循环”,进而“以新保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以高水平国内安全治理保障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包括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另一方面,要以更加有效的国际安全治理来保障国际经济循环持久运行,包括明确反对“脱钩断链”、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主动塑造大国关系与周边环境、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推广并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加强海外安保能力建设、拓展国际安全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具体而言,新征程上以“双治理”的新安全格局保障“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应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国家安全和对外工作的新精神,不仅要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还要协调推进“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

首先,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坚强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考量。

一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体系是国家安全重点领域和体制机制的统称。必须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包括中央国安委以及地方党委国安委;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工作,包括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涵盖法规、战略、政策与风险监测预警等的多个体系,贯彻落实二十届中央国安委首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加快建设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意见》。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针对外部势力的对华遏压与滥用制裁,针锋相对、精准反制。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统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统筹各领域安全问题的治理,打好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总体战。

二是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维护海洋权益,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着力强化国家安全重点领域的能力建设,着力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海外安全、国土安全等。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有效预防和有力处置重大风险,坚决挫败敌对势力的破坏捣乱活动。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贯彻落实二十届中央国安委首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见》,通过“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常态化制度化的国家安全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共识与凝聚力。

三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公共安全关乎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功”“内功”,务必高度重视、高效统筹、持续推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从事后反应向事前预防转型。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防止重特大生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安全生产关乎人民安全,务必警钟长鸣。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我国高温、暴雨、冰冻雪灾等极端天气频发,公共危害显著增大,务必强化灾害预防与应对。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

四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持续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

其次,以全球安全倡议保障全球发展倡议、以国际安全治理保障国际循环。

贯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需要内外兼修,对外应以全球安全倡议保障全球发展倡议。近年来,面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叠加共振、国际安全环境动荡不定、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复苏备受冲击、全球发展困境与安全困境同步凸显,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彰显中国领袖胸怀天下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担当。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提出了包括“六个坚持”的“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为促进全球发展指明方向。2023年2月21日,中国政府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充实和细化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4月21日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彰显中国对国际安全话语权的积极拓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全球安全的负责担当。《概念文件》包括背景、核心理念与原则、重点合作方向、合作平台和机制四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的“六个坚持”既是对“全球安全倡议”的最新阐释,也是《概念文件》的思想和灵魂,具有系统性、引领性、现实针对性。

一是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一安全观即“全球安全观”,是内外兼修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世界篇”,内涵包括:秉持共同安全理念,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重视综合施策,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协调推进安全治理;坚持合作之道,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谈判来实现安全;寻求可持续安全,通过发展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全的土壤。弘扬和落实“全球安全观”既是促进国际安全的治本之策,也将从根本上为全球发展与国际经济良性循环塑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二是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是国际法基本原则和现代国际关系最根本准则,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内政不容干涉,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权利必须得到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是各国的核心利益,是各国安全的首要关切,是维护国际共同安全、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是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各国应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权威及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主要平台地位,反对冷战思维、单边主义、阵营对抗、霸权主义。

四是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任何国家在谋求自身安全时都应兼顾其他国家合理安全关切。国际社会应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倡导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不可分割,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从而实现普遍安全、共同安全。

五是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各国应加强战略沟通,增进安全互信,化解矛盾,管控分歧,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国际社会应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鼓励冲突各方以对话建互信、解纷争、促安全。

六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当今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呈现更加突出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方倡导各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推进全球安全治理,防范化解安全困境。

面对动荡变革期的外部环境,中国对外工作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助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通过协调推进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以全球发展倡议促进新发展格局中的国际循环,以全球安全倡议促进新安全格局中的国际治理,进而以全球安全倡议保障全球发展倡议、以国际治理保障国际循环。

二、打造依托“新质战斗力”的高水平安全,保障基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博大精深、特征鲜明,其中又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与创新性尤为突出。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无到有、不断创新、成效卓著,新征程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与时俱进、仍需创新,特别是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的相关重要讲话精神,着力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力打造依托“新质战斗力”的高水平安全,有效保障基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当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五个规律性认识,其中第一个便是“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第四个则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包括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强调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由此可见,“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和重要法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已演进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我们不仅要坚持统筹和以“双治理”的新安全格局保障“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更要注重创新,要在“高质量”和“高水平”上动脑筋、下功夫,应自觉对标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高水平安全所需要的“新质战斗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2024年1月31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充满新意、极富远见,为新征程上推进基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202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要乘势而上,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发展重点,抓好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有关战略和规划落实,重点有四:统筹海上军事斗争准备、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提升经略海洋能力;优化航天布局,推进我国航天体系建设;构建网络空间防御体系,提高维护国家网络安全能力;加强智能科技重大项目统筹实施,加大先进成果应用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兴领域发展从根本上说源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要把握新兴领域交叉融合发展特征,加强集成创新和综合应用,推动形成多点突破、群体迸发的生动局面。要以加快“新质战斗力供给”为牵引,深化国防科工体制改革,优化布局,构建同新兴领域发展相适应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要更新思想观念,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极具战略性与前瞻性,为新征程上打造依托新质战斗力的高水平安全指明方向。

新征程上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更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发展对应的是生产力,安全对应的则是战斗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新质生产力”,相应的,高水平安全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将是包括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和非传统安全应对能力在内的“新质战斗力”,“新质战斗力”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制度创新、战略运筹与主动塑造,为此就应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部署。今年3月12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包括“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提高网络、数据等安全保障能力,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撑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以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包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增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和支撑保障能力。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回首过去十年,源自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和重要法宝。展望新征程,我们应进一步“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统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扬长补短、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依托“新质战斗力”的高水平安全,有效保障基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谱写高水平安全新篇章。

三、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护航中国式现代化

备受瞩目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18日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未来五年(2024-2029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基础上,就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进一步部署,明确新征程上国家安全的新定位,为以国家安全工作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指明方向。

首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

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相关论述充分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安全(应对风险挑战)之间的关系,强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应对风险挑战,亦即维护国家安全。

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决定》稿在内容摆布上“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决定》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单列一章,首次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这便明确了新征程上国家安全新的战略定位,即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党的中心任务行稳致远保驾护航。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重要基础”,可见国家安全何其重要。

其三,《决定》将国家安全工作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七个聚焦”),彰显新征程上国家安全地位提升幅度之大。“七个聚焦”中的第六个聚焦便是“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包括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

其次,《决定》就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战略部署。

其一,强调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申总体国家安全观别具意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则是“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大原则的体现与新发展。

其二,《决定》的第十三部分即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该部分开列了四条内容,包括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第50条)、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第51条)、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第52条)、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第53条),既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一部分(国家安全)内外兼修四项内容的延续,又有新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例如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等。

其三,“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相关论述与部署既有继承,更有创新,体现了新征程上涉外国家安全工作更显紧迫、更为重要,需要更加重视。《决定》第53条包括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体制机制,深化安全领域国际执法合作,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健全维护海洋权益机制,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其中“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属于全新提法,表明世界大变局下中国的周边形势更趋复杂,未来需要着眼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动塑造总体稳定、相对有利的周边安全环境。

    进入专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国家安全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07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24年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