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艾:长三角要做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72 次 更新时间:2024-11-02 21:30

进入专题: 长三角   新质生产力  

赵艾  

 

2024年10月25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应邀出席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2024年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全体大会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长三角专场活动”,并作专题讲座。下文根据专题讲座内容整理。

长三角地位重要,举世瞩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长三角肩负重任。既要当好主力军,又要成为示范区。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即提岀要重视并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9月在黑龙江省考察期间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提法由媒体首次报道。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岀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是以先进生产力创造的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坚实基础的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都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条件。14亿人口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都离不开先进发达的生产力及其创造的丰富物质财富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的重大任务。

(一)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性变革为支撑的先进的、发达的生产力。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讲到,“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段话里讲到的五个“新”,对于形成新质生产力而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是关键词。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也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3月5日、6日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看望全国政协民革、科技界、环资界委员并岀席联组会听取意见时,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一步作出指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按照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在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新时代,这三大要素都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科技人员、接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专门技能的“工匠”型工程技术人员、组织人财物、供产销等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等高素质人才为新型劳动者,人工智能为新型生产工具,数据等为新型生产要素,新材料新能源为新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是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要持续优化创新平台网络,推进国家高新区提质增效。要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要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要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要深化中小企业合作,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帮扶和发展并举,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要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三)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产业基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充分体现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科技和经济发展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静态的、停滞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新兴”的内涵处于不断衍变过程中。19世纪和20世纪钢铁、石油等都成为不少国家的新兴产业,甚至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在,我们讲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里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章中的提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料,未来世界一定会在今天各种“新”产业的基础上产生出更新的能源、更新的材料、更先进的制造和更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一定意义上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就是未来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竞争,也就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

(四)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方向是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在“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有一节是“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包括类脑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方向,是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调整中最活跃的力量,也是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未来产业发展必然伴随像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和技术的突破,具有高成长性和战略先导性,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未来显著竞争优势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发展潜力。因此而产生的新产业必然会迅速形成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的迭代转化,催生新业态、新赛道、新模式,由此推动产业结构革命性的转型升级,从而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发展新优势、掌控发展的主动权。2024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强调要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1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等十大标志性产品。近年来,我国机器人领域基础研发能力迅速提升,市场应用加速拓展,功能种类更加丰富,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已占全球一半以上,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机器人+行业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了国民经济的60个行业大类和168个行业中类。制造业则是人工智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我国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技术创新快、应用渗透强、国际竞争激烈等特点,正加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刻改变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展现出强大的赋能效应,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目前,我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五)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除了是先进的生产力,也一定是绿色的生产力。因此,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度融入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一是要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节水改造。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三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六)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已迈岀坚实步伐。我国新质生产力正在实践中快速形成。当前,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辆、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50%、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达到66家,彰显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的独特优势。备受关注的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较强竞争力。2023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增长2.9%,占出口总值的58.6%。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靠改革。改革,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毫无疑问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法宝。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快形成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作出重大部署。三中全会《决定》第8条指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考量,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攻坚,打破阻碍市场化配置资源、影响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障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第6条指出,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7条指出,要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强调的就是要继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当然也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对于政府而言,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抓好招商引资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第14条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具体部署。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二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三是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四是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五是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六是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七是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远不止这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打造不竭的动力和驱动引擎。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新质生产力必然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生产力,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力。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尽快推进这种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第9条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必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也必须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此外,要由市场配置数字资源,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也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是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激发人的活力和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第15条指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决定》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要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远不止这些。除了全面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还应全面深化法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改革。这是一项牵动经济社会全面变革的系统工程。

三、长三角要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表率和示范

国家对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首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调研时指出“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2003年9月、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浙江视察调研时也都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指示。

长三角地区在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发展潜力持续提升,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从经济总量看,2023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经济总量已突破30万亿元大关,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从高层次人才资源看,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37.07人年的近2倍,人才总量占全国的20%。从科技创新看,2023年长三角地区27个重点城市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达19.6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7倍。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看,长三角地区深化横向联合,强化优势互补,在汽车、生物医药、船舶和航空高端装备等领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跨省协作机制日趋完善。毫无疑问,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领头羊和排头兵。因此要做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表率和示范。

(一)要有效把握、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考验和挑战。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全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凸显,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全球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地缘政治看,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目前有14个国家和地区在打仗。仅去年一年全球就发生了180多次军事武装冲突。俄乌冲突快三年了,目前不但没有停火和谈的迹象,紧张局势反而在升级。以色列与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冲突加剧,与伊朗的冲突也开始了。朝韩剑拔弩张使得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严峻。2024年被国际舆论称为“超级选举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重要选举,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选举结果出人意料。美国下个月也会举行总统大选,目前共和党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与哈里斯的对决“刀光剑影”,选情扑朔迷离。这些选举结果对国际政治与经济以及地区安全局势也将产生目前还难以预料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波及长三角地区,波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此,长三角地区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既积极主动应对,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

(二)要正视并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还有许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最为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这也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影响最大的因素。不平衡是结构问题。城乡差距、东西差距、南北差距、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等都属于不平衡问题。长三角地区四个省市发展就很不平衡。2023年安徽省GDP为4.71万亿元,人均为7.68万元。上海市GDP为4.72万亿元,人均为19.03万元。上海杨浦区GDP为2221亿元,人均18.5万元。安徽黄山市为1046.30亿元,人均7.93万元。与江苏省接壤的安徽省芜湖市2023年GDP为4741亿元,仅次于省会城市合肥排名全省第二。而昆山市作为下辖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县级市同期GDP为5140.6亿元。当然经济总量规模较小,人均GDP不高,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也有别的方面的优势。像安徽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科技大省。2016年、2020年和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三到安徽关注的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安徽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情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安徽拥有“国字号”创新平台200多家,有科大讯飞、光纤量子密钥分发、“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等一批原创性成果,突破计算光刻EDA软件、高温合金叶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合肥市的安徽创新馆、滨湖科学城,就展藏了一批先进的原创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长三角地区这种不平衡还可以列举很多,不仅影响着一体化的进程,更影响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不充分是总量问题。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从人均GDP看,我们现在也只有1.2万美元,排在世界第70名之外,甚至低于一些“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从减贫情况看,按照人均年收入3200元的我国贫困线标准,我国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基本解决。但按照2022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的人均每天低于2.15美元的新的贫困线标准,一年785美元,按人民币和美元汇率1:7算是5495元人民币,按1:6的汇率算,也有4710元人民币。我们依然需要继续努力,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来彻底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此外,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存在不少困难和隐患;科技创新还存在许多弱项和短板,不少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虽然这些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但都是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无法回避的突出制约因素。长三角地区虽然在全国来讲是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但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看,必须正视和面对这些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要高度重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范围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压力。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超乎人类想象,空前密集活跃。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以超乎人类想象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海量数据采集、“硅基”超强算力、算法等已经并正在颠覆人类传统的认知,将革命性地推动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对于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会带来巨大的冲击。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给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空前的提升和进步,也由此对产业变革及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生产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这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国与国关系、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百年变局,或许最大的变局是科技革命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之变可能是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更大更深刻的变革。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全球变革中进行。

(四)要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尤其是市场和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的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活力特别是市场和企业的活力,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关键的关键。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更是如此。我们前面反复强调改革,强调制度创新,强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就是要激发市场和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的活力。科技创新的活力来源于市场,来源于企业和企业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三要素的组织和管理,在科技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也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由市场来配置生产要素。市场配置资源就是由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配置资源。企业配置资源说到底要由管理企业的企业家的活动来完成。我们常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企业家的关系。激发企业家活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归根到底必须让企业和企业家有安全感。实践和经验表明,市场的活力,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力必须改革开路、法治护航。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把法治精神贯彻到企业家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环境中,不仅让企业家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经营,更要以稳定产权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法律制度,用法律保护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不仅在国内,更要维护企业法人和企业家在海外合法权益。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力不但需要激发,更需要保护。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激发。9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良好的法治环境要胜于任何优惠政策。只有法治成为真正的法治,才能从根本上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要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回应社会新关切。人民群众很期待,全社会也很关切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带来好日子。期待在参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找到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期待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不断增加收入,特别是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最大限度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期待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增加就业,使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面对的就业难题得到缓解和解决。期待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期待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惠及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期待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破解困扰老百姓多年的住房难题。期待享受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红利是可感可及的、可持续的。期待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享有绿水青山蓝天,远离各种污染。当然也期待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能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食品安全、出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期待党员、干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没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期待铲除腐败滋生土壤等等。满足这些期待,回应这些关切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促进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充分认识、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这种新期待和全社会的新关切。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惠及人民,造福人民;一定是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进入专题: 长三角   新质生产力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19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